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细则析评_英语教材评价的建议_卢爱华
教材评价概述
![教材评价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f909986eb84ae45c3b358c1a.png)
一、国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国外对教材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欧美国家从19世纪中期就开始教材的分析评价工作,20世纪初开始教材评价(materials evaluation)的理论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评价的概念、范围、内容、功能,评价的主体、过程、方法和原则等。
(一)英语教材评价发展概述英语教材的评价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评价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听说教学法和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材评价引起了国外许多学者的关注。
Seaton (1982)提出了教材评价的十多项内容,但其评价内容分的过细,显得比较繁琐,而且有些项目已经过时或不太合理,在实际中难以操作,工作量大,实用性不强。
David William (1983)提出教材评价标准一览表,他的评价项目包括generalspeech, reading, writing, grammar, vocabulary等,然后以总分确定一部教材的价值。
Cunningsworth (1984)提出了教材评价的一些重要原则。
Breen&Candlin (1987)对教材的评价结合了对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培训和课堂学习等诸要素,把评价者从教师扩大到了学生。
20世纪90年代,国外英语教材评价取得了新的进展,Jo McDonough Christopher和Shaw的教材评价在当时颇具影响,他们提出的教材评价标准是目前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之一。
Cunningsworth (1995)提出英语教材评价的方法、类型、指导方针、内容等,并提出了整体印象评价(impressionistic ovenriew)和深入评价(in-depth evaluation)两种方法。
Ellis (1997)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进行英语教学材料评价的细则。
但是根据Ellis的标准来评价教材,我们会发现几乎找不到满意的教材,因为教师的需要和意见被忽视了。
Littlejohn(1998)提出评价的模式分三步走。
外研社版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与评价
![外研社版小学英语教材的分析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27b3e414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8.png)
(二)文献综述1. 国外关于教材评价的研究国外对教材评价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欧美各国从19 世纪中期就开始了教材的分析评价工作,20 世纪初开始了教材评价(materials evaluation)理论的研究。
研究的内容包括评价的概念、范围、内容、功能,评价的主体、过程、方法和原则等等。
对教材评价的标准或指标体系的讨论一直是教材评价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1922 年,Franzen 和Knight 对早期的教材评价工作做了归纳,提出了教材分析的五大要素:兴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学习方法、内容的价值、结构。
他们认为教材评价的维度有两类,一类是一般性的维度,包括学科内容、社会内容、教学设计、可读性和制作质量五个,另一类是因评价目的或主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殊维度,主要是教材与课程纲要以及学生情况的适切性等。
教材评价的方法、程序和工具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1]。
有影响的研究包括SSEC 方案,伯克莱(Berkeley)方案,Eash 方案等。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教材的出现,教育评价方案变得越来越复杂,但其基本的理据还是来自传统的方案。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研究开始关注从新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依据认知、心理发展、学生素质发展、社会文化、语言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和教育哲学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新的视角审视教材的质量,从新的角度分析教材,对教材的编制提出新的要求。
换句话说,从新的视角出发建立教材评价的标准。
90 年代后,特别是近几年,不少学者主张开放式的评价,反对少数专家对教材进行封闭式的审查。
在这股潮流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对教材的审查标准放得很宽。
在这种形势下,教材分析和评价就更多地倾向于为基层的学校选择教材服务,而不是为教育当局的审查服务。
“分析”的概念强化了,“评价”的概念淡化了。
2.国内关于教材评价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语界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的研究从未间断过。
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
![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f6cf07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4.png)
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涉及语言质量、内容适用性、文化含量、难易程度、更新速度、练习设计以及教学辅助资源等多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逐一探讨这些评价标准。
1. 语言质量语言质量是英语教材评价的核心。
优秀的英语教材应当呈现地道、准确、反映当代社会使用的英语。
教材的语言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段和英语水平,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
语言质量好的教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2. 内容适用性英语教材的内容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相关,并且符合课程目标。
教材内容应当包含各种题材和体裁,例如叙述、说明、议论、描写等。
此外,教材内容还应当体现学科特点,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3. 文化含量英语教材应当体现英语国家的文化特色,介绍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人文景观等。
通过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4. 难易程度英语教材的难易程度应当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
教材的难易程度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学习需求来确定。
同时,教材应当具有弹性,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
5. 更新速度英语教材的内容应当及时更新,以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过时的内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评价英语教材时应当关注其内容更新的速度和质量。
6. 练习设计英语教材的练习设计应当多样化,包括听说读写的练习以及语法、词汇、发音等方面的练习。
练习设计应当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练习设计还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7. 教学辅助资源英语教材的教学辅助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
教学辅助资源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音频视频材料等。
这些资源应当与教材内容相匹配,并且易于理解和使用。
此外,教学辅助资源还应当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不同教师的教学需求。
浅议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研究 [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
![浅议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研究 [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3a1cec7b7360b4c2f3f6429.png)
《浅议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研究 [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摘要: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教材评价的原因有许多而且很广泛,评价首先要确定价值主体,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是衡量客体价值的尺度教材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教材多样化的情形下,如何去编写、分析和评价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对教材的评价标准既要反映教学思想和方式,更好的达到所需要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学习。
一、英语教材的概念和作用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自学手册、录音带、录像带、挂图卡片、教学实物、计算机软件等等。
狭义的英语教材是指传统观念中的教材,即指课本(教科书),它集中反映了我国的英语教学意识形态和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师生交往的媒介,“通常教师和学生各有一本,并作为语言课程的基础系统学习”。
教科书是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教材,或是教材系列中最主体的部分。
二、教材评价的目的进行教材评价的原因有许多而且很广泛。
其一,选择新教材的目的是需要评价的主要的方面;其二,是对于现行使用的教材的强项和弱项确认后,应该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同时也要通过改编或者添补材料来完善现行教材;其三,教材评价也对教师的发展以及从新材料中洞察一种发展趋势。
三、教材的分析及评价 1.教材评价的发展过程。
首先,用来评价教材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准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中学英语课程的纲领性文件,代表了国家和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教学等活动的基本要求。
最新制订的《课程标准》对教材提出了一下几点要求:(1)思想性原则。
它要求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将思想道德教育融汇其中,并促进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2)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
它要求英语教材应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独立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科学性原则。
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pdf
![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pdf](https://img.taocdn.com/s3/m/40c0c8d850e2524de5187ee5.png)
课程教材改革EDU CA T I ONAL PRA CT I CE & R ESEA RCH2004112 编者按:刘道义老师,著名英语教育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初高中英语教材主编、原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委员会理事长,她也是90年代初我国第一部中英合编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材Jun i o r Sen i o r English fo r Ch ina 中方主编,其率先引领了全国英语教学的全面改革,为我国英语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做出卓越贡献。
这篇文章是刘道义老师的一篇讲话稿,由徐志勇根据讲话录音整理后经刘老师修改而成。
此文以英语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为依据,论述了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的四项基本要求和十个方面的衡量标准,对我们认识教材、选择教材以及编写教材大有帮助。
英语教师及有关教育、教研人员可认真学习,选择好、使用好英语教材,使英语教材的编写和使用科学化,避免教材使用的商品化和权力化。
