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山钨矿床找矿方法与技术(综合勘查技术与方法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现代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人们加速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利用。
任何一个矿床从发现开始,通过各种技术方法的应用和发展,对其研究不断深入,香炉山钨矿床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伴随着研究的加深,还有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各种相关知识进行修正、补充和提高。
赣西北地质大队于20 世纪70 年代在普查中发现大型隐伏矿体,1988 年提交矿区详查地质报告,初步探明C级WO3 储量21 万余吨(谢军等,1998) 。
陈耿炎(1990) 曾对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作过初步探讨,并认为矿床的形成与香炉山岩体的岩浆活动有关。
香炉山钨矿床目前勘探已控制的矿体共50多个,其中产于接触带的5个,内接触带9个,外接触带36个。
以编号为1W的产于接触带的矿体为主矿体,其WO3资源/储量达20多万吨,其次为外接触带的4W和内接触带的5W矿体,其储量均大于五千吨。
周贤旭(2006)、刘勇(2010)等学者通过对香炉山地区成矿控制因素分析, 认为香炉山特大型钨矿外围具备找大矿的条件, 并依据成矿控制主要因素在找矿远景区的具体体现, 提出了在徐家岭、张天罗、大岩下等多处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区。
对张天罗、徐家岭及大岩下等较重要的找矿前景区进行详细分析。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前人文献,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析香炉山钨矿床的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背景,详细介绍综合勘查技术(物探,化探,遥感)在香炉山钨矿床中的应用及所获得的找矿标志,分析该矿床的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遥感特征,并结合这些方法所提供的地质信息,以地质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利用综合勘查技术所获得的特征,分析锡铁山铅锌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规律,最后根据相似类比原则,以理论找矿为指导,提出具备生成香炉山钨矿的地质构造、含矿建造,同时为该矿床在进行地质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和地球物理方法等找矿工作时指明找矿方向。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
香炉山钨矿处于九江坳陷与九岭隆起的交界地带,香炉山—观音堂背斜南西倾伏端。
矿田地处九宫山隆起的西段(图1-1),属扬子古板块的江南地块东南缘组成部分。
图1-1
1.1 区域地层概述
区域出露地层有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如图1-2) 。
主要岩性由含碳硅泥质灰岩、灰质泥岩和条带状泥质灰岩组成,结构致密,条带—层纹状构造发育,岩石普遍角岩化,区内岩浆活动强烈,燕山晚期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矿区的东北部,并向南西沿背斜倾伏端缓倾下插,顶面呈波状起伏。
1.2 区域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表现为:基地褶皱主要以由中元古代浅变质岩系组成的、以近东西向紧密同斜褶皱与近南北向褶皱叠加干涉式为特征,盖层构造以近东西向复试褶皱和滑脱构造系统为主体构造型式。
1.3 区域岩浆岩
区域岩浆岩主要有区域岩浆岩主要有晋宁早期“S”型花岗岩、燕山期“I”型和“S”型花岗岩。
