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是与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症是连接内皮损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桥梁
• 炎症因子 的表达和 激活
• 炎症细胞浸润 • RAAS激活
• 氧化应激 • 内皮功能障碍
高血压
启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Med Hypotheses. 2005;64(5):925-9.
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无法逆转
可逆转阶段
预防阶段
延缓阶段
CVD和慢性肾脏疾病常伴随发生,即“心肾事件链”,分3个阶段,即预防、可逆转及延缓,在前两个阶段通过有效的手段可预 防和逆转疾病的发生,但当发生至第三阶段时,即使积极地治疗高血压和心血管危险因素,这种晚期干预仅能延缓心血管或肾 脏事件的发生
ESH/ESC高血压指南2013
合并肾功能减低或心血管高危患者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 Ⅱ a, B)
50岁以上高血压合并任意一项危险因素 属于高危人群
30
2010 中华心血管病防治指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中国专家共识2005
建议下列髙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
20
n=9
n=9
10
*P=0.001

主动脉病变区域(%)
0
安慰剂
阿司匹林
结果显示阿司匹林显著降低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区域
Circulation 2002, 106:1282-1287
LDL:低密度脂蛋白
阿司匹林早期开始并作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全程,可使患 者全面获益
高血压 血脂异常 糖尿病 吸烟 肥胖 冠心病家族史 50岁以上
5.0
77%
2.5
0
0.0
75
胶原含量

