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题库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青年》
2、文学研究会
3、创立社
4、学衡派
5、甲寅派
6、爱的哲学
7、新格律诗派
8、湖畔诗社
9、语丝派
10、随感录作家群
11、言志派散文
12、公众戏剧社
13、自叙传抒怀小说
14、零余者
15、精神成功法
16、小诗体
17、问题小说
18、太阳社
19、左联
20、初期象征诗派、
21、艾青式的郁闷
22、中国诗歌会
23、京派
24、新感觉派小说
25、社会解析小说
26、性灵文学
27、东北作家群
28、民族主义文学
29、鲁迅风杂文
30、文协
31、七月诗派
32、九叶诗派
33、乡土小说
34、孤岛文学
35、论语派
36、新歌剧
37、冰心体散文
38、时代新女性
39、天知派新剧(进化团)
40、甲寅中兴
41、国剧运动
42、上海戏剧协社
43、爱美剧
44、小剧场运动
45、二元三人模式
1、《新青年》
1915 年 9 月在上海创刊,也是新文化运动的起点,迁到北京后,环绕《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动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前驱人
物,代表了新文学运动的思想特点,鼎力倡议民主与科学精神,推动思想启发运动,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2、文学研究会
1921 年在北京成立,倡始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12 人,以《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刊物作为会刊,着重文学
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
3、创立社
1921 年代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先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
同等人,以《创立》、《创立周报》等十余种刊物作为会刊,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重申文学一定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心里的
要求,讲究文学的全与美,同时着重文学表现的时代使命,以
1925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转向倡议革命文学。
4、学衡派
1922 年 9 月,《学衡》杂志创刊,代表人物有梅光迪、胡先骕、
吴宓,标榜“学贯中西” ,其主旨是“昌明国粹,消融新知”。
5、甲寅派
1925 年,章士钊复刊《甲寅》杂志,倡议读经救国,并反对
白话代替文言,称“甲寅派” 。
6、爱的哲学
冰心初期作品中的主要思想,宣扬自然爱、母爱、小孩爱。
此中有对基层人民的怜悯,探
究人生的难过,对祖国、故土、家人、海洋的怀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
容交融此间。
( 7)
7、新格律诗派
初期新月社的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在新诗趋于散文化
的背景下提出创立新格律诗,主张新格律诗要在“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原则下,依据不一样内容创立出不一样的形式,形式要因内容而变化,随时代而发展,反对形式凝结化。
8、湖畔诗社
1922 年 3 月,在杭州成立的诗歌集体,主要成员有汪静之、潘
漠华、应修人、冯雪峰,第一版诗集《春的歌集》,其爱情诗清爽自然,天真坦直。
(6)
9、语丝派
以 1924 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园地,执着坚持思想革命,代表人物有鲁迅、周作人等,以所谓“语丝文体”发布短小犀
利、针砭缺点的杂感小品
10、随感录作家群
1918 年 4 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起建立“随感录”栏目,
特意刊发杂文进行社会责备和文化责备,作者多数是新文化运
动的倡议者,此中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
人等,这个作家群确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7)
11、言志派散文
以周作人为代表的,重申以自我为中心,倡议言志的小品文,
于抗争性小品文以外又分出安逸、清涩充满兴趣性、知识性的
一脉散文,俞平伯、废名、钟敬文等人也属于这一派。
(7)
12、公众戏剧社
1921 年 9 月在上海成立,其倡始人是汪仲贤、陈大悲、沈雁冰、郑振铎和熊佛西,创立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形式最早出
现的特意性戏剧刊物,他们倡议写实的社会剧,倡议公众的戏
剧,确定面向公众的目标,要创立一种崇高的平常的戏剧。
(8)
13、自叙传抒怀小说
稍晚于问题小说出现的创作潮流,其主要作者都集中于创立
社,主张再现作家自己的生活和心境。
减弱对外面事件的描绘
而重视于作家心境的勇敢裸露,包含裸露个人私生活中的灵与
肉的矛盾以及变态性心理。
作为向全部旧道德、旧礼教挑战的
艺术手段。
代表作家有郁达夫、冯沅君等。
( 3)
14、零余者
是五四期间一部分歧路徘徊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到社会挤压
而无力掌握命运的小人物,是被伤害、被压迫的弱者,同现实
社会常常势如水火,情愿贫寒自戕也不肯意与黑暗权力同流合
污,以各种变态行为表示抗争。
(3)
15、精神成功法
是鲁迅《阿 Q 正传》里阿 Q 的精神特点,主要表现为:闭眼睛、忘掉、向弱者泄愤、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 2)
16、小诗体
1923 年,冰心的《繁星》、《春水》发布,使小诗体惹起人们的关注,小诗体是在日本短歌和俳句以及泰戈尔诗歌的影响下产
生的,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
顷刻间的感兴,寄托了一种人生真理或美的情思,其主要作者
有冰心、宗白华等。
(6)
17、问题小说
兴隆于五四运动后二三年间出现的以反响和提出人们关注的社