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刘道义(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100009)摘 要: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其编写应当符合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符合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第二,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第三,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第四,符合各地教改实际。
在符合以上编写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英语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为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十个方面来衡量和评价一套教材质量的高低:11发展性;21思想性;31系统性;41科学性;51趣味性;61先进性;71实践性;81评价性;91创造性;101拓展性。
关键词:英语;教材;评价;标准中图分类号:G 624、G 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2004)12-0014-04 英语教材是指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以及与之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配套读物、各种练习册、手册、挂图、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教学资料。
关于英语教材,我有两个基本看法:第一,T here is no perfect tex tbook in the w o rld 1第二,T here is no i m mo rtal tex tbook 1任何一套教材都有优缺点,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教材,也不可能成为不朽之作。
外研版《新标准高中英语》教材分析与评价
![外研版《新标准高中英语》教材分析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836cd81e0912a2161479292d.png)
外研版《新标准高中英语》教材分析与评价作者:刘玉宏来源:《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17年第09期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变快,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融合步伐的加快,英语教学的作用进一步突显。
外研版的英语教材,从内容设置、教法设计以及知识把握的程序上,都非常符合现阶段适龄青少年的状况。
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国高中英语教材经过了多次修改。
外研社版的高中英语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内容设置,教法要求,学习任务,达成目标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改对于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整合、改进与创新,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教学理念在外观上,外研版的教材给人以简洁、清晰、新颖、标准化的印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配图丰富、精美而生动。
同时,图片也传递了丰富的教学信息,使学生易于欣赏与接受。
外研版教材富于时代特色,并将知识性、思想性、真实性融入其中。
而传统的教材,只是一个檀板面孔传授知识的形象。
外研版教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侧重于引导学生的理念与实践,同时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
同时,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强调教,而忽略学,往往认为教到位了,学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但是,外研版的教材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意识与做法,目的是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指导思想教材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按照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和兴趣等,与新课标的理念紧密结合,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提供了科学的指引。
如在必修二中,设置了有关毒品的内容,分析了其危害,这对于学生充分辨别是非,从理想信念的角度树立起反毒品的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另外,教材还有许多内容注重传递正能量,丰富知识内容,营造积极向上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3. 教学方法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还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提出了较多的教学思考参考。
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综述
![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2856fe8e009581b6bd9ebc1.png)
“双师型”教师队伍。
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不仅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
专职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还必须具有至少五年以上的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又有丰富的实际知识;一般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都较强。
兼职教师主要是从企业、行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的人。
三、对我国高职课程文化建设的启示我们在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时,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还要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作为支撑,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为主的特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来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
首先,在课程物质文化建设上要突出职业性。
一方面,课程教材内容以应用技术为主,增强岗位适应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怎么办”和“如何做”的知识,另一方面,加强校内、校外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注意建立与现代生产管理同步的实训体系,校外要积极寻找与企业的合作,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实践性的学习。
其次,建立完备、科学合理与可操作性强的职业教育法,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最后,建立能力本位与人格本位相结合的课程精神文化。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课程目标文化;以课程缔造为价值取向,以体验、参与、合作为标志,以产学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程来实施文化;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1]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4):1.[2]黄忠敬.课程文化释义:一种分析框架[J].学术探索,2002,(1):102.[3]黄福涛主编.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00.[4]姜大源.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综合版),2005,(11):17.[5]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71.[6]朱桃福.德国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及其借鉴[J].教育发展研究,2004,(2):59.[7]彭正梅.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2,(3):78.摘要:教材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直接连接教师、学生和学科知识内容的工具。
论英语教材的分析与评价
![论英语教材的分析与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76f1fde1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6.png)
论英语教材的分析与评价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自我评价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英语学科中,自我评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自我评价板块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进行审视和评估,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研究中小学英语教材中自我评价板块,我们采用了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主要从学术论文、政策文件、教育报告等方面收集相关资料,对自我评价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实施方法进行系统梳理。
实地调查则选取了几所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听课、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英语教材中自我评价板块的实际运用情况。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英语教材中自我评价板块的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自我评价过程中。
导向性原则:注重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在评价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
多样性原则:提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反馈性原则: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利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在实施效果方面,英语教材中的自我评价板块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业成绩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自我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自我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参与自我评价过程中,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自我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国内外EFL教材语用评估综述
![国内外EFL教材语用评估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3933e31af45b307e971970e.png)
对话 是否 准确 地 反 映 了 自然 发 生 在 英 语 本族 语 使
用 者 中的交 流类 型 。此 实证 研 究 以密 歇 根 州 立 大
很 小 。因而 , 研究 者表示 教材 编写 者应 引入 言语 行 为 的真实例 子 和 足够 的元语 用知 识 的解 释 以提 高
学生 的语用 能力 。综 上 , 国外 对 于教 材评 价 的研 究
用 角度评 估教 材 的文 献 比较 少且 不够 深入 , 研 究主要 集 中在 统计和 归纳英 语教材 中的语 用知 识 , 或 与真 实
情 境 的语 料 对 比上 ; 国 内对 E F L教 材 的研 究 多是 关 于语 用教 学的 , 对 教材 的语 用评估研 究少之 又 少。 [ 关键词 ] E F L教 材 ; 语 用; 评估 ; 言语 行 为 [ 中 图分 类 号 ] H 0 3 0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3 7 1 2 ( 2 0 1 4 ) 1 9 — 0 0 7 4 — 0 3 境下 , 以教 师通 过 自然对 话 , 学 生 通 过 观 察 来 填 充 课本 中的对话等 方式将 语用 融 于教 学 中 的。 同时 , 考察 了 2 0种教 材 的会话 后 发现 , 结束 语 准确 的很
少 。K u o _ 4 强 调教 材应 该 拥 有 的 特 点 : 一定 的动 态
在 当今 英语 教学 中 , E F L教材起 着 举足 轻重 的
作用 , 是 英语 教学 中提 高学 生语 用能 力 必不 可少 的
工 具 。本研 究 旨在综 述 国 内外 E F L教 材 的语 用 研
