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八下《石榴》教案及说课实录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泽中学目标教学备课教案
教师李吉勇科目语文
教学步骤
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情景导入 1.初读课文
2.抓住特征指导分析 2.分析石榴的特征3.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领会文章的中心一、情景导入指导初读
二、抓住特征。
分析课文
四、本课小结
《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向时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五、板书设计参考
石榴郭沫若
枝干叶片花果实子粒
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阅读课外材料 1.通过阅读来体会抓住事物特征,寄情于景的写法
2.指导学生写作 2.学写一篇寄情于物的抒情散文
二、写作练习
三、本课小结
要写好物托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文章,首先要有情,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情人;学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课总结
1942年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救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敌,苟且偷生;而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
在此背景下,郭沫若写了这篇文章,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1.阅读郭沫若的诗歌、戏剧等著作。
2.从《石榴》一文看郭沫若其人。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学生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课文教学难点和重点可采用练习和点拨的方法,采用辐射阅读的方法予以突破。
参考答案
一、略
二、1.柔媚2.妍艳3.陆离4.茄
三、1.A 2.B 3.C
四、略
五、1.拟人、反问(仿写略) 2.设问、拟人、比喻、反问(仿写略)
六、(一)1.对比的写法。
点出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总领全文。
2.石榴树便是这少数
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3.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4.色彩和习性。
5.写石榴由骨朵到花的演变。
6.略(提示:可从语言表达方面去谈) 7.交待了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练习设计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石榴树( ) 奇崛( ) 枯瘠( )
古味盎然( ) 束缚( ) 丰腴( )
二、根据下面所给的拼音填上相应的汉字
1.清新而不róu( )mèi( )。
2.树木都把各自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yán( )斗yàn( )的时候,有少数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3.单瓣的已够lù( )lí( ),双瓣的更为华贵。
4.单那小qié( )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三、选择恰当的字填空,把相应的序号填入横线处
1.那样透明光嫩的___________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A.皓B.浩C.澔
2.谁用红__________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
A.码B.玛C.蚂
3.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__________。
A.搏B.博C.缚
四、结合句意解释加粗的词,然后用其造句
1.秋天来了,他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
2.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
五、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然后模仿其修辞方法写句子
1.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 ) 仿写:
2.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 )
仿写: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
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②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③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的深红色的花。
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④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⑤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者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
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⑥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
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⑦我本来就喜欢夏天。
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
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⑧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⑨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第①段文字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2.第①段文字中最能表达作者对石榴树感情的句子是哪句?
3.第②段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从中可以看出它有什么特点?
4.第③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石榴花的?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内容。
6.你喜欢第⑥段文字中的哪句话?请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7.文章的第⑦⑧⑨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石榴》教案8
作者: 加入日期:07-10-14
【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
1.学习抓住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
2.认真阅读课文,体会作者能在人们习见的事物上发现新意,或寄寓深刻的哲理,或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3.引导学生体会状物记叙文的特点——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描写时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
4.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关注自然的“有心人”和“有情人”。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有关描写的方法,学习积累文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
1.准确把握所写事物的某些特征,领会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描写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状物记叙文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点精析与应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奇崛(jué) 枯瘠(jí) 辟易(bì)
犀利(xī) 玛瑙(nǎo) 柔媚(mèi)
金罍(léi) 丰腴(yú) 唾津(tuò)
潜溢(qián) 争妍(yán) 皓齿(hào)
盎然(àng) 锈彩(xiù) 束缚(fù)
二、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三、辨析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这里形容植株干枯、瘦弱。
辟易:退避。
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犀利:锋利。
玛瑙:一种矿物,有各种颜色,多呈层状或环状,质地坚硬耐磨,可做贵重的装饰品。
妙幻:巧妙奇异的变化。
金罍:殷周时代一种盛酒的青铜器皿,形状像壶。
锈彩:指古铜、铁器年久生锈的斑驳纹理。
丰腴:丰满。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柔媚:柔和可爱;温柔和顺,讨人喜爱。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唾津:唾液。
五、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等,四川乐山人。
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活动。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4年以后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倡导革命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写下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产生了重大政治影响。
同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研究。
旅日期间,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
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这一
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和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学术著作《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创见颇多,影响很大。
1949年北平解放后当选全国文联主席。
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时代》等书在史学界影响很大。
