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1春季,落叶松毛虫在我暴发成灾,危害及为严重。

灾情发生以后,林业局在森防总站、森防站的指导下,采取了地面喷药、人工摘除虫茧、赤眼蜂卵期生物防治、1-2齡幼虫期利用杀虫烟剂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了防治,防治效果明显,但虫口基数仍然较高,明年还有大面积暴发成灾的趋势。

为准确预测明年落叶松虫发生情况,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及拟定防治措施,按照林业厅检[]588号《林业厅关于做好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精神要求,我在全范围内针对落叶松毛虫寄主林分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落叶松毛虫调查及发生情况报告如下:一、落叶松毛虫调查领导保障措施我政府及林业局对此次落叶松毛虫调查工作极为重视,政府责成林业局按照厅文件要求全面落实好此项工作。

局及时转发了《林业厅关于做好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政府下发了《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林业局下发了《林业局关于加强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和防治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文件。

确保落叶松毛虫调查工作及时、有序、准确的`开展。

林业林业局成立以孙国臣局长为组长的“落叶松毛虫调查和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森防站,贾中鹏站长任办公室主任。

召开了全各林场、林业站领导和森保员参加的落叶松毛虫调查落实工作会议。

二、落叶松毛虫调查工作的布署及开展情况1、森防站对林场、林业站的主管领导、森保员、技术员进行了落叶松毛虫调查培训,从寄主林分的登记、调查方法、发生情况统计标准进行了详细讲解;场、站森保员对虫情调查员进行培训。

2、森保员对辖区内的寄主林分以小班为单位进登记,按照登记地块逐小班进行标准地调查。

采取树上调查虫茧和地面调查幼虫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3、森防站领导及技术人员深入到各林场、林业站,随机抽查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并现场讲解落叶松毛虫的调查的方式和方法。

