“ 上天”背后那些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能院
国企钩沉
ENTERPRISE HISTORY
文/图 高银虎
“上天”背后那些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托举起中国航天梦,让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真正成为可能。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一号火箭固体“心脏”的诞生地,揭开第一代航天人那些年研发背后的秘辛往事……
国企管理2021.6
10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成功研发“长征一号”第三级固体火箭的河西公司,是中国航天科工六院前身。
第一根手搓复合推进剂“药条”、第一代实用固体发动机、全应用领域各种战略、战术、宇航用固体动力产品型谱和体系……都来自六院。
回溯51年前的4月24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老大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轨道,河西人尽情的欢呼雀跃,齐声高呼:“成功啦,我们的卫星上天啦”!
激动人心的场面背后,闪耀着塞外航天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光芒。
好人好马上“河西”
与“河西”相距数千里的四川泸州是固体航天的发源地,也是当时的固体“总部”。
早在1962年,一群群青年学子就开始陆续汇入那座温暖潮湿的小城。
当时,大家就职于一个刚刚成立的机构——“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
泸州气候潮湿,不利于固体火箭研制生产,只好另选他址。
专家组在内蒙古和山西一带的荒原、沟壑之间,先后踏勘了很多地区。
经过反复比较,认为呼和浩特远郊一带条件上乘,可作为固体发动机研制基地。
1963年5月,上级批准了这个方案。
“河西”,这个我国最早的大型固体火箭研制生产基地随即诞生。
听说要迁往内蒙古大草原,人们都充满了向往,因为据说那里是个“喝牛奶就像喝开水一样”的好地方。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毛主席的这两句话迅速凝聚起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创业者们的共识,最好的技术力量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各路精兵强将被抽调进了参加内蒙大会战的队伍。
1965年4月,脱下军装的人们陆续离开四川泸州一路向北。
在北京中转的时候,年轻人还兴致勃勃的去看了看尚未挂牌的航天事业指挥部大门。
之后,又乘着火车继续向北,来到了塞外青城——呼和浩特。
下了火车乘汽车,历经颠簸,总算来到生产基地。
刚一下车,大家看到的只是一望无际的沟壑、山岗、荒原,没有草原,更没有牛奶!这里不但环境差,土地贫瘠,气候还异常干燥。
刚到没几天,人们普遍感到嗓子不舒服,来自南方的同志甚至经常流鼻血。
既来之则
安之,人们买来大茶缸,以大量喝水来缓解
对气候的不适应。
全国各地的创业大军陆续蜂拥而来,集
结于塞北高原。
陕西的队伍接到北上消息时
还在进行生产,转移任务就显得更加艰巨。
8
月,迁徙开始,一批人先行离开,剩下的抓
紧拆设备,凡是能带走的都被打包装箱运往
火车站。
12月中旬,最后一批人将产品、仪
器送上火车,然后和解放军战士一起“押车”
赶往“河西”参加会战。
创业维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这
个被称作“河西”的山洼里诞生。
塞外多少“苦难艰”
“我国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取得的成绩,完
全是靠自力更生得来的,没有外国援助,没
有经过仿制阶段,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
中华民族的骄傲。
”这是钱学森对固体航天事
业的评价,蕴含着一段段不畏艰险、勇于登
攀的峥嵘往事。
河西气候干燥,风大沙多,冷热变化悬
殊,夏季高温可达40多度,冬季低温降至零
下30度。
“河西”初建,基地的建筑设施还
未完工,甚至暖气管道还没有铺设。
缺设备、
无材料、没有生产场地……每一项难题都是
横亘在创业者面前的“拦路虎”,但纵使困
难重重,也没有一个人想过放弃,大家心里
只有一个念头——“早日建成生产线,拿出
合格产品”。
为了争时间、抢进度,人们拿出革命加
拼命的劲头,一边建生产线,一边帮着进行
建筑施工。
很多人没有固定的岗位,哪里有
活,就要在哪里顶上去。
工地上处处洋溢着
冲天干劲儿,基础工程一天一变样儿,艰苦
奋斗精神在风沙飞扬的热土上体现得淋漓
尽致。
零零星星的工房落成,人们终于在异乡
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
可是,机关办公楼还
没有完工,机关人员“居无定所”,只能跟
车间同志挤在一座生产工房里办公。
当时,
生产单位是按照部队的建制,党支部建在连
队上,无论何时都看不出干部群众的差别,
但一旦有活儿,党员总是带头冲锋在前。
久
而久之,党支部做思想动员时经常用的一句
‘好人好马
上三线,备战备
荒为人民’。
在
那个火红的年代,
这两句话迅速凝
聚起航天固体动
力事业创业者们
的共识,最好的
技术力量和来自
祖国四面八方的
各路精兵强被
抽调进了内蒙古
‘河西’大会战的
队伍。
1966年12
月1日,‘河西’
的第一台产品试
车成功,我国大
型固体发动机研
制迈出了可喜的
第一步。
10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正能院
国企钩沉
ENTERPRISE HISTORY
话就是:“你看人家厂长都带头干,你不干,想干啥?”这种团结一致、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至今被群众传为佳话。
随着困难被一一克服,小型生产线建起来了,研制生产逐步由忙乱被动走上了正轨。
有家才有业。
但当时,人们的首要任务是建线投产,根本无暇顾及生活。
初来乍到,职工和家属全都租住在距离基地一二十里范围内的村子里,村民们的土房、窝棚、牛棚,凡是能御寒的地方都住满了固体航天事业的先行者。
住地距离单位近的,每天结伴儿走路上下班。
“家”远的,则统一由解放牌大卡车接送。
没有职工食堂,各单位就近搭起草棚做食堂,用粗木板搭成桌凳,或干脆蹲在地上吃饭。
天寒地冻,草棚根本挡不住风寒,饭菜没吃两口就凉了,甚至筷子都会冻在一起。
伙食无一例外是小米稀饭和窝窝头,菜是老三样:土豆、白菜、粉条。
来自南方的同志经常念叨,好想吃一碗香喷喷的大米饭啊!
