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宝贝价值连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此宝贝等值连城
1:隋唐玉狮玉狮,唐,长6cm,宽4.5cm,高1.5cm。

清宫旧藏。

狮白玉制,略有绺裂。

狮圆雕卧式披发,发呈多绺的螺旋状,环眼,阔嘴,四肢伏于地,肘部带有螺旋纹,尾自身后上冲,亦带有螺旋纹。

陕西西安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有与此兽形象一样的唐代三彩作品,足证此作品为唐代所制。

此作品可使我们了解唐代玉兽造型中肘部饰螺旋纹的状况。

2:玉花卉纹梳背玉花卉纹梳背,唐,长13.8cm,宽4.8cm,厚0.2cm。

梳背白玉制,片状,两面饰纹一样。

每面边框内凸起浅浮雕图案,中部为3朵花,花朵旁衬托多层叶片,叶宽厚,边沿饰细阴线。

此种梳背是嵌于梳上的装饰。

唐代妇女所用梳具十分精致,质地多样,或银,或木,梳上往往嵌有饰件。

目前发现的玉梳背多为唐代作品。

此件梳背上所饰花叶造型奇异,花心大如苞蕾,花朵下的侧形叶端部回卷,是受中亚造型所影响。

3:玉花鸟纹梳玉花鸟纹梳,唐,长10.5cm,宽3.5cm,厚0.4cm。

梳玉色白中略青,半圆形,薄片状。

外弧饰镂空花鸟纹,中部为3朵花,两侧各有一鸟。

梳齿集于下弦,齿密而间距细小,底端平齐。

唐代妇女往往在头部插梳以为装饰,此件玉梳器薄、齿短,恐非用以梳理头发,而应是置于头部的饰物。

唐至五代,用于头部的玉饰品一般都较薄,且玉质精良,外表少起伏变化,刻画图案多用阴线,线条直而密,这些特点在此玉梳上有明显
的表现4:玉饮酒胡人纹带板玉饮酒胡人纹带板,唐,长4.5cm,宽4.1cm,厚0.8cm。

带板为白玉制,近似正方形,略厚,四边呈坡状。

中部琢一胡人坐于毯上,项下缀饰物,左手扶膝,右手举杯,一长帛在脑后飘舞,两端从腋下穿过。

带板反面无花纹,四角各有一对穿孔,并有阴镌“十一六〞3字。

此作品为成组玉带饰中的一件,所雕胡人大眼高鼻,卷发后披,窄衣细袖。

唐时,中亚地区的波斯人大量进入内地,他们信奉祅教,把中亚的宗教及生活习俗带入我国。

此件带板上的图案表现了当时大唐与异域文化的交融。

5:白玉天鸡三耳罐白玉天鸡三耳罐,唐,高6.4cm,口径4.9cm,腹径7.5cm。

罐由白玉制成,圆口,鼓腹,圈足,足壁镂雕3个方形孔。

器表等距饰有3天鸡,作展翅直立状,圆雕头部,翅膀与爪浮雕于器身,以阴线刻出羽毛纹理,线条简洁流畅。

清代的天鸡外形特点为前有卷须,后有垂凤尾。

此器上的天鸡图案造型还保存着较为原始的形象,除双翅着意刻画外,凤尾、卷须尚未出现。

如此形状的唐代天鸡作品非常少见。

6:宋玉云龙纹炉玉云龙纹炉,宋,高7.9cm,口径12.8cm。

炉青玉质。

体圆形,侈口,无颈,垂腹,圈足外撇,两侧对称饰兽首吞耳。

通体以“工〞字纹为地,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

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 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

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

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丁。

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宋时,受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文玩鉴赏成为时尚,对三代青铜器的研究也颇有成果。

于是宋代的玉器形制便又多出了一个类别,那就是仿古青铜器玉器,简称仿古玉器。

本器即以青铜簋为蓝本,但在器型和纹饰上多有增损变化,玉料也不是黄色。

7: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宋,高7.5cm,外口径11-11.4cm,足径4.5cm。