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的研究

2019年11月防 护 林 科 技N o v .,2019第11期(总194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11(S u m N o .194)文章编号:1005-5215(2019)11-0038-03收稿日期:2019-09-26作者简介:边宏(1986-),女,大学,工程师,从事林木病虫害防治检疫测报工作.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的研究边宏,武海英,王晓旭,王静,唐志强(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林业局林木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内蒙古呼伦贝尔021112)摘 要 落叶松毛虫(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 e r a n s B u t l e r )是我国东北林区针叶树种的重要害虫㊂通过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对落叶松毛虫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落叶松毛虫幼虫种群在林间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且在一切密度下部是聚集分布,聚集程度不因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该地区落叶松毛虫主要危害15~30年生㊁郁闭度0.65以上的人工落叶松纯林,天然林危害轻,纯林重于混交林,林缘重于林内,阳坡重于阴坡,坡中重于坡上和坡下,且林相整齐㊁生长旺盛的林分发生较轻,反之则较重㊂该地区落叶松毛虫天敌有30多种㊂关键词 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空间分布;天敌;长白山地区中图分类号:S 763.4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9.11.014E c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 e r a n s i nC h a n gb a iM o u n t a i nA r e a B i a nH o n g ,W uH a i y i n g ,W a n g X i a o x u ,W a n g J i n g ,T a n g Z h i q i a n g(F o r e s tT r e eP e s tC o n t r o l a n dQ u a r a n t i n eS t a t i o no fH o n g h u a e r j i F o r e s t r y B u r e a u ,H u l u n b e i e rC i t y,H u l u n b e i e r 02111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 e r a n s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p e s t s p e c i e s o f c o n i f e r f o r e s t i nN o r t h e a s t C h i n a .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 e r a n s w e r e s t u d i e d i nC h a n g b a iM o u n t a i nA r e a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e r a n s i n t h e r e g i o nm a i n l y h a z a r d t h e a r t if i c i a l p u r e f o r e s t o f L a r i xg m e l i n i i a t th e a g eo f 15-30a ,t h e a r ti f i c i a l p u r e f o r e s t o f L a r i x g m e l i n i i w i t hac a n o p y c l o s u r ed e g r e eo f 0.65o ra b o v e ,t h en a t u r a l f o r e s td a m a g e i s l i g h t ,p u r e f o r e s t i sm o r e i m p o r t a n t t h a nm i x e d f o r e s t ,t h e f o r e s t e d g e i s h e a v i e r t h a n t h e f o r e s t ,t h e s u n n y s l o pe i s h e a v i e r t h a n t h e s h a d y s l o p e ,t h em i d d l e s l o p e i s h e a v i e r t h a n t h e u p h i l l a n dd o w n h i l l ,a n d t h ef o r e s tw i t hv ig o r o u s g r o w thi s l i g h t e r .O n t h e c o n t r a r y ,i t i s h e a v i e r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s u r v e y,t h e r e a r em o r e t h a n 30n a t u r a l e n e m i e s o f 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 e r a n s i n t h e a r e a .K e y wo r d s D e n d r o l i m u ss u p e r a n s ;e c o l o g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 ;n a t u r a le n e m i e s ;C h a n g b a i M o u n t a i nA r e a落叶松毛虫(D e n d n o l i m u s s u pe r a n s B u t l e r )属昆虫纲(I n s e c t a ),属鳞翅目L e p i d o pt e r a ㊁枯叶峨科(L a s i o c a m pi d a e ),松毛虫属(D e n d r o l i m u s )[1]㊂在国内分布于我国北部自大兴安岭,南至北纬约40ʎ的北京延庆区[2],包括黑龙江㊁吉林㊁辽宁㊁内蒙古㊁新疆㊁河北北部等地[3]㊂落叶松毛虫(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e r a n s B u t l e r )是一种分布区广,为害谱宽的食叶大害虫,其幼虫主要啃食落叶松松叶为生,且幼虫虫龄较长,危害时间持久,落叶松毛虫有落叶松老虎的俗称[4-6],暴发时可吃光针叶,使枝干毕露形同火烧,严重时使松树成片死,给林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7]㊂落叶松毛虫病虫害若连续多年发生,可引起整片落叶松林的大量死亡,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经济损失㊂本研究以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地区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调查,为其防治技术奠定了研究基础,以进一步掌握其在吉林地区发生㊁发展规律,进而寻求经济㊁安全㊁有效的途径控制落叶松毛虫的发生与危害1 材料与方法1.1 落叶松毛虫幼虫空间分布型1.1.1 野外调查方法 在吉林和龙林业局广坪林场㊁大满沟林场㊁长森岭林场进行了野外调查,试验地树龄19年,郁闭度0.7,共设置标准地10块,其中广坪林场6块,大满沟林场2块,长森岭林场2块,用振落法于每块样地随机调查样树50株,分别记录每株样树幼虫数量,利用以下方法对该地区落叶松毛虫幼虫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㊂1.1.2分布型测定方法(1)扩散系数C㊂C=S2X,X为样本平均密度, S2为样本方差㊂当C>1时为聚集分布;当C=1时为随机分布;当C<1时为均匀分布㊂(2)D a v i d和M o r r e聚集指标I㊂I=S2X-1,当I>0时为聚集分布;当I=0时为P o s s i o n分布;当I<0时为均匀分布㊂(3)扩散型指数Iδ㊂当Iδ>1时为聚集分布;当Iδ=1时为p o s s i o n分布;当Iδ<1时为均匀分布㊂(4)负二项分布K值㊂当K值越小时,则聚集度越大;当K值越大时(一般在8以上),则趋于p o s s i o n分布㊂(5)C a s s i e指标C A㊂C A=1K,当K>1时为聚集分布;当K=1时为p o s s i o n分布;当K<1时为均匀分布㊂(6)平均拥挤度和平均密度的比X*X㊂当X*X> 1时为聚集分布,当X*X=1时为p o s s i o n分布;当X* X <1时为均匀分布㊂(7)T a y l o r指数公式S2=a X b㊂当a=1㊁b=1时为随机分布;当a>1㊁b=1时则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分布;当a<1㊁b<1时则为均匀分布㊂(8)I a w o平均拥挤度X*与平均密度X回归关系为X*=α+βX㊂当α>0时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当α=0时分布基本成分则为单个个体;当α<0时,则说明个体间相互排斥,β表示基本成份的空间分布型,而α㊁β值的不同则提供了种群的不同分布型关系:α=0|β=1随机分布α>0|β=1α=0|β>1聚集分布α>0|β>1α=0|β<1均匀分布聚集分布有3种类型:当α>0㊁β=1时表示个体群大小固定,个体群呈随机分布,;当α>0㊁β=1表示有一个公共K值的负二项分布;当α>0㊁β>1时,这在昆虫种群中最为普遍,表示无一定的数学模型;当β<1时,为均匀分布㊂1.2落叶松毛虫与林型和林龄的关系落叶松毛虫幼虫的分布与林型林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于2016年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幼虫虫口密度为指标,进一步对幼虫虫口密度与林型林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研究㊂在与林龄关系研究中,将落叶松林按林龄设置幼龄林㊁中龄林㊁成熟林3个梯度,每梯度依据不同及坡向不同设面积为100 m2样地5块,并按随机取样法选取一定量的样株,进而以对落叶松毛虫幼虫那个虫口密度进行了调查,并详细记录试验数据㊂1.3落叶松毛虫与坡向和坡位的关系此外,在以上研究中发现落叶松毛虫幼虫分布与坡向和坡位密切相关㊂因此,于2016年在落叶松幼龄林中以虫口密度为指标对落叶松毛虫幼虫分布与坡位和坡向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调查㊂1.4落叶松毛虫天敌调查采用林间野外调查与室内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落叶松毛虫不同发育阶段天敌寄生及捕食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天敌种类进行鉴定㊂2结果与分析2.1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2.1.1幼虫空间分布型根据3个林场10块样地的调查结果,计算出每样地的平均密度㊁方差和平均拥挤度,结果如表1所示㊂表1落叶松毛虫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标准地调查株数调查时间调查地点X S2X* 1552012-05-19广坪林场109.515323.28157.12 2502012-05-19广坪林场92.864138.77136.43 3522012-05-19广坪林场98.944497.81143.4 4502012-05-20广坪林场84.683679.35127.13 5552012-05-20广坪林场116.744934.60158.01 6502012-05-20广坪林场89.643525.54127.97 7502012-05-21大满沟林场67.932804.15108.21 8502012-05-21大满沟林场61.642693.05104.33 9502012-05-23长森岭林场53.211694.2184.05 10502012-05-23长森岭林场43.231234.6570.79根据以上结果,利用以上方法对7个幼虫聚集度指标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对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2和图1所示㊂表2落叶松毛虫幼虫聚集度指标X S2C A I IδK C A X*/X X*-X回归αβ81.843452.5440.9141.193.461.990.511.4823.9481.195根据表2所得10块样地落叶松毛虫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结果,对平均拥挤度X*与平均密度X 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其结果如图1所示㊂93第11期边宏等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图1 I a w o X *-X 线性回归由表2和图1可知,以10块样地调查资料作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回归,回归方程为X *=23.948+1.195X ,即α=23.948,大于0,说明落叶松毛虫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β=1.195,大于1,为聚集分布型㊂2.2落叶松毛虫与林型和林龄关系图2 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与林龄关系该地区落叶松毛虫主要危害人工落叶松纯林,天然林危害轻㊂由图2可知,2012年该地区松毛虫大发生的林分以15~30年生林龄的人工林为主,郁闭度均在0.65以上㊂此外,据调查该地区落叶松毛虫危害一般纯林重于混交林,林缘重于林内,林相整齐㊁生长旺盛的林分发生较轻,反之则较重㊂2.3落叶松毛虫与坡位和坡向关系图3 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与坡向关系图4 落叶松毛虫虫口密度与坡位向关系由图3可知,该地区落叶松毛虫阳坡即南坡㊁东南坡落叶松毛虫发生严重,造成的损失最大,而阴坡㊁北坡或西北坡危害较轻,损失较小㊂由图4可知,该地区落叶松毛虫坡下危害轻,坡中危害重,坡上危害轻㊂坡上35头株-1,坡中140头株-1,坡下虫口密度70头株-1,坡上与坡下和坡中差异显著㊂2.4 落叶松毛虫天敌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与天敌密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落叶松毛虫共有天敌30多种㊂调查结果显示,在落叶松毛虫卵期有6种天敌;幼虫-蛹期有24种天敌,其中寄生在幼虫的天敌为2种,病原微生物4种,捕食幼虫的天敌昆虫有4种㊁蜘蛛3种㊁鸟类4种;成虫期有3种天敌,分别为捕食成虫的蜘蛛2种,鸟类1种,详见表3㊂表3 落叶松毛虫不同虫态或虫期主要天敌种类虫态或虫期天敌种类卵期落叶松毛虫黑卵蜂T e l e n o m u s t e t r a t o m u s T h o m s o n松毛虫赤眼蜂T r i c h o gr a mm a d e n d r o l i m i M a t s 松毛虫卵宽缘金小蜂P a c h yn e u r o n s o l i t a r u s (H a r t i g )金小蜂M e s o po l o b u s s p .松毛虫卵跳小蜂E n c yr t u s d e n d r o l i m u s 跳小蜂O e n c yr t u s s p .幼虫蛹松毛虫绒茧蜂A pa n t e l e s o r d i m a r i u s (R a t z )松毛虫脊茧蜂R o ga s d e n d r o l i m i 松毛虫软姬蜂H ab r o n yxh e r o s W e s m a e l 松毛虫大蛾姬蜂H y p o s o t e r t a k a g i i (M a t s u mm u r a )黑侧沟姬蜂C a s i n a r i a n i g r i pe s G r a v e r h o r s t 古北黑瘤姬蜂C o c c y g o m i m u s i n s t i g a t o r T a b r i c i u s 松毛虫小盾寄蝇N e m o s t u r m i a a m o e n a M e i g e n 松毛虫狭颊寄蝇C a r c e l i a r a s e l l a R a r a n o r 条纹追寄蝇E x o r i s t af a s c i a t a F a l l e n 苏云金杆菌B a c i l l u s t h u r i ng i e n s i s 落叶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D s N P V 落叶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 s C P V白僵菌B e a u v e r i a b a s i a n a 黑蚂蚁P o l y r h a c h i s s p .中华广肩步甲C a l o s o m a c h i n e n s e K i r b y猎蜷R h o d n i u s s p .益蜷P i c r o m e r u s s p .花冈园蛛A r a n e u sm a r n t m o r e u s鞍形花蟹蛛X y s t i c u s e p h i p p i a t u s 大腹园蛛A r a n e u s v e r t r i c o s u s 大山雀P a r u s c i n e r e u s沼泽山雀P a r u s p a l u s t r i s 大杜鹃C u c u l u s c a n o r u s L灰喜雀C y a n o p i c a c ya n u s (P a l l a s )成虫花冈园蛛A r a n e u sm a r mm o r e u s鞍形花蟹蛛X y s t i c u s e p h i p pi a t u s 大杜鹃C u c u l u s c a n o r u s L 3 结论3.1 幼虫空间分布型测定的结果表明,该地区落叶松毛虫幼虫种群在林间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且在一切密度下部是聚集分布,聚集程度不因种群(下转第51页)4防 护 林 科 技 2019年植物保护具有较强的积极性,但是也反映出少儿及家庭对于野生动植物的相关知识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护尚存在较大欠缺㊂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是保护态度和行为形成的基础,也是衡量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重要指标之一[5]㊂本次调查体现出调查群体存在的最大矛盾,即是对野生动植物知识和保护的愿望与自身所汲取到的相关知识不匹配的矛盾㊂野生动物保护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有效性对于保护知识的获得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6]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各种知识的获取已经变得比以往更加便利,而同时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鱼龙混杂,亦可能对少儿形成正确的生态道德,塑造健康的三观造成影响㊂这就迫切的需要社会㊁学校㊁家庭对不良影响信息进行筛洗㊂多让少儿通过媒体接触积极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知识信息,过滤掉不良的信息㊂反之当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念后亦可以对家庭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产生积极影响㊂针对本次调查反映出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野保部门从行政执法中走出来,深入群众㊁学校等,参与到野保知识传播中,让少儿从小形成正确的观念㊂(2)学校应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让教师能直接在野保教育中发挥作用㊂(3)进一步加强媒体特别是手机直播A P P㊁其他信息传播A P P 的监管,多制作保护野生动植物知识传播的专题,而对于破坏盗猎野生动植物的行为要严厉打击㊂参考文献:[1]蒋志刚.野生动物的价值与生态服务功能[J].生态学报,2001, 21(11):1909-1917[2]万九妹.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探讨.江西教育科研[J].2001 (9):43[3]郑日昌,蔡永红,周益群.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6-47[4]王纳,刘彩虹,赵雷刚,等.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调查[J].陕西林业科技,2012(6):34-36 [5]董海燕,邹红菲.哈尔滨市大学生爱护野生动物意识调查分析[J].野生动物,2003,24(2):44-45[6]朱建国,季维志,韩联宪.公众保护意识教育在自然遗产保护中的作用[J].生物多样性,1998,6(1):73-78(上接第40页)密度的变化而变化㊂10块样地调查结果作平均拥挤度于平均密度回归,回归方程为X*=23.948+1.195X,表明落叶松毛虫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㊂3.2该地区落叶松毛虫主要危害15~30年生,郁闭度0.65以上的人工落叶松纯林,天然林危害轻,纯林重于混交林,林缘重于林内,阳坡重于阴坡,坡中重于坡上和坡下,且林相整齐㊁生长旺盛的林分发生较轻,反之则较重㊂3.3调查结果显示,在落叶松毛虫卵期有6种天敌;幼虫-蛹期有24种天敌,其中寄生在幼虫的天敌为2种,病原微生物4种,捕食幼虫的天敌昆虫有4种㊁蜘蛛3种㊁鸟类4种;成虫期有3种天敌,分别为捕食成虫的蜘蛛2种㊁鸟类1种㊂参考文献:[1]黄冬霞.伊春市带岭区主要虫害(落叶松毛虫)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2]温振宏.落叶松毛虫㊁柳蝙蛾的化学生态控制及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3[3]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2版(增订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4]周昌清,翁仲彦.松毛虫狭颊寄蝇实验种群生态学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03-107[5]肖艳,常忠连.辽宁省松毛虫监测预报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4(3):13-15[6]王文森,陈文海.对落叶松毛虫危害的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8):1415第11期杨占等沈阳市少儿家庭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调查分析。

牡丹江林区落叶松毛虫防治技术的研究

牡丹江林区落叶松毛虫防治技术的研究

牡丹江林区落叶松毛虫防治技术的研究摘要:落叶松毛虫在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一年发生一代,主要以幼虫危害。

