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2025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中学2025届高考压轴卷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
刘亮程
①我们家搬进这个院子的第二年,家里的重活开始逐渐落到我们兄弟几个身上,父亲过早地显出了老相,背稍重点的东西便显得很吃力,嘴里不时嘟囔一句:我都50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

②他觉得自己早该闲坐到墙根晒太阳了。

③母亲却认为他是装的。

他看上去那么高大壮实,一只胳膊上的劲,比我们浑身的劲都大得多。

一次他发脾气,一只手一拨,老三就飞出去3米。

我见他发过两次火,都是对着老三、老四。

我和大哥不怎么怕他,时常不听他的话。

我们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一到这个家,他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母亲。

家里买什么不买什么,都是母亲说了算。

他看上去只是个干活的人,和我们一起起早贪黑。

每天下地都是他赶车,坐在辕木上,很少挥鞭子。

他嫌我们赶不好,只会用鞭子打牛,跑起来平路颠路不分。

他试着让我赶过几次车。

往前走叫“呔球”,往左拐叫“嗷”,往右拐叫“唷”,往后退叫“缩”。

我一慌就叫反。

一次右边有个土疙瘩,应该喊“嗷”让牛向左拐绕过去。

我却喊成“唷”。

牛愣了一下,突然停住,扭头看着我。

我一下不好意思,“嗷、嗷”了好几声。

④我一个人赶车时就没这么紧张。

其实根本用不着多操心,牛会自己往好路上走,遇到坑坎会自觉躲过。

它知道车轱辘碰到疙瘩陷进坑里都会让自己多费劲。

⑤我们在太平渠使唤老了3头牛。

有一头是黑母牛,我们到这个家时它已不小岁数了,走路肉肉的,没一点脾气。

父亲说它8岁了。

8岁,跟我同岁,还是个孩子呢。

可牛只有十几岁的寿命,活到这个年龄就得考虑卖还是宰。

黑母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副木讷神情。

鞭子抽在身上也没反应。

抽急了猛走几步,鞭子一停便慢下来,缓缓悠悠地挪着步子。

父亲已经适应了这个慢劲。

我们不行,老想快点走到想去的地方,担心去晚了柴被人砍光草被人割光。

一见飞奔的马车牛车擦身而过,便禁不住抡起鞭子,“呔球、呔球”地叫喊一阵。

可是没用,鞭子抽在它身上就像抽在地上一样,只腾起一股白土。

黑母牛身上纵纵横横地爬满了鞭痕。

我们打它时一点都不心疼。

我们似乎觉得,它已经不知道疼,再多抽几鞭就像往柴垛上多撂几把柴一样地无所谓了。

它干的最重的活就是拉柴禾,来回几十公里。

遇到上坡和难走的路,我们也会帮着拉,肩上套根绳子,身体前倾着,那时牛会格外用力,我们和牛,就像一对兄弟。

实在拉
不动时,牛便伸长脖子,晃着头,哞哞地叫几声,那神情就像父亲背一麻袋重东西,边喘着气边埋怨:我都快50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

⑥父亲一生气就嘟囔个不停。

我们经常惹他生气。

他说东,我们说西。

有一段时间我们故意和他对着干,他生了气就跟母亲嘟囔,母亲因此也生气。

在这个院子里我们有过一段很不愉快的日子。

后来我们渐渐地长大懂事了,但父亲也渐渐地老了。

⑦我一直觉得我不太了解父亲,对这个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叫他作父亲的男人,我有一种难言的陌生。

