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落叶松毛虫危害的再认知和防治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林业果树
之间开启杀虫灯,在落叶松毛虫羽化期间对其进行引诱,但是如 果天气恶劣则不能开灯,如雷雨、大风天气等。
3.2 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法在防治落叶松毛虫时可以在林区内释放毒蝇, 或者设置毒环,可以抑制落叶松毛虫的生长和繁殖。在选择化学 药物时应当重视选择药物效果好、毒性成分含量少的药物,避免 给害虫的天敌造成威胁,减少化学污染面积。在落叶松毛虫上树 为害期间,可利用直升飞机喷雾施药进行防治。使用“25%-30% 阿维·灭幼脲悬浮剂”,药物配比 1∶1500-2000 倍液。落叶松毛 虫幼虫期对 1-2 龄初孵幼虫选择在林间通过释放烟雾药剂也可 以取得较为明显的防治效果,通常在林木高且茂密的区域进行 使用。在使用该种方法时需要重视对风向和风速进行观察,充分 利用自然风向条件,提升防治效果。喷洒化学药物时可以利用无人 机、直升机、固定翼等飞行器进行飞防作业,能够做到短时间作业、精 准施药,并且还可以利用无人机调查林间林木的生长发育情况,有 利于构建合适的虫害预警系统。现阶段部分管理人员在落叶松毛虫 防治时还是会选择大面积撒药,需要相关单位可以对新型防治技术 进行推广,扩大绿色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范围。 3.3 生物防治法 3.3.1 释放天敌 落叶松毛虫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其天敌会存在一定差异,需 要根据落叶松毛虫的虫害情况进行分析,选择在林间释放合适 的天敌。在幼虫期猎椿、松毛虫绒茧蜂以及彩虹茧蜂均是常见天 敌,在进入蛹期家蚕追寄蝇是其主要天敌,在卵期阶段松毛虫赤 眼蜂属于主要的天敌。赤眼蜂在生物防治过程中较为常用,通常 按照每亩 2 万 -8 万的标准释放赤眼蜂,防治效果在 70%-90% 之间。在释放赤眼蜂时需要对当地的林分条件进行分析,统计虫 口密度,对放蜂数量以及频率进行调整。如果每一株林木虫口密 度在 5 条以下需要在进入产卵高峰期的前三天释放赤眼蜂,能 够避免落叶松毛虫数量过多。当每株虫口密度超过 5 条,50%均 带有害虫,可以选在产卵初期和盛期两个阶段分别释放赤眼蜂。 杜鹃、喜鹊等将落叶松毛虫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可以选在林间 设置木板巢箱,按照每亩 1 个的标准设置,能够招引杜鹃以及喜 鹊等,由益鸟对害虫进行控制。 3.3.2 生物药物 生物药物和化学药物相比其不会给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和影 响,当前在生物防治活动中通常会选择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 菌以及青虫菌等这一类细菌农药。在使用细菌药物进行防治时 可以以喷雾的方式进行给药,药物浓度为 0.5 亿 /mL 孢子到 1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上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落叶松幼苗和成树。
它的幼虫以叶片为食,大量食食导致落叶松叶片被啃食,严重影响了落叶松的生长和发育,给落叶松林木的生长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落叶松毛虫的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工作,也是森林生态保护的一项必修课。
下面我们将就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一、生物防治1. 天敌繁殖。
促进落叶松毛虫的天敌在森林中的生长繁殖,如天敌十字花科黑黄室蜂、绿盲蝽等,对落叶松毛虫进行天敌防治,减少毛虫数量。
2. 推广天敌制种。
在发生落叶松毛虫的地区,建立天敌制种场,对天敌进行人工繁育,增强天敌在森林中的抑制作用。
3. 天敌驯化栽培。
将天敌引种驯化栽培,加强天敌在森林中的防控作用。
二、物理防治1. 人工清除幼虫。
当发生落叶松毛虫的大面积发生和密度较大时,可采取人工清除幼虫的方式进行防治。
2. 覆盖保护苗木。
用带有粘性的纸板、塑料布等覆盖落叶松幼苗,以减少毛虫的侵害。
3. 人工捕捉毛虫。
在发生落叶松毛虫的地区,可利用人工收集、捕捉毛虫的方式,减少毛虫数量。
4. 开展清干活动。
在发生落叶松毛虫的地区,可通过清理苗木周围的枯叶和枯条、修剪病虫害枝条等方式,减少毛虫的滋生地。
三、化学防治1. 选用合适的杀虫剂。
在发生落叶松毛虫的地区,可选用低毒高效的杀虫剂进行防治,如喹硫磺、敌敌畏等,对毛虫进行喷雾防治。
2. 合理施药。
在落叶松毛虫发生严重的地区,按照杀虫剂的使用指导,采用压力适宜,颗粒细小,雾滴均匀的喷雾机进行喷雾,保证杀虫剂的合理施药。
3. 控制施药剂量。
在进行喷雾防治的过程中,控制喷药的用量,避免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四、综合防治1. 采用综合防治技术。
在发生落叶松毛虫的地区,要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防治技术的综合组合,综合防治落叶松毛虫。
2. 开展防治技术研究。
加强对落叶松毛虫的防治技术研究,开发新的防治技术,提高对落叶松毛虫的防治效果。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落叶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森林害虫,它主要危害落叶松等针叶林木,给森林的生长和发育带来严重的影响。
落叶松毛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其幼虫以树木的嫩叶为食,大量食风损它自身的树冠,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林木死亡或生长缓慢。
为了有效防治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包括对毛虫及其卵的监测和防治、林木的保护和栽培等方面。
1.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落叶松毛虫的幼虫以树木的嫩叶为食,造成林木落叶较早或减少光合作用,影响了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在严重的情况下,毛虫会分食各种德种:树木的树皮,导致树干受伤;毛虫也会大量分泌蜜露,污染了林区环境,影响了林木的健康生长。
