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5 中图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我对课标的理解:“某区域”既可以是课本中的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学生所在地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区域;“比较”既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生活体会、新闻热点、历史史实,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的方法,又要求学生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影响的差异,即区域环境动态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及原因。
同时要求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国土开发、利用、维护权益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是在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来学习的,重点是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与下一节学习的角度正好相反,这两节课使学生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因此,本节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本章重点。
本节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区域地理环境”的概念,然后从时间维度分别介绍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后再介绍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学生不光理解陆地、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关系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从而加深对人地关系的理解。
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为四个阶段,在各阶段中制约因素不同:采集和狩猎阶段受动植物分布的制约;农业社会阶段受作物栽培的自然条件制约;工业社会阶段受矿产资源、交通条件的影响;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优越的区域已成为人类活动最理想的区域。
学完这四个阶段,还要让学生总结出这一变化的本质:人类活动的发展,不断对地理环境条件提出新的需求及因科技进步,区域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小。
海洋环境分为海洋和岛屿两个方面,二者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海洋因人类科技的发展,其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不断上升。
岛屿也因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海洋归属权等原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让学生总结出“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它将是各国争夺的焦点。
学情分析:
情感兴趣: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既对身边地理现象、事物的特点及原因有极大的热情,又对与地理有关的诗词、谚语、习俗、古迹、热点问题很感兴趣,特别对涉及祖国利益的热点更感兴趣。
知识能力:高二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影视见闻及高一、初中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区域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仍缺乏系统性;在能力上具备了通过调查、网络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所以,适合设置探究情境,开展探究教学。
认知倾向:高二学生对有趣的感性知识既喜欢主动、独立思考,又喜欢在集体学习环境中进行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分析、比较不同发展阶段陆地、海洋两大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陆地、海洋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学习思路。
(3)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学会动态地认识人地关系。
(4)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诗词、习俗图片、民居中墙壁厚度、屋顶坡度的变化规律,激发学生兴趣及探究意识。
(2)通过对山区、库区、平原地区农谚的搜集、介绍,加深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认识及学习习惯的培养。
(3)利用课本插图、“阅读”栏目、“探索”栏目,培养学生读图、阅读、分析能力。
(4)通过南海之争、钓鱼岛争端、春晓油田开发、海南岛建成“国际旅游岛”等热点问题,创设探究、辩论情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学习方法。
(5)通过表格比较法学会按时间顺序(纵向比较法)学习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利用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的辩证唯物观。
(2)使学生认识人类活动既依靠自然,又可通过发展科技改变局部地区环境、提高人类的适应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3)培养学生树立海洋和岛屿开发、维护权益意识,捍卫国土完整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因本节从陆地、海洋两个角度的不同阶段充分介绍了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海洋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思路。
因学生掌握这一学习思路就可自己按此方法学习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教法:
1、图表分析、归纳法:学生学会分析图表、归纳知识,纵向比较陆地、海洋、岛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这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使学生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全面理解知识并掌握学法。
2、案例分析法:以热点为案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这是依据课标,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的画面,增加了真实性、新颖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联想、探究,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
学法:
1、合作探究式学习法
2、问题讨论式学习法
【教学设计思路】
1、本课知识难度较小,应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多说、多练、多交流、多辩论,即教师多“导”、学生多“演”。
2、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的问题必须鲜活、有趣、有意。
如“古文明的发祥地”、“天涯”、屋顶坡度等问题都能激发其探究的热情。
3、谚语是广大人民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的智慧结晶,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学生对此喜闻乐见。
让学生搜集、处理和介绍天津蓟县山区、库区、平原地区的相关农谚。
既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科学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有用地理。
4、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如课前播放《爱我中华》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歌词配合相关的体育、娱乐、节日活动图片,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环境影响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深深打上环境的烙印。
5、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如利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释中国南海之争、钓鱼岛争端、春晓油田开发,从而树立保护国土的意识与情感。
6、本节的陆地、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是按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编写的,为了使这些知识简明扼要的呈现给学生,我采用表格比较法。
为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方法,我打破教材顺序:先学海洋、岛屿,后学陆地对人类影响。
先引导学生学习海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对学生较熟悉的陆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让学生自主、交流来完成,达到“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目的。
教学流程图:
【教学资源】图片、歌曲、资料来自百度网。
【课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同时自动循环投影蒙古
族的摔跤、满族的冰嬉、白族的赛龙舟、傣族的泼水节、
达斡尔族的滑雪、苗族的倒爬花杆、壮族的竹杆舞、维
吾尔族的叼羊等图片。
【“探索”及拓展导入】优美的歌曲、多姿多彩的习俗
让我们意犹未尽,也让我们深深感悟到五十六个民族五
十六枝花,花花独特。
那么我国各地民居有什么特色、规律?------我国从南到北民居墙壁厚度变化的规律?为什么?我国从东南到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变化的新疆民居 胶东民居
云南傣族民居 浙江西塘民居 青海民居
【古迹探究1】海南岛最南端的天涯镇下马岭山脚下,一对拔地而起的高10多米,长60多米的青灰色巨石赫然入目。
两石分别刻有“天涯”和“海角”字样,意为天之边缘,海之尽头。
这说明当时航海技术处于什么状况?此时经济、文化中心在何地?为什么?
五公祠(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等5人)
【资料】“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知何处?生渡鬼门关”。
诗中写的就是一千多年前唐宋朝廷流放
海南岛
公里的海上,在地质构造上属于珊瑚礁。
它
块岩礁组成,但是由于长年被海浪侵蚀,正在不断没入海面或消失,到了1987年就只有北露岩和东露岩两块岩礁在涨潮时露出水面,其中“冲之鸟岛”,即东露岩在最高潮时仅露出海面6厘米。
从1988年开
【总结】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为农业生产,人类向改造自然、栽培植物、驯化禽畜方向发展。
影响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因素有地形、土壤、水源、气候。
因此,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发祥地(边总结边填表)。
【承转】刚才我们学习了陆地环境对农业阶段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意图:既让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概括、全面的了解,又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阶段海洋、
岛屿、陆地对人类影响是不同的(以时间顺序学习本节知识是要点)。
自然地环境
人文地环境 海洋陆地 岛屿 航海技术落后:不受重视 航海技术进步:争夺的焦点 工业化前:贫穷、落后 工业化后:迅速发展
采集狩猎阶段:动植物 农业社会阶段:光热水土 工业社会阶段:矿产、交通 后工业化阶段:环境质量 影响
教学设计创新之处:
1、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充分利用习俗、谚语、诗词、热点问题等进行导课、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充分的铺垫中探究而培养意识、形成观念。
2、探究问题的引导性、合作性:每一个探究问题的都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如海南岛从“叛民逆官的流放地” “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的变化,使学生深刻的认识了岛屿对人类活动的阶段性影响。
3、打破教材顺序(先学海洋、岛屿,后学陆地对人类影响),有利于学生对熟知的陆地环境在海洋、岛屿学习方法上自己阅读、探究、总结。
这种学习方法的使用,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4、表格比较法突出事物特征、变化,这样学生易归纳、理解而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5、电教媒体的恰当使用,如民族习俗的自动播放配合《爱我中华》歌曲、钓鱼岛图片、五公祠图片而有利于探究。
6、我国国土面积是多少?钓鱼岛、春晓油田为什么应是我国国土等探究、辩论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