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象山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韩城象山中学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新高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江南的田野上,海塘外几万亩的油菜花如金黄的海洋向天的尽头无穷连绵。
面对整个世界的金黄,我心脏剧跳,甚至都不会呼吸。
①转眼间那金黄又卷成金色的波涛,掀起了金色的骇浪。
②风从海边吹过来,天际尽头一缕金黄缓缓起伏、慢慢滚动。
③那金黄的起伏滚动愈来愈大、愈来愈浓,很快凝成道、连成块、涌成云。
④天地之间有的只这一片广袤得连天接云、浓烈得让人窒息的金黄。
⑤没有树木,没有建筑,甚至看不见一只飞鸟。
A.②①③⑤④
B.②③①⑤④
C.⑤④②③①
D.⑤④②①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水葬
蹇先艾
“老子算是背了万年时,偷周德高家没有偷到,偏偏遭你们逮住了,真气死人!”这是一种嘶哑粗鲁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中震荡,是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
他的摇动的身体支撑着一张像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地没有肉,几根骨架子包着一层皮。
头发虽然零乱,却缠着青布套头;套头下面,那一对黄色的眼睛睁得很大,放出愤怒的光。
看他的年纪不过三十岁的光景。
他的两手被背剪着,脚下穿了一双破草鞋,沾满了黄泥巴。
旁边有几个斜眉吊眼的汉子气势汹汹地将他把持住,沿着又密又深的松林往前走。
这一行人都是奔小沙河去的。
他们押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梧桐村不守本分,做了贼。
绅粮周德高退了他的佃,是完全应该的,放佃、退佃,人家完全有自由,他却不应该报复——去偷周家的东西。
哪个敢去惹一脸横肉的那个大绅粮呢!他是曹营长的舅爷,连区长、保长一向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骆毛的后面络绎地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都有,五花八门的服装,高高低低的身材,老少不同的年纪。
有好些都是村中的闲人和富户,他们完全为看热闹而来。
穿着比较整齐的有钱人家的孩子们,薄片的嘴唇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的姿势,他们拖着鞋子踢踢踏踏地跑,鞋带有时被人踩住了,走不上前去的时候,他们就尖起嗓子破口大骂,汗粒在他们头上像雨珠一般地滴下来。
姑娘搀着母亲,奶奶牵着小孙女,媳妇背着娃娃,站在路旁,有的抬起头,叹息着;有的皱起眉毛;有的露着苦脸,口都不敢开。
有些老太婆们呢呢喃喃地念起佛来了。
中间有几位年老的庄稼汉大踏步地紧跟着行列走。
跼蹐不安的群众,完全不管汗的味道,总是在肉阵中前前后后地挤进挤出,你撞着我的肩膀,我踩着你的脚跟,连一分钟也没有安静过。
这时,骆毛的声音,蓦地高朗了许多,像铜锣般响着:
“嘿!看你们祖宗的热闹!周德高狗仗人势,叫老子吃水!他也会有遭殃的一天!他一样不会得好死的!”
骆毛跨着很大的步子,摇摇晃晃地往前走,他仿佛在捉弄那几条汉子。
看看已经快离开了这个村落,后面的人群紧紧地跟上来,七嘴八舌并没有停止。
骆毛好像听见一长串刺耳的笑声,他一肚子的不高兴,用力地把头扭回来,向那些幸灾乐祸的人们喊道:“跟着你们的祖宗走哪儿去?你们难道也要陪着老子进水晶宫吗?我晓得你们是来看热闹的,你们给周德高带个信去,就说我在鬼门关前等候他。
”
那个脸色褐黑的家丁使劲给他背上一拳:“走呀,孙子!”骆毛不服地反踢了他们一脚;但是背上已经接着重重地挨了几拳,连躲闪都躲闪不开。
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
骆毛不走了,在一座坟台边休息下来。
群众都挤拢来,围成了一个圈子。
骆毛依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着。
“老子今年三十一!”他向四面看看,似乎在寻找熟人,提高嗓音说,“再过几十年,我不又是一条好汉吗?”