实验发现阳坡虫口密度明显高于阴坡,混交林该害虫的发生程度要比纯林低。

采用人工饲养的办法详细观察不同虫龄的食叶量,并给出了防治落叶松毛虫的最佳时期及方法,化学防治中绿色微雷稀释200倍是防治落叶松毛虫的最佳浓度。

而防治落叶松毛虫最有效办法是开展综合防治。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763.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引言落叶松毛虫(西伯利亚松毛虫)作为食叶害虫的先锋种,它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和新疆等省(区)。

主要危害落叶松、樟子松、油松、云杉、冷杉等。

该害虫以幼虫取食针叶,大发生时,可把落叶松针叶全部食光,造成松林枯死。

1971年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县首次发现该害虫,1976年---1982年大面积暴发,受害最重的林分最高虫口密度达到869头/株,平均虫口密度达到608头/株。

落叶松毛虫大发生的7年时间里,牡丹江各县先后6次动用了飞机防治,防治面积39万亩次,防治费用达75万元。

为全面有效的防治落叶松毛虫,控制该害虫的危害,实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治办法,于2000年至2004年对该害虫在牡丹江林区的生活史、生物因子、生态因子、预测预报(发生发展规律)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研究。

二、牡丹江县自然概况牡丹江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座落在完达山与老爷岭北端的衔接处,隶属于七台河市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130°6′-130°16′,北纬45°16′-46°37′之间,全县总面积668.1万亩,管辖11个乡(镇)、11个国营林场。

气候:牡丹江县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冷暖空气次替频繁,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气晴好,雨量较少,冬季受冷空气侵袭,寒冷多雪,年平均气温为3.9℃。

土壤:土壤分布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暗棕壤分布在海拨200米以上,黑白浆土分布在150——200米之间,草炭土、沼泽土和水稻土则分布在100——150米的低湿地上。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落叶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树木害虫,对于落叶松等树种的生长与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

近年来,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呈明显上升趋势,很多地方都面临着严重的害虫危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调查研究。

调查时间和地点本次调查时间为2021年8月至9月,地点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调查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发现调查区域内的落叶松毛虫数量较多,落叶松毛虫危害比较严重。

特别是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内,落叶松毛虫数量更是惊人,一些树木的叶子已经被完全吃光,还有很多落叶松树干上爬满了落叶松毛虫,情况非常危急。

2.影响因素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落叶松毛虫大量繁殖的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和人为影响。

一方面,调查期间长白山地区气温较高,加上降雨量较大,为落叶松毛虫的繁殖提供了较好的空间和环境条件;另一方面,大量的人类活动影响了落叶松毛虫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如旅游、采集、伐木等。

3.应对措施了解了落叶松毛虫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后,我们在调查报告中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减轻它对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危害。

3.1 把宣传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加强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落叶松毛虫防治的认识,从而提高人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减少对落叶松树林的破坏和砍伐。

3.2 多元化防治对于已经受害的落叶松树,可以使用化学防治法、生物防治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理。

例如可以使用杀虫剂、昆虫粘板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也可以使用天敌等生物防治方法来控制落叶松毛虫的数量。

3.3 加强森林管理加强森林管理,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体系,是减轻落叶松毛虫危害的有效手段。

结论本次调查对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对于今后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落叶松毛虫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浅谈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

浅谈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

浅谈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及其综合治理摘要: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的松树品种,具有耐寒、耐旱生和长速度快等优点成为东北地区绿化和营林的主要松树品种。

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的主要病害,由于林地品种单一、林下杂草茂盛、林间生态结构失衡以及防治措施不力等因素导致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落叶松对于东北区域有重要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落叶松毛虫的研究工作。

本文简述了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了落叶松毛虫病害综合治理的措施。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征危害症状发生原因防治措施东北是我国林业资源主要集中区域,同时也林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在科学和集约化发展的大前提下,东北地区林业需要更快更好的提升。

由于经济和历史上的综合原因,东北地区林业欠账较多,表现为林业资金投入长期不足,林业资源日益减少,因此,新时期应该加强东北地区的林业资源的恢复工作,通过营林和生态建设,转变目前林业发展的困境,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是我国东北地区分布广泛的松树品种,具有耐寒、耐旱生和长速度快等优点成为东北地区绿化和营林的主要松树品种。

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的主要病害,在林地品种单一、林下杂草茂盛、林间生态结构失衡以及防治措施不力等因素影响下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出于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对于东北区域有重要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的考虑,有必要加强对落叶松毛虫防治的研究工作,应该从科学认知落叶松毛虫入手,了解落叶松毛虫产生的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综合防治落叶松毛虫病害的措施,保护珍贵的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资源,增加林业发展基础。

1、落叶松毛虫的概述1.1 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简介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superans(Butler)]是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的主要害虫,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幼虫体灰黑色,体侧有长毛,两侧密被灰白色绒毛,老熟的虫体长54cm一70cm,一年两代。

以4龄或5龄幼虫在树干基部的树皮中及树木根际周围的杂草或裂缝处越冬,次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危害。

落叶松毛虫的形态特性以及综合防控监测技术

落叶松毛虫的形态特性以及综合防控监测技术

2021年8期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技术·应用落叶松毛虫的形态特性以及综合防控监测技术王尧(新宾满族自治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抚顺113200)以往森林管理中治理落叶松毛虫,以喷施化学药剂为主,虽然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是其副作用较大。

许多林区由于滥用杀虫剂,导致林内益鸟、益虫的数量锐减。

加上落叶松毛虫产生耐药性,每隔几年会出现一次大规模爆发,林业资源受损严重。

在现代营林理念指导下,对于落叶松毛虫之类的林业有害生物,要优先考虑无公害防控技术。

物理方法有灯光诱捕、色板粘等;生物方法有放养天敌、释放性激素等;化学方法则需要选择低毒、专一、低残留的绿色农药。

通过构建综合防控监测技术体系,从源头上减少林内落叶松毛虫数量,保护林木资源免受侵袭。

1落叶松毛虫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研究1.1材料与方法1.1.1形态特性的观察于2017-2019年从小兴安岭林区采集不同生长阶段的落叶松毛虫。

其中,8个卵块共计317粒虫卵,100条幼虫,50头蛹,40对成虫。

在实验室内使用昆虫解剖镜对上述样本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

对于成虫主要观察其体型、体长和雌雄虫的差异;对于蛹主要测量长度、宽度;对于幼虫主要测量体长、头宽;对于卵主要观察颜色和测量直径。

将观察内容和测量数据做好记录。

除此之外,像成虫交尾后产卵情况、卵的孵化进度、卵的孵化成功率等也要做好记录。

1.1.2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分别观察两种环境下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种为室内饲养,使用专门的饲养箱,箱内温度控制在25±2℃,湿度控制在40-50%之间。

每日投放鲜嫩的松树枝。

另一种为野外跟踪观察,分别选择落叶松毛虫轻度、中度和重度发生区域,划出3块面积为10m×10m的观察区。

两种环境下的观察内容一致,主要是成虫羽化特征、交尾习性、产卵情况与寿命;幼虫的取食特性、发育情况;卵的颜色变化、孵化进度;蛹的发育情况、化蛹时间。

落叶松毛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

落叶松毛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

林业科学农家参谋-127-NONG JIA CAN MOU落叶松毛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探讨侯炳柱(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林场,吉林省吉林市,132021)【摘 要】对落叶松毛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进行阐述,提出了落叶松毛虫预测预报方法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发生规律;预测预报;防治落叶松毛虫(Dendrohmus superans(Butler)叉名西伯利亚松毛虫。

属鳞翅目、枯叶蛾科。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北部等,国外分布于俄罗斯、朝鲜、日本。

为害落叶松、红松、臭冷杉、鱼鳞松、红皮云杉及樟子松。

大发生时,可将全林针叶全部食尽,枝干毕露,似火烧。

受害林木生长衰退,极容易引起次期害虫发生,以致林木成片死亡。

2018年吉林地区多处落叶松、红松林分发生落叶松毛虫为害,掌握落叶松毛虫发生规律,对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 形态特征雄蛾翅展57~72mm,雌蛾69~85mm。

体色变化较大,由灰白至棕褐色,前翅较宽,外缘倾斜度较小,内横线,中线及外横线深褐色,外横线呈锯齿状,亚外缘线有8个黑斑,排列略成3字形,其最后两斑点若连成一直线,则与外缘近于平行,中室白斑较大而明显,后翅呈赭色。

雄蛾触角羽状,雌蛾触角栉齿状。

卵椭圆形,淡绿色。

幼虫烟黑色少数有黄斑,鳞毛银白色,背面两侧亚背线呈对称状,斑纹有时不明显,毛片束仅第2、3及9节较明显,毛片狭长而尖,先端无齿状突起,胸背有两条密绒状暗蓝色毛带,第8腹节背面有暗蓝色长毛束,老熟幼虫体长68~72mm。

蜡黄褐色。

茧灰白色。

2 发生规律1年I 代或2年1代,以幼虫于枯枝落叶层下越冬。

翌春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上树为害,起初啃食芽苞,放叶后取食全叶,幼虫取食时以胸足抱住针叶,从针叶顶端开始取食,若遇惊则坠落于地卷缩不动。

6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后在树枝、树干等处结茧化蛹,6月下旬成虫羽化,7月上旬是羽化盛期。