清宫旧藏。

杯白玉制,圆形,口微外撇,壁较厚。

内壁凸雕32朵云纹,外壁饰礼乐图,凸雕10人,或持笙、笛、排箫、琵琶等乐器演奏,或歌唱。

杯两侧各雕一立人为耳,其人手扶杯口,足踏云朵。

安徽的宋墓中曾出土过银质礼乐杯,与此杯类似。

此杯之造型在宋、元时期极为流行。

这件玉杯进入清代宫廷时间较早,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在清宫遗存玉器中有乾隆时期的仿制品。

8:玉环托花叶带饰玉环托花叶带饰,宋,直径6.5cm。

清宫旧藏。

作品为白玉制作,外表有褐色斑。

圆形,多层次,下层为一圆环,上层镂雕花卉,似为百合,中部两朵花交织,周围饰叶、花,叶上用深、浅两种阴线表现出花叶的筋、脉,图案简练紧凑。

左侧近环处露一孔,以备穿带。

此带饰的图案为典型的宋代花卉图案,主要特点为花叶简练严密,花及叶的数量不多,用大花、大叶填满空间,图案外表少起伏,叶脉以细长的阴线表现,在透雕的表现方法上注重图案的深浅变化而无明显的层次区分。

9:玉鱼莲坠玉鱼莲坠,宋,长6.2cm,宽4cm,厚0.6cm。

清宫旧藏。

玉色白,外表有赭黄色斑。

鱼小头,长身,无鳞,鱼身弯成弧状,昂首,尾上翘,鳍短而厚,共6片,其上有细阴线。

鱼身旁伴一荷叶,长梗弯曲,盘而成环,可供穿系绳。

西周以后鱼类玉器数量锐减,唐代又有回复,宋代佩鱼之风又盛,出现了较多的玉鱼,样式、种类不一,或与荷莲、茨菇相伴,或仅单条鱼,或无鳞,或饰横向水线,或饰网格纹。

此风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

荷花与鱼相并含有连年有余之意,是桔祥图案的一种。

玉孔雀衔花饰玉孔雀衔花饰,宋,长7.6cm,宽3.8cm。

清宫旧藏。

花饰玉色青白,有赭色斑,为半圆形玉片,其上透雕孔雀衔花图案。

图案主体为孔雀,孔雀回首,拖尾,展翅,口衔花枝,枝上有花两朵,品种不同。

花鸟类玉器在宋、辽、金的考古开掘中多有出土,其中不乏鸟翅一只伸开、另一只下折的造型,这种鸟衔花玉饰是宋代较流行的样式。

房山石棺墓出土有孔雀形玉发饰,孔雀之尾端带有半月状透空孔洞,同此件作品孔雀尾部的表现一样。

此件作品较一般宋代花鸟玉佩更为精致,据其形状,可能是一种嵌饰。

10:玉孔雀衔花饰玉孔雀衔花饰,宋,长7.6cm,宽3.8cm。

清宫旧藏。

花饰玉色青白,有赭色斑,为半圆形玉片,其上透雕孔雀衔花图案。

图案主体为孔雀,孔雀回首,拖尾,展翅,口衔花枝,枝上有花两朵,品种不同。

花鸟类玉器在宋、辽、金的考古开掘中多有出土,其中不乏鸟翅一只伸开、另一只下折的造型,这种鸟衔花玉饰是宋代较流行的样式。

房山石棺墓出土有孔雀形玉发饰,孔雀之尾端带有半月状透空孔洞,同此件作品孔雀尾部的表现一样。

此件作品较一般宋代花鸟玉佩更为精致,据其形状,可能是一种嵌饰。

11:玉举莲花童子玉举莲花童子,宋,高7.2cm,宽2.8cm,厚1.1cm。

清宫旧藏。

