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的地理环境
一、文化与地理环境之关系
文化地理学所涉及的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 要有以下一些基本认识:
1.文化是人类从适应自然到征服、改造、利用 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因此,地理、文化、 人三者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 系。
一、中国宗法制度的产生和确立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 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 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在夏朝初步产生,完备和定型于周朝, 并影响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 中的支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 处于大宗的从属或次要地位。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 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 治伦理化。
三、两大经济类型民族的对垒冲突
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尖锐矛盾冲突, 根本的原因是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侵占农耕民族的 地盘引起的。一方面,我国古代气候周期性变冷, 迫使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由北向南迁移。自东汉 以来,我国气候有逐渐变寒冷的趋势。北方游牧 民族逐水草而居,气候变冷,水草不丰,牛羊牲 畜断草无食,游牧民族生存艰难,不得不向南转 移。可以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向南 迁移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3.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定势 宗法制长期笼罩着传统中国社会,突出表现
在以下五个方面: 1. 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广泛实行。 2. 家天下的延续。 3. 封国制度不断。 4.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5. 家国同构。
三、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的特点: 1.君主专制制度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
二、两大文化类型的差异
1.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安土重迁,定居封闭,因循守旧,缺 乏开拓创新意识。
第二,居安求稳,和谐有序,防守心态,不 尚武力热爱和平。
第三,以土为本,稳定型强,依恋故乡,具 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容纳性。
第四,勤劳务实,自给自足,无求于人而安 于现状。
2.游牧文化的基本持征 第一,流动外向,开拓进取。 第二,勇敢强悍,崇尚武力。 第三,扩张进攻,掠夺性强。 第四,地域转换频繁,文化缺乏稳定。
力,专制主义漫长。 2.君主专制制度具有稳固的经济基础。 3.君主专制制度对人身控制严密。 4.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日趋走向极端。 5.君主专制和官僚制度的对立统一。
四、古代中国社会社会结构对传统文化的影 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 伦理型范式。
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 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2.文化必须产生、发展于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 特定的文化和特定地理环境密切关联,文化必然 要打上地理环境因素的深刻印痕。
3.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发源地,文化发源地的 自然特征与生态环境,往往构成了不同空间文化 现象的重大差别。地理空间上的文化分异,源于 自然环境所形成的地域分隔;特定的地理环境不 仅导致特定文化的产生,而且对于文化的发展演 变具有极为重要的制约作用。
四、两大经济类型文化的融合互补 1.错落杂居的民族地理分布,有利于民族融
合。
2.民族融合的途径。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 进程中,进入农耕地区的游牧民族,主要是 沿着以下三种途径融合入汉民族大家庭的。
第一,生产实践途径。 第二,婚姻关系途径。
第三,权力推动途径。
3.民族融合的“永恒规律”。
第三,少数民族源源不断的融入汉民族,促 进了汉族共同体的混血发展。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在中国延续很长时间、具有完备形态的君主专制 制度与宗法制度的遗存互为表里,形成一种“家 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社会系统。这种社会系 统与中国农耕型自然经济相适应、相应援,深刻 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品格和外在风貌。
嫡长于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把制度, 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 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 子继承,嫡长子即嫡妻(妻)所生的长子。在 嫡长子继承制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 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
2.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 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 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 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 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4.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作用于 自然环境的各种文化活动,实际上都是把自然环 境中各个原始景观转变成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所 谓文化景观,就是人类劳动给大自然留下的痕迹, 如房舍、耕地、道路、村庄等。自然景观通过人 类劳动转变成为文化景观,是人类创造性智慧最 直观,也是最普遍的文化成果。
二、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2.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形成中国传 统文化的封闭性与独立性。
3.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