23%
50
25
0 安慰剂
n=10
阿司匹林
n=10
*稳定斑块:胶原含量和平滑肌细胞增加,巨噬细胞减少 Circulation 2002, 106:1282-1287:
*P<0.05
阿司匹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
• 评估阿司匹林对LDL受体缺陷小鼠斑块组成、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 • 2周适应期后,整个研究期间均给予小鼠高脂肪饮食。同时,将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4只), 随机接受安慰剂或阿司匹林( 30 mg/L加入饮用水中,隔天一次)治疗
5.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04) 143, 159–165 6.Circulation 2000, 102:2124-2130 7.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09) 36, 162–168
降低的风险(%)
HOT
HOT:高血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 显著降低CV风险
•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显著降低CV风险与全人群相似
p=0·03
p=0·002
N= 18790 随访3.8年
•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卒中、心血管死亡 •50-80岁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阿司匹林75mg/d vs.安慰剂,目标DBP分别为≤90mmHg, ≤85mmHg, ≤80mmHg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COX-1是结构酶,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类物质 形成。血管内皮细胞的前列环素(PGI2)合成 酶,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PGI2,是 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抑制ADP、 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COX-2是诱导酶,在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表达 倍增,在炎症部位促使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 的合成,可引起炎症反应、血小板内的血栓 素A2(TXA2)合成酶可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 转变为TXA2,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
2型糖尿病患者
40岁以上,同时具有下列因素之一
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吸烟;高血压; 超重与肥胖、尤其腹型肥胖;蛋白尿;血脂异常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005 中国专家共识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中国专家共识2005
建议下列髙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mg/d)
Lancet 1998; 351:1755–62.
全因死亡风险降低%
护士健康研究显示,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心血管事件长期服 用 更多获益
Arch In2te2rn Med.2007;167:562-572.
一级预防:ASA显著减少高危人群 心脑血管病发生率
2009ATT荟萃分析
严重血管性事件风险下降12%
增加血管壁压力
活性氧簇
动脉粥样硬化
巨噬细胞聚集
促炎性状态
Taylor. Curr Hypertens Rep. 1999;1:96-101.
各种原因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为动脉粥样 硬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N Engl J Med 2001;345:1337-40.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
Int J Epidemiol 2002; 31:1129-34
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10%的人群
或合并下述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
血脂紊乱、吸烟、肥胖、≥50岁、 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005 中国专家共识
阿司匹林规范应用,更多获益
适宜人群
高血压患者>50岁
推荐剂量
长期服用剂量100mg/d (75-150mg/d)
P<0.01
•6个一级预防试验,95000例低危患者,660000人每年
Lancet 2009;373:1849–1860
获益 风险
指南推荐高血压患者应接受包括抗栓治疗的
综合干预措施
降压
调脂
抗栓
阿司匹林
综合干预
20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国内外指南推荐年龄大于50岁或心血管高危高血压患者 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缺血性卒中风险下降14%
非致死性心梗风险下降23%
ATT:抗栓协作组 6个一级预防试验; N=95000例受试者; 阿司匹林 vs.安慰剂
Lancet 2009; 373: 1849–60
二级预防:ASA显著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2009ATT荟萃分析
严重血管性事件下降19%
脑卒中下降22%
冠心病事件下降20%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
高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合并下列条件之一:年龄>50岁、有靶器官损害 、糖尿病,应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d
ACCP9
对于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的无心血管疾病人群,建议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2B)。
201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高血压伴糖尿病、心血管高风险者,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 一级预防
ATT:抗栓协作组 16个二级预防试验; N=9096例受试者; 阿司匹林 vs.安慰剂
Lancet 2009; 373: 1849–60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及出血 治疗剂量可造成2岁以下儿童代谢性酸中毒 胎儿致畸作用 溶血性贫血加重 自发性眼前房出血 高龄患者血栓与出血风险并存 肝肾功能不全时会加重
推荐疗程 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
最佳剂型
精确肠溶剂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1月第39卷第1期
35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3月第34卷第3期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7年第3期(第14卷)
小结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历史悠久,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栓 等多种药理作用,疗效显著
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以及外周血管病变 治疗中都扮演重要角色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血小板产生的TXA2与内皮细胞产生PGI2的之 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调控血栓形成的重要机 制。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FMD(%)
阿司匹林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18例高血压患者服用162mg/d阿司匹林8周,评估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患者内 皮功能的作用
P<0.0004
FMD: 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 用于评估血管内皮功能
阿司匹林抵抗
人群发生率8~45%,多见于女性,或高龄患者 COX2在病理作用下被激活,诱导生成的PGH2不受
阿司匹林影响,继而生成TXA2 AR患者的有核细胞中COX2表达增加10~20倍。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获益远远大于风险
2009ATT荟萃分析
心血管事件(%/年)
0.02 0.01
0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解热,镇痛,消炎 抗血小板聚集 促尿酸排泄 胆道驱虫 其他:预防胃肠道肿瘤,工业用途
心血管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外周血管
病变等高危人群
病理特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
静脉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血管内皮损伤
血压升高
Nat Rev Cardiol.2011 Oct 25;9(5):267-75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AA:花生四烯酸;cPLA2:磷脂酶A2;COX-1:环氧化酶-1;COX-2:环氧化酶-2;PGG2:前列腺素G2 ;PGH2: 前列腺素H2;TXS:血栓素合成酶;TXA2:血栓素A2;PGI2:前列环素;PGF2α:前列腺素F2α;PGE2:前列腺 素E2 ;PGD2:前列腺素D2;5-LO:5-脂氧化酶;15-epi-LXA4:阿司匹林诱生型脂氧素A4
阿司匹林的出血风险不容忽视,注意阿司匹林抵抗
感感谢谢关关注注!!
• 心肌梗死 • 卒中 • 心血管死亡
•抑制血管炎症因子2 •抗氧化应激3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4 •促进NO释放5
•抑制平滑肌细胞 增殖6 •逆转血管重构7
•减少斑块面积2 •稳定斑块2
阿司匹林
•抑制血小板 激活1 •减少心血管 事件
阿司匹林是具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首次发生适应症的抗血小板药物
1.Heart Vessels (2011) 26:267–273 2.Circulation. 2002;106:1282-1287 3.J Cardiovasc Pharmacol Therapeut. 2003; 8(1):61-69 4.Clin. Cardiol. 24, 705-709 (2001)
外周血管疾病
• 慢性肢体缺血患者 • 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术(无论是否植入支架)患者 • 颈动脉狭窄患者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005 中国专家共识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中国专家共识2005
建议下列髙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12 Aug;26(4):e1-e13
白细胞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
环氧化酶(COX)是花生四烯酸代谢生成血栓素 A2(TXA2)和前列腺素H2(PGH2)的限速酶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1减少TXA2生成,增加PGH2的 合成。
Clin. Cardiol. 24, 705-709 (2001)
阿司匹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巨噬细胞 (病变面积%) 胶原 (病变面积%)
平滑肌细胞 (病变面积%)
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后,斑块组成发生显著变化: 胶原含量和平滑肌细胞增加,巨噬细胞减少
40
30
巨噬细胞
20
57%

10
7.5
平滑肌细胞 ﹡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
1853 夏尔.弗雷德里克合成了乙酰水杨酸(水杨酸+醋 酐)
1897 费利克斯.霍夫曼再次合成,并用于治疗风湿性 关节炎,获显效
1898 正式上市,发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1899 取名阿司匹林,将 阿司匹林及水杨酸衍生物
与醋酸纤维素等含羟聚合物熔融酯化(长效) 阿图尔。艾兴格林(著名犹太化学家)
高血压患者
血压控制满意(<150/90 mmHg),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年龄在50岁以上 具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增高 有糖尿病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2005 中国专家共识
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 中国专家共识2005
建议下列髙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