由于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常常导致林木的死亡或生长缓慢,严重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落叶松毛虫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地防治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对毛虫及其卵的监测和防治、林木的保护和栽培等方面。
及时监测和防治毛虫及其卵。
在发现落叶松毛虫的卵或者成虫在林木上活动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毛虫的孵化期,可以使用生物防治剂或化学防治剂对毛虫进行防治,有效地减少毛虫对林木的危害。
在毛虫的卵期,可以使用农药进行喷雾防治,降低毛虫的危害程度。
加强对林木的保护和栽培。
对于已经受到毛虫危害的林木,可以加强对其的保护和栽培,通过施肥、修剪、浇水等措施,促进林木的恢复生长。
并且,在林木的栽培过程中,应注意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加强对林木的保护管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结语落叶松毛虫是一种对林木具有严重危害的害虫,其危害范围很广,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地防治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需要加强对毛虫及其卵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加强对林木的保护和栽培,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需要培养相关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强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技术研究,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减少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保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落叶松毛虫是一种以落叶松为食的林木害虫,是我国北方森林重要的防治对象之一。
落叶松毛虫能够严重危害落叶松林,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
本文将就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作简单介绍。
1. 造成经济损失落叶松毛虫能够大量吞食落叶松树枝、嫩叶和年轻的树干,对落叶松林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的损害。
特别是在年幼的树木上,它们能够吃掉整个树冠,导致树木死亡,给林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2. 引发环境问题落叶松毛虫在大量侵袭后,会造成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修改多样性,影响土壤的形成和保护。
落叶松毛虫的足迹和排泄物也会导致土壤的雪崩和侵蚀,加速了沙漠化的发生。
3. 影响人民生活落叶松毛虫的大面积侵袭不仅对森林和环境造成危害,对人类的生活及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失也是无可避免的,会导致林木资源减少,失业率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二、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例如利用大扁小蜂、红蜘蛛、瓢虫等天敌对落叶松毛虫进行控制。
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但是生物防治方法需要天敌种类较丰富,同时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因此生物防治无法应用到所有的环境中。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落叶松毛虫的重要防治方法之一,可以使用有毒的农药剂对落叶松毛虫进行控制。
但是,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较大,使用不当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化学防治方法需要在严格的安全管理下进行。
3. 土地防治落叶松毛虫可以通过土地培育、土壤调理等方式来控制。
主要是通过土地与植物的抗性,控制落叶松毛虫的繁殖与发生。
土地防治方法适用范围较广,而且可以增强植物的抗虫能力,同时改善土地质量,加强森林与环境的生态功能。
但是土地防治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管理团队。
4. 机械控制机械控制是一种可靠的防治落叶松毛虫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利用手动或机械给树皮涂上粘油剂等方法,将落叶松毛虫拦截在树皮表面从而控制落叶松毛虫数量。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落叶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松树害虫,它的毛发会在春季迅速蔓延,食害松树嫩叶和嫩芽,造成松树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对落叶松毛虫进行综合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落叶松毛虫综合防治方法,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一、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方法,它采用天敌、寄生虫、病原菌等自然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对于落叶松毛虫来说,可以利用它的天敌——天敌昆虫来进行控制。