玉呈暗白色,雕一童子,著细袖衫、肥裤,外罩一长马甲,马甲上刻方格“米〞字纹。

童子头向左侧,露右耳,双手举莲花一枝,花朵置于头顶。

作品为宋代玉童子的典型形象,五官表现简单,以少量的短弧线表示衣纹。

衣、裤、马甲等装束在同类作品中多有出现。

唐代时,器物中已有荷莲童子图案,宋以后,这类玉雕童子日多,作品有“连生贵子〞的含义,
寓意桔祥。

12:玉松阴听泉图山子玉松阴听泉图山子,宋,长10.5cm,高9cm,厚4.5cm。

清宫旧藏。

玉质青白色,含有较重的赭、褐色斑。

随玉料外形雕山林景色,正面山林中,松树下,一老人坐于石上,衣带似解,左手扶膝,右侧置一葫芦,一侍童立于身旁,双手捧杯。

一小溪顺势而下,上游一鹿俯首而立。

山子反面雕大叶柞树。

作品中山石用孔洞透空之法雕出,小溪如此以集束折线表示,人物衣纹简单,为宋、元时期玉器风格。

观松下之人,非农非儒,闲散洒脱,作品表现的是一种富裕的山林生活。

13:玉荷鹭纹炉顶玉荷鹭纹炉顶,宋或金,高5cm,底径4.3-4.7cm。

清宫旧藏。

炉顶玉质白色而局部为黑色,整体近似圆柱形,顶部略细,镂雕荷叶、芦草缠绕状,荷叶巨大而张开。

一张荷叶上有黑色乌龟爬行,口吐烟云,其旁有荷花,荷、芦中可见5只鹭鸶隐现其间。

器底部有一平板以示水面,其上有孔,可穿绳结系。

荷叶、水草、水鸟、龟等图案在宋、金玉器中非常流行。

四川广汉南宋窖藏出土有龟巢荷叶带饰,丰台金代涡古沦墓出土有龟巢荷叶玉饰,与此作品应属同类题材。

此外,某某地区的元代墓葬中也曾出土类似的饰荷叶、鹭鸶图案的炉顶。

这明确此类作品的使用地域广泛,流行时间长,对后世玉
器有很大影响。

14:青玉双鹤佩青玉双鹤佩,宋,长6.8cm,宽4.3cm。

清宫旧藏。

质似白玉,微带青色,鹤头相对,双鹤翅爪相接,作展翅欲飞状。

上部有孔备穿系,知是佩饰。

这件寓意祥瑞的双鹤佩的制作,受道教影响,并反映出宋代道教的开展。

宋代道教影响的扩大同某些帝王崇尚道教有关。

史书记载宋徽宗好道教,并把鹤作为祥瑞之物。

玉雕中对称动物布局渊自唐代,但这种双鹤题材却是自宋代逐渐增多的。

15:金玉海东青啄雁饰玉海东青啄雁饰,金,直径7cm,厚2.1cm。

清宫旧藏。

此玉饰分为上、下两局部,下部为圆形,上部雕海东青啄雁及荷叶图案。

海东青体小而敏捷,腾空回首,雁于海东青身下,回首与其对视,欲逃不能,身傍荷叶,一荷叶束而未张,一荷叶张而卷边,明确大雁已被迫降至荷塘,难寻生路。

此玉饰两侧各有一椭圆形隧孔,可穿带或套入钩头,明确此物是一种用于人身的带饰。

16:元白玉龙钮押白玉龙钮押,元,长5.8cm,宽5cm,高4cm。

玉押方形,略厚,底面有凸起的阳文图记,上部为龙形纽,龙身短而似兽身,头上有角,披发,四肢粗壮,肘部饰上扬的火焰纹,三岐尾,中一岐长,上冲与头顶发相接。

押是一种符号,签画于文书,表示个人的许诺,后为使用简便而刻之。

元代陶宗仪?缀耕录?记:“今蒙古色目人之为官者,多不能执笔画押,例以象牙或木刻而印之,宰辅及近侍官至一品者,得旨如此用玉图书押字,非特赐不敢用。