他会说书,讲故事,在那些冬天的长夜里,我们围着他听。

母亲在油灯旁纳鞋底。

听着那些陌生的故事,感觉很远处的天,一片一片地亮了。

我不知道父亲在这个家里过得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

他把我们一家人接进这个院子后悔吗?现在他和母亲还有我最小的妹妹和妹夫一起住在沙湾县城。

早几年他喜欢抽烟,吃晚饭时喝两盅酒。

他从不多喝,再热闹的酒桌上也是喝两盅便早早离开。

我去看他时,常带点烟和酒。

他打开烟盒,自己叼一根,又递给我一根烟——许多年前他第一次递给我烟时也是这个动作,手臂半曲着,伸一下又缩一下,脸上堆着不自然的笑,我不知所措。

现在他已经戒烟,酒也喝得更少了。

我不知道该给他带去些什么。

每次回去我都在他身边,默默地坐一会儿。

依旧没什么要说的话。

他偶尔问一句我的生活和工作,就像许多年前我拉柴回到家,他问一句“牛拴好了吗?”我答一句,又是长时间的沉默。

1.“我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还出这么大力气。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请对此加以赏析。

2.“牛”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3.结合文中描写,分析“父亲”的形象。

4.有人评价刘亮程的散文“朴实理智”,请结合本文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他叫王晓东
刘国芳
王晓东,抚州仙临山王家村人,50岁,种田为生。

很多年前,我就和一个叫杨华林的文友去过仙临山,路线很复杂,经长岭、白岭,张家、李家等村庄,然后到仙临山。

仙临山不大,只是一个小山包,传说当年有神仙在山上歇脚,因此这个小小的山包才有仙临山这样好听的名字。

仙临山周边有好几个村,如仙临山饶家,仙临山王家,仙临山祝家等。

仙临山边上有一条河,叫风岗河。

这凤岗河其实只是一条溪,十几米宽。

从长岗、凤岗那边流下来,再往抚北流入抚河。

当年我和杨华林去仙临山的时候,并不认识王晓东,我们只是来看仙临山。

后来,我又去了仙临山。

这次,见到了王晓东,这是个瘦小的男人,他和一个同样瘦小的女人在地里拔甘蔗。

我走近他们,招呼道:“拔甘蔗呀。

”王晓东说:“我没见过你。


我说:“我是抚州的,喜欢到乡下玩。

”王晓东说:“抚州的呀,来吃甘蔗。


我也不客气,拿起一根甘蔗啃起来,然后说:“好甜。

”王晓东说:“好甜就多吃点。


我说:“我帮你买点。

”王晓东说:“买什么,地里的东西,拿些去。


我说谢谢,然后问他:“村里没看到什么人,人呢?”王晓东说:“我们这儿离抚州近,大家都到抚州做事去了我问:“你没去吗?”王晓东说:“我没去,我喜欢作田。


其实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他叫王晓东,我没问,他也没说,但这个说他喜欢作田的人,我记住了。

我喜欢去乡下,以前骑自行车,后来骑摩托,再后来开汽车,反正什么时候我都喜欢往乡下跑。

后来的好多年,我多次去过仙临山,也见到过王晓东。

每次见到他,他都在地里忙着,比如栽禾耘禾,施肥浇水,摘茄子辣椒等。

一次看见王晓东在地里挖红薯,挖出的满地红薯我看着都喜欢,于是我说:“看着一地的红薯,你很有成就感吧?”王晓东说:“这是我劳动的果实,看着确实满心欢喜。


后来,仙临山一带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火车站建在这儿,就建在仙临山饶家边上,铁路则从凤岗河那边铺过去。

