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知识梳理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苏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电子,该反应是,在反应中还原剂:化合价反应电子,该反应是,在反应中氧化剂:化合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请阅读课本P3 2.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 实质:电子发生转移 判断依据(特征):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4.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注意:a.“e
-”表示电子。

b.双线桥法表示时箭头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箭头起止为同一种元素, 应标出“得”与“失”及得失电子的总数。

c .失去电子的反应物是还原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是氧化剂
d .被氧化得到的产物是氧化产物,被还原得到的产物是还原产物 (2).
5.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 = 化合价降低总数 元素失电子总数 = 元素得电子总数
6.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一般在溶液中进行) 7.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写:根据反应事实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质量守恒) (2)拆:(可简单认为 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拆;
单质、氧化物、气体、弱电解质、难溶物保留化学式 )
(3)删:
(4)查 ( 遵循: 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
二、物质的量(要非常注意掌握几个基本量的计算)
1、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符号为 n ,单位为摩尔(mol)
2、1 mol 粒子的数目是0.012 kg 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
个。

3、1 mol 粒子的数目又叫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 A ,单位mol -1。

4、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种类,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

5、N = n N A (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三、摩尔质量
1、定义:1mol 任何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用符号:M 表示,常用单位为g·mol -1
2、数学表达式:
四、物质的聚集状态
1、物质的聚集状态:气态、液态和固态
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粒子数目、粒子大小和粒子间的距离 2、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符号:V m 表达式:V m =V/n ;单位:L·mol -1
在标准状况下,1 mol 任何气体(包括混合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 L 。

五、物质的分散系
1.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10-9
m =1nm )
溶液(小于10-9m 〉、胶体(10-9~10-7m )浊液(大于10-7
m )
2.胶体:(1)概念: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在10-9~10-7
m 之间的分散系。

(2)性质:①丁达尔现象(用聚光手电筒照射胶体时,可以看到在胶体中出现一条光
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②凝聚作用(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如明矾净水) 3.溶液: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 4.化合物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的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5.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方程式
NaCl == Na + + Cl - H 2SO 4 == 2H + + SO 42- NaOH == Na + + OH -
H 2SO 3
HSO 3-+H + HSO 3-
SO 32-+H +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一.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M n m M
m n n m M ⋅===,或,或
二.常见物质的检验
1.常见物质的颜色:
(1)白色固体:MgO、P2O5、CaO、NaOH、Ca(OH)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CuSO4;
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
(3)红色固体:Cu、Fe2O3、红磷硫为淡黄色 KMnO4为紫黑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
①盐:白色沉淀:CaCO3、BaCO3(溶于酸) AgCl、BaSO4(也不溶于稀HNO3)
②碱:蓝色沉淀:Cu(OH)2红褐色沉淀:Fe(OH)3
3.溶液的配制及分析
(1).物质的量的浓度 C(B)= n(B)/V(溶液)
(2).物质的量的浓度的配制:
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签
具体步骤:
(1)计算:固体物质计算所需质量,液体物质计算所需体积;
(2)称量(量取):固体用天平,液体用量筒;
(3) 溶解(稀释):
将固体(溶液)转移至烧杯中,用适量的蒸馏水溶解(稀释),冷却到室温;
(4) 转移:将烧杯中的溶液有玻璃棒小心地引流到(适当规格的)容量瓶中:
(5) 洗涤:有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2~3次,并将每次洗涤的溶液都注入到容量瓶;(6)定容:缓缓地将蒸馏水注入到容量瓶中,直到容量瓶中的液面接近容量瓶的刻度线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刻度线相切;(7)摇匀:将容量瓶盖好,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8)装瓶,贴好标签。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1.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排布在能量较高电子层
(2) 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表示电子层数)。

(3) 原子最外野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第一层不能超过2个)
(4) 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第一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
数目不能超过32个。

注意:请写出Cl、Na、Br、Mg、Al、Fe、S、N、C、O、H、Si等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的构成
表示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

1.几个重要的关系式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两个重要的概念
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素)互为同位素 3.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该元素的化学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