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中历史 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易错易混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
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 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 1 .目的: 1985 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 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 2.内容 经济 (1) 经济方面:改革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 __________ 领域, 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但由于 困难重重,遂将改革重心转到政治 __________领域。
2.评价 (1)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 超级大国 。 __________
(2)改革并未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20世纪70年代 稳定 后,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__________ ,放慢改革步伐,经济
(2)政治方面 ①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 科学社会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党内和社会 义”代替“______________ 上的思想混乱。 民主化 ②纵容自由化思想,倡导“__________ ”和“公开性”,使党内 外各种反对势力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多党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__________ 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 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 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裂运动加剧。
八一九 (2)1991 年,苏共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发动“__________”事
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各共和 国纷纷宣布独立。 阿拉木图宣言 (3)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________________ 》, 苏联完全解体。 1991 (4)__________ 年 12月 25日,飘扬了 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
后的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
完善。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史料一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
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喻指他是徘
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位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 代,而另一只脚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
之中而不能自拔。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 联人民讥讽为 “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
章的勃列日涅夫的执政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 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 80 年代。
探究问题: (1) 如何理解对赫鲁晓夫的如下评价: “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 十字路口的一位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 脚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 拔 ”? (2)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为 “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 因是什么?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模式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__ 的弊端日益显现。
斯大林 (2)1953年__________ 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1)经济方面 农业 ①以__________ 为改革突破口: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 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 玉米 副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__________ 。 ②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没有使 企业 __________ 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的框架。
特别提醒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其推广玉米种
植的做法,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同时也是没有突破原有体 制的重要表现。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 1.内容:前期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 __________ 上,推行 “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
生产的经济刺激。
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第二天,“苏联”被宣布正式停
止存在。
[思维启迪]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
挥向党身上的肿瘤 , 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你知道戈尔巴乔 夫执政期间进行了哪些改革吗?你对这句话又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改革: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但改
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取代
了 “科学社会主义 ”。理解:上面这句话有道理,指出了改革 的致命错误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赫鲁晓夫、勃列 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进行几次经济改革, 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在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课标导航
课程标 1.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 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了解赫鲁晓夫、勃 学习导 航
准
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准确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 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特点与结果。 3.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2) 政 治 方 面 : 1956 年 , 赫 鲁 晓 夫 在 苏 共 二 十 大 上 作 了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秘密报告”,对斯大
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
3.评价 (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 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改革虽然取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 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情景导入
右图是反映苏联解体的一幅漫画。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 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不同程度地进行 了改革,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易错易混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
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 距。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 1 .目的: 1985 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 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 2.内容 经济 (1) 经济方面:改革初期将注意力集中在 __________ 领域, 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但由于 困难重重,遂将改革重心转到政治 __________领域。
2.评价 (1)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 超级大国 。 __________
(2)改革并未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20世纪70年代 稳定 后,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__________ ,放慢改革步伐,经济
(2)政治方面 ①提出背离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 科学社会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党内和社会 义”代替“______________ 上的思想混乱。 民主化 ②纵容自由化思想,倡导“__________ ”和“公开性”,使党内 外各种反对势力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 多党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__________ 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 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影响:导致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 经济滑坡,思想混乱,民族分裂运动加剧。
八一九 (2)1991 年,苏共党内一些高级干部发动“__________”事
件。苏共被排挤出政权,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各共和 国纷纷宣布独立。 阿拉木图宣言 (3)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________________ 》, 苏联完全解体。 1991 (4)__________ 年 12月 25日,飘扬了 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红
后的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
完善。
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史料一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黑白相间的大理石雕塑而成,中
间镶着赫鲁晓夫的铜质头像。黑白相间的构图,喻指他是徘
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位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 代,而另一只脚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
之中而不能自拔。
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被苏 联人民讥讽为 “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
章的勃列日涅夫的执政下,号称“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 的苏联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 80 年代。
探究问题: (1) 如何理解对赫鲁晓夫的如下评价: “ 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 十字路口的一位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 脚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 拔 ”? (2)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为 “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 因是什么?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斯大林模式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__ 的弊端日益显现。
斯大林 (2)1953年__________ 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
2.内容 (1)经济方面 农业 ①以__________ 为改革突破口: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 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 玉米 副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__________ 。 ②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没有使 企业 __________ 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的框架。
特别提醒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其推广玉米种
植的做法,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同时也是没有突破原有体 制的重要表现。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工业 1.内容:前期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 __________ 上,推行 “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
生产的经济刺激。
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第二天,“苏联”被宣布正式停
止存在。
[思维启迪]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
挥向党身上的肿瘤 , 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你知道戈尔巴乔 夫执政期间进行了哪些改革吗?你对这句话又是如何理解的? 提示:改革:首先进行经济改革,后又转向政治改革,但改
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取代
了 “科学社会主义 ”。理解:上面这句话有道理,指出了改革 的致命错误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
[思维导图]
[知识主线]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赫鲁晓夫、勃列 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进行几次经济改革, 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在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课标导航
课程标 1.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 历程。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通过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了解赫鲁晓夫、勃 学习导 航
准
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2.准确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 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特点与结果。 3.全面认识二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2) 政 治 方 面 : 1956 年 , 赫 鲁 晓 夫 在 苏 共 二 十 大 上 作 了 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秘密报告”,对斯大
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进行了批判。
3.评价 (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 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改革虽然取了一些成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 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最终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情景导入
右图是反映苏联解体的一幅漫画。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 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都不同程度地进行 了改革,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