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隆中歌(一)》原文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诗词《隆中歌(一)》原文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三国诗词《隆中歌(一)》原文及赏析
【导语】: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①: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②。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释词】①黑白、荣辱:出自《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荣,守其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①: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②。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释词】
①黑白、荣辱:出自《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黑白、荣辱都是老子的哲学用语,“白”、“荣”可以代表居高、雄健、明亮等方面,和它对应的范畴“黑”、“辱”代表处下、柔弱、暗淡等方面。
在这两个对立的范畴之中,老子主张柔弱易胜雄健、处下强似居高。
例如:“舌柔在口,齿刚易折。
”才能外显,容易招忌而遭致陷害;高大的树木容易被台风连根拔掉,而小草却能迎风招展,因此他提倡人要谦虚、退让、甘居卑下。
②荣者:居高的人;安安:自享其荣。
辱者:处下的人;碌碌:自然无为。
【赏析】
刘、关、张一访隆中,遥望山畔数人在田间耕作,还唱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刘备闻歌下马,向农夫打问:“此歌何人而作?”农夫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
”
小说家借用这首诗传达了诸葛亮的心声,也就是诸葛亮对人生的态度。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其中明显的蕴涵着道家文化基因。
“苍天如圆盖”,把天视为圆形,无穷无尽,大概是受道家《太极图》的影响,表示宇宙的本原是“无极”。
《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白”、“黑”、“荣”、“辱”是老子的哲学观念,通俗地讲“白”、“荣”代表明亮、雄健、居高的方面,和它相对立的“黑”、“辱”代表暗淡、柔弱、处下的方面。
老子认为柔弱胜雄健,处下胜居高,暗淡胜明亮,以此类推。
他常用水做比喻,水是至柔的东西,它却具有攻不破的特点,抽刀断水,无论如何费力,是切不断的。
这个道理,俗语中也常表达:“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
”“舌柔在口,齿刚易折。
”因此他主张人生应当像水一样,柔弱、不争、处下。
而“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都想居高位,都想争显赫,都想抢在亮处,为功名所驱使,为荣辱所牵动,争先恐后,抢先贪夺,纷纭扰攘。
于是功成名就的有之,身败名裂的有之。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而诸葛亮则不同于“世人”,他超然世俗,隐居山林,躬耕乐道,以经籍自娱,以宁静自守。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在诸葛亮的性格结构中,尽管有道教文化的因素渗透,但并不是
单一的,而是儒道互补。
他像许多封建的知识分子一样,恪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信条,并非执意老死林泉,而是不肯轻易投靠庸主,以待天时罢了。
或者说是“隐居以求其志”,是“士志于道”的一种形式。
如果我们不这样解释,就无法理解“三顾茅庐”中出现的一系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由上可知,“出世”与“入世”并不是矛盾的。
封建时代,每当世道浇漓、风雨如晦之际,那些追求人格意志,“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之士,常常受到人们的推崇,更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声誉,受到了君主的器重。
诸葛亮隐居隆中,养浩然之气,修青云之志,累征不就,使刘备“三顾”之心更切。
所以从叙事结构的视角出发,这些诗歌都是为诸葛亮的出山蓄势。
一旦亮相,便高屋建瓴,非同凡俗,超群拔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