会人生问题为主要特点的一种小说题材创作,最拥有影响的作
家是冰心、王统照等。
( 3)
18、太阳社
1928 年景立于上海,成员所有是共产党员,主要有蒋光慈、钱
杏邨等。
第一版《太阳》月刊,以倡议无产阶级文学为使命。
19、左联
1930 年 3 月在上海成立,选举鲁迅、田汉、沈端先等七人为常
务委员,以《开荒者》、《北斗》等杂志为主要阵地,其艺术要反对财产阶级、封建阶级、小财产阶级偏向,并救助并且从事
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1936 年春解散,对30 年代以致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 9)
20、初期象征诗派、
年代李金发为代表的诗派,重申表现人的心里感觉,在远距
离的事务中发现诗的联系。
突出示意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重
视读者在赏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提升了诗的表现力。
(6)
21、艾青式的郁闷
产生于对中国革命和抗日战争的长久性、艰巨性的深刻认识与
体验中。
是时代情绪、民族传统、西方文化影响与艾青个人气
质的一种切合。
但不表示他对生活的绝望与气馁,而表示了他
对美好生活执着的追求与坚毅的信念,给人以更为深邃的力量。
(25)
22、中国诗歌会
1932 年 9 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民众性诗歌集体,
机关刊物是《新诗歌》旬刊,倡始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
任钧等人,要求诗人应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上
去掌握与反应现实,倡议诗与诗人的普通化。
( 16)23、京派
30 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等杂
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也称为“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重申文学与时代、
政治的“距离” ,追求人性的永远的文学价值。
(9)
24、新感觉派小说
是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在上海形成的相当完好的中国现代
派,师法与日本的新感觉派和欧洲的现代派,依赖直感来反应近
代资本主义化的多数市的斑驳陆离的生活,在小说手法体式上
(心理描绘、小说的表达角度、节奏方面)有某种程度的改革,有独到的表现生活的能力,但跟着这一派其他日益欧化,其作
品也愈来愈离开民族色彩,并且有浓烈的感慨和色情描绘倾
向,最后走到末路。
代表人物有穆时英、刘呐欧、施蛰存。
(14)
25、社会解析小说
创作方法上依赖理性解析来开辟形象思想的深广度,从典型环
境来解说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
及其成长史的写法,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以茅
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最近几年来被称为“社会解析小说”。
(10)
26、性灵文学
1932 年,林语堂创立《论语》半月刊,今后又创立《人间世》
《宇宙风》,形成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着重表现自我的文学
派别。
一是重申对内面灵魂的关闭性的自我审察与表现,绝对
排挤自我以外的国家、民族、人民、社会的关注、探究与表现;
二是重申人的性灵--自然天性的自然表露,要求文艺挣脱社会的
拘束,追求安逸、兴趣。
这些主张和创作实践简单被视为是对
黑暗现实的躲避,对作家社会责任的推辞。
( 9)
27、东北作家群
从东北逃亡到上海、北同等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
端木蕻良、舒群、白朗等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
年代中期,其创作实质上构成了左联文学的一部分,开了抗
日文学的先声,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
的人民、茂草、高梁搅成一团,以一种浓烈的依恋乡土的爱国
主义情绪和粗暴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富于激情。
( 14)28、民族主义文学
1930 年潘公展、朱应鹏、黄争波等发动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第一版《先锋周报》、《先锋月刊》,提出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而一致于“民族主义”的“中情意识” ,但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
没有成就。
(9)
29、鲁迅风杂文
30年代出现一个杂文创作的繁华期。
很多左联的与进步的文学
刊物都登载左翼杂文,影响较大的有瞿秋白、茅盾、唐弢、徐
懋庸、聂绀弩,与鲁迅杂文风格邻近,证明鲁迅对这一期间左
翼作家杂文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些作家杂文的风格特点是能够
用“鲁迅风”加以归纳的。
(18)
30、文协
1938 年 3 月 27 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选举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为声誉理事,郭沫若、茅盾、
夏衍、胡风、老舍、巴金、朱自清、朱光潜、陈西莹、王平陵
等 45 人为理事,老舍主持平时工作,在全国设了数十个分会,
第一版了会刊《抗战文艺》,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参军” 的口号。
文协的成立标记着 30 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自由主义文学,
以及公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等几种文学运动的汇流,构成了文学
界的一致战线。
(21)