他长期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中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是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邓小平语)。
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
有《郭沫若全集》行世。
《郭沫若全集》分文学编、历史编、考古编三种,于1982~1992年陆续出版。
六、关于郭沫若的散文
作为杰出的诗人、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的散文也不同凡响。
从早期的《小品六章》和震动海内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到中年时期的宏文《甲申三百年祭》,直到暮年的颇具唐宋大家之风的《<鲁迅诗稿>序》、《黄钟与瓦釜》,以及逝世前夕写下的那篇诗情澎湃、大气磅礴、感人肺腑的《科学的春天》,无一不表明郭沫若是真正的大手笔。
他留下的华章,有一种特殊的气势、韵味与魅力,使你无法不着迷。
………
这恐怕是杰出诗人的气质与才气使然,杰出学者特有而别人无法企及的深厚学养使然,杰出社会活动家一生的非凡经历使然。
郭沫若散文的特殊气势、韵味与魅力,仔细阅读方能更好地体会。
如果能够经常重温,定将“身心获益靡涯,文笔增华有望。
”
(节选自《(郭沫若诗文名篇)编选说明》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
七、文章主旨
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八、文章结构
文章第一段先点明了状写对象——石榴树,并以一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最可爱的一种”总领全文。
通过对比,点出石榴树非同寻常的品格,“最可爱”三字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感情。
接着,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石榴的可爱之处作了生动描绘。
一是写石榴的枝干和叶片,通过同梅柳的比较,刻画出它的独特风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二是写它的花。
主要写石榴花的色彩(“深红色的”;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和习性(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并根据石榴花的色彩和外形特征把它比作“夏季的心脏”。
三是写它由骨朵到花的演变,作者称这种变化过程是“一种奇迹”:“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形态艳丽而匀称,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
四是写由花到果的变化,主要写了石榴结实时颜色和形体的变化。
颜色由红变为金黄,上面还留有青铜器所特有的“各种锈彩”;形体则变为胖胖的圆肚形(见教材彩插第三幅)。
五是写石榴的果实,作者兼用拟人和比喻,形象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时的样子(似“破口大笑”)和石榴籽的形状、色泽(如“透明光嫩的皓齿”),语言准确传神而又生动活泼,更加突出了石榴的“可爱”。
这一部分紧扣“最可爱”三个字依次描摹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及子粒,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突出了石榴美丽清逸的气度。
最后三段,交代了“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我”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之下蓬勃向上、解脱尽重重束缚的无畏精神和品格。
结尾写“我”对昆明石榴的向往,妙趣横生,引人遐想。
九、写作特色
1.抓住特征,仔细描摹
本文既抓住了石榴的外在特征来写,如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使读者能对所写事物有一个鲜明的印象,同时还赋予了石榴“内在”特征,如质朴隽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等。
2.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开头部分概写,总领全文。
中间部分围绕中心,分层展开,写得细腻传神。
结尾部分简略生动,照应开头,点明文意。
3.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作者之所以喜爱石榴,是因为石榴的“内在”特征正好与作者的性格特征相契合;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十、课后习题解答
(一)这道题旨在引导大家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这道题旨在引导大家通过理解“夏天的心脏”这一比喻,把握作者赋予石榴的“内在”特征,理解作者所托之志。
课文两次把石榴比作“夏天的心脏”。
第一次在第三段,作者在描写石榴花时,说“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这里主要是从花
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是第一个层次。
第二次在第七段:“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这里是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
“心脏”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二者在这一点上是相似的。
这是第二个层次。
第二个比喻是核心,它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形象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三)这道题旨在引导大家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精美的文学语言。
题目中的两个例句都是比喻兼拟人,改后变为单纯的比喻句。
作者本来是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来写的,因而“她”才会“伸张”起伞盖,才会“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改后就失去了原文所具有的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效果。
(四)略
石榴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宋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寻找关键语句,能归纳说出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2.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3.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品析、朗读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4.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味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重点:
1. 找出文中描写石榴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托石榴所言之“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课件,朗读法。
课前学习:1.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有疑问的字词。
2.寻找石榴的图片与资料,并与课文中的描写加以对照。
3.收集前人赞誉各种花草树木的诗文名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独钟,或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你还记得或找到了哪些诗文名句?
(五月榴花照眼明等)
(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
2、今天,让我们一起到石榴的世界里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板书课题)
3、介绍石榴有关知识。
出示有关的石榴图片,使学生形象感知“石榴”。
二、认识文体,明确目标。
1、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的散文,请大家回忆我们对这类文章的学习过程,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什么,怎样学。
(回忆有关学习过程,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和方法)
(发挥学生主动性,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能归纳说出石榴形态美和精神美;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托石榴之物,言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之志;能品味本文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学习方法:读、赏、析。
)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朗读课文,多媒体出示问题。
(1)、阅读本文后,说说作者对石榴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2)、文中说石榴是最可爱的,你认为石榴可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找出相应的段落,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学生小组合作,从文中圈画主要句子,讨论、交流。
)
(明确:第一段中的“最可爱”一词既是本段的核心,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作者用石榴和其他树木作对比,只用几句话就点明了自己对石榴的态度;展现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文章的思路:(1)、课文9节,可分为三个部分㈠(1)点明石榴的可爱㈡(2-6)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㈢(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2)、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
四、合作交流,品味朗读
1、第二部分具体描写了石榴的特征,语言生动形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并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小组讨论)
示例:“你看,它逐渐翻红,……,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用“红玛瑙琢成……花瓶儿”比喻石榴花前期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地整裂为四个厚实花瓣的成长过程,用“精巧地插上了花”的“花瓶儿”比喻后期的形状。
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美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的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2.明确方法:读了示例,注意斜体字,说说品味语言应从哪里入手?