〞据此可知元代用玉押者较用象牙、木刻类押者身份等级要高
17;玉镂雕双狮玉镂雕双狮,元,长7.3cm,宽5.2cm,厚1.7cm。

清宫旧藏。

玉质白净无杂色,为较厚的片状,镂雕大、小二狮,大狮卧伏而回首,前肢踏球,小狮直立,前肢举起,与大狮相戏。

狮子生活于热带,在我国很少见,但很早即输入我国。

中国历代工艺品中不乏狮子题材的作品,主要有两种:一种以真实的狮子为造型而加以变化,另一种较为夸张。

目前见到的狮类作品多为传世品,制造年代的界定颇有难度,一般研究者以卢沟桥望柱饰狮及故宫断虹桥望柱饰狮的特征为参照来划定北方狮类作品的年代。

此件玉狮为小头,腮部有弯月形弧线,具有明显的元代作品特点。

18:玉双螭纹臂搁玉双螭纹臂搁,元,长10cm,宽3.4cm,厚1cm。

臂搁玉色青白,有赭色斑,片状,长方形,两端呈“S〞状,两侧下卷,正面凸雕双螭衔灵芝图案,反面饰云纹。

此件作品为的早期玉臂搁。

宋以后,玉器中大量使用螭纹装饰,但螭的形象已无汉代螭纹的特点,更似爬虫。

双螭灵芝图案在元代玉器上较为多见,据此作品的样式、螭纹及灵芝的特点可确定为元代所制造。

19:明玉人物龙纹磬玉人物龙纹磬,明中期,长20.4cm,宽20.1cm,厚0.9cm。

清宫旧藏。

玉磬青白色,罄上方有一透雕双夔龙纹横梁,横梁两侧悬挂铜镀金链,其下挂磬。

磬正面为云纹地,雕双龙戏火珠纹,两龙一仰一俯,分别占据玉罄左右各半。

罄反面凸雕福、寿、禄三星像,又有松树、鹿、鹤、灵芝并二侍者,取“三星高照〞之意。

磬是古代乐器,一般为多件成组,按音阶排列使用。

这件玉磬为单件,是由乐器演化的用于室内装饰的陈设品。

双龙戏珠纹是明代宫廷器物上常用的重要图案。

20:玉组佩玉组佩,明晚期,通长53.6cm。

清宫旧藏。

组佩由53件玉饰串成。

上部以一件寿星骑鹤式玉纽总揽组佩,其下有金质横梁,横梁两端为龙头。

横梁下悬有4串玉片,每串由上下5组构成,横向相对。

上4组玉饰每串各为3件,其中2件为玉叶,1件为玉镂件,玉镂件分别为“卍〞字、“寿〞字、凤、双鱼、双桃、华盖、麒麟等,第5组均为单个玉文臣。

这类成组玉饰产生的年代很早,与?诗经?中所言“杂佩〞类似,按不同的部位,玉件被称为“珩〞、“琚〞、“瑀〞、“冲牙〞,佩戴于人身,行走时玉件相触而有声。

明代墓葬中出土有成组玉佩多套,如定陵中即有与此件类似的组佩。

这组玉佩所用白玉质地优良,加工精致,是宫廷玉器中的精品。

21:玉谷纹圭玉谷纹圭,明,高21.3cm,宽6.3cm,厚0.9cm。

清宫旧藏。

玉圭外表有旧色,厚片状,顶部有凸起的圭角。

两面饰纹一样,为5列凸起的谷纹。

圭下部呈方形,插入饰填金纹饰的紫檀木座中。

木座顶部雕海水江崖,其下刻阴线夔龙纹,座四面共饰12组图案,为古代的“十二章〞。

插圭处的凹槽内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种谷圭在明代墓葬中发现多件,为贵族妇女身上的装饰。

