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几点思考
摘要: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提升对于高校防范和应对公共危机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现状及其成因,建立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早期培育机制已迫在眉睫,该机制包括理论研究、课堂教学、实际演练三个层面,意在引导大学生直面危机,培养大学生理性的公共危机应时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培育机制
进入21世纪,公共危机事件在世界范围内频发。
在应对这些突如其来、危及整个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公共危机事件时,暴露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和危机管理问题,引起学术界的新一轮思考。
大学生作为肩负着社会使命的新生力量,如何提升其公共危机意识,更是牵动着全社会危机管理的敏感神经,成为高校教育研究的新课题。
一、理性的公共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基石
在哲学中,意识是与物质相对应的范畴,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公共危机意识就是对威胁公众生命财产、影响公民正常生活的公共危机所做出的自觉反映,它通过教育、引导等手段可以不断得到提升,帮助人们在危机来临的瞬间及时做出正确的认知判断,压制和克服危机初期人本能的恐惧、惊慌等负面情绪,明确是什么危机、该怎样规避风险。
一种成熟、理性的公共危机意识会提供给身处危机中的人们有关周围世界的正确信息并使人由此得以积极把握它,可以说,在整个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公共危机意识的成熟程度、理性与否影响着人们面对危机的各种反应和应对危机采取的行动,关系到危机管理的效果,培养和提升公共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现状及原因
从非典、甲流侵入我国后大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不难看出,虽然这个群体中不乏有镇定自若、理性应对危机的佼佼者,但惊慌失措、不服从统一指挥、出现过激行为的人却也不在少数。
有关学者的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对于公共危机的应对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他们了解在火灾中如何逃生,知道在地震中如何选择相对安全的躲避点,明白当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如何自我保护,而从现实中大学生在公共危机面前的各种表现来看,这些知识并未能使每个知识的接受者都具备成熟的公共危机意识,他们所掌握的公共危机科学知识大多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运用知识这一环节存在很大缺欠。
这种知道怎样做却没能这样做的巨大反差,恰恰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公共危机意识尚显薄弱,亟待提升。
造成当前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薄弱的原因非常复杂,作用于每个个体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缺乏系统有效的学校危机教育。
大学生群体在公共危机中暴露出的危机意识淡薄问题折射出的是整个教育系统在危机教育方面的不足。
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各类学科的知识被编排成多个课程,依循人类大脑生长发育规律,由浅入深地逐级传播给学生。
经过这样一番系统连贯的教育,学生不仅能够加深记忆,提高在这一领域的认知水平,同时也引起他们对该领域相关知识的重视,自觉去搜集和深入学习。
与学科知识相比,各阶段学校教育中对危机应对知识的普及却显得十分零散,大部分是“点缀式”的教育,缺乏连贯性、系统性,没有专门的危机教育课程。
导致学生无法有效获得并灵活运用危机应对的科学知识,久而久之还将潜在地使学生产生敷衍了事的应付心理,忽视危机教育,从而阻碍危机意识的养成。
(二)全社会对公共危机的宣传力度尚显不足。
社会环境是培养公共危机意识的土壤,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危机事件的关注程度。
由于我国长期保持着稳定发展。
罕有大型的公共危机事件,使得社会各界对公共危机暴发的潜在性缺乏警惕,居安而不能思危,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据调查,全社会对公共危机方面的关注和研究大多出现在9·11事件和“非典”之后,有关公共危机的专著和教材更是屈指可数。
地方政府开展的灾害预防和宣传教育大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媒体的传播功能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对危机预防和处理的宣传教育尤为不足。
全社会特别是极具导向作用的政府和媒体显现出的对公共危机重视不足的态度,淡化了公众包括大学生群体对危机的意识,错失危机来临前对公众进行危机教育的良机,若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难免会被动挨打。
引起社会恐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当代大学生群体自身的一些新特点。
当代的大学生都出生在1980、1990年以后,这些时下被称为80、90后的孩子成长于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新社会,社会发展的高速度前所未有,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传统文化和信仰遭到挑战……这一切社会变化赋予了这个时代的新生儿以全新的特点,并深深影响着其危机意识的形成与提升。
首先,生活独立性、自理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多生活在备受父母、长辈呵护的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上的各项事宜皆有人打理,一些家长甚至还为他们制定了发展规划,学校、专业、工作都考虑周详,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而其自身也没有锻炼和增强独立性、自理能力的自觉性。