接着风岗河两边建湿地公园,把一条十几米宽的小溪挖成100米宽,有的地方挖得更宽,有几百米,这就不是河了,是湖。

仙临山饶家拆了,祝家也拆了,开发高档住宅区,那名字听起来就高大上,叫铜锣湾。

仙临山王家,也就是王晓东他们村还没拆,一天我开车去那儿转,又见到王晓东了,我问他:“你这儿也要拆吧?”王晓东答:“肯定。

”我问:“几多钱一平?”王晓东答:“饶家祝家那边是3900一平。

”我说:“每家都做了楼,有三四百平,可以得到100多万。

”王晓东说:“我情愿不要拆,在乡下多好,有田有地,拆了,什么都没有。

”王晓东边说边给辣椒浇水,我说:“都要拆了,还浇什么水。

”王晓东说:“一天不拆,我就不会让我的地荒了。

”我说:“你真的是一个喜欢作田的人。

”王晓东笑了。

我和王晓东有缘,仙临山王家拆迁后,王晓东居然在我住的东方威尼斯买了房,这就是说,我们做邻居了。

他真的对土地很眷恋,搬来没多久,他就在小区里开了一块地,要栽茄子辣椒,但才把地弄好,保安就来制止了,说小区里不能栽菜。

王晓东求情,说他栽惯了东西,不栽些东西,手痒。

有人围着,哈哈大笑,还有人说:“乡下人就是乡下人。

”这话被王晓东听到了,他很生气地说:“乡下人怎么啦,我又没偷没抢!”
后来,王晓东在小区外面开了一块地,然后,我经常看见王晓东在地里忙活。

再后来,王晓东从地里回来时,手里总提着东西,比如南瓜丝瓜什么的,也有茄子辣椒。

见了我,王晓东说:“这是我栽的,你拿些去吃吧。

”我说:“谢谢!”
只是好景不长,我们小区外面,后来规划做汽车城。

没多久,就动工了,也就是几天之内,王晓东那块地就被铲了。

这天傍晚,王晓东从外面回来,看见自己的地被铲了,呆在那儿半天不动。

看见王晓东在那儿发呆,我走了过去。

居然,我看见王晓东眼睛红红的,我说:“你开的地被铲了,好难过是吗?”王晓东说:“想种点地真难。


其实,我这时仍不知道他叫什么,这不重要,在我眼里,他是一个农民,一个热爱土地的普普通通的农民,没了土地,他真的很难过,为此,他会长久地在这儿发呆。

天黑了,他还呆着,忽然,我看见那个瘦小的女人往这儿走来,她大声喊着说:“王晓东,你还在这里做什么?”
这时,我才知道,他叫王晓东。

(摘自《北京文学》,2019年第10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对仙临山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描写,一是说明仙临山的环境优美,二是为下文“我”经常去仙临山并结识王晓东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

B.文章的结尾说“我才知道,他叫王晓东”,在结构上,这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也照应文章的标题,在人物形象上,更突出了王晓东的普通。

C.王晓东看起来很“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D.文中作者采用了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主观评价传递给读者,而是冷静地讲述故事,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2.小说在刻画王晓东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方面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3.“喜欢作田”的王晓东却陷入了“想种点地真难”的困境,这突显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试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阅读体验进行探究。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看麦熟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

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
说:“清明麦子埋老鸹。

”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绿光闪烁,好不喜人。

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

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

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

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

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

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

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

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

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

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

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

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

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

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

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

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

在那原色中, 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生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

婆娘们虽然
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

奔着娘,她们在走。

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

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

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

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

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

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

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

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

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

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

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

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 ”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

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

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

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

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取材于刘成章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及其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绿毡(zhān):绿色的毡子(小麦)
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负(fù)重:承担(重任、责任等)
B.这种风俗辈辈沿袭沿(yán)袭:依照旧传统,因袭
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悄(qiǎo)唱:形容声音很低
C.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曲(qū)线:指女性的体形轮廓
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燃(rán)烧:形容情感高涨
D.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撩(liāo)拨:弄得眼花缭乱
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囤(tún)子:村子,这里指家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

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作者借此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关中婆娘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3.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仇览字季智,一名香,陈留考城人也。