成虫具强趋光性,通常在黄昏及晴朗天夜晚飞翔或交尾,6月下旬开始产卵,卵产于受害轻微的松林林缘或向阳枝条的小枝上,卵块排列零乱。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1. 背景信息:
- 地点:落叶松生长区域
- 时间:调查期间为一个季度
2. 调查方法:
- 采样方法:随机抽样
- 调查范围:选择落叶松林地内不同区域进行调查
- 调查内容:落叶松毛虫的发生情况、数量、影响程度等
3. 调查结果:
- 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在调查期间,落叶松毛虫普遍发生于落叶松林地内,其中有15%的树木受到了毛虫的侵害。

- 数量变化:毛虫的数量在调查期间有所变化,开始时数量较少,之后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

- 影响程度:受影响的落叶松树木大部分只是叶片受损,但也有少部分树木严重受害,甚至濒临死亡。

4. 原因分析:
- 天气因素:调查期间天气炎热,适宜毛虫生长繁殖,导致数量增加。

- 生态平衡: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林地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数量的波动可能是生态平衡的一种自然调节过程。

5. 建议措施:
- 监测与预警:加强对落叶松毛虫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

- 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或利用毛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控制毛虫数量。

- 环境调控:改善落叶松林地的生态环境,提高落叶松的抵抗力,减少毛虫对落叶松的危害。

以上为落叶松毛虫发生情况的调查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咨询。

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灾害气象风险区划初步研究

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灾害气象风险区划初步研究
中图分类号 :P 6 . 1 33 4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 0 0—8 1 2 1 )2— 0 4— 5 1 X(0 2 0 0 2 0
落 叶松 毛虫 ( edom ssprn B tr ) D nrl u u eas( ue) 是 i l 我 国东 北 落 叶 松 林 多 发 的 主要 害 虫 。林 木 遭 受 害 虫 危 害 后 ,会 引 起 生 长 受 阻 ,严 重 时 甚 至 死 亡L J 1 。据 不完 全统 计 ,我 国落 叶松 毛虫 每 年发 生 面积大 约达 2 0— 8 0 2 0万 h m ,发生 周 期 大 约 为 l 4 年 ,以每公 顷每 年减少 生 长量 13 l计 算 ,减 少 .8n
( l国家气象 中心 ,北 京 10 8 ;2 沈 阳大气环 境研究所 ,辽 宁 沈 阳 10 1 1 001 . 10 6;
3 .国家林业局森 防总站 ,辽 宁 沈 阳 10 3 ) 104 摘 要 :利 用黑龙 江省牡丹 江市海林市松 毛虫发生情况与气象 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 ,筛选 出≥l 0℃积温正距 平 、
气象 因子 对 松 毛 虫 灾 害 的发 生 有 着 直 接 相 关 影 响 ,但 是 目前 关 于 松 毛 虫 灾 害 发 生 的 气 象 风 险 尚未见有 相 关 研 究 。近 年 来 ,随 着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和极 端气 候 事 件 增 多 ,为 松 毛 虫 等病 虫 害 发 生 提 供 了有 利 条 件 。本 文 利 用 黑 龙 江 省 牡 丹 江 市 海 林 市 松毛 虫 发 生 情 况 与 气 象 因 子 进 行 相 关 性 分 析 ,
木 材生 长量 2 6— 6 7 3 8万 m 。
并在其它条件 ( 口基数 、天敌、人为活动 ) 虫 相适 应 的 情 况 下 ,则 有 松 毛 虫 大 发 生 的 可 能 。此 外 ,

针对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病虫的调查以及防御工作的探讨

针对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病虫的调查以及防御工作的探讨

农家参谋林业科学-132-NONG JIA CAN MOU针对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病虫的调查以及防御工作的探讨周宏伟(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碳汇资源管理科,黑龙江大兴安岭,165000)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总面积近11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现有林区中面积最大的,国家始终十分重视对林区的保护问题,因此对该地区的保护自然成为了工作的重点。

虽然该地区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一个内部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但是近些年依然出现了很多问题对其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众所周知,病虫害问题对林区的危害是很大的,很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树木死亡,并且传播速度也较快。

而落叶松作为主要的树种,需要更加重视对其病虫害的防治。

1 对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病虫害的初步调查1.1 病害种类目前在落叶松上发现的病害主要为苗木猝倒病、落叶病、黄锈病等。

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针对松科植物的病害种类,国内已经有比较成熟的预防以及治疗的方法。

但是由于工作上的疏忽,加之林区面积过于巨大,进行防治工作的难度比较大,所以这些病害每年依然会导致很大的损失。

这部分损失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应当更加重视病害问题。

1.2 虫害种类常见的会对落叶松造成危害的昆虫有松毛虫、松尺蠖等。

由松毛虫而引发的虫害是最常见也是造成损失最大的,并且不仅限于落叶松,对于其他松科植物同样具有相同的危害,所以自然成为了工作的重点。

该虫繁殖速度较快,由于近些年我国重视造林工作,但是为了满足效益,只种植几种综合价值较高的树木,导致很容易发生虫害,并且一旦发生,就很难进行控制。

松梢斑螟也是常见的害虫,属于螟蛾科,与我们常见的飞蛾十分相似,由于该昆虫具有趋光性,所以经常出现在阳光充足的地方,针对其这一特性,可以采用黑光灯或者高压汞灯进行捕杀。

2 大兴安岭落叶松林区病虫害多发的原因2.1 大量人工造林破坏了原有平衡上文中提到落叶松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但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自然成熟,这就无法达到人们获取效益的需求。

北方人工落叶松纯林的几种虫害及防治措施分析

北方人工落叶松纯林的几种虫害及防治措施分析

北方人工落叶松纯林的几种虫害及防治措施分析王瑞新,彭倩倩(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承德 068455)摘 要:落叶松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的植物,对环境保护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人工栽植的落叶松越来越多,但在其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虫害影响。

文章主要研究了北方人工落叶松纯林常见的几种虫害以及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落叶松 虫害 防治措施在人工森林种植中,虫害问题一直就是需要时刻关注的问题,一旦森林出现虫害,若不予及时处理,必然会带来极大的损失,造成虫害的恶性循环,尤其是针对大面积的纯林,存在很大的虫害暴发危险。

因此,寻找解决和控制虫害发生的途径,做好人工纯林的虫害防治工作很有必要。

目前,人工落叶松纯林面临的虫害主要有落叶松鞘蛾、落叶松毛虫和舞毒蛾等,针对这几种常见虫害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1 落叶松鞘蛾的防治落叶松鞘蛾属于鳞翅目、鞘蛾科。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三省、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一带,幼虫主要蚕食落叶松的叶肉,虫害爆发时,70%的落叶松会被蚕食,松林受到极大的损害[1]。

1.1 形态特征落叶松鞘蛾共有卵、幼虫、成虫、蛹4种形态。

卵主要呈现为半球形,表面颜色为黄色,有棱起;幼虫身体为黄褐色,头部和前胸为黑褐色,且有闪亮点,身长约为5 mm;成虫落叶松鞘蛾展翅可以长达9 mm,头部光滑有丝状的触角,翅膀狭长,有银色和灰色的鳞片;蛹为黑褐色,长度约为3 mm。

1.2 生活习性落叶松鞘蛾,从9月下旬,幼虫开始使用针叶来制作筒状鞘,10月份在鞘内准备过冬,4月中旬开始蚕食嫩芽,过冬之后的幼虫,食量很大,此时对于落叶松的危害最大,5月份开始化成蛹并形成成虫,6月份开始在松针的背面产卵,6月中旬孵化的幼虫开始蚕食落叶松的叶肉。

1.3 防治方法在幼虫活动的高发期,例如4、5、6月份,可采用苦烟乳油进行虫害防治,通常情况,每667 m2的落叶松林使用45 g的苦烟乳油进行人工喷烟化学防治;落叶松鞘蛾成虫具有趋光特性,可以在21 时到凌晨3时使用灯光进行成虫的诱杀。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针叶或小枝上ꎮ
1 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
落叶松毛虫种群爆发与 森 林 环 境 有 着 密 切 的 关
系ꎮ 诸多研究表明ꎬ 落叶松毛虫的发生与森林气候、
立地条件、 林分结构、 人类活动等因素直接相关ꎮ
2 1 立地条件与林分结构的影响
落叶松毛虫的种群爆发与森林的立地条件和林分
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ꎮ 落叶松毛虫具有 很 强 的 趋 光
※林业科学 农业与技术 2020ꎬ Vol 40ꎬ No 08 8 1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赵 佳
( 黑龙江省减灾中心ꎬ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措施与方法进行了探讨ꎮ
关键词: 落叶松毛虫ꎻ 森林虫害ꎻ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 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9754 / j nyyjs 20200430029
落叶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ꎬ 是我国森林虫害
中的常见害虫之一ꎮ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 东北
时ꎬ 蜕皮后的幼虫也需要静伏数小时 ( 大约需要 7 ~
8hꎬ 个别可达 12h 以上) 才能开始取食ꎮ 初孵化的幼
虫死亡率很高ꎬ 取食主要为针叶尖端及边缘ꎬ 3 龄后
可取食整片松针ꎬ 取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ꎬ 一般雌
虫的取食量要大于雄虫ꎮ 幼虫在 9 月份松林落叶时停
止取食ꎬ 越冬场所为林内的枯枝落叶层下ꎬ 直到第 2

重要的影响ꎬ 尤其是温度因子ꎬ 直接影响着落叶松毛
虫的生长发育速度ꎮ 促进落叶松毛虫生长发育最适宜
的温度为 28℃ 左右ꎬ 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生长发
育ꎬ 越冬幼虫在次年春季平均温度达到 5℃ 以上才会
上树取食ꎮ 湿度对落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也具有重要