4.优越的农耕地理环境,形成凸现农耕文明的 传统主体文化。
四、农耕地理环境支配下的“天下中心”观
古代中国人建构的“天下中心”地理观,包括 以下含义:一是认为中国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 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化或文明的中心;二是 认为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偏僻荒芜,住在 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蒙昧,文明的等级也就 越低;三是认为野蛮而不开化的周边四夷必须 向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接受中 原王朝(即中国)的制约、管辖。
1.地理环境制约人的活动,通过影响人类的生 存方式而影响文化。
2.地理环境提供了文化活动所必须的物质空间 场所。
3.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力而影响文化的发展 变化。
4.地理环境通过对人的性格、心理影响而影响 社会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其文化特征
1.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形成中国传统 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马克思研究了有关人类民族征服的历史后, 总结出了这样一条“永恒”规律:“野蛮的 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 高文明所征服。”(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 统治的未来结果》)
4.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第一,极大丰富了农耕汉族的物质和精神文 化生活。
第二,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发展壮大,促进了 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 1.农耕经济 春秋战国之后的两千多年,是中国农业自然经济
发展的第二个大的段落。中国的经济形态虽多有 起伏变化,但基本格局却大体不变。其特点如下: 第一,土地国有和私有并存,而私有渐居主导。 第二,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第三,单家独户经营、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占主导 地位。
另一方面,游牧民族本身所具有的扩张性和 掠夺性,决定了他们由北向南的地理大转移。 历史上那些先后南下进入农耕区域的北方游 牧民族,其社会形态一般都处于原始父系部 落联盟阶段或阶级社会初期,处于这一阶段 的游牧部落具有很强的军事掠夺能力。一系 列对外扩张性的掠夺,很快增加了他们的牲 畜、奴婢人口等财富,战争掠夺成了一种获 取财富最有效的手段。
2.游牧经济
游牧经济是一种专业化的、非自足性的经济 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它不能完 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 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这 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取得相当的进 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只有在较晚的时候 才能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的混合 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 济类型。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 化的背景下展开的。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的地理环境
一、文化与地理环境之关系
文化地理学所涉及的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 要有以下一些基本认识:
1.文化是人类从适应自然到征服、改造、利用 自然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因此,地理、文化、 人三者之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 系。
一、中国宗法制度的产生和确立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 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 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 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在夏朝初步产生,完备和定型于周朝, 并影响后来的各封建王朝。宗法制的基本原则, 是将每个宗族中的嫡长子确立为大宗,居于同宗 中的支配或主导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为小宗, 处于大宗的从属或次要地位。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 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 治伦理化。
三、两大经济类型民族的对垒冲突
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尖锐矛盾冲突, 根本的原因是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侵占农耕民族的 地盘引起的。一方面,我国古代气候周期性变冷, 迫使北方游牧民族不得不由北向南迁移。自东汉 以来,我国气候有逐渐变寒冷的趋势。北方游牧 民族逐水草而居,气候变冷,水草不丰,牛羊牲 畜断草无食,游牧民族生存艰难,不得不向南转 移。可以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向南 迁移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3.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定势 宗法制长期笼罩着传统中国社会,突出表现
在以下五个方面: 1. 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广泛实行。 2. 家天下的延续。 3. 封国制度不断。 4. 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5. 家国同构。
三、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的特点: 1.君主专制制度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
二、两大文化类型的差异
1.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安土重迁,定居封闭,因循守旧,缺 乏开拓创新意识。
第二,居安求稳,和谐有序,防守心态,不 尚武力热爱和平。
第三,以土为本,稳定型强,依恋故乡,具 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容纳性。
第四,勤劳务实,自给自足,无求于人而安 于现状。
2.游牧文化的基本持征 第一,流动外向,开拓进取。 第二,勇敢强悍,崇尚武力。 第三,扩张进攻,掠夺性强。 第四,地域转换频繁,文化缺乏稳定。