的原 则将 知识 系统化 , 并通 过综 合性 能 力训 练 将教 材 所提供 的 知识 转 化 为 学 生 的 实 际语 用 能力 。其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原则下对英语教材的分析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原则下对英语教材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08b9ce1711cc7931b716d0.png)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原则下对英语教材的分析摘要:我国英语教材的编写遵循程晓堂老师编著中的评价方法及编写原则,本文结合人教版英语初一(下)三单元的设计编排进行分析。
对于其中的编写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教材编写原则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英语教材;教材评价方法;教材编写原则英语教材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国内对于教材评价和编写的理论主要基于外研社《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一书中的原则。
而随着课程标准的改革,国内对于教材设计与编写也越发的重视。
本文试结合人教版初中英语中的一个单元,分析目前初中英语教材编写的是否合理、科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教材的定义及教材编写教材的定义十分广泛,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
[1]也就是我们所有可以利用起来用于教学的资源。
狭义的教材就是教科书。
这里我们讨论的教材主要指教科书。
编写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的学,也有利于教师的教。
而教材中若有大量的不真实、不地道的语言材料,将影响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英语的运用。
(一)教材编写原则目前我国现代外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求真”。
包含了几项内容,一是在目标方面迎合真实的交际需求;二是在选材方面具有真实的交际内容;三是在练习方面提供真实的交际环境和真实的交际任务,把学生和教师作为真实的交际对象。
[2]如今,英语教材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知识传递的工具,在发展上呈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以交际为目的的趋势。
因此,教材编写的首要原则就应当考虑教材内容的真实性。
其次,便是程晓堂教授编著中提到的原则:思想性原则:即教材编写要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发展性和拓展性原则:即教材的内容和活动形式等方面要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全面的发展;科学性原则:即教材的编写要符合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要充分体现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过渡;趣味性原则:即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的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即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教材应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大学英语教材分析评价
![大学英语教材分析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379cda0d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2.png)
大学英语教材分析评价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已成为一门至关重要的语言。
而大学英语教材作为学习英语的重要工具,其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旨在探讨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教材内容分析1. 内容的覆盖范围好的大学英语教材应该能够覆盖从基础到高级的各个层次,涵盖各个语言技能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和翻译等。
教材内容应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内容的实用性教材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所需要的语言技能,包括日常用语、学术用语以及商务用语等。
同时,也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练习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教材组织结构评价1. 教材的层次结构一本好的教材应具有清晰的结构层次,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教材应按照难易程度划分单元,每个单元包括相关的主题和语言点,并提供相应的练习。
2. 语言点的呈现方式教材应采用多种方式呈现语言点,包括文字说明、例句解释、图片和示范等。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点的含义和用法,并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练习评价1. 练习内容的设计教材的练习内容应该与教材内容相呼应,既可以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练习形式可以包括填空、翻译、听力理解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 练习难度的控制练习的难度应该适中,既能够挑战学生,又不至于让他们感到过于困难。
合理的难度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材评价与改进建议1. 突出任务型教学大学英语教材可以更多地采用任务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学习和运用语言。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2. 引入地道的英语材料教材可以引入更多地道的英语材料,如英文新闻、英文小说和英文电影等。
通过接触真实的语言材料,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运用方式。
3. 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教材可以融入一些学习策略的培养,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英语。
【英语】国内外教材评估研究综述
![【英语】国内外教材评估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178518931b765ce0408145c.png)
【关键字】英语Overview on Foreign and Domestic Materials Evaluation1. IntroductionThere are numerous studies on materials evaluation abroad and at home, and the number has tended to be on the rise as interest in the area has grown. In the West, Williams (1983), Van Els et al. (1984), Cunningsworth (1984) and Hutchinson (2002) were the leading pioneers. In , Qian Yuan (1995) introduced and Waters’ checklist of materials evaluation, which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discussions on materials, especially on materials evaluation or selection.2. Features of studies on materials evaluation abroad and at homeCombined with the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latest among them, the features of these studies may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2.1 The evaluation process was described as several parts.The materials evaluation process described by McDonough and Shaw (2004) can be charted as follows:Macro-evaluation inappropriate / potentially appropriate(External)ExitMicro-evaluation inappropriate / appropriate adopt / select(Internal)ExitFigure 2.1 An overview of the materials evaluation process (McDonough and Shaw 2004: 66) As was illustrated, the process comprised two complementary stages: the external one and the internal one. At each stage, several detailed aspects were designed.The external evaluation stage examined the claims made for the materials by the author/publisher with respect to:the intended audience, the proficiency level, the context and presentation of languageitems, whether the materials are the core or supplementary, the role and availability of ateachers’ book, the inclusi on of a vocabulary list/index, the table of contents, the use ofvisuals and presentation, and the cultural specificity of the materials, the provision ofaudio/video material and inclusion of tests. (ibid.)As the central stage of their evaluation model, they claimed that it aimed to offer a general, brief overview of how materials had been organized from the outside (cover, introduction, table of contents) (McDonough and Shaw 2004: 61).After the stage, it was suggested that evaluators should make a deci sion about the materials’ appropriateness for adoption/selection purpose. If the materials proved to be potentiallyappropriate and worthy of a closer and more detailed inspection, then an internal evaluation would be continued. Otherwise, the materials evaluation would come to the end.In the internal evaluation stage, evaluators were advised to examine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treatment and presentation of the skills, the sequencing and grading of the materials, the type of reading, 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materials contained in the materials, appropriacy of tests and exercises, self-study provision and teacher-learner ‘balance’ in use of the materials” (McDonough and Shaw 2004: 70).The essential of this stage was to “analyze the extent to whic h the aforementioned factors in the external evaluation stage actually match up with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materials” (McDonough and Shaw 2004: 67). The internal evaluation was more specific than the external one and it could give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materials from a deep level.Finally,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which McDonough and Shaw called the overall evaluation, should be made regarding the suitability of materials and it included four factors: usability, generalizability, adaptability, and flexibility (McDonough and Shaw 2004: 70). Thus, there would be a conclusion about whether materials are suitable for specified groups or individuals.Zhang Xuemei (2001) thought that the whole evaluation model was overall and clear, and the internal