辽东地区落叶松毛虫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

辽东地区落叶松毛虫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

辽东地区落叶松毛虫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作者:崔雪来源:《新农业》2022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辽东毗邻吉林省地区大面积发生落叶松毛虫,呈蔓延态势。

笔者结合辽西油松毛虫防治经验,对辽东地区松毛虫的发生情况和危害特点进行阐述,对成灾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防治总体策略。

关键词:辽东地区;落叶松毛虫;发生现状;防治策略落叶松毛虫(又名西伯利亚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危害对象涵盖松科所有树种,包括落叶松、红松、樟子松、油松、赤松、长白松、冷杉等。

根据桓仁县的观察,落叶松毛虫1年发生1代,以3~4龄幼虫于枯枝落叶层下越冬,翌年4月下旬(当日平均温度达8~10℃时),越冬幼虫开始上树危害,起初啃食芽苞,放叶后取食全叶,5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在树枝、树干处结茧化蛹,7月上旬成蟲羽化,盛期是7月中旬,成虫具有强趋光性,通常在黄昏及晴朗天夜晚飞翔或交尾,7月下旬开始产卵,每只雌蛾平均产卵312粒,8月上中旬出现初孵幼虫,2龄以后开始分散取食危害,直至9月中旬下树越冬。

1.1 发生情况根据截至6月末上报的数据统计,辽东地区落叶松毛虫发生面积0.4万公顷,其中本溪市发生面积0.2万公顷,抚顺市发生面积0.2万公顷。

本溪市主要发生在桓仁县8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本溪县田师傅镇局部也有发生。

抚顺市清原县和新宾县都大面积发生。

落叶松毛虫成虫飞翔能力很强,秋季发生面积将会迅速扩大。

1.2 危害特点落叶松毛虫5龄时便进入暴食期,若防治不及时,会在短时间内吃光大面积松林的针叶,可导致常绿松树当年直接死亡,落叶松连续2年吃光叶片可导致死亡。

一旦暴发成灾,将引发松林大面积枯死,严重威胁森林生态安全。

2018年秋,清原县湾甸子林场近千亩红松林被吃光,2019年6月末观察,大部分树木死亡,损失惨重,有些红松林树龄在40年以上。

2.1 毗邻吉林灾区据吉林省林草部门2018年10月份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省除白城地区外,其他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松毛虫灾情,虫情分布面积达485万亩。

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控监测技术

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控监测技术

农业灾害研究 2023,13(7)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及综合防控监测技术秦东旭,崔志刚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吉林二道白河 133613摘要 落叶松毛虫会对针叶树种造成严重危害,了解和掌握落叶松毛虫的生态学特性,能够使虫害防治措施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林木保护和林区发展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研究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常用的防控技术及其效果,以期为我国东北地区森林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763.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3)07–0011-03在传统林区管理中防治落叶松毛虫时通常会运用化学药剂,虽然这种方式操作简便,效果明显,但其副作用较大,会对林区自然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同时,从林区管理实践中不难看出,受到落叶松毛虫耐药性的影响,每隔几年就会大规模暴发1次该虫害,对长白山林业资源造成严重损害。

因此,在现代林区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在防治落叶松毛虫时要优先考虑无公害防控技术,而这便需要了解这类有害生物的生态学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综合防控监测技术体系,对于保护长白山地区的林木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1 长白山地区与落叶松毛虫相关概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面积19.6万hm2,森林覆盖率超过85%。

该地区的植被垂直分布十分明显,海拔从高到低依次为高山苔原带、岳桦林带、针叶林带和阔叶红松林带[1]。

而落叶松毛虫会对落叶松、油松、红松、樟子松、冷杉和云杉等针叶树种造成危害,虫害严重时会导致松林成片枯死等[2-3]。

因此,了解和掌握落叶松毛虫的生态学特性,并科学运用综合防控监测技术。

2 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态学特性2.1 材料与方法2.1.1 落叶松毛虫与林龄、林型的关系 根据落叶松林的生长年限,设置3个梯度,即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每梯度选取面积为667 m2的样地1块,随机抽取一定样株,开展调查并详细记录。