有个叫王七的农民,拐着脚走到坟前来,用手揉着眼睛,向骆毛低声说:“骆大哥!你放心去吧!逢年过节我会来给你烧纸钱的。
你身后有什么办不了的事情,我来帮你办。
哪个叫你没有钱,又没有势呢!”
高个子家丁跑过来,把王七推了几尺远,吼叫着说:“滚你的三十三,哪个稀罕你来讨好卖乖?” “七老弟,各人好好生生地下力去吧!”骆毛冷笑了一声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我不会拖累旁人的,——我的妈来了没有?”
骆毛心里忽然难过起来,站起身来往前走,眼光却东张西望地在人丛中寻找。
人群又被他拖着,像带子似的回环在山道上了。
一路上他都在咆哮着,像一只被捆得太紧了的老虎一样。
走了一段山路以后,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叫他不由得想起他的母亲,他觉得心头有点发软,不怕死的心情,登时冷了一半;他心里被踌躇和忧虑占据着:“我死了以后,我的妈怎么办呢?她老人家这阵在什么地方呢?”
在小沙河上,那几个虎狼似的家丁搬了一块大石头捆在骆毛身上,从桥头往下一推,他狠心地把眼睛一闭,就沉落下去了,大家喧嚷起来。
天空依旧恢复了沉闷的铅色,梧桐村显得格外的冷落。
金黄色的稻田被风吹着,掀起了很自然的波浪。
一阵鸟噪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
层层叠叠的山岭逶迤着,遥遥与天海相接。
村后远远的一间茅草房,孤独地立在半山坡上。
竹笆门拉开后,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
她微微地喘着气,一手牢牢地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不转睛地向着远处凝望,好似在等待着什么。
看她站立在那里的样子,显然身体非常衰弱,脸上堆满了皱纹,露出很
高的颧骨;瘦削的耳朵上还垂着一对小小的耳环。
她的背有点驼,斑白的头发,荒草般纷披在前额。
她穿着一件补丁重重的衣服,从袖子里伸出来的那只手,颜色青灰,骨头血管都露在外面。
她倚着门枋,身子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地颤抖。
后来她把拐杖靠在一边,索性在门槛上坐下来了。
她深深地蹙着眉头道:“毛儿出去一天一夜,为什么都不回来呢?”说着,又抬起头来望了一望。
直到坡脚朱家吃过了晚饭,窗外吹过一阵风,天气渐渐凉起来,外面冷清清地只有点点的星光在黝黑的天空中闪烁的时候,朱三的媳妇跑到那个老太婆家门口,只见她还坐在门槛上,口里吐着微弱得听不清的声音,仿佛是说:“毛儿,怎么你还不回来?”
(选自蹇先艾《蹇先艾短篇小说选》,有删节)
1.作者是如何交代骆毛被处“水葬”的缘由的?