evaluation and the external one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Zhao Yong and Zheng Shutang (2006) argued that the division of the two stages tremendously simplified the whole evaluation process. Consequently, it is quite flexible and convenient.Likewise, there were two phases in Breen and Candlin’s Evaluation Guide (1987).Firstly, some preliminary qu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on the usage of materials,particularly on their objectives and aims, their requirements on learners and teachers,and their functions as a classroom resource. More detailed questions under the abovefour items were provided. In the second phase, main questions were about the needs andinterest of learners, their language learning methods, and the process of classroomteaching and learning. (quoted in Zhao Yong and Zheng Shutang 2006: 42-43) In contrast, Cheng Xiaotang (2002) divided the evaluation process into three stages (pre-use evaluation, in-use evaluation, post-use evaluation) and it could be internal or external.An internal evaluation focuses on the internal accountability of the materials, e.g. thetheoretical assumptions behind the materials; the intended objectives and the extent towhich the objectives have been realized; the justification of language selection andgrading; the design of activities and tasks. An external evaluation examines the extent towhich a set of materials meets the needs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learners, the syllabus,and the examination. (Cheng Xiaotang 2002: 70)From the above, it is seen that they complement one another and both are of interest.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 divided the evaluation process into four major steps:1) Defining criteria;2) Subjective analysis;3) Objective analysis;4) Matching (See Figure 2.2 for detail)Figure 2.2 Hutchinson and Waters’ Four Major Steps in Evaluation Process (Hutchinson and Waters 2002: 98)2.2 The evaluation checklist was designed in various ways.A quick-reference checklist fo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was given by Cunningsworth, in which eight main items were aims and approaches, design and organization, language content, skills, topic, methodology, teachers’ books,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Cunningsworth 2002: 3-4). Each of these items was subdivided into several questions.and Waters’ elaborate checklist (2002) covered five aspects (audience, aims, content, methodology, and other criteria) and had twenty-one subjective questions and other twenty-one objective ones. User’s demands for materials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subjective questions, and information about materials was collected through objective ones. At last, evaluators compared the two sides and judged the applicability of material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This approach was originally used in ESP course, but because of its easy operation and good validity, it is still widely applied in general language course.Besides, Zhou Xuelin (1996) and McDonough and Shaw (2004) designed their own checklists for materials evaluation, too. No matter which checklist it is, evaluators may refer to materials and answer the specific questions in it. Thus, Hutchinson and Waters (2002) demonstrated materials evaluation is basically a matching process (quoted in Zhao Yong and Zheng Shutang 2006: 39).2.3 The evaluation guideline, principle and criterion were discussed.On the one hand, Cunningsworth presented four guidelines for evaluation, which work as a useful guide in approaching any material evaluation exercise. They are:Guideline OneCoursebooks should correspond to learners’ needs. They should match the aims and objectives of the language-learning programme.Guideline TwoCoursebooks should reflect the uses (present or future) which learners will make of the language. Select coursebooks which will help to equip students to use language effectively fortheir own purposes.Guideline ThreeCoursebooks should take account of students’ needs as learners and should facilitate their learning processes, without dogmatically imposing a rigid ‘method’.Guideline FourCoursebooks should have a clear role as a support for learning. Like teachers, they mediate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learner. (Cunningsworth 2002: 15-17)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light of domestic specific conditions, Cheng Xiaotang thought materials evaluation should follow two principles: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The first one is to examine if a textbook is effective in satisfying learners’ needs; the second one is to examine if a textbook is more effective in this aspect than some alternative textbooks (Cheng Xiaotang 2002: 69). In addition, combined with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and Requirements (trial), Xu Zhaoyang and Wang Zhifang (2007) summarized the criteria of textbook evaluation considering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ing objectives, learners, and teachers. Zhou Xuelin (1996) put forth a list of materials evaluation from six different aspects: (1)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ials and teaching theories, (2)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ials and syllabuses, (3) the relation between materials and learners, (4) content, (5) design of exercises and (6) supplementary resources. Other researchers who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in such an issue are Liu Daoyi (2004) and Sun Pinhua (2006).2.4 The evaluation type and approach were categorized differently.According to the time that materials evaluation could take place, Cunningsworth (2002) divided it into three types: pre-use evaluation, in-use evaluation and post-use evaluation.McDonough and Shaw (2004) distinguished evaluation for adoption from evaluation for adaptation. The former helped teachers quickly select proper materials, whereas the latter intended to encourage teachers to adapt materials so that they met the actual teaching needs.For Cheng Xiaotang (2002), materials evaluation may be either ad hoc impressionistic evaluation or systematic evaluation. Intuitions, impressions and experience of using materials are the basis of an ad hoc impressionistic evaluation. Thus it is hardly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based on “specification of objectives,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adopted or embedded in materials” (Cheng Xiaotang 2002: 70), is winning popularity.2.5 It was proposed that different people participate in the evaluation process.Zhao Yong and Zheng Shutang (2006) pointed out different materials evaluation systems focused on different participants. For instance, in Cunningsworth’s Evaluation Guidelines, the subjective judgment which came from evaluators was virtually reflected; in McDonough and Shaw’s Evaluation Model, teachers’ viewpoints and evaluators’ ones were combined; in Breen andCandlin’s Evaluation Guid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and learners were welcomed.2.6 It was suggested that materials evaluation combine with materials design.In Breen and Candlin’s Guide, they listed seven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s