(明确:修辞手法及其效果,语句所蕴含的感情等)
2、就你所喜欢的语句或文段,有感情的朗读。
注意语调和感情的把握。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感情)。
(学生:朗读,评价)
3、写物是为了言志,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外在和内在特点理解文章所言的“志”。
(明确文章所写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并理解作者的感情。
)
五、,解读探究,深化情感
1、你怎样理解“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一句
2、文章最后赞美夏天,有人说石榴是本文赞美的主体,赞美夏天是否冲谈了主题了呢?
六、写作评价,拓展延伸
1.设疑:假如要你以“竹”为题,写一咏物寓理的话,你会怎样写?
(学生各抒已见)
2.对照课文的写法,评价以下一篇小作。
(“竹子常年青绿,圆柱形的,中间空的,叶片扁平,有平行脉。
屋前屋后,只要有一点点的水份,都能茁壮的成长。
开始是尖尖的芽笋,继而成了青嫩的小竹苗,成了高大的随风摇曳的毛竹。
风来了,它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一会儿向南,又一会儿向北。
因为太长了,所以只能听任风的摆布。
看到毛竹,我就会想到那些在艰苦的条件下仍能茁壮成长,不畏严寒,努力向上的人们,他们是英勇的人,是精英。
”)
(引导学生评价,再次明确托物言志所写物的形与神的结合,“物”与“志”的一致,以及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
六、【知识连接】《枫叶礼赞》
课后作业: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并背诵。
2.学习本文的写法,任选一种花草树木写一篇小作文。
板书设计
物:形态美(外)精神美(内)
志:美好情操民族气节必胜信念
语言:(修辞效果情感用词准确等)
教学后记:充分挖掘了教材这一资源,利用文中描写有关石榴花、石榴果的优美语句,让学生在赏析中感到石榴花开得旺盛,石榴果实的活泼可爱的形象特征。
并通过介绍作者背景,来突破学生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所寄托的思想感情这个重、难点。
效果不错!
《石榴》教案2
作者: 加入日期:06-02-06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2.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奇崛(jüé) 枯瘠(jí) 玛瑙( mǎonǎo ) 琢成(zhu) 犀利(xī)
劈刀( pī) 皓齿(hào ) 束缚( fù ) 唾津(tuò ) 潜溢(yì)
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劈刀:刀背较厚的刀,用来劈竹子、木头等。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束缚: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柔媚:柔和可爱。
争妍斗艳:竞相比美。
妍,美丽。
奇崛:奇特突出。
枯瘠:枯瘦。
瘠,(身体)瘦弱。
盎然: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不禁,不能自制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忍俊,含笑、忍笑
丰腴:这里指丰盛饱满。
二、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榴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并介绍有关资料。
石榴,一名“安石榴”。
石榴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
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人。
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课文共有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7~9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思考:
文章第二部分怎样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
学生小组合作,从文中圈画主要句子,讨论、交流。
明确:这一部分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与此同时也写出了夏华秋实的变化,充分展现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板书:
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第2段)
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
(3段)
描写石榴花的特征: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
(4段)
(第3—5段)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
(5段)
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第6段)
文章第二段描写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将石榴的枝干、叶片分别同梅树、杨柳树相比,通过比较,充分肯定石榴取长去短的特点,“风度”“兼备“舍去”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赞美之情。
第三段,描写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把它誉为“夏季的心脏”。
首句用“最可爱”领起全段,引出对石榴花的赞美:“深红色”的以鲜艳的色彩动人,单瓣的“陆离”以色彩缤纷可人,双瓣的“华贵”以华丽珍贵悦人,这是从形态色泽美的角度描绘石榴花的“最可爱”;而“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则突现了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点明了作者觉得它“最可爱”的深层原因。
第四段形象地描绘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骨朵逐渐翻红,花瓣匀称四裂,状如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那样多的花瓶儿都插上了花,这用“奇迹”一词来称誉一点也不过分。
第五段形象描绘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
“红玛瑙的花瓶儿”,承前一段而来,“希腊式的安普刺”是它的中期阶段,“中国式的金罍”是它的后期阶段,果实进一步成长,就在表皮上出现各种斑驳的花纹,于是有了“各种锈形”。
这种种比喻,生动逼真地展现了“一段妙幻的演艺”。
第六段,形象地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
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字里行间充满石榴的自豪与作者的欣赏之情。
六、品味语言,理解关键句子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评点或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