2.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简析骆毛这一人物形象。
4.这篇小说的悲剧性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期,一档叫《上新了•故宫》的综艺节目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榜,以往的______故宫深处,伴随镜头移转,徐徐展现在观众眼前。
翻阅演职人员列表,不难发现这档综艺节目的制作团队人员都特别年轻。
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的主力人群是他们,他们奉献才智并且日渐欣赏传统文化。
在年轻人聚居的网络平台,每遇________之作,常常能带动一番热烈讨论。
在“新生代”的炯炯目光中,传统文化正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青年人热爱传统文化的现象令人欣喜,但我们仍需留意,()。
源起西周的陕西秦腔,年轻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影响力______;传统手工艺刺绣门类举不胜举,但是不论哪个类目如今都为找不到“接班人”长吁短叹……
新颖的创意,激发了年轻一代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
当传统文化再次被激活,光彩焕发时,它也穿越时空,为我们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源与灵感。
青春是取之不竭的创造力与活力,当这股力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________,二者定能交相辉映、携手向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寂寂无闻推陈出新细微汇合
B.鲜为人知推陈出新式微融合
C.寂寂无闻革故鼎新细微汇合
D.鲜为人知革故鼎新式微融合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大多都遭到了破坏
B.几乎没有人关注并呼吁保护传承传统文化了
C.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正频频“告急”
D.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缺少创新和关注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还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
B.不只是以主力人群的身份观看传统文化,还为创新制作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
C.不仅为传统文化节目的创新奉献才智,还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D.不只为创新传统文化节目奉献才智,更日渐成为欣赏传统文化的主力人群。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的民间文学可谓。
我们所说的民间文学,是指我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在民间社会以口耳相传的,传承至今的口头文学作品。
因为产生并流传于民间,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民间文学”;因为口耳相传,我们又把它称为“口头文学”。
这就限定了我们的、整理、出版的范畴。
首先,它必须是民间的。
其基本标志之就是没有作者,没有。
民间文学是一种公共资源,是一种最传统的公共文化。
至于“打擦边球”的部分,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其次,它必须是口头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点,人们很容易把它与作家文学区分开来。
当然,( ),但从骨子里说,它的基本属性、它的表达方式,基本上还是“口头”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已经整理成文本。
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源远流长样式搜集冠名权
B.绵延不绝形式收集冠名权
C.绵延不绝样式收集署名权
D.源远流长形式搜集暑名权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这是因为文化知识的普及
B.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
C.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已经被印刷成册,这得益于文化知识的普及
D.随着文化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口头文学将会被印刷成册