岩体在地表与震旦—寒武纪地层接触,接触带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受蚀变强烈,形成宽300~500m 的矽卡岩带,还叠加有云英岩化、钾长石化、硅化、萤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岩化。
钨矿体主要赋存于背斜倾伏端,沿中寒武统杨柳岗组含碳泥岩泥灰岩与花岗岩接触带的矽卡岩带分布,共发现50 个矿体。
图1-2 江西省香炉山钨矿
区地质图
Q-第四系;Є3-寒武系上统;
Є2-寒武系中统;-香炉山
细粒花岗岩;-细晶岩;-辉绿岩;F2-构造;V2-钨矿脉
第二章矿区地质概况
2.1 地层
出露地层主要由震旦系下统莲沱组( Z1 l )含砾长石石英砂岩、南沱组( Z1n) 冰碛砾岩与含屑砂质泥岩, 上统陡山沱组( Z2d )含炭含硅泥岩、灯影组( Z2dn)含炭含泥硅质岩夹硅泥质灰岩, 寒武系下统王音铺组(Є1g)含磷含钒炭质页岩、观音堂组( Є1g )含炭泥岩, 寒武系中统杨柳岗组( Є2y )含钙泥岩夹泥质灰岩,
寒武系上统华严寺组( Є3h )条纹条带灰岩等组成(图2-1)。
图2-1
2.2 岩浆岩
岩浆岩为燕山晚期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伴生脉岩。
岩体侵位于香炉山——太阳山背斜核部,与背斜形态基本一致, 伴生的脉岩有细晶岩、辉绿岩, 分布在香炉山——太阳山背斜的南北二翼, 北北东——北东向成群产出, 倾向南东为主, 倾角> 70度,长数百米, 宽2-25 m。
2.3 构造
构造表现以香炉山——太阳山为中心的宽缓型倾伏背斜构造, 呈北东向横贯矿田区, 向西倾伏, 倾伏角10-25度,两翼岩层倾角10- 35度。
南翼略陡, 核部产状近乎水平, 倾角小于10度。
震旦系构成核部, 翼部由寒武系构成。
由于花岗岩体侵占核部, 上述地层岩石均遭热变质, 转变为角岩或角岩化岩石, 控制着矿田和矿床地质形态。
其次在北东向构造基础上叠加了一系列北北东--近南北向次级背斜、向斜构造, 主要有张天罗背斜、横山向斜、郑家背斜、坡塘背斜、大坳岭向斜、郑家源背斜等(周贤旭, 2006)。
矿田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西、北东向两组及层间破碎带。
相关研究表明, 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倾向北西西, 局部反倾, 倾角45-88度,走向长30-90m, 宽0-20 m。
构造面平直、弯曲并存, 局部见角砾岩, 属压扭性, 此组断裂常被后期脉岩(辉绿岩、细晶岩岩脉)充填, 有些细晶岩边缘尚见与之有成生联系的小钨矿体和铅锌银矿体;北北西向断裂倾向北东, 局部反倾, 倾角47-84度。
走向长60 -70m, 断裂带宽0-15 m, 断面缓波状, 常见压碎岩、透镜体, 属张扭性。
层间破碎带主要发育在接触带外侧, 且多被矿体取代。
远离接触带矿体的层间破碎带保存较好,岩石破碎, 发育破劈理、透镜体,有较强的矽卡岩带,还叠加
有云英岩化、钾长石化、硅化、萤石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岩化。
层间破碎带对矿床成生的贡献, 较上述两组断裂更大, 是矿区主要的控矿构造。
2.4 围岩蚀变
围岩蚀变有云英岩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
前者蚀变强烈,与白钨矿关系密切。
其余蚀变与硫化物矿化有关。
云英岩化广泛发育于接触带上的细粒花岗岩中,其次在矿体中,以接触界面为中心, 向内、向外由强变弱, 成生了数至30余米厚的从英岩化带。
云英岩化带在背斜核部岩体隆凸处最厚, 翼部渐薄, 面形展布。
自钨矿与蚀变成生的白云母和石英紧密共生, 矿体最厚、矿石品位最高的地方,云英岩化最强烈、蚀变厚度最大。
白钨矿伴随云英岩化晶出, 是矿掖与围岩反应的同阶段产物。
云英岩化参与了晚期成岩作用,使边缘相细粒花岗岩的斜长石降低,故定型于云英岩化阶段的白钨矿矿床,是紧随花岗岩成岩作用的岩浆期后产物,成生时序略晚于花岗岩体,同属燕山运动晚期的产物。
2.5 地质背景的成矿意义
背斜构造为花岗质岩浆侵入、定位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对矿液活动起到了极好的屏蔽作用。
花岗质岩浆侵入,提供了矿质,生成了接触带构造,强化了背斜构造虚脱空间,为矿液的析出、运移创造了有利环境。
钙硅角岩层间和粒间空隙发育,促沉剂(钙质)丰裕,成为白钨矿载体。
角岩化岩石及原岩结构致密,不利矿液扩散,起了屏蔽作用,矿床就是在这种地质背景下形成的。
2.6 矿床特征
矿床经详查属超大型规模。
主矿体(1 号) 呈似层状产于岩体倾伏前缘的顶部,长1250m ,沿倾斜延展576m ,厚2. 55~45. 59m ,倾角10~25度,埋深40~300m。