design in the form of questions. Qiao Ailing (2002) proposed that materials evaluation should be conducted due to the macro-design and micro-design of materials. The macro-design consisted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s (syllabus), the major framework (the internal language and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 external information and structure system) and the layout of units. The syllabus must correspond to the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and it determined the other two aspects. The micro-design of materials referred to the arrangement of every unit, such as contents and exercises.2.7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materials evaluation in the West wastraced back to linguistic field.There was a consensus among Zhang Xuemei (2001), Zhao Yong and Zheng Shutang (2006) that traditional materials evaluation systems were largely established on some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they took Cunningsworth’s Evaluation Guidelines, McDonough and Shaw’s Evaluation Model and Breen and Candlin’s Guide as an example. Cunningsworth’s Evaluation Guidelines hypothesized that the language was a whole system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much less items; McDonough and Shaw’s Evaluation Model regarded materials as the medium in learning and it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language teaching; Breen and Candlin’s Guide considered materials as the means of promot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2.8 The flaws of western evaluation theories and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 werecriticized.For Cunningsworth’s Evaluation Guidelines, it was considered that they wer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however, to examine linguistic items in material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asks, was almost too overcomplicated to carry out on many occasions (Zhao Yong and Zheng Shutang 2006: 41). For McDonough and Shaw’s Evaluation Model, it overlooked some factors such as self-study, self-test, learning styles and skills, classroom environment (Zhang Xuemei 2001: 63) and its checklist was so long that it wasted time and energy (Zhao Yong and Zheng Shutang 2006: 41). In contrast, for Breen and Candlin’s Guide, it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learner-centered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Zhang Xuemei 2001: 63; Zhao Yong and Zheng Shutang 2006: 41). However, this kind of overemphasis may create many problems and moreover, the questions in its two phases are sometimes overlapping and easy to mix up if they are improperly used.2.9 Western materials evaluation systems were applied in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Englishtextbook evaluation at home.Although the current domestic studies of materials evaluation in ELT have been inpreliminary phase (Xu Zhaoyang and Wang Zhifang 2007; Zhao Yong and Zheng Shutang 2006; Qian Yuan 1995), there is still much room fo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in the future.After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about three influential textbook evaluation systems in the West, Zhao Yong and Zheng Shutang (2006) summarized their common problems and advised that a possible solution employ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should be the utiliz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extbook corpus at home. Relative debates were explicit in the articles of Xia Jimei (2001) and Xu Feng (2004).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re were some teachers and postgraduates who wrote their articles or dissertations on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 evaluation such as Bian Shurong (2005), Lenglin (2006), Liu Wei (2006), Tian Juan (2006), Tu Chuane and Wu Xiaoling (2006), Bai Yun (2007), Chi Hongbo (2007), Li Xiuju (2007), Wu Tao (2007), Zeng Rong (2007), Huang Rumin (2008), Wang Xiaoyan (2008), Zhang Fusheng (2008), Zhou Pingdi (2008), Li Aiqin and Ying Yashu (2009). The textbooks they discussed and evaluated are College English (new)b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2001), NHCE 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eries of Experiencing English by Higher Educational Press (2002), College English-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urse (Student’s Book) (New Edition)by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l Press (2002), and New Essential College English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tudies may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I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ey all used domestic and foreign achievements for reference. (2) In instrument,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class observation and text corpus were encompassed, in other words, this was the integr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es. (3) In purpose, they were either to evaluate how well the materials correspond with CES (College English Syllabus), or Requirements(trial), or the requirements of HVTE (Higher Vocational-Technical Education) English Course (trial), or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materials by applying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in this field abroad and at home. (4) In essence, their evaluations were all a matching process.3. ConclusionAs is observed, “it is clear that coursebook assessment is fundamentally a subjective, rule-of-thumb activity, and that no neat formula, grid or system will ever provide a definite yardstick” (Sheldon 1988: 245). Therefore,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xtbook evaluation has the apparently subjective nature.Bibliography[1]Cunningsworth, Alan.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LT Teaching Materials [M]. London:Heinemann, 1984.[2]Hutchinson, T, and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3]McDonough, Jo, and Shaw, Christopher.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M]. Beijing:Per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4]Sheldon, Leslie E. Evaluating ELT textbooks and materials [J]. ELTJ.1988. 42, 4. pp.237-246.[5]Van Els, Theo et al.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Languages [C].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4.[6]Williams, David. Developing criteria for textbook evaluation [J]. ELTJ. 1983. 37, 3. pp.251-255.[7]卞树荣. 《大学体验英语》教材分析与评估[D]. 11 Oct. 2005.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15 Jul. 2009 <.20/kns50/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8]白云. 对《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全新版学生用书)听力部分教学内容的评估[D]. 25 Oct.2007.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15 Jul. 2009 <.20/kns50/detail.aspx?QueryID=36&CurRec=1>.[9]迟宏波. 对《大学体验英语听说教程》的分析评估[D]. 7 Aug. 2007.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15 Jul. 2009 <.20/kns50/detail.aspx?QueryID=67&CurRec=1>.[10]程晓堂. 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黄如敏. 《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全新版)听力部分的评估[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126-127.[12]冷琳. 