一些天敌昆虫会主动寻找落叶松毛虫幼虫,并利用它们作为寄主,从而降低它们的数量。
还可以引入寄生虫来控制落叶松毛虫。
一些寄生虫会寄生在落叶松毛虫的体内,从而减少它们的数量。
二、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较为直接和有效的防治方法,它采用农药来杀灭害虫。
对于落叶松毛虫来说,可以选择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喷洒在松树上,以杀灭落叶松毛虫。
在选择杀虫剂时,要注意选择对落叶松毛虫有较好杀灭效果的品种,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方法来使用,以避免对松树造成伤害。
三、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防治方法,它通过人工干预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对于落叶松毛虫来说,可以利用人工手段来剔除它们,比如可以采用喷水、振打松树树冠等方法来将落叶松毛虫从树冠上清除掉。
还可以采用粘虫板等机械装置来诱捕和收集落叶松毛虫。
生态防治是一种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松树自身抗病虫害能力的防治方法。
对于落叶松毛虫来说,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松树生长环境,比如合理浇水、施肥、修剪等,从而提高松树的抗虫能力,减少落叶松毛虫的危害。
综合起来,对于落叶松毛虫的防治,最重要的是采用综合防治的方法。
我们不仅要注重化学防治的效果,还要重视生物、机械和生态防治,从多方面来降低落叶松毛虫的数量,保护松树的健康生长。
我们也要重视监测和防治的全过程管理,定期对落叶松毛虫进行观察和检测,及时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以避免落叶松毛虫对松树造成严重危害。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方法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为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
落叶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松树害虫,它的幼虫以松针为食,造成了松树叶片减少光合作用,生长受限,严重的还会导致松林的衰退和死亡。
对落叶松毛虫进行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综合防治方法:
1.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天敌来控制落叶松毛虫的数量。
一些天敌如蜘蛛、蚂蚁等可以捕食落叶松毛虫的幼虫;还有一些鸟类如山雀、知更鸟等也是落叶松毛虫的天敌。
保护这些天敌的生活环境,可有效控制落叶松毛虫的数量。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使用杀虫剂喷洒在植株上,有效防治毛虫。
但使用杀虫剂时需要注意安全,选择环境友好的药剂,并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法使用。
3. 线虫防治:线虫是一种寄生虫,可以利用其防治落叶松毛虫。
线虫寄生在落叶松毛虫体内,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但线虫防治需要找到合适的线虫种类,并进行大面积的释放。
4. 防治措施的整合:综合防治的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相结合。
在松林中通过保护天敌的生活环境来调节天敌和落叶松毛虫的数量比例;在分散的松树上喷洒化学药剂,以降低害虫的数量。
5. 预防措施:定期检查松树,及时发现和清除感染落叶松毛虫的叶片,以防止虫害的扩散;定期修剪松树枝条,保持树形整齐,并及时清理枝条,以减少虫害的滋生条件;在松树周围设置拦截带,防止毛虫的迁移。
综合防治是一种有效控制落叶松毛虫的方法,它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例如害虫的数量、松树的生长状况和现场的实际条件来决定。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落叶松毛虫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它的幼虫会侵食落叶松树干和树冠,从而导致落叶松林的损失。
本文将介绍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危害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林中最常见的害虫之一,它的主要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树冠叶片逐渐干枯:落叶松毛虫的幼虫会在落叶松树干上打洞,破坏树冠系统,使得树冠叶片逐渐枯萎,从而影响到树木生长。
2. 中心枯死:幼虫所导致的破坏还可能引起叶片掉落,使林木逐渐透明化,最终引起中心区域的枯死。
3. 造成林木倒伏:当落叶松毛虫的幼虫大量聚集在树干上时,它们的体积和重量就会增加,这会或多或少地挤压树干,并使它们倒伏或折断。
4. 影响树木的生长:落叶松毛虫所导致的伤害会对树木的正常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使得树木的形态和品质受到破坏,从而降低了林木的产量和品质。
防治措施针对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工清除:人工清除幼虫和成虫是最常见的一种防治方法。
在落叶松林中,人工清理可以使用铁锤、煤油水和其他手工工具来实施,以根除成虫和幼虫。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也是落叶松毛虫防治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落叶松林中,可以使用手持喷雾器和机械喷雾器等设备,喷洒敌杀螨等化学药剂扩散到林木的各个角落。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环保型防治技术,例如可以利用落叶松松针螨、寄生怪蜂等天敌来控制落叶松毛虫的种群密度,进行生物打击。
