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效率与公共正义:功利主义与康德主义伦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 启示:
• ——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人民的福 利( “群众的利益无小事”,关注政策 的后果对最大多数人有利
• ——从“路线问题”到“小平,你好”、 “共同富裕”、“建设小康社会”)
• ——从“政治挂帅”到“经济挂帅” • ——从“共同贫穷”到“共同富裕” • ——理念上的困难:关于公平问题
• 正如日本学者安倍能成所言,康德在西 方近代史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的人: 他集以前哲学之大成,又成为后来哲学 的泉源。
• 康德的思想பைடு நூலகம்文字较为晦涩难懂,但寓 意极深。
17
(一)康德伦理学的基本内容
• 1. 道德即义务:绝对命令
• 什么构成人的义务和责任,怎样的责任 才对每个人都有约束力呢?
• 假言命令与定言命令 • 客观的法则对我们来说就含有强迫的意
22
• 2)人是目的
•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 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 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 “人是目的”公式强调了康德的信仰,即相信 每一个人都因为拥有理性而具有内在的价值, 因此成为自在的目的本身,这是人的概念中的 应有之义,人不需要任何东西或别人为他提供 或界定目的。如果把人只当成手段,这就把人 降低到了物的层次。
23
• 康德说:“人并不是物件,不是一个仅 仅作为工具使用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 必须在他的一切行动中,把它当做自在 目的看待,从而我无权处置代表我人身 的人,摧残他,毁灭他,戕害他。”
24
• “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自在地作为目的 而实存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 所随意使用的工具。在他的一切行为中, 不论对于自己还是对其他有理性的东西, 任何时候都必须被当作目的。”因此, “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须服从这样的规 律,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 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 自身就是目的。”
4
• 2. 功利主义伦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 1)在判断行为的道德与否之时,关键不 是看行为者的动机,而要看该行为已经 带来的、或即将带来的或可合理预期的 后果;
• 2)道德的唯一和最后的根据,是看行为 带来的后果中给行为者及行为相关者带 来的快乐与痛苦;
5
• 3)在计算后果时, 是要算给行为相关者 中的最大多数人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 而不只是要算行为者本人的苦乐。简言 之,行为的对错是非的标准,决定于它 是否带来该行为所涉及到的大多数人的 最大快乐(The test of right and wrong is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the greatest number)。
• 思考题: • 1. 你认为人与人之间平等吗? 凭什么
说“人人平等”呢? “人权”的根据 从哪里来? • 2.你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 为 什么把人当作手段是不道德的? • 3. 政务应当公开吗?为什么?
16
• (康德哲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和鼓吹 者)梁启超,曾尊崇康德为“百世之 师”、“黑暗时代之救世主”,“康德 者,非德国人,而世界人也;非十八世 纪之人,而百世之人也。”
第二讲 公共效率与公共正义: 功利主义与康德主义伦理
Efficiency and Justice: Utilitarianism and Kantian Ethics
1
主要内容
• 一、功利主义伦理与公共效率理念 • 二、康德伦理学与公共正义
2
一、功利主义伦理与公共效率 理念
课前思考讨论题: 1. 我们为什么评价一个人为“好人”? “好人” 的标准是什么? (想想雷锋、德兰修女) 2. 一个公共政策的好坏, 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3. 你作为一个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务时是否常
12
• 6. 功利主义在我国公共管理中的运 用
• ——从理念上说
• “伦理学从来离不开功利主义,因为对 一切人不利的事物不可能合于善或符合 道德,所以伦理学越来越接近经济学。” (茅于拭)
• 利益相关性原则和个人利益原则,决定 了功利主义与公共管理伦理之间的内在 契合,同时,功利主义将目光锁定在共 同体的快乐和福利上。
• 假言命令表现为“如果你想要……就应 该……”。换言之,假言命令是为了某种结果 而做某事。
• 康德认为,假言命令不能作为道德的基础,因 为所有的假言命令都包含着主观成分,没有客 观性、普遍性和必然性。
19
• 定言命令则表现为“无论你的目的是什 么,你都应该……”。按照康德的理解, 如果我们要履行义务,我们就要保证定 言命令或者说绝对命令能够规定意志, 而且成为意志的唯一内容,排除任何个 人的好恶,以及对个人利害的计较盘算, 只做绝对命令要求我们做的事情,只有 这样,也才能保证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 性,保证道德不成为随机的、权宜的东 西,不成为个人好恶和偏向的牺牲品。
20
• 2. 道德公式及其论证
• 1)普遍性公式 • 康德说:“定言命令只有一条,这就是:
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 的准则去行动”,“责任的普遍命令, 也可以说成这样:你的行动,应该把行 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 律。” • 例子:做假诺言
21
• 康德的普遍性公式由于是形式化的公式, 因而也招致人们的批评,因为人们认为, 在这个形式化的公式中甚至可以合理地 填充非理性的内容。但是康德却认为, 这条公式具有实践的效力,它教导人们 行动的原则:“除非我愿意自己的准则 也变为普遍规律,我不应行动”;或者 说“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 志所遵循的准则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永远 普遍的立法原理。”
28
(二)康德的道德公式与公共
正义
• 案例:2005年,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 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政务公开。全国的乡镇政 府和县级政府所属部门已普遍设立了政务公开 栏,县级以上政府定期发布政府公报。全国 80%的县级以上政府或政府部门建立了政府网 站,大多数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和部分中央国家 机关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全国已建立综合行 政服务中心2100多个。国务院70个部门、31个 省(区、市)建立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 度。
• 困难:导致公正问题
• “最大多数”与“少数”
