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5-06-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优化的研究与实践”(14A161)。
作者简介:彭时代(1955-),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理工学院教授,湖南省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优化
彭时代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省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基地,湖南岳阳414006)
摘
要: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
对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课程建设的创新去解决,重点要对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等各方面的教学资源进行规范、整合与优化。
特别是要从课程设置的基础部分开始搭建,同时还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阶段性等来优化。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优化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5)04-0119-04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
自教育部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后,特别是大多数高校实施《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以来,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已经成为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从实际调查检查评估工作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十分不平衡,尤其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与中小学生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过多重复,课程体系与衔接不当阻碍了教学的顺利开展。
长期以来,我国除主要大城市外,绝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未能按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所制定的《艺术课程标准》要求来进行,不少中小学的艺术课程由于多种原因,其教学存在着随意性、简单化的现象。
每一个学生都是在中高考这个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学习,艺术课程未能纳入到中高考的考试项目中,因而绝大部分学生基本没有真正的艺术学习或艺术实践,也没有按照标准要求系统全面地学习艺术课程内容,这种结果就相应地影响了高等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开设。
因此,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中,首要任务便是对大部分学生进行艺术基础课的补习甚至是进行“艺术扫盲”工作。
第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学习艺术能力不对称,无法满足学习需要,不能激发学习兴趣。
各高校当前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主要是依据《指导方案》来制定的,并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开设了指定的全部或部分艺术鉴赏课程。
这些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从艺术与审美的视角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体验与思考,其前提就是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能力和艺术素养基础。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艺术能力没有得到系统的训练,缺乏真正的艺术学习或实践,其结果相应地影响了高等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开设,并导致学生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普遍感到艺术课程高深莫测,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而只有极少数学生能按要求学习,使得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难以有效实施,教学效果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制定不明确,未能突出自身特点,难以形成科学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完成艺术教育目的和任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设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教学标准。
正如有专家指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有着较大的区别,我们所面对的是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审美认识规律与中小学生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制定艺术课程标准时应着重体现审美体验与鉴赏艺术的能力培养,体现学生创新思维
. All Rights Reserved.
与个体自我发展价值、社会交往认同与艺术实践价值、多元文化与科学综合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做好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工作等课程标准理念。
”①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要从当前大学的实际出发,分阶段、分年级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相对统一,既突出主科又兼及其它艺术门类的课程标准,使教学目标不偏离实际轨道,力求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保持一致,从而确保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果。
第四,部分高校对《指导方案》把握不准,未正确理解课程性质,将“限定性选修”作为“选修”课程对待。
大部分高校开设的课程形式一般有必修课、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其中限定性选修课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课程范围内选择修读的课程,通俗地说就是一定要选的选修课程。
任意选修课是指在高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可自由选择学习某种课程。
《指导方案》明确指出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是为培养学生艺术素质而设立的限定性课程,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特别强调艺术课程与其他公共课程一样是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
艺术限定性课程包括七门艺术类的鉴赏课程和一门理论课程《艺术导论》,着重强调学生的鉴赏艺术活动。
而任意选修课则着重强调艺术赏析,如《交响音乐赏析》。
在规定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中强调鉴赏是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设定的,我们知道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是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而欣赏是在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趣味的同时进行一定的分析但不做鉴定分析。
“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②《指导方案》要求开设的限定性选修课程是有针对性的,如果我们所开设的公共艺术类课程只是停留在任意选修课层面,那么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指导方案》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艺术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它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艺术课程应当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指导方案》从受教育者认识规律及现实操作角度出发,将艺术教育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划分为若干操作层面,固定核心教学内容,融合艺术学科内部以及艺术与非艺术学科,构建了一门开放的艺术课程体系。
③
《指导方案》规定普通高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八门,主要侧重于从艺术与美学的视角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与思考,其中《艺术导论》课程旨在向学生灌输基础性艺术理论知识。
其他七门鉴赏性课程分别为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和戏曲,相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来说更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先导性意义。
《指导方案》并没有具体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这四个方面对课程内容作详尽的规定,其课程的设立主要从审美体验的角度,使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渗透、反思鉴赏艺术,削弱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强调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以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肢体动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
任意选修课则分为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评、艺术实践四大层面,其内容是以上八大或更多艺术门类的多向纵深难度的体现。
无论在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还是在艺术感知与体验、反思与评价、创造与表现等多种综合艺术能力培养方面都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全面得到提高。
《指导方案》所规定课程学内容由三大版块组成:限定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系列讲座。
限定性选修课的课程类别有艺术导论、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八门;任意性选修课有四大模块:艺术史论、作品赏析、艺术批评、艺术实践;系列讲座有综合艺术包括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
《指导方案》的课程内容制定结合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世界各国艺术改革与发展总体趋势的引导下,贯彻了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精神。
《指导方案》在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基础上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优化了课程结构,把多种艺术门类的课程进行交叉融合,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规定,以限定性、任意性课程两种形式进行双向辐射,切实要求改变长期
2015年
云梦学刊120
. All Rights Reserved.