《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教学内容的评估[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8,8:44-46.[13]李爱芹、应娅舒. 大学英语(全新版)听说教程评估[J]. 科教文汇,2009,2中旬刊:147.[14]李秀菊. 《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估[D]. 19 Jul. 2007.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15 Jul. 2009 <.20/kns50/detail.aspx?QueryID=99&CurRec=1>.[15]刘道义. 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4,12:16-19.[16]刘微. 《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评估[D]. 28 Jun. 2006.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15 Jul. 2009 <.20/kns50/detail.aspx?QueryID=99&CurRec=3>.[17]钱媛. 介绍一份教材评估一览表[J]. 外语界,1995,1:17-19.[18]乔爱玲. 从外语教材编写的宏观设计与微观设计评估教材[J]. 山东外语教学,2002,3:76-78.[19]孙平华. 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J]. 课程、教材、教法,2006,4:49-55.[20]田涓. 基于《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评价[D]. 12 Jun. 2006.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15 Jul. 2009 <.20/kns50/detail.aspx?QueryID=186&CurRec=1>.[21]涂传娥、吴小玲. 《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分析与评估[J]. 语言学刊(基础教育版),2006,9:149-152.[22]王小岩. 对比评估两套大学英语教材的任务设置[D]. 18 Mar. 2008.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15 Jul. 2009 <.20/kns50/detail.aspx?QueryID=218&CurRec=1>.[23]吴涛. 教材评估框架建构及其对《新视野大学英语》的评估应用[D]. 31 Jul. 2007.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15 Jul. 2009<.20/kns50/detail.aspx?QueryID=99&CurRec=2>.[24]夏纪梅. 现代外语教材的特征及意义[J]. 外语界,2001,5:37-40.[25]许朝阳、王志芳. 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估模式[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3:140-141.[26]许峰. 英语教材评估研究:回顾与前瞻[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4-38.[27]曾荣. 对《新视野大学英语》的评析[D]. 11 Oct. 2007.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15 Jul. 2009 <.20/kns50/detail.aspx?QueryID=285&CurRec=1>.[28]张富生. 《新起点大学英语基础教程》评估[D]. 14 Aug. 2008.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 15 Jul. 2009 <.20/kns50/detail.aspx?QueryID=316&CurRec=1>.[29]张雪梅. 关于两个英语教材评估标准[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2:61-65.[30]赵勇、郑树棠. 几个国外英语教材评估体系的理论分析[J]. 外语教学,2006,27,3:39-45.[31]周娉娣. 大学英语教材与学习者自主性培养[J]. 外语界,2008,2:78-83.[32]周雪林. 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J]. 外语界,1996,2:60-62.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大学英语教材评价建议
![大学英语教材评价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55f4881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d.png)
大学英语教材评价建议大学英语教材是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重要资源,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与学习成果。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英语教材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
因此,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价与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与难度、教学设计与体验、衔接能力与实用性等方面,提出对大学英语教材的评价和建议。
一、教材内容与难度一个好的大学英语教材应当具备丰富的内容和合适的难度,以满足学生从入门到精通的学习需求。
教材内容上应当注重贴近实际生活的主题,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并且应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英语来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
此外,教材的语言难度应逐步递增,合理分配单词、语法和句型的学习,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掌握英语的基本表达能力。
针对上述要求,建议教材出版社加强与各专业学院的合作,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开发相应的英语教材。
同时,教材编写者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现实情况,确保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符。
二、教学设计与体验教材的设计和体验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学设计应合理组织教材内容,使之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衔接,形成知识的融通和延伸。
此外,教材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实践应用和互动交流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为此,教材编写者需要注重教学设计的合理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技巧,包括但不限于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和翻译训练等。
同时,教材应提供丰富的练习题和案例,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帮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衔接能力与实用性大学英语教材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衔接能力和实用性。
教材应该注意与前后阶段教材的衔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英语,并顺利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教材内容要地道、实用,能够满足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交流的需要。
为此,教材编写者需要结合大学英语的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学习路线图,确保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连贯性。
英语教材的选用与评价标准研究
![英语教材的选用与评价标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bbd2f9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8.png)
英语教材的选用与评价标准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学习者来说,英语教材是获取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工具。
然而,市场上英语教材琳琅满目,质量参差不齐,如何选用合适的英语教材以及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成为了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英语教材选用的重要性英语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选用合适的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对于教师而言,优质的教材能够提供清晰的教学思路、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合理的教学安排,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同时,教材的内容和形式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对于学生来说,好的教材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系统地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不合适的教材则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增加学习负担,甚至影响学习效果。
二、英语教材选用的原则1、符合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和难度应与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相匹配。
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教材应能够帮助教师和学生实现这些目标。
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那么教材就应该有丰富的听说练习和活动。
2、适应学生的年龄、水平和兴趣不同年龄段、不同英语水平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对教材的需求是不同的。
教材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编写,内容生动有趣,语言难易适中,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愿意主动学习。
3、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教材中的语言知识、语法规则、词汇等应准确无误,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等应科学合理。
错误或不准确的内容会误导学生,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4、教材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英语教材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各个单元和章节之间应该有逻辑上的联系,知识的呈现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
5、教材的实用性教材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供真实的语言情境和交际任务,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大学英语教材评审意见
![大学英语教材评审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bcb0ee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d.png)
大学英语教材评审意见教材名称:《新世纪大学英语教材》评审人:XXX评审意见:引言: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技巧。
本次评审将从教材的内容、语言难度、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对教材改进的建议。
一、教材内容评价本教材内容准确、全面,贴合大学英语课程的要求。
每个单元主题独立,且涵盖广泛的话题和语言点。
同时,教材设计了丰富的听说读写任务,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英语能力。
然而,教材中的一些话题过于单一,建议增加一些涵盖不同领域和文化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语言难度评价教材的语言难度设置适中,循序渐进,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词汇选择丰富多样,包含常用词汇与高级词汇,并提供了详细的释义和例句。
语法知识也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但在一些练习中,一些较为复杂的语法现象可以适当增加或引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法应用。