31、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诗垦地》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等人,他们以倡议革命
现实主义与自由诗体为主要旌旗,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
公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26)
32、九叶诗派
年代后期,环绕在上海的《诗创立》和《中国新诗》杂志四周渐渐形成了“九叶”诗派。
成员有辛笛、穆旦、郑敏、陈敬
容、杜运燮、杭约赫等,他们的诗从不一样侧面裸露了国统区的
黑暗统治;艺术上汲取了新诗三十年发展中间各个派别的历史
经验,既继承了我国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从西方现代派诗
歌中汲取了一些表现手法,进行历史的综合。
(26)
33、乡土小说
主要指靠回想、重组来描绘故土乡村和小城镇的生活,带有浓
郁的乡老气味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等。
( 3)
34、孤岛文学
1937 年 11 月上海陷落后,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近似“孤岛”的特别环境中的作家,仍旧坚持创作,并利用各样艺术形
式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
直到 1941 年 12 月太平洋战争迸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时代。
( 21)
35、论语派
1932 年,林语堂创立《论语》半月刊,今后又创立《人间世》
《宇宙风》,都以发布小品文为主,倡议风趣、安逸和独抒性灵
的创作。
(18)
36、新歌剧
年代解放区在民众性秧歌剧创作与演出的基础上出现的,在创
立性地汲取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的同时,在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与
性格化方面也作了勇敢试试。
这是既差别于中国古典戏曲,又差
别于西洋歌剧,是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宽泛汲取各样营养而成
立起来的,综合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美术为一体
的音乐戏剧形式。
代表作品有《白毛女》、《赤叶河》等。
(28)
37、冰心体散文
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即爱的哲学,倾吐自己的真情,满蓄着温
柔,微带着忧虑,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 7)
38、时代新女性
是茅盾笔下的形象系列,如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张素素等,热情狂欢,
从道德伦理观点、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迥异于传统东方女性崇尚享福,憎恶灰色的
平凡,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刁悍的泼辣的个性。
茅盾对她们的趋于极端、易
于摇动虽有所责备,但主要着力点却在一定她们思想、性格的反封建、反叛方面,真切
地写出了她们只管有摇动,却可能并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 10)
39、天知派新剧(进化团)
1910 年末,由任天知倡始,齐集了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
等优异戏剧人材的“进化团”,这是一个职业性的戏剧集体,他
们打着“天知派新戏”的旌旗,以宣传革命、攻击封建统治为
首要职责,也即花招剧的教化功能发挥到极致。
事实上创立了
中国现代话剧的初期创作与演出模式。
40、甲寅中兴
1914 年初期话剧出现了所谓“甲寅中兴”。
以职业化和商业性
为主要特点,以演出家庭剧为主,淡化了戏剧的教化功能,突
出了戏剧的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偏向世俗生活。
但艺术上的
精雕细刻、某些演员的堕落等纯真商业性的演出的负面影响也
是显然的。
41、国剧运动
1926 年6——9月在《晨报》副刊上创立《剧刊》,倡议国剧运动。
主张“从整理与利用旧戏下手”去成立“中国新剧”。
在戏
剧观点上,主张弘扬传统戏曲的在于娱乐的“纯粹艺术”的倾
向,戏剧表现上赏识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从而提出要糅
合东西方戏剧的特点,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42、上海戏剧协社
1921 年,成立了上海戏剧协社,这是中国初期戏剧集体中历史
最长的一个,成员主要有应云卫、谷剑尘、欧阳予倩、洪深等。
宣告坚持“五四”传统,重申戏剧一定反应时代、人生,负责
社会教育的启发任务。
43、爱美剧
也即“业余戏剧” ,针对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所产生的各种缺点,“以非营业的性质,
倡议艺术的新剧为主旨” ,在这样的背景下,20 年代初,素有传统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出现了一个热潮,并且成为这一期间话剧运动的中心。
44、小剧场运动
发源于 19 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试验,这是一次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戏剧,代替在西方剧坛占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戏剧的戏剧改革运
动,它揭开了现代戏剧的帷幕,在戏剧观点以及戏剧文学、导演、表演、舞美等方面都
进行了新的探究。
45、二元三人模式
这是独幕剧艺术家丁西林善于使用的戏剧构造:马上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大限度,往常由三人构成,但不是三足鼎峙,而是二元对称对峙格局,第三者起着构造性作用,或引起矛盾,或
供给解决矛盾的某种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