矿石以矽卡岩--白钨矿组合为主,矿石矿物除白钨矿外,还有黑钨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辉钼矿、辉铋矿等。
脉石矿物主要有透辉石、石榴子石、透闪石、符山石、石英、长石、方解石。
白钨矿呈它形粒状,粒径多在0.05~0.15 mm 之间,具浸染状、条带状构造。
全区矿石平均含WO3 0.74 % ,并伴生有铜、铅、锌、铋、金、银、镓等有益组分(江西矿床发现史编委会,1996) 。
(1)矿体特征
a.接触带矿体:
为矿床最主要的矿体。
钨矿储量占矿区钨矿总储量的85%。
产于以背斜核部为中心的接触带上(图2-2), 为一似层状矿体, 走向长1800余米, 倾斜长400~1000多m,厚1~45m。
矿体呈北东向展布, 顺着接触带缓慢尖灭。
沿横向,以
背斜核部为“分水岭”, 分别倾向北西和南东, 核部最厚, 平均28.53m,冀部渐
薄, 平均7.8m。
含矿系数为0.99。
图2-2 16线地质剖面图
1-泥质灰岩;2-花岗岩;3-白钨矿矿体;4-角岩带
b.内接触带矿体:
产于矿区西北面背斜冀部、接触带矿体之下, 离接触界面70-150m的捕掳体中。
主要有3个近似平行的似层状一扁豆状矿体, 倾向北西, 倾角11-65度。
单个矿体走向长500-800m, 倾斜长65-295m,厚2-10.13m。
含矿系数为1.此类矿体钨矿储量占全矿区储量的10%。
C.外接触带矿体:
产于离接触界面40-100m的围岩中,主要受层间剥离控制,多分布在产状较陡的背斜南东翼。
有30多个矿体,多为小透镜体,单个矿体钨矿储量几十至千余吨。
个别较大的矿体呈扁豆状产出。
此类钨矿体储量仅为全矿区钨矿储量的5%。
(2)矿石特征
a.矿石类型
矿石类型单一,几乎全为原生的钙硅角岩型白钨矿石;花岗岩型白钨矿石极少,矿石量不足全矿区矿石量的1%。
b.矿石矿物组份及白钨矿特征
矿石矿物组份复杂,达58种。
金属矿物主要为白钨矿,词为雌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少量黑钨矿、辉钼矿、辉铋矿、铋方铅矿、辉银矿等。
主要脉石矿物有透辉石、石英、长石、方解石、透闪石等;次为石榴石、绢(白)云母、绿泥石、阳起石、白云石、萤石、硅灰石等。
白钨矿特征:灰白色,油脂光泽,无电磁性,他形粒状为主,半自形和自形次之,粒径0.04-3mm,一般0.1-0.6mm,单体填隙产出为主,部分与雌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矿物连生,紫外灯下发天蓝色荧光,摩氏硬度为4.5,比重
5.959-
6.077。
c.矿石结构构造
金属矿物主要呈粒状结构和交代溶蚀结构。
前者以他形为主,次为半自形、自形,填隙产出,硫化矿物粒径0.02-1mm,交代溶蚀结构主要表现为白钨矿等金属矿物普遍交代溶蚀透辉石等脉石矿物,早晶出的金属矿物又被晚晶出的金属矿物溶蚀交代,可见白钨矿被磁黄铁矿、黄铁矿等矿物交代,磁黄铁矿和黄铁矿被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交代。
交代溶蚀程度不同,又表现为港湾状、残余状、筛状、环状等派生结构。
此外硫化矿物间的共边结构也较常见, 有时也见白钨矿
与磁黄铁矿呈共边结构。
矿石构造单一,白钨矿和金属硫化矿物均呈浸染条带一层纹状构造。
其由金属矿物选择性地充填、交代以透辉石为主要组份的角岩而成(图2-3)。
图2-3 白钨矿矿石构造素描
图
N-长英角岩;Q-含白钨矿石英;
1-透辉石角岩;2-长英质透辉石
角岩;3-细晶大理岩;4-磁黄铁
矿;5-白钨矿
其中常夹不规则的白钨矿团块硫化矿物团块,但不能构成独立矿石类型。
围岩切层裂隙不发育,角岩型矿石内,极难见到金属矿脉,而花岗岩型矿石中,则常见到白钨矿石英微脉充填于各方向的节理中,有意义的是可见到有的矿脉并人接触界面和矿体内的层理中,而且矿脉及其两侧伴随有较周围更强的云英岩化。
(3)矿物共生组合
金属矿物有3种组合:a.白钨矿(石英-白云母)组合;b.白钨矿一磁黄铁矿组合;c.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组合。
白钨矿-磁黄铁矿组合较少见,它是过渡性组合。
矿物组合间,表现为后一组合矿物对前一组合矿物的交代溶蚀。
不存在间歇性截割或穿插关系。
同一共生组合矿物,既有交代又有共结现象。
上述情况反映了含矿热液性质和成矿元素在温度、压力衰减过程中的阶段变化特征。
(4)有益组份及其变化
钨呈白钨矿产出,黑钨矿极少。
3类钨矿体WO3品位均在0.08-1.291%之间,矿化较均匀,接触带矿体82%、内外接触带矿体56-117%。
接触带主矿体品位与厚度基本呈正相关。