三、教学方法评价教材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听力部分设置了多种听力练习形式,如听力填空、听力选择等,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同时,阅读与写作部分也相互衔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然而,教材中的口语训练环节较少,建议增加一些针对口语的具体任务和练习,以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教材设计评价教材的设计格式整洁美观,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流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同时,教材中的扩展阅读材料和文化背景介绍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广度,有助于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但在页面设计上,建议增加一些互动式的练习和案例分析,以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总结:《新世纪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教学方法多样,设计得当。
然而,仍可在部分话题、语法知识和口语训练等方面进行适当改进。
希望教材编写团队能结合本次评审意见,进一步完善教材,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和能力。
教材评估——以英语教育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材为例
![教材评估——以英语教育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材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e4cde3387c24028915fc3d7.png)
是 评 估 的 依 据 。教 材 的使 用 者 主 要 指 学生 和 教 师 。我 院 ( 头职 业技术学 院)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绝 大多 汕 数来 自师资力量相对薄 弱的农村 乡镇 中学 ,不少学 生刚 入 学 时 语 音 语 调 走 样 , 语 法 知 识 匮 乏 , 词 汇 量 较 少 , 而 且 由于 长期受应试教 育观 念与传统教 学方法的影响 ,听 力 、 口 语 、 阅 读 、写 作 能 力 较 差 ,在 专 业 学 习 方 面 几 乎 没 有 适 合 自 己 的 学 习 方 法 。 第 一 次 使 用 邹 为 诚 主 编 的 《 合 英 语 教程 》作 为 综 合 英 语 课 程 的教 材 时 , 由于 学 生 综 中 学 阶 段 学 习 英 语 都 依 靠 课 堂 上 教 师 所 采 用 的 传 统 的 课 文 讲 解 方 法 , 即重 语 法 讲 解 、轻 语 言 交 际 和 应 用 , 导 致 对本套 教材从教学 内容 到教学方法都 感到很不适应 。因 此 ,任 课 教 师 不 能 照搬 教 材 的 全 部 内 容 , 也 不 能一 味 模 仿 教材 所倡导 的教 学方 法 ,要 因材施 教 ,通过研读 和评 估 教材 的 内容 ,从 中筛选合适 的内容及采用适 当的教学 方 法 , 帮 助 和 引导 学 生 找 到 正 确 的 学 习 方 法 。对 本 课 程 教材的 内容筛选及教学方法 的采用接下来会具体谈到。 32进行外部 评估 . D nuh Sa o og 和 hw认 为 外 部评 估 能 够 把 那 些 明 显 不 合 适 的 教 材 先 剔 除掉 。 进 行 外 部 评 估 主 要 考 虑 两 方 面 的 因 素 ,即实用性 因素和 语境相关性 因素 。实用性 因素主要 包 括 :教 材 对 语 言 交 际 性 的 注 重 程 度 、教 材 内容 在 量 的 方面 与运用教 学大 纲教学时数 的匹配 程度 、教材 的后续 性 ( 否成 套 ) 以及 语 言 材料 的 时代 性 等 等 。 是 语 言交 际性 方 面 , 以邹 为 诚 主 编 的 《 合 英 语 教 程 》 综 为 例 , 每 单 元 内容 体 现 了 对 语 言 交 际 性 的 注 重 ,采 用 “ 止 式 示 范 ”与 “ 态 式 示 范 ”相 结 合 的模 式 ,强 调 教 静 动 师通过语言交流 活动 ,发现 学生的交际需要 ,采用有针 对 性的 “ 动态语 言示 范” ,创造 让学生 “ 顿悟 ”语 言的机 会。 - 在 量 的 匹 配 方 面 , 由于 教 材 是 本 科 英 语 专 业 采 用 的 教 材 , 高 职 学 生 的 水 平 与 本 科 生 有 一 定 的差 距 , 所 以该 教材在 量 的方 面与 我们教 学大纲和 教学 时数并 不匹配 。 全书共 分 6 ,每册共有 1 册 5单元,每单 元由 3 个部分组 成: 听说训练 ”“ “ 、 阅读理解 和语 言操 作 ”及 “ 扩展性练 习” 。我 系 英 语 教 育 专 业 “ 合 英语 课 ” 开 6个 学 期 ,每 综 周 6个学时 ,本 门课共 5 8个学时 。如果 本门课的教学 5 按 照 《 合 英 语 教 材 》 教 师 用 书 的 建 议 ,每 单 元 用 68 综 _ 个 学 时 的话 , 教 材 的厚 度 及 数 量 与 教 学大 纲 中 的 教 学 时 数 是 十 分 匹配 的 。但 在 实 际 的 教 学 操 作 过 程 中 , 我 系 担 任这 门课 的教学任务 的教 师都反映每个单 元很难在 8个 学时 内完成 ,一般 要用 1 0个 学 时 才 能 完 成 I 元 的 内 单 容 ,因此每学 期大概 只能上 1 l或 l 单 元 ,剩 下 的 3 2个 个 单 元 只 能 由学 生 在 教 师 的 指 导 下利 用 课 余 时 间 进 行 自
英语教材评估标准
![英语教材评估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fe8c1b2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22.png)
英语教材评估标准英语教材评估标准1.Cunningsworth (1995) 建议的`教材评估四项标准:1.They should correspond to learners’ needs. They should match the aims and objectives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gram.2.They should reflect the uses (present or future) that learners will make of the language. T extbooks should be chosen that will help equip students to use language effectively for their own purposes.3.They should take account of students’ needs as learners and should facilitate their learning processes, without dogmatically imposing a rigid “method”.4.They should have a clear role as a support for learning. Liking teachers, they mediate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learner.2.Grant(1987)从三个方面,学生、教师、大纲和考试,设计了选择教材教材的三个调查表:Choosing a textbook: questionaire (part I):Does the book suit your students?1.Is it attractive? Given the average age of your students, would they enjoy using it?2.Is it culturally accepted?3.Does it reflect what you know about your students’ needs and interests?4.Is it about the right level of difficulty?5.Is it about the right length?6.Are the course’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ppropriate?(e.g. is it durable)7.Are there enough authentic materials,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see that the book is relevant to real life?8.Does it achieve an acceptable balance between knowledge about the language, and practice in using the language?9.Does it achieve an acceptable balance between the relevant language skills, and integrate them so that work in one skill area helps the others?10.Does the book contain enough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to enabl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language independently.(Score: 2 points for every YES answer. 1 point for every PARTLY answer. 0 for every NO answer.)Choosing a textbook: questionaire (part II):Does the book suit the teacher?1.Is your overall impression of the contents and layout of the course favourable?2.Is there a good, clear teacher’s guide with answers and help on methods and additional activities?3.Can one use the book in the classroom without constantly having to turn to the teacher’s guide?4.Are the recommended methods and approaches suitable for you, your students and your classroom?5.Are the approaches easily adaptable if necessary?6.Does using the course require little or no time-consuming preparation?7.Are useful ancillary materials such as tapes, workbooks, and visuals provided?8.Is there sufficient provision made for tests and revision?9.Does the book use a ‘spiral’ approach, so that items are regularly revised and used again in different contexts?10.Is the course appropriate for, and liked by, colleagues?(Score: 2 points for every YES answer. 1 point for every PARTLY answer. 0 for every NO answer.)Choosing a textbook: questionaire (part III):Does the book suit the syllabus and examination?1.Has the book been recommended or approved by the authorities?2.Does the book follow the official syllabus in a creative manner?3.Is the course well-graded, so that it gives well-structured and systematic coverage of the language?4。
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细则析评——英语教材评价的建议
![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细则析评——英语教材评价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ea1cbc20b4c2e3f562763b7.png)
作者: 卢爱华
作者机构: 上海体育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教育学刊
页码: 232-23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S2期
主题词: 英语教材;评价标准;学习者
摘要:<正>作为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外语教材的地位举足轻重。
研究发现,课堂教学信息的98%来自所使用的教材,90%的作业安排也是由教材决定。
教材是外语学习中看得见的心脏;它为学习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资源,也为教师提供了传授知识和组织课堂活动的资源。
国外的教材评价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由于我国实行'一纲一本'的教材制度,没有教材评价的市场需求,导致教材评价的理论研究不足。
但是近几年国内教材市场空前活跃,迫切需要设计一套适合我国外语教学语境的教材评价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标准均未体现教材和测试的关系 " 四是国内 的 /教材媒 介 0 不 同 " 国内两位学者 的教材评价标准也存在不足 " 首先 , 这两个标准是基于 1 9 8 6 和 199 9 年的教学 大纲 而产生 , 缺少 对学 习者 ! 学 习过 程和 教材灵 活性的关注 " 新课改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材 理念并未得到体现 "其次 , 他们把语言教学知识 化 , 缺 乏培 养语言 综合 应 用能 力 的理念 " 他们 也 没有评 价教材的跨文化和 自主学 习内容 , 只讨 论 了语 言材料 的真 实 , 没有 讨论任 务 (活动) 的真实和对材之间的合理关系 , 才能有效避免教材练习
/ 测试化 0"
三 ! 从我 国英语教 学语境看 教材评价存 在 的问题
教材i平沽从本质上来说是尸 个直接的 ! 分析 胜 的酉 织 寸 过程 , 即将需求与可能的解决方法 酉 夕寸" 国外 教材 体 系难 以体现 我 国语 言教 学 的社 会 需 求 和外 语学 习 者 的差 异性 "这 主要 表现 在 四个 方面 "一 是 外语 学 习要 培养 跨文 化交 际 能力 " 二
一2 3 2 一
国内外英语 教材评价细则析评
二 ! 两个 国内英语教材评价标准述评
教材评价研究在 国内起步 比较晚 , 主要是对 教 材评 价标准 的一些探讨 , 没有应用 研究 "
(一) 周 氏教材评 价标 准述评 周 雪 林 提 出教 材评 价 应从 教材 与教 学 理论 !
材把 模拟 测试题 型 编人教 材 " 这 两个 国外 的教 材
他 提 出了 四条普 适 的教材评 价原 则 : 教 材 应与学
性 ! 语言水平 ! 任务风格 ! 知识点和语 言技 能 !