3.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文本的源头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B.无论是否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文本的源头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C.即使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D.虽然已经整理成文本,其源头的文本也应该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的意思是,鸡鸣的时候,路上还有黎明的寒气,在这早春时节,黄莺在皇城里鸣啭不已。
B.本诗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景,鸡鸣、莺啭、晓钟是听觉,紫陌、玉阶、旌旗等是视觉。
C.颈联写花迎接这些剑珮铿锵的官员,正是星星刚隐落的时候,柳条上还带着早晨的露水。
D.尾联恭维贾至,说只有他这位凤凰池上的人,才能作这样- -首好诗,使大家都难于奉和。
2.颔联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2)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团圆(节选)
韩东
一
姥爷当年是南京武定门小学校长。
姥姥显然是小学校长的太太。
有一段铁路穿小学而过,铁路两边竖起两道隔墙,架起一座木制天桥。
铁路和天桥是当年武定门小学与众不同的景观。
日本人轰炸南京时向这个可疑目标共投掷三枚炸弹。
三枚都是哑弹。
三枚哑弹即三块石头。
一块把操场砸个大洞。
一块穿顶而入落在姥爷的办公桌上。
还有一块不知去向。
日本小飞机丢下一二三枚炸弹,然后飞走了。
姥爷一面看一面数,绝不可能有误。
他忠于职守,最后一个撤离学校。
不仅数了炸弹,而且静候它们落地时的爆炸。
接着炸弹就躺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姥爷拿起躺椅上的毛毯裹好炸弹,锁好门,前往区政府。
由此诞生了携带炸弹的两种方式:怀抱婴儿式和腋下夹包式。
姥爷一路上两种姿势换来换去。
他不愿让人看见自己逃难还怀抱婴儿,或被怀疑为席卷公款在逃。
火光冲天,远处爆破声不断,区政府大门紧闭。
姥爷把炸弹轻放在门前台阶上,才转身离开。
二
陶吴是姥爷的老家。
轰炸开始姥爷就把姥姥及他们唯一的子女我妈妈(当时只有六岁)送到了那里。
轰炸的范围规模迅速扩大。
陶吴也呆不下去了。
姥爷就去了芜湖。
他计划在那租一处房子,再来接姥姥和妈妈。
买了车票,临时又带上了妈妈。
因为分别时妈妈又哭又闹。
妈妈是被从车窗塞进车厢的,南下的火车已爆满。
父女俩去芜湖投奔一个亲戚。
这是失散的开始。
我比较相信妈妈合乎情理的描述,尽管当时她只有六岁。
姥姥的回忆更戏剧化、色彩浓烈。
她是变故的直接受害者,以致一度精神失常。
她提供的画面完全是非现实的。
覆盖江堤的难民使人联想起大型团体操。
前面的人直接走下江去。
后面的,仍在努力向前。
日本飞机在外围投弹、扫射。
在最后一班渡轮上,姥爷抱着妈妈站在栏杆边。
姥姥在上船时挤丢了。
于是就有了她驾一条小船去追大船。
居然让她追上了。
大船上放下软梯,她放下橹起身去抓。
由于某种力学原理小船反而向后移去。
她失败了。
——这段记忆的不可靠之处在于姥姥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独自驾船划桨的人。
除了当校长太太她绝对一无所长。
三
有一点可以肯定:姥爷、妈妈先去了芜湖。
再接姥姥已不可能,陆路交通全断了。
姥爷捎信给姥姥,让她尽快从水路来芜湖。
从此他天天带妈妈去码头接人,直到芜湖几天后也被夷为平地。
按部就班的姥爷战争年月也没变灵活一些,反而增添了另一些习惯、成规和仪式。
守望亲人便是其一。
有车站码头他在车站码头,没车站码头他在村口路边。
手笼在袖子里,腰背挺得笔直,下巴上翘,眼睛微眯。
三十多年后这一情景仍反复重现。
姥爷头发全白,在村口守望他的女儿,后来守望爸爸、哥哥和我。
如此固执的守望源于战争年月芜湖的遭遇。
姥姥终于没有出现在登岸的难民中。
他带着妈妈向郑州方向而去,临走在芜湖大街小巷断壁残垣及电线杆遍贴告示,试图告诉姥姥他们的去向。
四
姥姥没有及时赶到芜湖。
当时姥爷把她托付给一个姓张的,妈妈的干爸爸。
姥姥和张爸爸一家一截一截地雇船划向芜湖,到达时芜湖已是一片废墟。
连岸也没上。
船停在芜苇洲,每天雇人打探消息。
大家分析认为姥爷、妈妈已遇难。
于是姥姥和张爸爸一家号啕大哭。
哭了一场,毕竟没看见尸首,张爸爸继续雇人探听消息。
大约受雇的人都是些不识字的船民,没人提到贴满芜湖大街小巷的告示。
然后姥姥就看见了老虎,说是在水边淘米时看见了它的尾巴。
一截白一截黑,不是老虎尾巴是什么?芦苇再怪也不生成这样啊。
一阵风过芦苇顺势倒伏,唯这根东西逆风而去。
姥姥慌得扔下米箩向渔村狂奔。
山林之王来到江上和鱼雁争食,事情过分蹊跷。
都说姥姥思夫心切神志不清了。
五
打探姥爷的路线变长了,姥姥仍坚持不懈,准备在这件事上花掉自己所有的私房钱。
每天船夫们从码头上来,向她报告消息。
再后来报告的人有了座位、茶碗和其他听众。
再无人关心听者本身的遭遇。
大伙儿把此举理解成阔太太花钱雇人到家里说书解闷。
最后一位说书人是姥爷的同事,准备去武汉,便鼓动姥姥在武汉的报纸上登报寻夫。
姥爷经郑州南下,越千山万岭,此时正在武汉一小学任教。
一共有十七张剪报被寄至姥爷的办公室。
也有夹着整份报纸找来的。
姥爷关门谢客,独对报纸,造表做计划。
姥姥就是按这张计划表一站一站到武汉的。
姥爷如期出现在汉口的码头上。
有一身藏青色的呢料中山装大约就是这时买的。
可以想象姥爷穿着它登码头上岸的样子。
这一次他是被自己以外的别人守候着。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姥爷静候炸弹爆炸、离开时不忘锁门、送炸弹时交替更换姿势等细节,从中可以看出他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谨慎拘泥的性格。