少为书生淳默,乡里无知者。

年四十,县召补吏,选为蒲亭长。

劝人生业
..,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

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还就黉学。

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

躬助丧事,赈恤穷寡。

期年称大化。

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

览惊曰: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不义乎母闻感悔,涕泣而去。

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

元卒成孝子。

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
德化人,署为主簿
..。

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


涣谢遣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今日太学
..曳长裾,飞名誉,皆主簿后耳。

”以一月奉为资,勉卒景行。

览入太学。

时诸生同郡符融有高名,与览比宇,宾客盈室。

览常自守,不与融言。

融观其容止,心独奇之,乃谓曰:“与先生同郡壤,邻房牖。

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览乃正色曰:“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谈其中!”高揖而去,不复与言。

后融以告郭林宗,林宗因与融赍刺就房谒之,遂请留宿。

林宗嗟叹,下床为拜。

览学毕归乡里,州郡并请,皆以疾辞。

虽在宴居,必以礼自整。

妻子有过,辄免冠自责,妻子庭谢,
候览冠,乃敢升堂。

家人莫见喜怒声色之异。

后征方正
..,遇疾而卒。

三子皆有文史才,少子玄,最知名。

(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
不义乎/
B.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
不义乎/
C.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
不义乎/
D.吾近日过/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及至耳/母守寡养孤/苦身投老/奈何肆忿/于一朝欲致子以
不义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业,指人们从事的某种产业,包括农业、渔业、狩猎、采集等。

B.主簿,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

C.太学,是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后开始设立的全国最高学府。

D.方正,是汉代选官取士的科目,一般由地方政府组织考试选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仇览初入官场,特别重视民生。

当上蒲亭长后,为鼓励百姓发展生产,制定法令条文,甚至还规定了果树蔬菜鸡豚的数量。

B.仇览对待百姓,注重道德教化。

农事完毕,就令众子弟集合在一起,进入学校学习,连彪悍轻浮放荡不羁的人也受到感化。

C.仇览进入太学,心无旁骛治学。

同郡的生员符融有很高的名声,常常宾客满屋,仇览坚守自己的心志,坚决不跟符融交往。

D.仇览学毕回乡,严格要求自己。

虽然平日闲居在家,也一定用礼法来约束,妻子儿女有了过失,他就用脱帽的方式来自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乃亲到元家,与其母子饮,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

(2)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兔丝
元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2)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
(3)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4)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__________,旌旗蔽空。

(苏轼《赤壁赋》)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凡事预则立,__________。

(《礼记》)
(8)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
7、微写作
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伊斯梅尔·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 300 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

而此时他身后的竞争对手奥古斯汀·纳瓦罗拒绝超越对手,慢慢地跟随其身后。

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

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超过 150 字。

①这一消息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发表看法。

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

②请发挥想象,描写当时比赛终点的场景。

要求:具体、形象,有画面感。

③请以“对手”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8、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冬天大雪后,使用融雪剂能够快速除雪化冰,使道路畅通,但过多使用融雪剂也有很多危害,如破坏路面、污染地下水、伤害路边植物、侵蚀汽车轮胎及底盘等,今年冬天,某城市实施绿色清雪行动,除市区干道及主要支道可以适当使用融雪剂外,其他道路的清雪以机械和人工为主,严控融雪剂使用。

这一举措实施后,市区清雪速度明显迟缓,这给市民出行带来一些不便。

有网民发出不满声音:路滑难走,生命都受到威胁,这时候还顾什么环保?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写一段回复表达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流畅得体。

120字左右。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四川绵阳90后姑娘李子柒制作的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围绕中国农家衣食住行展开的从手工阿胶、桂花酿酒到文房四宝、手工造纸等系列视频走红。

有网友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展现的生活太过理想化,也有网友认为其体现的是中国落后的生活。

对此,有媒体评论,李子柒的视频内容体现了中国文化交流的自信,是一种生活的新方式;也有媒体评论,每一个新媒体都有自己的定位,喜欢与否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无需苛责;还有媒体评论,每一个文化作品的成功都凝结着精益求精的探索、持之以恒的努力……
兴德中学准备就李子柒的视频内容,开展一场有老师、家长、学生参加的讨论会。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老师、家长、学生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