为了让创业者早日有个“新家”,基地指挥部决定自己动手建“干打垒”。
一声号令,不管留洋生、大学生还是一线工人,全都甩开膀子上阵。
和泥、打土坯……“干打垒”建好后,因数量有限,一个居室要住两家,共用一个厨房。
家家户户的陈设都很简单,统一用纸壳子吊顶,却成了老鼠乐园,
晚上时常被吵醒。
内蒙古不仅冬夜寒冷刺骨,墙壁挂着厚厚的冰霜,脸盆里的水都结成了冰疙瘩。
风大沙多更是常态,一天,下班时突然起了大风,塞外的风沙,刮得天昏地暗,吹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
两位女同志结伴回家,走着走着就找不到对方。
风沙里,俩人扯着嗓子喊……一番曲折,终于找到了对方,后来两人干脆挎着胳膊走……单位组织人员四处寻人,风停了,才终于在山上找到了迷路的职工。
创业的苦,人们一辈子都忘不了。
1966年12月1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河西”的第一台产品试车成功,我国大型固体发动机研制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河西”定名第四研究院,也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
最为神秘“七百七”
河西的固体发动机生产,起步于一条小型临时生产线,最初的产品直径也仅有几十毫米。
随着攻关进程加快,产品越来越大,遇到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很多都要经历漫长的攻关过程。
一次技术工作会议之后,大家接到了新任务:生产一种直径770毫米的产品。
根据保密要求,没有人打听产品用途。
按照习惯,大家称之为“七百七”发动机。
饱含固体创业者心血和汗水的“七百七”发动机于1970年初正式交付出厂
国企管理
2021.6
104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七百七”发动机从刚一试生产就表现出了神秘气质。
几乎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它的不同之处:每个生产步骤都抓得很严、很细,各个工序都开始定“规矩”、建“章法”,而且生产时“卡”得很严,必须根据文字描述的步骤进行操作。
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就是生产工艺规程。
要想精益求精,擦亮“航天”这块金字招牌,就必须有严格的规程。
经过紧张筹备,“七百七”发动机的重要组件进入加工阶段。
由于进度要求极其紧张,唯一的一台车床只能日夜不停进行生产加工。
大家憋足了劲儿抢时间,“人停机不停”地赶工,食堂专门把饭送到生产现场,有人干脆带着饭来加班,饿了,吃一口冷饭。
当时,还流传着一个“停电不停车”的故事:一次,正在喷涂绝热层,电动驾车转着转着,突然停电了。
这时,喷涂层还没有固化,一旦停下来,产品就会报废。
情急之下,几个小伙子七手八脚把皮带从电机上拆下来,用手拉着皮带旋转驾车,直到喷涂层均匀固化。
刚停下来,一个个累得直接瘫倒在了地上。
1968年1月26日,“七百七”发动机首次进行旋转试车。
领衔“七百七”发动机研制生产的是副院长、技术专家杨南生。
发动机竖立在试验台上,周围捆绑几个小火箭以推动产品旋转。
事与愿违,点火30秒后,发动
机突然爆燃,试车失败。
熊熊燃烧的火焰刚刚熄灭,杨南生带着负责绝热技术的“小年轻”,冒着刺鼻烟雾和高温炙烤走上了试车台,近距离查看造成试车失败的原因。
那一次,大家在“七百七”残骸边足足蹲了40分钟。
接下来,是反反复复的故障原因排查,一次次的改进和试验。
经过一年的摸索,“脱粘”这个最大的难关终于被攻克,“七百七”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在之后的19次地面试车中,“七百七”表现优异,全部获得成功。
1970年年初,饱含固体创业者心血和汗水的“七百七”发动机正式交付出厂。
1970年4月24日晚9点35分,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拖曳着一束耀眼的白色尾焰,飞向浩瀚太空。
几分钟之后,第三级固体火箭接受指令,点火,助推卫星入轨。
9点50分,《东方红》乐曲声传回地面。
当“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当得知“七百七”发动机就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的时候,“河西”欢声雷动,万分感慨之下,热泪盈眶的人们自发组织起了游行,敲锣打鼓抒发着心底的骄傲和自豪。
曾经神秘的“七百七”发动机是塞外航天人用双手为中国航天事业树立起
编辑/
戎文华
曾经神秘的‘七百七’发动机是塞外航天人用双手为中国航天事业树立起的一座历史丰碑。
1970年4月24日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成功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当得知‘七百七’发动机就是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的时候,热泪盈眶的‘河西’人自发组织起了游行,用欢快的锣鼓抒发着心底的骄傲与自豪。
第一代固体航天建设者,在内蒙古“河西”这个荒原沟壑中扎下了根
10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