各类矿体除铜硫略高外, 其他元素均较低,且内接触带矿体的含量略高于接触带及外接触带矿体。
2.7 矿床成因类型
上述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特征分析表明,香炉山钨矿床属于典型的岩浆期后高-中温热液矽卡岩型矿床。
根据二长花岗岩钨含量<10*10(-6),而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钨含量>50*10(-6)的特征,可以推测成矿物质钨主要来自于花岗岩。
矿床是在花岗岩浆侵入至碳酸盐围岩地层并与之反应、引
起围岩地层发生热接触变质和岩浆热液交代作用形成的。
矿床和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和形成世代、交代次序特征表明,成矿作用阶段主要为矽卡岩阶段,其次为硫化物阶段。
(1)矽卡岩化成矿阶段:燕山期S型花岗岩浆沿断裂上侵到印支期形成的香炉山背斜中。
接触带围岩地层受热而发生重结晶作用。
由于温度和压力差的原因,岩浆期后的含矿热液大量聚积于接触带,与内外接触带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发生矽卡岩化和云英岩化,并伴随着矿质沉淀——成矿作用。
钨可能主要呈碱性络合物K2WO4形式存在。
该溶液与方解石和透辉石等含钙矿物反应,就形成白钨矿。
由于热液丰富,钙质围岩广泛,因此形成了大型的矽卡岩型白钨矿矿床。
(2)硫化物成矿阶段:在白钨矿大量沉淀后,含矿热液演化为相对富硫且呈弱酸性。
本阶段围岩蚀变表现为普遍的硅化、萤石化、绿帘石化和高岭土化等。
在温度和压力衰减的条件下,硫化物及少量白钨矿发生沉淀,叠加于早阶段形成的白钨矿之上,形成含硫化物的白钨矿体。
在热液作用的末期,普遍形成方解石化蚀变,而未见有用金属矿化。
第三章成矿地质与地质找矿标志
通过成矿地质背景的分析和找矿模式的建立,全面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地质矿产调查和研究,查明工作区内的地层、岩石、构造与矿产的基本地质特征与关系,研究成矿规律并利用各种标志进行找矿。
3.1 地层控矿及地层标志
香炉山白钨矿床的重要控矿因素级为地层岩性。
指呈致密条纹条带状的含碳、硅、泥质岩类的不纯灰岩, 主要包括了与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寒武系王音铺组、观音堂组、杨柳岗组及震旦系陡山沱组、灯影组等地层。
即地层岩性标志包括了上述5种地层岩性状态。
一方面对成矿热液起到了屏蔽作用,促使成矿作用更加充分;另一方面,为白钨矿的形成提供钙质,不纯灰岩是白钨矿的有效沉淀剂。
矿区工业矿体均产于花岗岩与不纯灰岩的接触带或者接触带附近的层间破碎带中。
于是不纯灰岩是岩浆和矿液的有利屏蔽层,也是白钨矿成矿的有效沉淀剂,可作为地层标志。
3.2 构造控矿及构造标志
矿田内构造较为发育, 香炉山--太阳山背斜及其伴生的层间滑脱构造,为岩浆侵入和矿液“运移”和“存储”提供通道和空间,导致岩体和矿体形态与背斜形态基本吻合。
但从一些前人的分析结果显示, 区内地表与钨矿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为褶皱、北东向断裂及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三种, 因此预测研究仅提取该三类(组)构造作为致矿地质异常的构造标志状态。
从构造分析的角度出发, 找矿信息量也反映地表构造对角岩型白钨矿床矿化的控制十分重要, 尤其是北东向断裂构造、香炉山背斜、层间滑脱构造及其次级褶皱的褶皱轴,它们是岩浆与矿液运移存储的有利空间,可作为构造标志找矿。
3.3 岩浆岩标志
矿田内岩浆岩较发育, 经过强烈分异的富含W的燕山晚期S型花岗岩侵入于本区构造空间,生成了接触带,同时生成了成矿能量、矿液及成矿元素。
但通过本区的成矿环境、成矿机制及矿床(体) 的分布规律, 认为区内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与矿产的形成关系密切, 因此预测时对岩体标志的提取可选择了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分布特征状态作为致矿地质异常的岩体标志。
此外燕山晚期SJ型花岗岩石成矿母岩,是成矿能量、成矿物质和成矿介质的来源,可指示找矿。
3.4 围岩蚀变标志
矿化蚀变带在本区十分发育。
区内发育热接触变质和热液蚀变两种变质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
