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07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课时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十年对峙
课时跟踪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4·广东六校联考)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这说明五四运动(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解析:选D 五四运动由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排除A。
从性质上看,五四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二者截然不同,排除B。
五四运动受到十月革命、巴黎和会等国际政治事件的影响,主要参加者来源于学生、工人、商人,并没有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排除C。
2.《申报》曾报道:1919年6月北京某机关接到里昂三十日发无线电云,二十八日下午三时,……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各国代表大为震动。
日本代表尤为惊异之邑云云,观似拒绝签字者即系我国代表。
该材料说明( )
A.五四运动取得了完全胜利
B.我国代表在会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C.中国政府维护了国家主权
D.我国代表受到了国内群众运动的影响
解析:选D 关键信息:1919年6月,此信息告诉我们五四运动已经进行了差不多两个月,此事件应受到五四运动影响。
采用排除法,A表达有误,B与材料不符,C与北洋政府时期阶段史实不符,故选D。
3.(2014·宜春五校联考)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解析:选C 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
4.中国共产党发起者之一的李达曾说:“‘一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路是肯定的,但是革命以后怎么办,就不知道了。
”这表明当时中共( ) A.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C.已思考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D.没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解析:选A 根据中共“一大”时的革命指导思想和材料信息“就知道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可知,中共此时照搬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故选项A正确。
中共成立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革命目标明确,可排除B、D。
思考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在秋收起义之后,可排除C。
5.阿诺德·汤因比的《全球通史》中说:“如果它(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B.中共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C.1922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解析:选A 作者认为中共如果不和国民党合作,干得会很糟,国共合作后,如果中共早有合作破裂的准备,会干得更好,实际都在强调必须与国民党联合,故A的说法最符合题意。
6.(2014·南京模拟)1926年7月国民政府的《北伐宣言》称:“本党于此时机,熟察前因后果,深知中国人民困苦之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之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对此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愿B.反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C.推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D.奠定了国共合作的基础
解析:选D 《北伐宣言》指出“帝国主义及其工具卖国军阀”是中国革命的敌人,反映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表达了全国人民“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意愿,北伐推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因此A、B、C正确。
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D错误。
7.泸州起义纪念碑位于四川省泸州市,为纪念杨闇公、朱德、刘伯承领导的泸州保卫战。
该碑总高19.26米,基座边长12.1米,寓含泸州起义时间。
这次起义被称为南昌起义的预演。
这次起义( )
A.是领导武装起义的尝试
B.表明工作重心转移至农村
C.宣告国共合作正式破裂
D.贯彻执行八七会议总方针
解析:选A 表明工作重心转移至农村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宣告国共合作正式
破裂的是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贯彻执行八七会议总方针的是秋收起义;B、C、D发生在1927年,故不正确。
1926年12月1日发生的泸州起义发生在南昌起义之前,被称为南昌起义的预演。
8.曾经是同盟的国民党变成了新军阀,相应的,作为国民党阶级基础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亦成了新军阀的阶级基础。
为此,中共采取的经济措施是( ) A.开展土地革命B.建立工农革命武装
C.没收官僚资本D.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解析:选A 注意提取材料的主要信息。
材料反映了国民党镇压中共和人民革命力量,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八七会议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
B不属于经济措施。
C、D时间不符。
故选A。
9.(2014·吉林毕业班摸底)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针对土地革命策略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曾论述到:“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
……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
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
”这种土地分配标准的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
A.体现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
B.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C.满足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
D.使广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
解析:选B 抓住材料中“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以及“主要目的”关键字眼。
土地革命满足要求获得土地的愿望,但不是主要目的,故C不正确。
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经济封锁,军事进攻,从材料“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可以看出,主要目的是调动有能力劳动者积极性,生产出更多物质,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故B正确。
从材料“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说明A不正确。
土地革命没有使广大农民真正当家作主,故D不正确。
10.(2014·安徽联考)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
”材料中的“一条路”是指( ) A.坚持“城市中心”B.工农武装割据
C.坚持“持久战”D.实行人民民主
解析:选B 在土地革命、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毛泽东提出井冈山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在抗日战争中仍然坚持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农村包围城市)。
故答案选B项。
11.一份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中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肯定了毛泽
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从而对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一场争论作了明确的结论。
该会议( )
①发生在长证途中②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彻底结束了“左”倾错误的领导④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选A 结合决议内容可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
由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④是对遵义会议的正确评述,③中的“彻底”太过绝对,排除含有③的选项,答案为A。
12.(2014·新余一中模拟)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
其中以三大摇篮即①人民军队的摇篮;②中国革命的摇篮;③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
那么,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最准确的是( )
A.①:这支人民军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
B.②:此地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C.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D.①:延安、②:瑞金、③:遵义
解析:选B “三大摇篮”应分别指南昌、井冈山、延安。
A项人民军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说法错误,人民军队诞生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中,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C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心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中;D项“三大摇篮”应分别指南昌、井冈山、延安。
故A、C、D三项说法错误,B项1927年毛泽东首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
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
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
(8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6分)
解析:第(1) 问主要阅读材料,结合时代特征,归纳概括;原因从国共两党的认识、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外来因素等方面归纳。
第(2) 问回忆所学知识,从国民大革命的成果、作用等方面回答其影响。
第(3)问实际回答国民大革命失败留下的教训。
答案:(1)从独立、攻击到决定实行党内合作。
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
(2)国共合作实现(或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创建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3)认识到掌握革命和武装领导权的重要性,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14.(2014·保定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九三○年一月五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
”后来这种理论与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一九三○年四月二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
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
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
”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
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1)对比指出材料一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分析两种革命道路的历史地位。
(10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阐述经过这两次反复,中国民主革命是如何转折的。
(10分)
解析:第(1)问要求对比材料一中的两种不同的道路,从材料分析可知,毛泽东提出的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以农村为中心,而李立三则提出以城市为中心;毛泽东提出的道路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实践,而李立三的城市中心道路最终失败。
第(2) 问先分清两次大的反复,第一次是国民大革命时的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第二次是第五次反围剿中的王明“左”倾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是如何改正的即可。
答案:(1)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最初党中央“左”倾否认其正确性,后来全党接受其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城市中心道路最初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推行的冒险主义政策,使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后该道路被放弃。
(2)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使中国革命逐渐走出低谷。
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主干力量,使中共中央和红军主力转移到了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获得了战略转移的落脚点和开创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协助和平解决,中国革命由内战向民族抗战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