玉圭的木座为清代宫廷所制。

22:玉九螭璧玉九螭璧,明,直径20.4cm,孔径5.8cm,厚2cm。

清宫旧藏。

玉璧为暗青色,有黄斑,圆形,一面饰谷纹,一面浮雕9条螭纹。

璧中央孔中1条螭纹为龙首、兽身,一前爪握火珠。

璧正面凸雕5条螭纹,皆小头独角,团团围住中孔之螭。

璧边缘处有3条螭,后肢与尾在璧的反面。

古人认为螭是龙的一种。

宋、元以后,多以螭龙纹装饰玉璧。

此作品以玉璧表示天际的广阔,以九螭表示皇族的兴旺,应是明代宫廷用品。

23:玉螭纹笔玉螭纹笔,明,通长23.7cm,管径1.6cm,帽径2cm。

清宫旧藏。

笔管青玉制,直管,无斗,顶部封堵玉片。

笔管端部饰阴线回纹,中部饰凸雕的蟠螭。

笔帽亦为青玉制,直管式,较笔管略粗,可套接于笔管上,笔帽两端饰阴线回纹,中部亦雕一螭。

一般毛笔应由笔管、笔毫、笔帽三局部组成。

一些笔因毫较多,需另配笔斗以固定笔毫,谓之斗笔。

此笔因年代久远,笔毫已失。

24;玉卧兽形砚滴玉卧兽形砚滴,明,长12.7cm,宽6.5cm,高5.1cm。

清宫旧藏。

砚滴玉色青白,卧兽形,略仿汉代辟邪样式,但有较大变化,兽头有双角,粗眉,大眼,口衔小羽觞,四肢伏于地,肢上有火焰纹装饰,背后部有骨椎状装饰,卷尾。

腹部有“乾隆年制〞四字款,为后刻。

背部有孔可通腹部,腹内空可蓄水。

砚滴为文房用品,一般配有滴注,可用滴注将所蓄之水吸出,滴于砚。

汉代已有飞熊、卧羊、辟邪、鸠凤等多种样式的玉质砚滴,常为后代所模仿。

这种砚滴在明代又被称为“水中丞〞,除用于蓄水外还是文房内的陈设品。

25:玉双管式笔插玉双管式笔插,明,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

清宫旧藏。

笔插青玉制,色略暗。

形制为竹节及桃桩相连式,竹节略高,内空,其外有小竹枝、灵芝相附。

桃桩与竹节相并,内空,其外有桃枝、桃叶及果实,一桃枝伸展,连于竹节之上,桃桩下部饰兰花之花叶。

笔插是文房用品,管内可插笔或其它物品。

明代,室内陈设及文房用品中多有此类作品。

笔插取竹、桃、兰、芝之形,以象征君子之德。

此作品造型上下错落,生动逼真,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26:玉兽面纹匜杯玉兽面纹匜杯,明,高9.2cm,口长13.2cm,口宽7.5cm。