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8年8月防 护 林 科 技A u g.,2018第8期(总179期)P r o t e c t i o nF o r e s t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N o .8(S u m N o .179)文章编号:1005-5215(2018)08-0040-03收稿日期:2018-05-22 作者简介:陈方昕(1971-),男,黑龙江呼兰人,大学,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保护研究.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研究陈方昕1,李文光1,马小丽2(1.哈尔滨市林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9;2.哈尔滨市林业局基金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 要 对吉林省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 e r a n s B u t l e r )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落叶松毛虫在长白山地区1年1世代,跨2个年度,幼虫共7龄㊂(2)该地区落叶松毛虫产卵量随雌蛹质量增加而增加,线性回归关系为:y =109.17x -95.185,R 2=0.8552㊂且当蛹质量小于2.00g 时,其产卵量较少,但当蛹质量高于3.50g 时,落叶松毛虫产卵量大幅增加,一般在300粒以上㊂据此可对翌年落叶松毛虫种群密度进行估算和监测㊂关键词 长白山;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中图分类号:Q 969.42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3601/j.i s s n .1005-5215.2018.08.016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 e r a n s i nC h a n gb a iM o u n t a i nA r e a C h e nF a n g x i n 1,L iW e n g u a n g 1,M aX i a o l i 2(1.H a r b i nF o r e s t r y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H a r b i n150029,C h i n a ;2.F u n dS t a t i o no fH a r b i nF o r e s t r y Bu r e a u ,H a r b i n15002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e r a n s i nC h a n g b a iM o u n t a i na r e aof J i l i nP r o v i n c ew e r e s t u d i e d .R e s u l t s h o w s t h a t :(1)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 e r a n s i s 1y e a r a n d1g e n e r a t i o n i n th eC h a n g b a iM o u n t ai na r e a ,s p a n n i n g 2y e a r s ,a n d t h e l a r v a e a r e 7y e a r s o l d .(2)T h ee g gp r o d u c t i o no f 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 e r a n s i nt h i sa r e a i n -c r e a s e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o f f e m a l e q u a l i t y .T h e l i n e a r r e g r e s s i o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s :y =109.17x -95.185,R 2=0.8552.W h e n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c o c k r o a c h e s i s l e s s t h a n 2.00g ,t h e a m o u n t o f e g g s l a i d i s s m a l l ,b u tw h e n t h e q u a l i t y o f c o c k -r o a c h e s i sh i g h e rt h a n3.50g ,t h ee g gp r o d u c t i o no f l a r c hc a t e r p i l l a r si n c r e a s e g r e a t l y ,g e n e r a l l y mo r et h a n300g r a i n s .B a s e do n t h i s ,t h e p o p u l a t i o nd e n s i t y o f 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 e r a n s c a nb e e s t i m a t e da n dm o n i t o r e d .K e y wo r d s C h a n g b a iM o u n t a i n ;D e n d r o l i m u s s u p e r a n s ;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落叶松毛虫(D e n d n o l i m u s s u pe r a n s B u t l e r )属昆虫纲(I n s e c t a )鳞翅目(L e p i d o pt e r a )枯叶峨科(L a s i o c a m pi d a e )松毛虫属(D e n d r o l i m u s )食叶害虫,具有分布区广㊁危害谱宽等特点㊂在国外分布于俄罗斯㊁蒙古㊁朝鲜㊁日本等[1];国内分布于黑龙江㊁吉林㊁辽宁㊁内蒙古㊁新疆㊁河北北部等地[2]㊂由于其幼虫连续2年取食针叶,不利于树木生长,并能够引起蛀干害虫发生,进而导致落叶松林木大面积死亡,造成严重的林业经济损失[3-5]㊂因此,本研究以落叶松毛虫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进行调查研究㊂1 材料与方法1.1 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观察1.1.1 形态特征的观察 于2014 2017年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分别选取红落叶松毛虫发生的不同时期采集各虫态落叶松毛虫,其中成虫50对㊁蛹100头㊁幼虫400头及卵块20块900粒㊂并于室内在昆虫解剖镜下观察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㊂选定的观测特征为落叶松毛虫卵的形状㊁颜色;老熟幼虫的体型㊁体色;成虫的体型㊁各部分体色及雌雄虫差异等㊂并用游标卡尺测量其成虫翅展㊁体长㊁体宽;蛹长㊁宽;幼虫头宽㊁体长㊂测量标准为:成虫体长以头顶至腹末为准;体宽以胸部宽度为准;卵长以两端最尖端为准;宽度以其最宽处为准㊂与此同时,测量落叶松毛虫不同虫态的质量,并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㊂1.1.2 年生活史 本文采用林间种群调查和室内种群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㊂具体方法为:在林间样地中分别于每月的上㊁中㊁下旬采集相应数量的落叶松毛虫卵㊁幼虫㊁成虫㊁蛹及成虫,并对其每虫龄的发育时间㊁死亡率及结茧化蛹进度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统计㊂同时,于该地区设置标准地进行同步套笼观察,即在落叶松毛虫羽化前将蛹置于养虫笼中,对其羽化㊁成虫雌雄比㊁交尾㊁产卵㊁孵化进度情况进行观察㊁记录和统计㊂与此同时,分别采集红松实小卷蛾卵100粒㊁蛹100头进行同步观察,并详细记录实验数据,作为参考和校正㊂1.1.3 生活习性调查 主要采取林间野外调查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落叶松毛虫的生活习性进行系统的调查,即分别于落叶松毛虫的重度发生区㊁中度发生区㊁轻度发生区选取面积不少于0.2h m 2的标准地5块,标准株30株进行林间调查,同时与实验室同步观察相结合,对落叶松毛虫成虫羽化㊁成虫交尾习性㊁成虫产卵㊁成虫寿命㊁化蛹㊁卵发育㊁卵孵化㊁幼虫发育㊁幼虫取食的习性系统进行观测,并依据所得数据对蛹质量和产卵关系进行进一步研究㊂其中落叶松毛虫室内饲养选定温度为22.12ħ,湿度为50.12%,采用新鲜的松树枝进行饲养,并每日更换㊂2 结果与分析2.1 落叶松毛虫形态特征2.1.1 成虫 落叶松毛虫雌虫体长30~42mm ,翅展74~92mm ;雄虫体长25~33mm ,翅展58~72mm ㊂其体色变化较大,有灰黑色㊁灰白㊁黄棕㊁黑棕等色,以灰黑色为主㊂雌蛾触角栉齿状,雄蛾触角羽状㊂前翅较宽,亚外缘纹上有8个明显黑斑,排列略呈 3 字形,中室白斑大,显著,后翅颜色较淡,呈赭色㊂2.1.2 卵 该地区落叶松毛虫卵大小为1.94~2.21mm ,宽1.51~1.64mm ,呈椭圆形,初产为青绿色,孵化前颜色变深,呈深紫色㊂2.1.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60~80mm ,其颜色多为烟黑色㊁灰白色和灰褐色㊂体被杂毛状,黑色长毛,侧毛银白㊂体节背部有褐斑,1对暗蓝色毛束于8腹节背部㊂胸背部有一对毒毛带呈深蓝色,腹部两侧的白色丛毛以灰褐色者最大而明显,体侧多有褐斑㊂2侧黑色毛丛,以前胸节上的为最长㊂蓝黑色毛囊于胸部2㊁3节及腹部第9节处出现㊂此外,由表1可知,落叶松毛虫幼虫的头宽及体长会随龄期的增加而显著增大,1龄幼虫体长7.0ʃ0.3mm ,头宽1.2ʃ0.5mm ;3龄幼虫体长28ʃ1.5mm ,头宽3.1ʃ0.8mm ,而7龄幼虫体长70ʃ1.3mm ,头宽为7.1ʃ1.7mm ㊂表1 落叶松毛虫幼虫不同龄期的头宽和体长龄期1龄2龄3龄4龄5龄6龄7龄平均体长/mm7ʃ0.315ʃ1.128ʃ1.540ʃ1.653ʃ1.364ʃ1.670ʃ1.3平均头宽/mm1.2ʃ0.51.8ʃ0.53.1ʃ0.83.8ʃ0.44.7ʃ0.56.4ʃ0.57.1ʃ1.72.1.4 蛹 落叶松毛虫蛹呈纺锤形,雄蛹长27.4~32.2mm ,雌蛹长29.2~36.7mm ㊂深褐色,外被有厚灰色薄丝茧,并缀有毒毛㊂2.2 生活史经研究,落叶松毛虫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为1年1代,跨2个年度㊂多为3㊁4龄幼虫,而老熟幼虫一般在6月下旬结茧化蛹㊂7月中下旬羽化成虫,交尾产卵,详见表2㊂表2 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年生活史月份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翌年3月旬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当年(-)----------ОООО++++++---------(-)注:(一)越冬幼虫; 幼虫;O 蛹;+成虫:卵㊂2.3 落叶松毛虫习性2.3.1 成虫 落叶松毛虫成虫6月下旬至8月上旬羽化,羽化盛期为7月中旬,其羽化情况见图1㊂成虫羽化多在19:00 22:00,羽化初期,虫翅还不能伸展,待其体表变干后方可伸展,当其被惊扰时会呈假死状态㊂成虫多于羽化当天夜间交尾,在交尾时如遇惊扰则落地不动㊂产卵高峰于7月中旬,且喜产卵于树冠中下部的针叶丛或小枝上,当虫口密度较大时,也将卵产于白桦叶或地被物的叶片上,产卵多在夜间进行㊂产卵量为130~469粒,平均产卵量296粒,遗留卵量平均38粒㊂室内观察发现,落叶松毛虫雌虫寿命最短为1~10d 不等,平均7.2d ;雄虫寿命为2~7d ,平均5.1d㊂14 第8期 陈方昕等 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研究图1长白山地区落叶松毛虫羽化进度情况2.3.2产卵量与雌蛹蛹质量由表3和图2可知,落叶松毛虫随着雌蛹质量增加其产卵量亦随之增加,其线性回归关系为:y=109.17x-95.185,R2 =0.8552㊂同时,当蛹质量小于2.00g时,其产卵量较少,但当蛹质量高于3.50g时,落叶松毛虫产卵量大幅增加一般在300粒以上㊂因此,可据此对翌年落叶松毛虫种群密度进行估算和监测,为落叶松毛虫测报提供依据和参考㊂表3落叶松毛虫蛹质量与产卵量关系样本编号蛹质量x/g产卵量y/粒x2y2x y12.53211.196.4244602.59535.2322.53172.126.4229626.15436.2132.85214.368.1345950.70611.1743.06197.069.3838832.18603.4553.59317.8512.89101025.971141.1664.22437.1717.84191117.621846.5574.33278.7818.7477715.541206.9584.75443.5122.58196697.402107.4794.86463.5723.59214896.372251.76 105.39474.1329.00224798.152553.39Σ38.123209.73155.011165262.6713293.34图2落叶松毛虫蛹质量与产卵量相关关系回归2.3.3卵落叶松毛虫初产时青绿色,渐变为灰褐色㊂卵期约16d㊂卵孵化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8月中旬达孵化高峰,多在清晨孵化,孵出的幼虫,蚕食部分或全部卵壳,孵化率可达95%以上,可分为4个阶段:卵表为淡绿色,卵内为白色液体;卵表颜色加深至豆绿色,胚胎颜色为橘黄色胶状物,卵内为乳白色胶状物,此阶段会产生白色去斑原生质;卵的颜色变为有光泽的灰白色,卵壳中部有深暗色物质聚集;卵的颜色加深至紫褐色且有光泽,卵壳膜内有白色或黑色的幼虫体㊂2.3.4幼虫该地区落叶松毛虫1年1代,共7龄,活动期约为160d,一龄幼虫龄期平均为9.0d;二龄幼虫龄期平均为9.5d;三龄幼虫龄期平均为31d;四龄幼虫龄期平均为28.5d;五龄幼虫龄期平均为20.5d;六龄幼虫龄期平均为31.5d;七龄幼虫期为25d㊂幼虫昼夜取食,幼龄幼虫喜食落叶松幼嫩枝叶的尖端和边缘部位,3龄幼虫可取食整个叶片㊂幼虫于9月下旬以2龄至4龄幼虫越冬,翌年4月下旬开始取食㊂2.3.5蛹由表2可知,落叶松毛虫7龄幼虫于当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化蛹,化蛹高峰为6月中旬㊂化蛹时,老熟幼虫食量下降,于树皮裂缝或小枝上结茧,1d左右完成,多在枯叶丛或枝条隐蔽处㊂蛹期最短17d,最长27d,平均23d㊂3结论本研究对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对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3.1落叶松毛虫在长白山地区1年1世代,跨2个年度,幼虫共7龄㊂大部分以3~4龄幼虫钻到枯枝落叶层下卷曲越冬;老熟幼虫约于6月下旬在树上结茧化蛹,化蛹高峰为6月中旬,蛹期平均23d;7月中旬达羽化盛期,交尾产卵,雌虫平均寿命7.2d,雄虫平均寿命5.1d;雌虫平均产卵量296粒,喜产卵于树冠中下部的针叶丛或小枝上,当虫口密度较大时,也将卵产于白桦叶及林下地被物的叶或小枝上,呈块状,卵期约16d,可分为4个阶段,8月中旬达孵化高峰㊂3.2该地区落叶松毛虫产卵量随雌蛹质量增加而增加,线性回归关系为:y=109.17x-95.185,R2 =0.8552㊂且当蛹质量小于2.00g时,其产卵量较少,但当蛹质量高于3.50g时,落叶松毛虫产卵量大幅增加,一般在300粒以上,可据此对翌年落叶松毛虫种群密度进行估算和监测㊂参考文献:[1]胡礼禹.落叶松毛虫蛹油的提取㊁分析及其抗氧化稳定性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2[2]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增订本)[M].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3]R a eA M,R o b i n s o nD M,S t r e e tN R,e t a l.M o r p h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s t r a i t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b i o m a s s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i n s h o r t r o-t a t i o n c o p p i c e p o p l a r[J].C a n JF o rR e s.2004(34):1488-1498 [4]周昌清,翁仲彦.松毛虫狭颊寄蝇实验种群生态学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03-107[5]肖艳,常忠连.辽宁省松毛虫监测预报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4(3):13-1524防护林科技2018年。