力,专制主义漫长。 2.君主专制制度具有稳固的经济基础。 3.君主专制制度对人身控制严密。 4.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日趋走向极端。 5.君主专制和官僚制度的对立统一。
四、古代中国社会社会结构对传统文化的影 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 伦理型范式。
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 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2.文化必须产生、发展于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 特定的文化和特定地理环境密切关联,文化必然 要打上地理环境因素的深刻印痕。
3.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发源地,文化发源地的 自然特征与生态环境,往往构成了不同空间文化 现象的重大差别。地理空间上的文化分异,源于 自然环境所形成的地域分隔;特定的地理环境不 仅导致特定文化的产生,而且对于文化的发展演 变具有极为重要的制约作用。
四、两大经济类型文化的融合互补 1.错落杂居的民族地理分布,有利于民族融
合。
2.民族融合的途径。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 进程中,进入农耕地区的游牧民族,主要是 沿着以下三种途径融合入汉民族大家庭的。
第一,生产实践途径。 第二,婚姻关系途径。
第三,权力推动途径。
3.民族融合的“永恒规律”。
第三,少数民族源源不断的融入汉民族,促 进了汉族共同体的混血发展。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在中国延续很长时间、具有完备形态的君主专制 制度与宗法制度的遗存互为表里,形成一种“家 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社会系统。这种社会系 统与中国农耕型自然经济相适应、相应援,深刻 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品格和外在风貌。
嫡长于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把制度, 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 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 子继承,嫡长子即嫡妻(妻)所生的长子。在 嫡长子继承制下,从始祖的嫡长子开始传宗继 统,并且世代均由嫡长子承继。
2.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 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 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 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 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4.文化的本质内涵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作用于 自然环境的各种文化活动,实际上都是把自然环 境中各个原始景观转变成为文化景观的过程。所 谓文化景观,就是人类劳动给大自然留下的痕迹, 如房舍、耕地、道路、村庄等。自然景观通过人 类劳动转变成为文化景观,是人类创造性智慧最 直观,也是最普遍的文化成果。
二、文化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
2.地理环境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形成中国传 统文化的封闭性与独立性。
3.地理环境的广阔性与完整独立性,形成中国 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连续性。
4.优越的农耕地理环境,形成凸现农耕文明的 传统主体文化。
四、农耕地理环境支配下的“天下中心”观
古代中国人建构的“天下中心”地理观,包括 以下含义:一是认为中国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 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化或文明的中心;二是 认为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偏僻荒芜,住在 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蒙昧,文明的等级也就 越低;三是认为野蛮而不开化的周边四夷必须 向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接受中 原王朝(即中国)的制约、管辖。
1.地理环境制约人的活动,通过影响人类的生 存方式而影响文化。
2.地理环境提供了文化活动所必须的物质空间 场所。
3.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力而影响文化的发展 变化。
4.地理环境通过对人的性格、心理影响而影响 社会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地理环境因素及其文化特征
1.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形成中国传统 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性。
马克思研究了有关人类民族征服的历史后, 总结出了这样一条“永恒”规律:“野蛮的 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 高文明所征服。”(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 统治的未来结果》)
4.民族融合的历史意义
第一,极大丰富了农耕汉族的物质和精神文 化生活。
第二,推动了古代中国的发展壮大,促进了 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 1.农耕经济 春秋战国之后的两千多年,是中国农业自然经济
发展的第二个大的段落。中国的经济形态虽多有 起伏变化,但基本格局却大体不变。其特点如下: 第一,土地国有和私有并存,而私有渐居主导。 第二,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第三,单家独户经营、男耕女织的小农业占主导 地位。
另一方面,游牧民族本身所具有的扩张性和 掠夺性,决定了他们由北向南的地理大转移。 历史上那些先后南下进入农耕区域的北方游 牧民族,其社会形态一般都处于原始父系部 落联盟阶段或阶级社会初期,处于这一阶段 的游牧部落具有很强的军事掠夺能力。一系 列对外扩张性的掠夺,很快增加了他们的牲 畜、奴婢人口等财富,战争掠夺成了一种获 取财富最有效的手段。
2.游牧经济
游牧经济是一种专业化的、非自足性的经济 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它不能完 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 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这 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取得相当的进 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只有在较晚的时候 才能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的混合 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 济类型。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 化的背景下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