此匜杯由整块玉料琢成,器分上、中、下三局部。

上部为口,前凸而前方,凸出局部为流,口沿外侧饰夔纹、凤纹。

中部为腹,上饰浅浮雕兽面纹。

下部为长方形器足,足下有沿,足外饰夔纹。

匜的四角及中部出戟。

匜柄为兽吞式,柄上部为兽首,仿古样式,巨耳,粗眉,张口,口吞夔式柱,其外饰勾云纹。

匜为古代盛水之器,此杯样式仿古匜而有所变化,装饰图案也与古器不同,凤纹的使用更具时代特色。

此匜杯杯体方正,图案古朴,为明代仿古器的代表作之一。

27:子刚〞款青玉合卺杯“子刚〞款青玉合卺杯,明,高8.3cm,口径5.8cm。

杯为双筒相连式,外饰两周绳纹,两筒间镂雕一凤为杯柄,杯前面雕双螭,并于两道绳结间雕方形饰,其上琢“万寿〞二字。

杯两侧分别琢凸起的篆文诗句,其中一侧杯口沿琢“子刚制〞款识,杯身铭文为“九陌祥烟合,千春瑞日明。

愿君万年寿,长醉凤凰城。

〞另一侧杯口沿琢“合卺杯〞,杯身铭文为“温温楚璞,既雕既琢,玉液琼浆,钧天广乐〞,末署“祝允明〞三字。

古时“合卺〞多指婚姻之事,合卺杯亦应为大婚所用。

此杯署“子刚制〞款,陆子刚为明晚期治玉名家,与祝允明为同时代人,他的作品多为后人所仿冒。

28:玉寿鹿山子玉寿鹿山子,明,高14.8cm,宽9cm。

清宫旧藏。

山子玉料青绿色,雕立体山林景致。

作品下部为山石,其上高树成荫,并结有桃实,树下一老人当风而立,著长袍短褂,左手轻抚身旁小鹿,右手持如意,崖下又有一小鹿,口衔灵芝,仰首面向石上的老人。

玉山布局有致,以桃、鹿、如意、老人之造型表现桔祥长寿的主题。

加工时采用了镂雕技法,作品中保存着较多的镂雕孔洞以表现山石的风化与穿孔,树木枝叶处精雕细琢,因势就形,边角处打磨圆润,具有典型的明代玉雕艺术的造型风格。

这类玉雕作品主要用于室内陈设,今人称为“摆件〞。

29:玉八出戟方觚玉八出戟方觚,明,高22.7cm,口径8.1-8.5cm,足径4.9-6cm。

清宫旧藏。

作品为方柱形,分为上、中、下三局部。

上部为撇口,粗颈,其外饰阴线琢出的变形蝉纹及双夔纹,四面花纹一样。

中部为觚腹,四面微外凸,饰变形蝉纹,花纹与觚颈纹饰相照应。

下部与上部对称但稍短,上饰变形蝉纹。

足下有一周方形榫式座。

觚四面的中部各有一道凸起的戟线,戟线分成多节,每一节上有阴线图案。

觚的四角饰有镂雕的卷草形装饰,这类装饰称为“出戟〞,四面及四角出戟者称为“八出戟〞。

明朝时多用觚作为室内陈设,觚内或插如意,或插博古挂件。

30:玉条纹兽耳簋玉条纹兽耳簋,明,高8.8cm,口径13.2cm,足径9.4cm。

清宫旧藏。

簋玉色暗青,圆形,敞口,颈部微内收。

簋两侧各有一个兽吞式耳,形为兽头口吞夔形柱。

器身两面图案一样,每面各有两个用以装饰的凸戟,中部为凸雕片状兽首,兽首两侧各有一阴线夔纹。

簋的腹部排列纵向条纹,其下有圆形圈足。

簋为商、周时流行的食器,这件作品为仿古器,造型较商、周古器有所变化。

明代,这类仿古簋可用于室内陈设,也可用于燃香。

此簋的木盖为清宫所配,紫檀木质,上雕仿古云纹及镂空卷草纹,盖钮为元代玉件。

从木盖的形式上看,此物在清代宫廷中曾作为贮放香料的香薰。

31 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明,高12cm,口径3.2-10cm,足径4.5-7.1cm。

清宫旧藏。

杯青玉质,扁圆形口,上部略宽。

杯体上部饰细密的方格纹,两侧中间凸起条形戟,其下饰凤?缫恢芄?只,首尾相接。

杯腹饰6组蕉叶纹,叶脉细密,蕉叶间有阴线小兽面。

杯的一侧透雕凸起的夔龙3只,大头细身,上下排列,另一侧有环形柄,杯柄上端为云形鋬,柄下又饰一夔龙。

杯有椭圆形足。

此玉杯所饰夔纹及兽面纹与商、周、秦、汉器物中出现的花纹不同,环形柄及蕉叶纹也有较大的变化,图案风格接近宋、元时的作品,为明代仿古陈设品。

32 玉兽钮夔龙纹樽玉兽钮夔龙纹樽,明,通高11.2cm,口径6.2cm。

清宫旧藏。

樽玉料青白,略显黄色。

圆柱状,一侧为环形杯柄,柄上部有扳。

樽深腹,平底,其下3足。

樽身外壁饰夔龙纹及谷纹,下部近3足处分别饰兽面纹。

盖隆顶,盖面上等距立雕3个兽形钮,似羊,盖面中部饰涡纹。

樽为古代酒器,在汉代较流行,常见有铜、漆、玉质作品。

此件作品与汉代玉樽相似,花纹略有变化,工艺不如汉代作品精致。

清宫旧藏中存有明代仿古玉樽多件,地区考古开掘中也发现有陆子冈款的代表作品。

陆子冈是明代治玉大家,可见此类作品在明代玉器中的地位。

33 “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御用监造〞玉海东青啄雁饰,明,长5.5cm,宽3.5cm,厚1.4cm。