在岩体与碳酸盐岩、碎屑岩接触带发生矽卡岩化,形成似层状覆于岩体顶面宽50-200m的矽卡岩带,向外围和上方逐步减弱为矽卡岩化和角岩化带并基本保留原岩特征。
在外接触带中主要形成了透辉石、黑云母、长石、石榴子石、红柱石、符山石、绿帘石、阳起石、透闪石等矽卡岩矿物,岩石具细粒变晶结构,条纹条带状构造。
在内接触带中,热液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云英岩化、硅化、绿泥石化、萤石化和高岭土化等。
这些内外接触带的热变质作用与成矿关系密切。
其中矽卡岩化和云英岩化是钨矿成矿阶段的主要蚀变,硅化、绿泥石化、萤石化和高岭土化等蚀变作用是石英--硫化物阶段的产物。
它们与成矿密贴相关,都是直接的找矿标志。
3.5 热变质作用标志
岩石地层均遭热变质作用, 使原岩转化为各种角岩及角岩化岩石, 并具面(体)形变质分带。
其中以透辉石--黑云母变质带的找矿标志尤为重要,次为透闪石--绢云母变质带,因此本次预测只考虑前者对成矿(找矿)指示作用,既只把透辉石--黑云母变质带地质标志状态作为致矿地质异常的蚀变标志。
3.6 地质找矿方法
地质找矿方法是最原始、最直接的找矿方法,它包括砾石找矿法、重砂找矿法、地质填图法、矿床模式法。
钨矿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较稳定,可利用其中的砾石找矿法和重砂找矿法来进行找矿。
砾石找矿法:矿体原生露头被剥蚀风化后,可产生大小不等矿砾,这些矿砾在重力、水流及冰川的搬运下,沿一定的地形运移,其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了原来矿床的范围,利用这种原理,沿沟底山坡、水系或冰川活动地带追索矿砾,达到寻找矿床目的的方法。
重砂找矿方法:是以各种疏松沉积物中的自然重砂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实现追索寻找砂矿和原生矿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地质找矿方法。
关于本区此两类方法的运用资料暂且未搜集到勘探记录,但方法适其使用。
第四章地球物理方法及找矿标志
地球物理找矿也称地球物探矿(物探),是以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地质学的特点,进行研究某些特殊地质体的地球物理场或某些物理现象(如地磁场、地电场、放射性和重力场),并进行区分矿和非矿地质体的地球
物理异常,进而达到找矿目的。
通过地球物理场的研究,用以寻找盲矿体或隐伏矿体是发挥物探的特长。
特别是随着物探技术的发展和物探与地质结合对异常解译能力的提高,使用物探或物、化探配合,能有效地寻找隐伏矿体和盲矿体、追索矿体的延伸、圈出矿体空间位置。
物探方法特点:
1、物探方法的实施首先将地质问题转化成地球物理探矿的问题,才能使用物探方法去观测。
在观测取得数据之后(所得异常),然后通过综合研究,并根据地质体与物理现象间存在的特定关系,把物探的结果转化为地质的语言和图示,从而去推测矿产的埋藏情况与成矿有关的地质问题。
2、物探异常具有多解性,产生物探异常现象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这是由于不同的地质体可以有相同的物理场,故造成物探异常推断的多解性。
所以工作中采用单一的物探方法,往往不易得到较肯定的地质结论。
一般情况应合理地综合运用几种物探方法,并与地质研究紧密结合,才能得到一些推断性的结论。
3、每种物探方法都有要求严格的应用条件和使用范围。
因为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自然地理条件因地而异,影响物探方法的有效性。
结合前人资料,前人物探工作主要为重力、磁法,电法工作,现做简要概述。
其中尤以磁法找矿作为重点讲述。
4.1 重力勘探
重力勘探是物探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利用地壳的各种岩体、矿体间的密度差异所引起的地表的重力加速度值得变化而进行地地质勘探的方法。
本区对于重力勘探方面暂时没有过多的勘探记录。
4.2 电法勘探
勘探电法是以岩、矿石的电学性质(如导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电性差异有关的(天然或人工)电场获电磁场分布规律来查明地下构造及有用矿产的一种物探方法。
包括电阻率法,充电法,自然电场法,激发极化法等。
4.3 磁法勘探
磁法勘探是以地壳中各种岩、矿石间的磁性差异为物质基础的,由于岩、矿石间的磁性差异将引起正常地磁场的变化(即磁异常),通过观测和研究磁异常来寻找有用矿产或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本区在航磁方面有所应用:
