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起承转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是前面诗意的最后合成,它是诗人思想感 情抒发的凝结点,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基础上直抒胸臆, 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 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 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 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首 尾圆合。
露布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 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①也作"露板"。不封口的 文书。特指檄文、捷报等紧急文书。②泛指布告、 海报等
起承转合是古诗结构章法(诗词的结构谋篇)之 一。 “起”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 “承”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 “转”即转折,是转折变换诗意; “合”即收合,是在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 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 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 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 容之致。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6分)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
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
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
满意足、踌躇满志。
投长沙裴侍郎 (唐)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结雨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尊称。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 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必刷卷答案
黍离 感慨亡国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故国之思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 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 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 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 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一、起承转合的作用
3.“转”句掀波澜 “转”是结构上的转折,体现为由物及人、
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转”句是显示作者思路的最为关键处,在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 《登高》的颈联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 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一、起承转合的作用
4.“合”句显主旨
1.“起”句定基调 “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 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好的开头 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登高》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 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 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 沉的基调。
一、起承转合的作用
2.“承”句来蓄势、铺垫
这首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 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 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 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 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登高》颔联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 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 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 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 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登高》尾联两句在颈联两句基础上直抒胸臆, 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一 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 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 落句。所以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首 尾圆合。
露布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 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①也作"露板"。不封口的 文书。特指檄文、捷报等紧急文书。②泛指布告、 海报等
起承转合是古诗结构章法(诗词的结构谋篇)之 一。 “起”即起始,是一首诗的开头; “承”即承接,是“起”句的延续、延伸; “转”即转折,是转折变换诗意; “合”即收合,是在结句点明题旨,收束全诗。 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 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 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 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 容之致。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 简要分析。(6分)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
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
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
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
满意足、踌躇满志。
投长沙裴侍郎 (唐)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结雨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尊称。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 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必刷卷答案
黍离 感慨亡国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故国之思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抽出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 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 人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结出粒儿来。缓慢地走着,心 中难过,哽咽难言。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 说我有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一、起承转合的作用
3.“转”句掀波澜 “转”是结构上的转折,体现为由物及人、
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转”句是显示作者思路的最为关键处,在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基础上陡然一转,顿生波澜。 《登高》的颈联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 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一、起承转合的作用
4.“合”句显主旨
1.“起”句定基调 “起”句或以景起,或以事起,紧扣标题,有统 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等作用。好的开头 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登高》首联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 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 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 沉的基调。
一、起承转合的作用
2.“承”句来蓄势、铺垫
这首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 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那高粱生出苗儿来。缓慢地走着,心 中恍惚不安。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 所求。遥远的苍天啊,这都是谁造成的呢?
“承”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 思可互为佐证,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登高》颔联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 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 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长江滚 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 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