其次,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弱化。
虽然学校教育中从不缺少集体观念、公民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但比起上一代人,当代大学生很少有切实体验集体荣誉感的机会,对集体、对责任的理解多为概念式的抽象解读,一旦危机来临便自然地把自我利益放在优先地位,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集体、他人造成怎样的危害,无法在自我和集体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最后,抗挫折能力薄弱。
缺乏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
父母的保护、过分安逸的生活使当代大多数的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挫折,遇到困难,往往选择逃避。
难以正确分析、积极面对,对于失败的结果,亦不能正视,常陷入挫败感中不能自拔。
脆弱的心理素质成为大学生理性应对危机的阻力,致使一部分学生慌乱不知所措,一部分学生否认危机的存在,而在潜意识中却是极度恐惧危机,不敢主动应对危机。
当然,当代大学生还具备很多优秀的特质,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但上述几方面特征也是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危机意识教育时所不能忽略的问题。
三、建立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早期培育机制
公共危机意识是人们危机应对行为的先导,没有理性的公共危机意识。
危机应对管理将事倍功半。
公共危机意识在危机管理体系中属于一种软管理,拥有自己特定的发展规律和提升途径。
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应建立起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早期培育机制,尽早开展富有实效、针对性的公共危机意识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快速适应复杂多变危机环境的能力。
(一)夯实理论基础,拓宽对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研究视域,用科学严谨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前提基础,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发挥着指导性作用。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研究还不成体系,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严重滞缓了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为此必须发动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加强对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问题的关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形成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强的理论成果,推动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的培养活动。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把危机意识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居安思危的观念。
大学生对危机意识教育漠不关心的原因之一在于未看到该教育与他们的利害相关。
扭转这种局面的一个可行办法是将危机意识教育与学生所关注的学分、成绩联系起来,把危机教育纳入教学目标当中,考核不合格者得不到该科学分,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关注度。
但调整教学目标、增设专门的危机教育课程是一项长期规划,就当前的教学条件来说,可以把危机意识教育的内容分散在各相关课程中,如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等课程中。
日本小学6年就有近40个课时的危机教学内容分别被安排在地理常识、历史启蒙、人与自然、国文等课程中。
借鉴日本危机管理的成功经验,在大学教育中,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先把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危机教育融入到公共课、专业课的教学中,作为设立专门危机教育课程前的过渡阶段,循序渐进地开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危机意识教育。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实地演练,增强大学生对公共危机的紧迫感、危机感。
纸上谈兵永远是兵家大忌,在充实理论积淀的基础上,必须辅之以针对性较强的、经常性的模拟演练。
高校可以在新生军训中加入不同危机类型的专项防范训练,邀请专业人士到场,指导,讲授相关应急知识;可以在防火日、防灾周等特殊日子加强+危机宣传,开展相应演习活动;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扮演,演示危机情境,并组织学生对危机应对问题深入探讨。
由于公共危机已成为全社会都需面对的共同问题,高校危机管理也不能脱离城市的危机管理体系,因此高校可与相关部门共同商讨危机技能训练、危机意识提高等问题,定期组织包括大学生和普通市民在内的大规模危机演习,强化全民危机意识,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公共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1]周庆行,高定伦,韦丽,对当代大学生公共危机防范和应对能力的透视与反思[J],行政与法,2006(5)
[2]张专伦,大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危机能力的培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1)
[3]王郅强,12·23特大事故思考[J],香港:凤凰周刊,总第1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