玉饰暗白色,月牙形,中间透雕一海东青啄大雁头,迫其降落于水,下部有水波与苇叶纹。

作品反面边柱上有阴线“大明宣德年制〞、“御用监造〞款识。

“御用监〞是明代宫廷内专司造办用品的机构,由此而知此物为明代宫廷督造的用品。

传世的明代玉器中带有制造年款的非常少,而带有“御用监〞款的作品仅此一件,因而非常珍贵。

“海东青啄雁〞的图案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养鹘捕雁的习俗,同类题材在辽、金玉器中大量出现。

从造型判断此饰物应为妇女的头饰。

34 玉卧鹿寿星山子玉卧鹿寿星山子,明,长8.5cm,宽5cm,高11.5cm。

清宫旧藏。

山子玉色青绿,玉中有杂色。

雕一鹿卧地,寿星老人坐于鹿背。

老人长头大耳,长髯,右手持龙头杖,左手抚腰带。

鹿回首,依老人长袖,头顶有枝杈形角,身饰“米〞字形花纹。

作品造型繁简相宜,老人头部的雕琢细腻而鹿如此仅具外形,衣褶也只以直线及折线表示,仅有少量弧线。

这类雕饰风
格在明代玉器中多有运用
35 “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子冈〞款茶晶梅花花插,明,高11.4,口径4.2cm,底径3.8cm。

清宫旧藏。

花插筒状,茶色,梅树干形。

器身有白斑,巧做俯仰白梅二枝,花蕾并茂。

一面琢隐起两行行书“疎影横斜,暗香浮动〞八字。

末署圆形“子〞、方形“冈〞阴文二印。

充满了文人画韵味,风格高雅,技艺非凡。

原藏清宫南库。

水晶依质色不同称紫晶、绿晶、茶晶、墨晶、蓝晶、发晶、鬃晶、黄晶等。

出于矽卡岩、伟晶及热液脉状矿床中(砂矿)。

茶晶产于我国内蒙、甘肃等地。

此茶晶有白斑,玉工因材施琢白梅,是冰晶器中难得的俏色之作。

36 玉八仙纹执壶玉八仙纹执壶,明,通高27cm,口径7.8-6cm,足径8.2-6.5cm。

清宫旧藏。

壶青玉质。

体扁圆形,细颈,阔腹,圈足。

盖钮镂雕寿星骑鹿,盖缘刻一周山字纹。

器两面凸雕八仙、花草及山石等图案,口沿和足亦刻山字纹一周,夔形柄上有一镂雕兽。

颈部有两首剔地阳纹草书五言诗,其一为:“玉斝千巡献,蟠桃五色匀。

年来登鹤算,海屋彩云生。

〞末署“长春〞。

其二:“芳宴瑶池熙,祥光紫极缠。

仙翁齐庆祝,愿寿万千年。

〞末署“永年〞。

执壶是明代一种极具特色的玉器,造型多借鉴其它工艺门类。

图案丰富多彩,其中有些受道教的影响,八仙图案即其一,为明代中晚期工艺品上常见的题材。

花草和山石图案清朗洒脱,盖缘、口沿和足部的山字纹更反映出明代艺匠的美学倾向。

颈部雕刻的两首草书五言诗运笔流畅,使此壶在铭文不多的明代玉器中更显珍贵。

37 青玉竹节杯青玉竹节杯,明,高10.5cm,口径7.5-3.9cm。

清宫旧藏。

此杯用料为某某和阗产的青白玉,局部有浅黄色斑沁。

杯作扁圆的三节竹筒状,杯身两节中空,以一竹节为杯底,杯体微微弯向一侧,杯柄雕成卷曲的竹节形。

杯身两面各浮雕竹叶纹。

节上琢有谷纹。

明代中晚期,茶酒之饮器制作讲究,玉酒具的制作也得以开展,器形和纹饰都颇丰富,既有仿古型,也有创新型。

此杯造型独特,选材精细,是明代玉器中具代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