B.对姥姥重金寻夫的行为及遭遇,大伙儿不理解也不关心,这与《孔乙己》中看客心态相似,都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
C.小说关于轰炸、火光等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不多,主要从夷为平地的城市、流亡的人们侧面表现战争,写作角度较为独特。
D.小说写姥爷一家在战火中历经曲折实现团圆的故事,再现了特殊年代亲人之间的执着守望,展现了人性中温暖感人的一面。
2.小说写姥姥“不可靠”的记忆,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我”讲述“团圆”的故事,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红楼梦》里黛玉与湘云曾月夜联诗。
湘云看到池塘上惊起一只瘦鹤,出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呢,见到一轮月儿冷冷清清,想了一会儿,吟出一句“冷月葬花魂”。
这两句诗,看上去都只在描写一种外在的景物,实际上
却字字传递着浓烈的情感。
寒塘,鹤影,冷月,花魂,这样的诗,必是寄人屋檐之下、人生遭际相似的湘云与黛玉才能作出的,如果换了春风得意的王熙凤,肯定对不成。
因为王熙凤没有黛玉的人生遭际,也就没有那种忧伤、萧索的情怀,对事物的看法就会不一样。
所以,字句可以雕琢,故事可以敷衍,唯独“情怀”二字作不了假,是怎般情怀,便作怎般诗,诗歌就是诗人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
我们读诗,其实就是在读人,读诗人的遭际,读诗人的情怀,读一个个远去的灵魂。
好的诗歌,可以让它的作者千年之下依旧血气充满,栩栩如生。
我们读《诗经》,最百读不厌的不正是那渭水河畔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爱情?读《离骚》,感动最深的不正是那憔悴诗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情怀?……读到了盛唐诗人洒脱自然、天地入我胸怀的名篇时,我们越来越坚信:优秀的诗篇正是人生情怀结出的花朵,优秀诗篇里必然流淌着诗人不同流俗的襟怀与独一无二的性情。
这样的襟怀性情,未必就一定是家国天下,先忧后乐。
它可以是人生如寄的感慨,是来去亲疏的触怀,是儿女情思的表达,但无论何者,它一定是真诚的、健朗的、敏感的。
诗人们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寄意春花秋月,卧听松涛虫鸣,他们从一切自然事物中寻找诗意的触发,又在一切自然事物中寄托人生的慨叹。
他们的诗中,一花一草莫不被赋予灵性,哪怕再私人化的情感,也都显得真诚动人。
真情所至,方有高格。
所以,当前我们要繁荣发展中华诗词,决不仅仅是对传统诗词经典的背诵记忆和知识比拼,而是要运用中华诗词的传统艺术形式,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达到时代精神与诗词艺术的完美结合。
(取材于张健《无情不作诗》,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诗词是文化百花园中最为葳蕤芬芳的一枝。
它有高傲的颜值和尊贵的禀赋,却以平近的方式潜流在我们的血脉里,滋养了中华民族高贵而纯洁的心灵。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自古以来的中华经典无一不是智慧的深泉、文化的航标、思想的峰峦。
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永恒主题。
历览前贤先烈,他们在诗词中凝聚了最浓烈、最真挚、最深沉、最持久的爱国情感。
在凝成民族性格、传承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心理方面,中华诗词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中华诗词独有的魅力。
寥寥数个字,绵绵无穷理,诗律词格中隐藏着深奥的哲理玄思。
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新陈代谢、新旧转化的客观规律;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指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深邃如夜空……
没有宋词就不是宋朝。
北宋九皇、南宋九帝,虽然饱受内乱与围剿,却享国320年,成就了中国古代一次文化的复兴。
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文学名家如烟花绽放在宋朝的夜空。
岳飞的“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些情感鲜明的宋代诗词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锋、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争战的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奇葩。
而宋的三个对手辽、金、元对中华诗词也有自己的贡献。
如金主完颜亮的“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如此猎猎有声!多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