14
• ——功利主义在操作上的困难
• 首先,计算功利的困难。由于个体差异 及许多不确定性,难以精确计算或预期 某一行为或制度所带来的苦乐总量。
• 其次,快乐或幸福却带有强烈的主观感 受成分,往往因人而异。
• 最后,“相关的人数”始终是不确定的
15
二、康德伦理学与公共正义
10
• 5.衡量苦乐大小的七条标准 • 1) 强烈性 • 2)持久性 • 3)确定性 • 4)临近性或遥远性 • 5)丰富性(生产性) • 6)纯一性 • 7)广度
11
• 功利主义否定无谓的自我牺牲: “功利主 义道德确实承认人类有为了他人的好处 而牺牲他们自己的最大善的能力,它只 是拒绝认为那一牺牲自身是好的。如果 一种牺牲没有增加或倾向于增加幸福的 总量,就会被认为是个浪费。它所欢呼 的唯一的自我否定,只是献身于他人的 幸福或他人幸福的某种手段,或者是人 类集体,或者是由人类的集体利益所强 加的范围内的个人。” (密尔)
思,表现为一种命令。但是,并非所有 的命令都构成责任。康德说,命令有两 种。
18
• “一切命令式,或者是假言的,或者是定言的。 假言命令把一个可能行为的实践必然性,看做 是达到人之所愿望的,至少是可能愿望的另一 目的的手段。定言命令,绝对命令则把行为自 身看做是自为地客观必然的,和另外的目的无 关。”
• 康德的伦理学典型地代表了道义论伦理 学的特征,因为道义论将对公平、平等、 正义、诚实和对我们的尊严的尊重的权 力看作是根植于界定我们的性质的根本 特征上。
27
•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没有利用价值而否 定他的存在价值,也不能因为一个人对 他人有用才承认他的存在价值。我们也 不能将一个人看为权威、团体、社会或 国家的附属品,抹杀这个人的意志或独 立人格。这为现代人喜欢讲民主与人权 提供了一种理据——我们之所以要民主, 要保护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与人权,是 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存在,都有绝 对的价值,他不只是工具,同时其存在 即是目的。
常考虑怎样最大限度地对公众有好处?
3
(一)功利主义的基本主张
• 1. “功利主义”之名
• 功利主义有时也被称为“最大幸福主义” 或“最大快乐主义”。
•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行为的正确性在 于其促进幸福的比例,行为之错误在于 其带来与幸福相反的东西。“幸福”指 快乐和无痛苦;“不幸”指痛苦。“当 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 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 少当事者的幸福,换句话说,就是看该 行为增加或者违反当事者的幸福为准。”
6
• 3.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
• 创始人英国人杰罗米 ·边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他提出最基本的道 德原则,自己称之为“功利原则” (principle of utility),功利主义因此得名。
• 边沁及约翰 ·斯图加特 ·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是第一个明确并 详细地发展了功利主义理论的伦理学家。 密尔是边沁的后继者和改进者,他根据 边沁提出的“功利原则”而将他的和边 沁的伦理学说称为功利主义。
• 康德道德的可普遍化公式中所体现出来的非个 人化要求得以发挥效力,这种契合使行政有可 能摆脱传统人治的藩篱而走向法治化、民主化 的公共行政。
31
• 2.以人为目的的政府和行政
• 对康德来说,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 是为所有人的最大化的自由创造社会条 件。因此,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其所根 据的道德原则除了必须是可普遍化的以 外,还必须体现人是目的的宗旨,必须 建立在对人的自主性自律性的承认基础 上,任何体现出将人仅仅看作手段来操 纵和利用的政体和权力都失去其存在的 根本依据。
• 功利主义的解释力 • 例子: 抢劫、吸烟
9
•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 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 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 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 夫变成勇士。它可以使受咒诅的人得福, 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 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 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 做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身染恶疮的 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 的娇艳来。”——莎士比亚,《雅典的 泰门》
7
• 4. 功利主义的人性论基础
• 功利主义理论建立其上的基础是关于生 活的理论:快乐和无痛苦是唯一可欲的 desirable目的,而且从上述对“功利” 的界定也可看出,功利主义之将道德是 非的标准界定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 源于其人性论的设定。
8
• 例如,边沁认为,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 他说:“自然将人类置于两个统治者的 管辖之下。一是痛苦,一是快乐。唯有 它们可以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同时决 定我们做什么。……我们的一行、一言、 一思,皆受它们的管辖。不论我们如何 努力摆脱它们对我们的控制,但这些努 力到头来只证明和显示我们始终在它们 的管辖之下。人或许可用言词来弃绝它 们的王国,但在实际生活中他总是这个 王国的臣民。”
25
• 康德:“我渴望知识,不断地要前进, 有所发明才快乐。曾经有一段时期,我 相信这是使人生命有其尊严。我轻视无 知的大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意想的优 越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认为除非 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所有人恢复其为人 的共有的权利,否则我就远远不如普通 劳动者那样有用。”
26
• 尊重人的尊严,把人看作目的,认为人 有权控制他自己的命运而不被欺骗或操 纵,这是康德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思想, 例如霍布斯、洛克、卢梭以来强调的天 赋权利的思想的结果,是人权这一主张 的基本前提。
29
• 全国31个省(区、市)和36个国务院部 门结合实际,制定了政务公开规定,其 中,11个省(市)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 的地方性法规。中国政务公开的要求是 “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30
• 1.绝对命令的普遍性与行政行为的一致性: 说理和平等对待
• 普遍性公式表明,倘若公共行政中的政策制定 和公务人员的行动所遵循的规则想要保持其道 德性的话,就必须是普遍适用于每个人,包括 政策制定者和公务人员本人,而不允许有例外, 这就使得公务人员和政策的制定者在公务活动 和政策的制定之中,必须与普通公民站在同一 个水平面上来考虑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