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研究进展

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研究进展

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研究进展
邹莉;张国权;黄建伟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落叶松毛虫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森林害虫之一,取食松针,对针叶树的生长发育为害巨大,从而严重影响该地区的木材生产和林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提高.暴发时甚至会使针叶林成片的死亡,破坏针叶林的结构组成和生态功能,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多年来我国学者对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落叶松毛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的研究进展,为该地区落叶松毛虫的可持续控制和针叶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4页(P2584-2587)
【作者】邹莉;张国权;黄建伟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有机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东北林业大学有机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省五常市林业局,黑龙江五常150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8+5
【相关文献】
1.我国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毛虫综合研究进展 [J], 陈宏伟;胡远满;常禹;布仁仓;刘淼;刘娜
2.东北地区降雪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J], 靳雪梅;陈伟伦;薛洪海;白玉;徐春博
3.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灾害气象风险区划初步研究 [J], 郭安红;王纯枝;李轩;张玉书;张旭东
4.东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和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J], 孟凡立;于瑾瑶;李春杰;黄铭慧;赵磊;王旋;姜野;秦瑞峰;王从丽
5.东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和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J], 孟凡立;于瑾瑶;李春杰;黄铭慧;赵磊;王旋;姜野;秦瑞峰;王从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通化县落叶松毛虫发生与防治

通化县落叶松毛虫发生与防治

科普惠农【科普惠农植物保护与栽培ZHI WU BAO HU YU ZAI PEI通化县落叶松毛虫发生与防治刘春强吉林省通化县林业局,吉林通化134100通化县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长白山系龙岗山脉余脉。

今年春季,通化县西北部林区发生了落叶松毛虫灾情,我们本着“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通过系统调查,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1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危害1.1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落叶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的一种松毛虫。

该虫在通化县多为1年1代,以3龄幼虫在枯落层越冬;翌年春季日均温度为8~10℃时开始活动,上树取食芽苞和针叶;6月中旬幼虫老熟后在树上结茧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成虫羽化,在寄主的小枝和针叶上产卵;7月中下旬卵孵化为幼虫,取食针叶;10月上旬后幼虫下树越冬。

1.2落叶松毛虫危害松毛虫是中国东北林区的重要害虫,专门取食为害落叶松、红松、油松、樟子松、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种。

虫口密度高时,常将寄主针叶食光,使枝干形同火烧。

2落叶松毛虫虫害发生原因及灾情情况2.1虫害发生原因近几年由于气候异常,这种高温、少雨、多日照有利于落叶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还利于害虫病毒、细菌、真菌病的流行。

因此落叶松毛虫越冬种群基数较高。

且4月下旬至5月中旬高温少雨,有利于落叶松毛虫正常生长发育。

导致落叶松毛虫幼虫提前15d上树为害。

据观测,今年落叶松毛虫化蛹较常年提前约15d。

2.2灾情情况截至目前通化县落叶松毛虫发生面积4.7461km2,分布在二密镇、四棚乡、富江乡、聚鑫经济开发区及英额布林场、三棚林场的林区内,发生面积较大。

据统计,上述单位落叶松毛虫发生面积多为中重度发生。

3落叶松毛虫虫害防治措施3.1加强防控宣传制定松毛虫各时期防治方法及措施宣传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让农民和职工对松毛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动员群众参与松毛虫防治,减少国有、集体及个人林木的损失。

落叶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

落叶松毛虫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研究

·222·林 业 科 技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1期摘要:东北林区主要植物为落叶松、红松、云杉等,而落叶松毛虫则为该地区最大的害虫,其食害针叶,爆发时会将针叶吃光,使其枝干状如火烧,严重时会导致松林成片枯死。

我国现已采用农业、物理、化学及生物防治的防治方法,已取得初步成效。

就松毛虫现状,其带来的危害进行分析,提供了相应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危害;防治方法1 落叶松毛虫概述1.1 落叶松毛虫简介落叶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其幼虫体侧有长毛、褐斑清晰,成虫体色为由灰白到灰褐,前翅外缘较直。

落叶松毛虫多生于背风向阳、干燥稀疏的落叶松纯林内,大致为两年一代或一年一代,多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新疆等省区。

1.2 落叶松毛虫的危害落叶松毛虫以3~4龄幼虫在枯枝落叶层下过冬,第二年4月(当日平均温度达8~10℃时),幼虫开始上树危害,最初吃食芽苞,放叶后吃全叶,6月老幼虫在树枝、树干等处结茧化蛹,7月成虫并开始羽化,成熟期约为7月,成虫强趋光,经常在黄昏以及晴天夜晚飞翔或交尾,7月下开始产卵,8月出现初孵幼虫,2岁以后便开始分散取食危害,直至9月中旬下树越冬。

落叶松毛虫在幼虫阶段以落叶松、红松等松叶为食,若大量幼虫集中,则导致针叶被松毛虫吃光,缺失营养导致树木死亡。

落叶松毛虫虫体和茧壳上的毒毛会使人类中剧毒、四肢关节肿痛,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1.3 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原因首先,由于近些年极端天气频发,全球变暖、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自然现象使得自然环境不断变化,尤其是暖冬现象,给落叶松毛虫过冬带来的极大的便利条件,而降水量变化则会导致落叶松毛虫虫卵孵化的成功率过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则会导致落叶松毛虫大量繁殖,最终造成落叶松毛虫病虫害的发生。

而这些天气现象也会使林间难以形成完整的食物链体系,从而导致落叶松毛虫的天敌赤眼蜂的数目急剧下降,造成使落叶松毛虫泛滥成灾。

再次,由于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对木材的需求与日俱增,大量乱砍乱伐使林间植被减少,杂草增多,更利于落叶松毛虫的生长生活。

浅析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浅析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

浅析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摘要】落叶松毛虫是针叶树主要的食叶性害虫之一。

其危害具有周期性,生殖能力强,具有迁移能力,其发生与地形、地势、林分组成等条件有关。

防治应从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出发,利用物理防治、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进行。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防治落叶松毛虫(又名西伯利亚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属鳞翅目,枯叶蛾科,食叶性害虫。

是我国东北林区重要的害虫之一。

主要为害落叶松,同时对红松、油松、樟子松、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种也给以加害。

落叶松毛虫大发生时可将全林针叶食光、枝杆毕露,形似火烧,严重时成片林木枯萎死亡。

1.落叶松毛虫的形态特征落叶松毛虫分为蛹、幼虫、成虫、卵四种形态。

(1)蛹:落叶松毛虫的雌蛹长30-36mm;雄蛹长27-32mm。

蛹的臀棘细而短,末端很少弯曲到270度,卷曲。

(2)幼虫:落叶松毛虫的幼虫体长63-80mm。

体色变化甚大,有烟黑、灰黑和灰褐三种。

体侧有长毛,褐斑清楚。

头部褐黄色。

额区与傍额区暗褐,额区中央有三角形深褐斑。

中后胸节背面毒毛带明显。

腹部各节前亚背毛簇中窄而扁平的片状毛小而少,先端无齿状突起,只有第8节上较发达。

体侧由头至尾有一条纵带,各节带上的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

(3)成虫:落叶松毛虫的成虫前翅外缘较直,中横线与外横线间距离较外横线与亚外缘线间距离为阔。

其体长雄蛾25-35mm,雌蛾28-38mm;翅展雄蛾57-72mm,雌蛾69-85mm。

体色由灰白到灰褐。

(4)卵:落叶松毛虫的卵长约2.27mm;宽约1.75mm。

卵粉绿色或淡黄色。

精孔周围爪状突的数目7-13枚,平均9枚。

外层室的室壁已消失,室中央无特殊象征,棱角毛十分清楚,距离精孔较远者,更较粗大。

内层室有6层,室壁比较薄。

中层室有5层,室多呈六角形,室壁较厚,棱角上有毛,室中央无凹下或凸出部分。

2.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落叶松毛虫大多一年一代,以三、四龄幼虫在树下的枯枝落叶层下越冬,幼虫至7-9龄在日平均气温达10℃时,从土中爬出,上树取食针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研究进展作者:邹莉张国权黄建伟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09期摘要落叶松毛虫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森林害虫之一,取食松针,对针叶树的生长发育为害巨大,从而严重影响该地区的木材生产和林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提高。

暴发时甚至会使针叶林成片的死亡,破坏针叶林的结构组成和生态功能,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多年来我国学者对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落叶松毛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的研究进展,为该地区落叶松毛虫的可持续控制和针叶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6.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9-02584-04基金项目2013年省级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金项目[(2013)st04]。

作者简介邹莉(196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资源微生物研究。

东北地区的原始森林生长茂密,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和天然林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白桦、樟子松等。

近年来,该地区森林虫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繁[1],落叶松毛虫是其中最常见也是为害最严重的森林害虫之一。

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属鳞翅目,枯叶蛾科。

取食针叶,暴发时吃光针叶,使枝干形同火烧,严重时使松林成片枯死,除为害落叶松外,还为害红松、油松、樟子松、冷杉等针叶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以及新疆北部地区,俄罗斯、蒙古、朝鲜以及日本等地也有分布[2-3]。

落叶松毛虫为害范围大,传播速度快,极难防治。

据统计,在我国每年落叶松毛虫发生面积近300万hm2,导致木材减少量约为400万m3,同时严重降低了林产品产量和质量,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4]。

而我国东北地区是落叶松毛虫的主要发生地,落叶松毛虫的发生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防控技术的发展以及对落叶松毛虫研究的深入,人们在防治落叶松毛虫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笔者对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综合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可持续控制落叶松毛虫和科学经营森林提供理论依据。

