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创新模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创新模式研究
夏金梅
【摘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乃至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城市化水平却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发展区域差异显著、城市职能单一、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少等问题.因此,必须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型城市化模式,进而完善城市规划,缩小区域差异;强化城市功能,强化民生保障;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低碳经济,打造生态城市.
【期刊名称】《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14)002
【总页数】3页(P12-14)
【关键词】河南;创新模式;新型城市化
【作者】夏金梅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经济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
城市化意味着社会由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向现代工业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城市化有助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现代化进程。

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指出,城市
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1]这一界定是综合性的,从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两个方面强调了农村人口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向城市型的转化,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指出,2011年城市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内地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1.3%,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然而,相应的城市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不同地区在不同方面逐渐出现了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病”。

[3]因此,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对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一)城市化水平低,进程缓慢
《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指出,2011年中国内地平均城市化率达到51.3%,首次突破50%。

以河南省会城市郑州为例,2011年郑州新型城市化水平为0.203,在全国50个代表城市中位列第21名,而同期上海和北京的新型城市化水平高达0.844和0.658,位列第1名和第2名。

可见,河南省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起沿海发达省份,差距尤为显著。

仅从中部地区来看,2011年中原经济区六省城市化率分别为河南40.6%、安徽44.8%、湖南45.1%、江西45.7%、山西49.7%、湖北59.8%,河南省的城市化水平最低,进程缓慢,与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湖北比较,相差11.2个百分点。

(二)城市化规模小,区域差异显著
根据市区常住人口数量,全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为:小城市(50万以下)、中等城市(50万~100万)、大城市(100万~300万)、特大城市(300万~1000万)、巨大型城市(1000万以上)。

[4]河南省虽然是人口大省,但是不论是人口数量,还是建成区的面积都不大。

因此,城市的聚集和辐射能量有限,河南省中小规模城市数量较多,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较少,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就河南省城市水平空间差异来说,区域差异较为显著。

由统计数据来看,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而整个河南省高于全国城市化平均水平的仅有郑州(64.8%)、济源(51.5%)这两个城市,其他各市城市
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城市职能单一,经济发展不平衡
目前河南省多数城市的工业结构雷同,传统工业部门比重较大,且多是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初加工部门。

其中,又多以机械、纺织、食品等部门为主。

这种工业结构的存在影响了城市职能的发展,功能单一。

因此,河南省第二、第三产业的集聚程度较低。

同时,城市化不能跟工业化同步,也落后于劳动力的非农化发展,不仅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也拉大了城乡差距,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四)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少,生态环境恶化
河南省过去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投入较少,生态环境建设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究其原因,主要是观念问题。

长期以来,片面追求产值的生产方式中,一方面,作为非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支撑能力越来越弱,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环境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加重,打破了生态平衡,资源约束加剧。

(一)城市化发展模式分析
目前来讲,不论哪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不外乎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人口转移推动城市化的模式,也就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使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

通常用人口城市化率来反映人口转移型城市化模式的发展程度,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这种城市化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城市的拉力,在城市工业化的过程中,产生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引起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另一方面,来自于农村的推力,城市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大量从业工人,由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供给,使得城市规模持续扩大。

另一种是由结构转换推动城市化的模式,这种模式不再以人
口的转移为特征,而是包括整个区域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文化管理等多种因素的空间布局变化来提升城市化水平。

据学者研究,当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整个社会的发展便进入了以城市为主导的新阶段,结构转换型城市化模式便是这个时期的主要发展道路。

两种城市化发展模式相较而言,前一种不利于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

一方面使得农村经济衰退;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城市病”。

在发达国家表现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落后国家则集中体现在贫困问题的解决上。

相较于传统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模式,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模式则不失为一种新型城市化道路。

(二)河南省应选择“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传统的单一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的快节奏。

就河南省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应该首选“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模式。

所谓“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模式是指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城市化模式。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动力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单一的工业化,工业化的进程带动城市化进程。

当前面对的是一个迅捷的信息化时代,城市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

因此,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合力会成为“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模式强大推动力。

其次,传统的人口转移型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农村人口日益向城市流入的单一趋向。

而当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同步发展,人口拥挤带来交通拥挤、医疗拥挤、教育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使得城市发展的产业布局由向城市中心集中变为向外围分散,“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模式兼顾“极化”和“泛化”的空间结构,正适合了河南省当前的人口流动特点。

再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城市化率超过50%的阶段适合
结构转换型城市化模式的发展。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2012)数据统计,河
南省既存在城市化率达到50%的城市,如郑州(64.8%)、济源(51.5%)和鹤壁(50%),也存在众多城市化率低于50%的城市。

从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河南省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转移,有利于推进工业化进程。

由于河南省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多,更需要在人口转移型城市化的同时,加快推进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优化就业结构日益紧迫。

城市化是就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动力。

当前河南省的城市化进程缓慢,影响了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此,需要尽快实施全面而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和加速城市化。

“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模式有助于调整产业结构,进而影响就业结构,城市的集聚效应将以乘数效应创造就业。

(一)完善城市规划,缩小区域差异
就河南省而言,地处中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优势,如洛阳、开封可以进行深度的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开发;信阳则致力于茶叶的开发和宣传,定位茶乡形象等。

同时,还需要强化中原城市群内在的联系和功能互补,进行整体的城市空间布局,建设快速通道、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共享资源环境与信息等服务,形成综合竞争力,从而缩小河南省与其他区域的差异。

(二)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加强民生保障
城市功能和民生保障是城市化的动力因素,“十二五”规划中,民生保障问题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河南省应坚持精品化的原则,致力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生产功能。

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如图书馆等各类教育投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致力于体制机制创新,如建立城乡居民统一的社保体系模式等。

完善城市的创新功能,致力于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关注进城农民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加强城市的管理协调能力。

(三)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规模的扩大,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农村人口持续不断的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二是城市圈的不断外移,即农村的用地不断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因此,在河南省新型城市化的进程中,各种体制改革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尤为重要。

征地过程中政府与农民的纠纷,以及粗放的不合理的用地结构,影响了河南省新型城市化速度。

(四)发展低碳经济,打造生态城市
河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长期的农业基础制约了工业发展,使得第二产业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工业利用率低,能源需求过大。

因此积极的发展低碳经济,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节能减耗,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也有助于优化河南经济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益,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美化,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化道路。

【相关文献】
[1]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R].北京:西苑
出版社,2002.
[2]王桂新.中国“大城市病”的预防及其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55-60.
[3]牛文元.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4]牛凤瑞.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6]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