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6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诸子散文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1.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B.曾益其所不能
C.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D.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解析A项“女”通“汝”。

B项“曾”通“增”。

C项“慊”通“惬”。

答案 D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盛大流行的样子)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同情,怜悯)
C.今日病.矣(疲累,倦困)
D.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平息)
解析B项“闵”应为“忧虑,担心”。

答案 B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④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然”分别解释为:“……的样子”;这样。

“则”分别解释为:表已然,相当于“原来已经”;与下句的“则”照应,表两句是并列关系。

答案 C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
B.岂不诚大丈夫
...哉
C.所以动心
..忍性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也
解析C项“动心”,本文指“使他的心受到惊动”。

今义指思想、感情发生波动。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是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3分) A.必先苦.其心志B.饿.其体肤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空.乏其身
解析A项“苦”,使……遭受困苦;B项“饿”,使……受饿;D项“空”,使……受穷困。

答案 C
6.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而良人未之知也 D.先生将何之
解析例句和B项均为判断句,A项为状语后置句,C项、D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答案 B
7.名句默写。

(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2)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人恒过,____________
答案(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入则无法家拂士(3)然后能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则塞.于天地之间塞:充满。

B.必有事焉,而勿正.正:预期。

C.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揠:压倒。

D.不耘.苗者也耘:除草。

解析C项,揠,拔起。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以.直养而无害
以.其外之也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谓其.人曰
C.其子趋而.往视之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
解析D项都是代词,……的人。

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

B项,代词,自己的/代词,他的。

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递进。

答案 D
10.下列各项中,对《孟子》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C.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人的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拔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D.《孟子》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

选文体现了这个特点。

解析B项,“气”是“义”在内心的积累,不需要外力助长。

答案 B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1分)
(1)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

(2)一定要做集义养气的事,但又不要预期所达到的效果;心中不要忘记,不要促使它成
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12~14题。

齐宣王时,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

有兄弟二人,立其傍,吏问之。

兄曰:“我杀之。


弟曰:“非兄也,乃我杀之。

”期年,吏不能决.,言之.于相。

相不能决,言之于王。

王曰:“今皆舍之,是纵有罪也;皆杀之,是诛无辜也。

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

试问其母,听其所欲杀活。

”相受命,召其母问曰:“母之.子杀人,兄弟欲相代死。

吏不能决,言之于王。

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

”其母泣而对曰:“杀其少者。

”相受其言,因而问之曰:“夫少子者,人之.所爱,今欲杀之,何也?”其母曰:“少者,妾之子也;
长者,前妻之子也。

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曰:‘善养视之。

’妾曰:‘诺!’今既受人之托,许人以诺,岂可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诺耶!且杀兄活弟,是以私爱废公义也。

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

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予虽痛.子,独谓行何!”
泣下沾襟。

相入,言之于王。

王美其义,高其行,皆赦。

不杀其子,而尊其母,号曰“义母”。

12.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期年,吏不能决.决:决断。

B.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度:估计、猜测。

C.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曰属:属于、归属。

D.予虽痛.子,独谓行何痛:疼爱。

解析C项“属”通“嘱”,嘱托
答案 C
1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
A.母之.子杀人 B.夫少子者,人之.所爱
C.吏不能决,言之.于相 D.今既受人之.托
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指示代词,这件事。

答案 C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分)
(1)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宣王很仁义,特意(让我来)问问你想要杀谁,让谁活。

(2)(如果)失言忘约,不守信用,又凭什么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
【参考译文】
齐宣王的时候,有人打架斗殴,死在路上,官吏前来调查。

有兄弟二人站在旁边,官吏询问他们。

哥哥说:“人是我杀死的。

”弟弟说:“不是哥哥,是我杀的。

”整整一年,官吏不能决断,就把这事告知宰相。

宰相也无法决断,就禀报了齐宣王。

宣王说:“如果放过他们,就是放纵犯罪的人;如果都杀掉,就会妄杀无辜之人。

我估计他们的母亲能知道谁好谁坏。

问问他们的母亲,听听她对谁死谁活的意见。

”宰相受命,召见他们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杀了人,兄弟两人都想相互代替赴死,官吏不能决断,告知宣王。

宣王很仁义,让我来问问你想杀谁活谁?”母亲哭着说:“杀掉年纪小的。

”宰相听后,反问说:“小儿子是父母最疼爱的,而你却想杀掉他,这是为什么呢?”母亲回答说:“年少的,是我亲生的儿子,年长的是丈夫前妻的儿子,丈夫得病临死之时将他托付给我说:‘好好地抚养他。

’我答应说‘是’。

既然受人之托,答应了人,又怎能忘人之托而失信于自己的诺言呢?再说杀兄活弟,是以个人私爱败坏公义道德;背言失信,是欺骗死去的丈夫。

既然失言忘约,不守信用,又怎能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我虽然疼爱自己的儿子,却怎么能不顾道义德行呢?”说罢痛哭流涕。

宰相入朝后把情形禀报了齐宣王。

宣王赞叹这位母亲的德行高义,于是赦免了她的两个儿子。

不但不杀她的儿子,还尊崇这位母亲,称这位母亲为“父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