彭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优化
以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因人设课”甚至“无人无课”的现象。
以下是《指导方案》所规定课程内容结构图:
三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及其优化
目前,由于《指导方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没有作出规定,加之九年义务教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未能实现,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从基础部分开始搭建,同时还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阶段性等来优化。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性优化
第一,艺术基础类课程设置及其优化。
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素养等,主要解决学生掌握艺术审美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感受能力,为学生形成综合艺术审美能力打下基础。
如开设音乐基本乐理、音乐素养(简谱视唱)、基本音乐听觉训练等。
第二,艺术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及其优化。
此类课程主要指歌唱、演奏、绘画、各类艺术创作等实践教学活动。
艺术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不是以艺术技能训练为目的,但要想达到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必须以此为前提,一个音准极差、五音不全的人能够欣赏美妙的歌声,但不能鉴别出声音的美妙之处,更不能深入地品味其艺术作品的内涵;一个对色彩判断较差的人是无法体验美丽画卷的生动情趣的。
因此,艺术实践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操作在艺术体验中感悟艺术的魅力,在操作过程中磨练意志、开拓思维,尤其在群体的艺术排练创作中学会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达到一种其他学科不能完全代替的教育功能。
第三,基础艺术史论课程设置及其优化。
这类课程是指艺术史、艺术导论、美学和艺术评论等理论性内容,通过艺术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艺术与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握和领悟艺术教育的深刻内涵。
(二)课程内容设置的综合性优化
纵观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课程的综合性设置势在必行。
艺术课程的综合是将几门相互联系的课程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即艺术课程综合不同门类的艺术学科,这种综合性课程可以减少专业技术难度,增大文化含量和知识信息量。
第一,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之一就是要实现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不是强调综合取消或削弱单科课程,而是为了弥补传统的单一课程的弊端和不足,通过让学生接触多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丰富其艺术视野,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综合课程设置应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
高校公共艺术综合课程主要面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艺术素养的学生对艺术知识学习的需求程度也各不尽相同,在新开设艺术课程之前,应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的艺术需求有目的地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置的阶段性优化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设置应精心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一个有阶段性的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首先,课程设置应分析高校学生艺术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尤其是不同学科学生的艺术基础情况。
一般来说,理科学生的音乐、美术基础知识较欠缺,文科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包含文学、历史方面的教育训练而相应地与音乐、美术等艺术门类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文科学生与理科学生在艺术素质方面可能会有所差异。
艺术课程可从艺术知识由易到难划分为几个教学阶段,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实行艺术课程教学的阶段化,逐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从学习时段来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艺术素质基础相对薄弱,对艺术知识的求知欲较为强烈,开设普及艺术知识基础课程较为适宜。
大学二、三年级有了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可运用综合艺术形式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
大学四年级学生艺术
第4期121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活动可结合自身的情况,将艺术能力转变为认识社会、走向职场的一种有效手段。
注释:
①宋
哗、隋新:《谈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思路》,
《艺术研究》2008年第4期。
②见《百度百科词条》http :// 。
③李
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述评》,《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年第6期。
[责任编辑、校对锺兴永]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PENG Shi-dai
(Research Bas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rt Education,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eyang 414006,China )
Abstract :Currently,there remain a lot of problems in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rt education in terms of course teaching philosophy,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The emergence of these problems comes up with some new requirement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rt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Thus,the creativity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in great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with the emphasis on the norm,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contents,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teaching.In particular,the foundation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shall be constructed,and meantime,optimized from the fundamentality,comprehensiveness and periodicity of the curriculum conten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rt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construction;optimization
2015年
云梦学刊
122《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简介
李金坤撰著的《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于2014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在三千余年中国诗史上,《诗经》《楚辞》与唐诗无疑是三座彪炳千秋的历史丰碑。
本书深入探究了“风”(《诗经》)“骚”(《楚辞》)诗脉与唐诗之间承继发展的关系,特别在题旨之传承、体式之仿效、意象之摄取、意境之融化、技巧之借鉴、语典之袭用、绿色情思之观照诸方面,新见迭出,阐论精微,情理兼具,鞭辟入里,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学术专著。
其出版对于了解、研究我国诗歌文学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杨年保)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