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 语文】关于语言的品味和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关于语言的品味和赏析
语文】关于语言的品味和赏析">【高考语文】关于语言的品味和赏析美丽清江
学语言的理解是指对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的敏感识别和心理接受的能力。
文学语言是塑造形象、表现主题的文学手段,他是主体意识的刻意追求,因而表现出与一般语言不同的特色:准确、鲜明、生动,它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它优美隽永,能够给人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文学语言的理解,超越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词义层次,进入了欣赏的领域。
这就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对文学语言的识别、接受、赏析能在较高层次上进行,领略其优美隽永的妙处。
赏析语言一般从下列5个方面思考:
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语言的特点。
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语言的风格。
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语言的技巧。
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语言的作用。
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试题特点:
研究试题题干,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答题的有用信息,使我们答题指向变得明确,合乎要求。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题目用语
题目包含以下要素:问题目标(角度),即用一定的词语交代本题考查的是什么,如“父亲形象的内在特点”、“赛艾姆的外貌”、“寓庄于谐的手法”。
交代范围,亦即提示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找到与问题有关的文字,如“根据全文”、“从……段看”、“在……段说”。
其他提示(暗示)性文字。
答题要求
规定表述方式,如“概述(概括)、”“找出(找到)”、“简要分析”等。
规定字数或格式,如“不超过30字”、“300字左右”等。
2006年广东卷16题:
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4分)
抛:扔,投掷之意。
表现了夕阳慷慨的、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挪:挪动,表明夕阳将要下山,表现了夕阳对书架和传统文化的依恋。
(其余两个略)
1.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有句话,“举人老爷和赵家排了折亲”,这句话含义丰富,品味的重点应落实在“排”和“折亲”上。
“排”说明是硬拉扯上的关系,而且是新关系,不是老关系;“折亲”表明原来不亲切,也是硬拉扯上的,那为什么要“拉扯上”呢?一分析就可以读出语言的丰富内涵——封建势力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于是从中可以品味出鲁迅作品语言的形象生动和极强的表现力。
2.大处着眼,整体把握,特别是要明确全文中心的结构思路,并与语言的品味相互印证。
1993年高考题《青菜》阅读中第4题,问了起始句中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称青菜为“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明确的思路是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中的措辞有了变化。
3.从特殊的表现形式入手。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借助文学性的北大学生入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如特殊的局式等等。
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母亲被敌人发现后,经历了一个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在这个过程的表达中,有了“火花”和“火星”这两个不同的喻体
去比喻母亲的“宪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通过修辞分析,读者就可以体会到母亲的思想轨迹。
4.挖掘语言中的潜台词。
例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婆家人绑走之后说的话“可恶!然而……”潜台词就很丰富,“可恶”指什么?“然而”又指什么?细一分析就可充分认识到这个封建卫道者的自私、冷酷、反动的本质。
同时也可见鲁迅语言的简练、精省。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要善于体味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
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答题对策:
总观全局——抓文脉
一般地说,以写人为主的文学作品,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
写景状物的文学作品,在阅读中要理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分散信息要整合,隐含信息要挖掘。
的观点态度往往分散在文章的各个段落、层次,渗透在字里行间,有的比较直接、明显和集中,有的则比较分散或隐晦。
因此考生必须综合考虑、整体把握、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
它需要掌握跟文学、写作相关的知识,才能顺利答题。
步骤:1、读文本,明大意3、定区域,划信息
2、抓主旨,清结构4、摘要点,巧整合
注意点:
1、准确表达——再润饰
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
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答案要么只会堆砌术语,过于笼统,大而化之,不会结合相关文段进行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据;要么只会照搬原文词句,不会加以筛选整合;要么就局部而论局部,断章取义,不会结合上下文进行整体把握。
语言操作力求准确、精炼。
很多考生失分都在表述上出了毛病,语句不通,语义不明,答非所问。
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好的内容准确、精炼的表达出来,显得十分重要。
(1)、考生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
例如:浙江卷18题答案中的“左眼近视,右眼远视,不能交替工作”“二维的平面世界,三维的立体世界”,第19题第1问答案中的“友好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脸”文中都有这样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到了这些关键词,以此为基础,再略加工一下,标准答案就出来了。
(2)、紧扣题意,选好角度,选用恰当句式来回答。
答题时一定要从答的角度,将文中已知信息重新组合,变换恰当的句式来重组。
(3)、语言一定要精炼。
高考阅读文字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有的题目明确规定字数,不超字,又能把要点答全,这需要答题的语言要精炼。
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相关信息后,一定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
例如:浙江卷20题,我们在答题时明了举两位画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现实中两个不同
世界的同时,还要研读有关描述两位画家的语句,抓住“过分”、“侵略性”、“螺旋状”、“亲切的花枝图案”、“歌唱的主题”、“轻快的鸟儿”这些词句,透过这些形象的语言,感悟两位画家的风格,进而换为“夸张、批判、立体”,“优雅、歌颂、平面”这样抽象、概括的语言。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3、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点陈述。
4、摘取关键——巧概括
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
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往往不是仅从原文就能找到贴切的答案,需要学生学会筛选,将重要的词语加以整合,需要对文本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5、一般来说,解答本题的时间可安排为20分钟左右,阅读文本的时间累计占答题时间的一半左右。
审清题干——明信息
审题意识薄弱,对题干要求要么理解不准确,要么把握不全面,不会分步作答。
自觉对题目进行细察深思的意识,从中发现题干的隐含要求和角度暗示。
能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角度,从而做到“问什么”就“答什么”,减少无谓的失分。
1、看清题干要求,揣摩命题意图。
命题者命题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看清题干要求,才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正确答题。
例如:(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
从题干中可知:本题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
第2问“秘密”是指?则明了命题者是欲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关键词语的理解,题干中“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结合全文,理解”则进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谈使用这个词的深层含义。
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根据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题应关注此句话所在的段落并紧扣全文主旨来理解,这样就会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正确的答案了。
2、品味题干中关键词,揣摩隐含信息。
有的题干本身隐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必须挖掘出题干中隐含信息,才能找到答题的命脉。
如浙江卷19题第3问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很多考生只是就词解词,没有看到“使用”“原因”这两个关键词,没有挖掘出深层的东西,答题不全面或隔靴搔痒,没有答到点子上。
定位扫描——找语境
找出答题的信息区域,筛选整合答题内容。
命题者有的从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来命题。
考生对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一定要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分析综合,准确全面地解答。
例如:浙江卷18题“文章开头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
请联系文中对话部分,分析眼镜商这样说的原因。
”如果考生注意到“请联系全文对话部分”一句,就能很快找到答题的区域,从文中对话的内容可见文中由“我双眼的交替使用”谈到了我所见的两个世界——一个平面世界,一个立体世界。
那么就容易归纳出眼镜商说我是“独眼龙”的原因,应该是两点:一是“我右眼近视,左眼远视,双眼不能同时使用”;二是“我看到的是二维的平面世界,看不到三维的立体世界”。
又如第19题第一问“四个动作分别是指?”,解答此题我们首先要找到“题中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找出有关动作描写的语句,也就找到了答题的信息,从“首先”到本段结束,自然就会得出“友好的伸手,恶意的握拳,微笑,伸出舌头做鬼脸”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