1 形态特征1.1成虫雌蛾体长28~38 mm,翅展70~93 mm,雄蛾较小,体长25~35 mm,翅展50~76 mm;雌蛾触角栉齿状,雄蛾触角羽毛状。

体色和花斑变化较大,有灰白、黄棕、黑灰色等,前翅较宽,外缘较直,内横线、外横线、中横线为深褐色,外横线呈锯齿状,亚外缘线有8个黑斑,中室白斑大且明显,后翅颜色较淡,为赤褐色。

1.2卵椭圆形,长1.9~2.5 mm,宽约1.8 mm,初产时为淡绿色,后变为粉黄色。

1.3幼虫幼虫分为9龄,老熟幼虫长55~90 mm,体色变化很大,有灰褐色、灰白色或烟黑色,中、后胸背面有2条蓝色闪光毒毛,体侧由头至尾有1条纵带,各节带上的白斑不明显,每节前方由纵带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

1.4蛹长30~45 mm,暗褐色,茧灰白色或灰褐色。

2生物学特性2.1 生活史落叶松毛虫在东北地区林区为2年发生一代,幼虫有9龄,跨3个年度,第l年以2~4龄幼虫越冬,以3龄为主,约占72%,越冬场所大多在落叶层与地表之间,部分在枯枝落叶层中及地表土内。

翌年春季4月下旬上树取食,从落叶松芽苞开放一直为害到9月下旬落叶松落叶,此时5~7龄幼虫再次下树越冬,以6龄为主,约占67%;第3年4月下旬再次上树为害直到5月下旬开始结茧化蛹。

经过约20 d的蛹期,6月中旬开始羽化。

落叶松毛虫幼虫期可持续720 d左右,其中活动期约300 d,这是其为害最严重的时期[5]。

2.2生活习性2.2.1 成虫。

成虫需要经历羽化、交尾以及产卵等。

羽化:羽化多发生在03:00~06:00,初始阶段虫体湿润,约30 min后体表变干,姿态呈屋脊状,腹节恢复正常状态,之后可以飞行。

遇到外界惊扰时,成虫坠落地面,四肢合起,触角紧贴胸部背面,呈假死状[5]。

交尾:羽化后即开始交尾,多在夜间进行,交尾时间可延续24 h左右,雄蛾一生可交尾多次,雌蛾一般交尾1次。

交尾前雌蛾和雄蛾振动双翅,雄蛾相对活跃[6]。

产卵:交尾结束后经3~6 h便可产卵,多在夜间进行,分2~3次产完,但第1次产卵量最多,在60%以上,主要产卵于树冠中下部的针叶或小枝上[7]。

2.2.2 卵。

落叶松毛虫卵孵化多在04:00~08:00,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

卵期7~17 d,初下时卵表淡绿色,卵内有白色液体;之后卵表变为灰白色,在卵中央有深色物质;最后卵呈紫褐色,卵内形成白色或黑色幼虫虫体[8]。

2.2.3 幼虫。

东北地区落叶松毛虫幼虫共有9龄。

1龄幼虫有群集性,遇到惊扰后吐丝下垂,坠落地面后迅速爬走。

幼虫2龄以后分开活动但较1龄迟钝,能食尽全部针叶。

3龄幼虫取食针叶时保留基部较长一段,造成树冠残留很多缺叶且流出树脂,久成黄褐色。

生长过程中幼虫食量逐渐增加,到5龄之后幼虫食量骤增,尤其最后2龄食量增长更为明显,占幼虫期取食量的70%以上。

幼虫在越冬前后食量差别巨大,越冬后食量可达越冬前的10倍以上,对树木为害很大,因此越冬前幼虫是关键防治对象。

据统计,落叶松毛虫在幼虫期平均需取食近400根松针,30条幼虫就可将1株5年生松树针叶全部吃光[7,9]。

落叶松毛虫对针叶树的为害主要集中在幼虫期,尤其老熟幼虫为害更甚,如何控制幼虫的种群数量是防治工作的关键。

2.2.4 蛹。

幼虫在结茧前食量骤减,停食24 h后排除体内粪便爬到针叶丛中,树皮裂缝或小枝上吐丝结茧[5],结茧约1 d完成,茧的两端大小不一,大的一端疏松而薄,是羽化通道。

结茧完成后开始化蛹,蛹初期青绿色,随后逐渐加深,变为棕黄色、棕褐色,蛹期持续18~25 d,平均22 d[3]。

3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3.1与森林立地类型的关系森林立地类型与落叶松毛虫的大发生关系密切[10],LI等[7]研究表明,海拔700 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落叶松毛虫容易猖獗为害,背风向阳的山凹,阳光充足,气候温暖,岩石裸露,土层瘠薄,是落叶松毛虫的主要发生基地,董双波等[11]研究表明,阳坡由于光照度强,虫口密度明显高于阴坡,从坡下至坡上,被害株率逐渐增加。

3.2与林分组成的关系据调查,落叶松毛虫多发生在针叶纯林及10年生左右的针叶幼林。

大面积的针叶纯林,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差,导致生态系统脆弱,林木抵御逆境、抗病虫的能力弱,而且纯林食料丰富,林中温湿度也有利于落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这些因素为虫害迅速发展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针阔混交林生物群落复杂,天敌多,起到阻隔取食和抑制害虫猖獗的作用。

混交林内小气候和土肥条件好,林木生长健壮且抗虫性强,不利于落叶松毛虫的生存。

此外,林地质量差,造林时不能因地制宜,违反适地适树和良种壮苗的原则也可能使林木生长衰弱以致病虫趁虚而入[7,12]。

虽然目前关于落叶松毛虫的发生和森林林分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不够深入,缺少林分结构对落叶松毛虫影响的量化研究。

3.3与天敌的关系落叶松毛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也是抑制其大发生的重要因素。

落叶松毛虫天敌可随着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捕食、寄生等手段控制其暴发,显示了生物界中相互制约的机制,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手段[13]。

据调查,卵的天敌有松毛虫赤眼蜂、大蛾卵跳小蜂,幼虫的天敌有松毛虫脊茧蜂、松毛虫绒茧蜂、枯叶蛾绒茧蜂、黑侧沟姬蜂;幼虫至蛹的天敌有午毒蛾黑瘤姬蜂、蚕饰腹寄蝇、伞裙追寄蝇、华北亚麻蝇、贪食亚麻蝇;捕食性天敌昆虫有大螳螂、二纹长脚蜂、胡蜂、蚂蚁;捕食此虫的鸟类有杜鹃、黑枕黄鹂、大山雀、喜鹊、沼泽山雀等[7]。

这些天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落叶松毛虫大发生的作用,但当落叶松毛虫已暴发,单靠天敌是无法扑灭的。

3.4与气候的关系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湿度等可在很大范围上影响落叶松毛虫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影响其大范围的发生。

当早春日平均温度达到5 ℃以上时,越冬的幼虫开始上树取食,此时如骤遇低温或暴雨,可使幼虫大量死亡。

28 ℃是落叶松毛虫活动的最适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限制落叶松毛虫的正常活动;湿度通过影响虫体的新陈代谢来促进或抑制其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湿度越高虫卵的孵化率越高[14];但长期的降雨环境有利于落叶松毛虫寄生菌的生长,从而影响成虫交尾和产卵,导致落叶松毛虫种群数量的降低,且长时间的强降雨可以对落叶松毛虫起到机械杀死的作用[15]。

气候对落叶松毛虫的影响发生在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因此,利用气候条件可以大范围长时间地预防落叶松毛虫的暴发,但目前这方面研究较少,应成为以后深入研究的内容,这将是落叶松毛虫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4综合防治措施落叶松毛虫对于各种针叶林的为害性极大,一旦大面积发生,不仅为害树木的生长发育,甚至可能引起针叶林的成片死亡,造成极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因此,落叶松毛虫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各落叶松毛虫发生区应有针对性地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积极开展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防治。

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4.1营林技术措施防治森林的立地环境和林分结构对落叶松毛虫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加强营林技术措施,可促进林木生长,创造不利于松毛虫生活的环境条件,从而经济有效地抑制落叶松毛虫的发生蔓延及为害。

针阔混交林对落叶松毛虫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在当地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营造针阔混交林。

或保护现有针叶林纯林、残林和疏林内的阔叶树,或适时补植阔叶树种,逐步将针叶林纯林改造为针阔混交林。

抑制落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要求森林通风透光良好,因此,在郁闭度较大的针阔混交林内,采取科学的抚育管理措施,适时抚育间伐,保护阔叶树及其他植被。

此外,有选择地栽植抗虫的适地树种也是一种有效的营林措施[16-17]。

营林措施对落叶松毛虫的抑制作用是缓慢的,因此,在落叶松毛虫大发生的年份,必须将营林措施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才能有效遏制落叶松毛虫的蔓延。

4.2物理机械防治在落叶松毛虫还未大发生时,可根据其生物学习性,直接用人力以及工具进行防治。

在越冬期对落叶松毛虫为害区域的树下枯叶层进行清理,破坏其越冬场所使其无法越冬,并及时把清理的枯枝落叶运出林区,以降低虫口密度;也可在越冬之后落叶松毛虫幼虫上树之前,在树干上捆绑塑料布,可以有效地阻止幼虫上树食害针叶,从而避免对针叶树的为害;对于中幼龄林可以利用梯子、竹竿等简单工具人工摘除虫茧,统一销毁;落叶松毛虫多产卵于针叶树中下部,可利用梯子等进行人工采集卵块集中处理;此外,利用灯光诱杀成虫,在成虫羽化初期用高压电网捕杀,也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18-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