矿田航磁磁异常分为三个区,即I区--紊乱磁场区、II区--规则异常区、III区--平稳磁场区。
平稳磁场区与紊乱磁场区交接部位对应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
按照本区主要的控矿构造,可知上述磁场的交接处可以作为成矿预测的标志。
据此,可以通过提取出平稳磁场区与紊乱磁场区之间的磁异常0值等值线,分析计算出其与钨矿化的关系密切程度。
通过一些试验表明,成矿有利信息量的大小可以反映出不同地质标志状态对角岩白钨矿化的关系密切程度或者控矿作用大小,它们依次是物探磁异常0等值线的75m缓冲区(0.5934)>透辉石--黑云母变质带(0.5383)>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0.4840)>构造(0.4053)>地层岩性(0.3558)。
上述关系表明,若利
用物探磁异常0等值线的75 m 缓冲区作为标志, 指示角岩型白钨矿化的富集或异常地段是有效的。
第五章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及找矿标志
地球化学找矿是以地球化学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分析技术和电算技术为主要手段,通过系统从各种天然物质(如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植物、水和空气等)中系统采集样品,研究元素或其它地球化学指标的空间分布,发现异常,分析测试样品中某些地球化学特征数值(如指示元素的含量,元素比值等),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发现地球化学异常,并通过对地球化学异常的解释评价而进行的找矿方法。
5.1 岩石地球化学找矿
是通过测定元素在岩石中的分布模式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
在前苏联和中国也称原生晕测量。
以岩石为采样对象,通过研究岩石中化学元素分散、集中所形成的地球化学特征来进行矿产勘查的一种地球化学方法。
针对香炉山白钨矿床来说,矿床(矿体)在形成过程中,或多或少有部分成矿元素与挥发组分一起向围岩汇总扩散,尤其是在原生矿体的顶部,容易形成成矿元素晕圈。
在有原生矿体存在的地段,其顶部围岩原生晕异常明显,无矿地段不显示原生晕异常。
因此,岩石地球化学找矿标志是一种间接的找矿标志。
5.2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对土壤(主要是指残坡积物,但也包括塌积物,风成物,冰碛物等)中元素的含量进行系统的测定,研究元素在土壤中分布、分配和变化的规律,以发现土壤中与矿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来找矿,以及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和其它问题。
就是要在发现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地段中,识别出与矿床有关的次生晕,进而达到寻找矿床的目的。
此矿田发育有19个形态各异、方向不一的Cu, Pb, Zn, Ag, As, B ,iW, Sn, Mo 等元素土壤地球化学组合异常, 预测时采用了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Cu, Pb, Zn, Ag, As, Bi,W, Sn, M o元素异常(不同定量状态)的标志状态分析计算出其与钨矿化的关系密切程度。
可以推断松散层覆盖下的岩石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范围,追索各种地质体的界线,确定断裂构造的具体位置。
通过次生晕的研究,不仅可以确定矿床的具体位置,追索并圈定隐伏矿体的分布范围,指导探矿工程的布置,并可预测隐伏矿体的矿石类型和矿化的大致规模。
5.3 同位素年龄测定法
(1)采样位置
用于同位素定年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全岩和矿石样品,均采自香炉山钨矿区。
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1′51.3″,北纬29°17′22.8″.其具体采样点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