趣味性 ! 准确性和流利性等 " 在教材使用 卜, 检
查使用教材 的最有效方 式 , 可 以是教师 引导问 答 !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和写作 ! 小组合作共 同完 成 ! 综合运用 多种策 略等 "
是 国 内外 语 言教 学 的教材观 不 同 " 在 我 国 , 所有
第 三 , 评价 教材 的真 实性 " 教 材 真实性 包 括 选材 真实 和任 务 (练 习) 设计 的 真实 " 虽 然 词 汇 控制 是教 材编 写 的重 要手 段 , 但 是在 教材 编 写时
更应该尊重选材真实性的原则 " 不能为了追求词 汇 的复现率 , 而影 响学生 今后 处理 外 部世 界 真实
供 了传授 知识 和组 织课堂活动 的资源 " 国外 的 教材 评 价研 究 开展 得 比较 早 , 已经 取 得 了一 些
成 果 " 由于我 国实行 /一 纲一 本 0 的 教材 制 度 , 没 有 教 材 评 价 的市 场需 求 , 导 致 教 材 评 价 的理
有结构 ! 功能 ! 语法等有不同的难度等级 " 除了 静态的评价语言的每个微观层面 , 坎宁斯沃恩评
四 ! 英语教材评价建议
通过 分析 国 内外英 语 教材 的 差异 性 , 笔 者认 为英语 教材评价 应该补 充 四个方 面 的内容 "
第一 , 评价跨文化交际内容 " 跨文化交际能 力是英语语言学习的重点之一 , 教材评价要科学 地分析教材的跨文化构成要素 , 检查多元文化的 比例 " 另外 ,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知识 的积累 , 还需 要培养学 生 的跨 文化交 际意识 " 第二 , 梳理大纲 ! 教材和测试 的三角关系 " 我 国英语 教学 需接 受 国家教 学大 纲 的指 导 , 因此 应构建与大纲精神一致的教材评价理论 " 另外 , 我 国长 期 以来 应试 教育 对教 材 编写 造成 了一 定 的
乔 爱玲 从教 材 编写 的宏观设 计 和微 观设 计 的 角度提 出了教 材评价 的标 准 " 她指 出教 材 的宏观 设 计应 从 教学 大纲 ! 主框 架结 构 ! 单 元课 程 这三 个 方 面 考 虑 " 为 此 , 乔 爱玲 从 教材 编 写 的 角度 , 包 括教 材 的生 成 ! 结构 和组 织原理 提 出 了教材 评 价 的模 式 " 乔 氏教 材评 价 紧扣教 材编 写 的宏观 指 导 原则 , 以此 为 主轴检 查教 材 的各项 内容 " 她 关
的英语教材都要对统一的 伏 学英语课程教学要 求 6 (简 称 5 课程 要 求 6) 负 责 , 教 材 评 价也 紧
扣 5 课 程 要 斜 " 三 是 教 材 和测 试关 系密 切 是我
国英 语教 学 的特 色 " 在应试 教 育背 景下 , 有 些教
关 注 , 以培 养 自主学 习和终生 学 习能力为 目标 "
价体系也关注语用适切性 ! 材料 的真实性等 问 题 " 另外 , 他关注教学过程 中学 习个 体 的差异
论研 究不 足 " 但是近几年国 内教材市场空前活 跃 . 迫切需 要设 计一套 适合我 国外语教学语境 的教 材评 价标 准 "
性 , 注重满 足学习者的需要 , 把教材定位为 目的 语 和学 习者之间 的桥 梁 "
课程与教学
中国教 育学刊 2 0 12 增
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细则析评
) 英语教材评价的建议
. 卢爱华 [ 关键词3 英语教材 ; 评价标准; 学习者 = 中图分类号1 G 52 1 1 文献标识码I A
[文章 编号] 1(! 02一 4508 (20 12) 增 一 0232一 () 2
作 为 语 言 教 学 的 中心 环 节 , 外 语 教 材 的地
一 23 3 一
(二) 厄 尔的教材评 价标准述 评
一 ! 两个国外英语教材评价标 准述评
国外 英 语 教材 评 价 研究 可 以追 溯到 2 0 世纪
厄尔认为教材的评价标准可以是普适 的 , 也 可以是具体评价某套教材或者某一学习群体的教 材标准 " 他提出从教材组编项 目 ! 文本 ! 任务设 计和使用方式四个方面详细评价教材 " 在组编项 目上 , 他提供了评价教材内容的 1 个参考项 目 " 在文本安排 卜 , 评价者应检查听力 文本和 阅读 文本 的趣 味性 ! 多样 性 和难 易 度 " 在
教学大纲 ! 学习者 ! 选材 ! 练习设计 ! 配套材料 六个方面着手 " 他指 出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是教 学大纲 , 但还受语 言学和教学理论的制约 " 其评
价标准体系首次 出现了需求分析 , 还包括选材真 实性 ! 材 料 的趣 味性 和实 用 性 ! 练 习 的多 样 性 "
这个评价表填补了国内教材评价领域 的空白 , 但 也存在一些不足 "周 氏教材评价是静态的 , 既没 有 围绕 学 习的发 生过 程 , 也没有 考虑 学 习者 的感 受 ! 学习风格 ! 学习策略 ! 自主学习等内容 " (二 ) 乔 氏教材设 计评价 述评
语 言 的能力 " 第 四 , 评 价教 材媒 介 的有 效 性 " 我 国英 语是
集 多 种教 学 模式 和教 学 手段 为 一 体 的 教学 体 系 " 所 以 , 我 们要 树立一 种 /大 教材 0 的概 念 , 探索 对 多媒体 ! 网络教 学资 源等 的评 价标 准 , 检 查 教
材 媒介 的实 用性 ! 时效 性 ! 工 具 性 ! 交互 性 等 " 教 材媒介评价时要注意教材对学 习过程和学习者的
负面反 拨效 应 , 因此 , 只有 梳理 课 程 大纲 ! 教 材
注选材的真实性 , 注重语 言知识评估 , 认为练习 要有 趣味 性 ! 可操 作 性 ! 实践性 "但 仅从 教 材编
写设计 的角度评价教材 ,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而
且 她 以语 言知 识 为教 学重 点 , 却没有 关 注语 言综 合 能 力和跨文 化 内容 的评价 "
评价 者可 以根据评 价 的侧 重点 和 需 要 补 充 必
习者的需求吻合 , 与语言教学的课 程 目标吻合 ; 教材 应反 映语 言 对学 习者 目前或将 来 的 用途 , 选
卢爱华 / 上 海体育学院副教授 ( 卜 海 20 (又 38 ) "
要 的评 价细则 ; 在使用评 价量 表之前 , 评 价者 要 先 评 价 各 项 细则 的重 要 性 " 依 据 不 同 的评 价 细 则 的重要 性 累计 评 价结 果 "
任 务设 计 中 , 检 查 任 务 设 计 的 语 用 效 果 ! 多 样
60 年代 , 当时主要评估听说教学法和语法 一翻译 教 学 法 的效 果 " 2 0 世纪 8 0 年代 , 英 语 教 材评 估 的研究活跃 , 国外许多学者纷纷提出各 自的教材 评价理论 , 其 中影响较大 的坎宁斯沃思 ( . Ci A m ni n g ! or tl ) 教材评价体系和厄尔 (P . ur ) 的教材 评价标准 " (一) 坎 宁斯沃 思的教材评 价体 系述评 坎宁斯沃思认为: /有效的评估取决于询问 合适的问题并解释问题的答案 " 0 一套能够适用 于各种教材的评价程序和普适的评价标准 , 有助 于 客观 地 评 价 教 材 , 产 生 更为 可 信 的评 价 结果 "
择有助于学习者 使用的语言教材 ; 教材应对学习 者起到促进作用 , 不应该教条式地套用某种教学 法 ; 教材应对学习过程提供支持 , 成为 目的语和 学 习者之 间的桥梁 " 由上可知语言学 习是一个语言 系统的学习 ,
位举 足轻重 " 研究 发现 , 课堂教学信息 的 9 8 % 来 自所使用 的教 材 , 9 0 % 的作业 安排也是 由教 材决 定 " 教材是外语学 习中看得见 的心脏 ; 它 为学 习者提供 了语 言学习的资源 , 也 为教 师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