4. 管理保护:在落叶松林的管理中,树冠清理、安装虫棚、控制人口密度和移植高品质的幼苗等措施,都会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结论落叶松毛虫是一种极具危害性的害虫,对于林木生长和品质形成很大的威胁。
必须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围绕人工清除、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管理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施策。
只有科学、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控制它们的种群密度,减少损失,保持生态平衡。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危害了落叶松的生长和发展。
为了有效防治落叶松毛虫,需要进行综合防治,包括预防、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下面就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具体介绍。
预防措施:1. 选择健康落叶松树苗:在种植落叶松时,要选择健康的树苗,避免使用病虫害大的树苗,以减少虫害的传播。
2. 种植间距合理:种植落叶松树时,要控制好树之间的距离,保持树间通风良好,减少虫害的传播。
3. 良好的管理:及时修剪落叶松树冠,保持树木通风透气,有利于虫害的防治。
4. 注意护林:定期巡查林地,及时发现虫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虫害的扩散。
化学防治措施:1. 使用农药:在落叶松毛虫为害较严重时,可以使用适当的农药进行喷雾,以杀死落叶松毛虫。
2. 选择合适的农药:在选择农药时,要选择对落叶松毛虫有较好效果的农药,同时要注意农药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3. 定期喷洒:定期对落叶松进行喷洒农药,可有效防治落叶松毛虫的发生和扩散。
生物防治措施:1. 使用天敌昆虫:引入天敌昆虫,如瓜虱和瓜蝇等,对落叶松毛虫进行天敌控制。
2. 放养花草:大量放养瓜果类蝇小的天敌昆虫,如黄蜂、蚂蚁等,来食用落叶松毛虫,以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3. 使用微生物制剂: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来对付落叶松毛虫,如白蜡菌等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防治落叶松毛虫。
综合防治是指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可以使防治效果更持久,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综合防治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综合运用预防、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手段。
在实施综合防治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通过综合防治,可以减少落叶松毛虫的危害,对植物生长和发展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落叶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林木的害虫,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南及东部沿海地区。
它以松树为主要寄主,在春季、夏季和秋季都有繁殖,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繁殖,将会给林木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能导致林木死亡,对生态环境也有很大的危害。
落叶松毛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破坏松树的叶片和嫩枝,苗木和弱树更容易受到危害。
2. 落叶松毛虫喜好在松树的树干上存活,长期以来,对松树的树皮造成损伤,影响生长发育。
3. 落叶松毛虫危害继续存在,会导致松树树冠干枯,最终导致植物死亡。
1. 使用化学农药:落叶松毛虫繁殖速度快,数量大,一旦发现大面积的感染,就需要及时的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但需要注意,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有一定的危害,需要注意安全使用。
2. 机械防治:落叶松毛虫也可以通过手工、锄地、划锯等机械方式进行防治。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遏制容易感染的个体数量。
3. 蜡封法:蜡封是一种较为简单高效的落叶松毛虫防治方法。
可以在春季落叶松毛虫正式入树前,用蜡熔炉集中加热蜡,然后使用刷子将热蜡均匀地涂在松树的树干上,这样可以有效的隔离落叶松毛虫,避免其侵害。
4. 拉网遮盖法:这种方法利用塑料拉网将落叶松毛虫覆盖掉。
这种方法比较容易实现,但需要保证拉网存在的时间长久,避免另外更多的昆虫通过落叶松毛虫的漏洞入侵。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落叶松毛虫是一种以松树为主要食料的昆虫,不仅会危害松树的健康生长,还会造成
经济损失。
在落叶松林区,落叶松毛虫是十分常见的病虫害,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落叶松毛
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1.破坏树皮:落叶松毛虫主要以吃树皮为主要食物,它的咬口是钻进树皮,将树皮的
内层吃掉,导致树皮脱落,树干暴露在外,加速枝干干涸。
2.摧毁芽:落叶松毛虫得以发展的树木部分包括果实,小茎,芽和幼嫩的树叶等等。
虫卵孵化后,落叶松毛虫即开始吃掉树叶和树干,从而摧毁树木的新生芽。
3.形成新的生长点:落叶松毛虫不仅食用树皮和嫩叶,还会以伤口为入口更多的侵蚀
树木,并通过这些伤口形成新的落叶松毛虫生长点,在树上形成更多的落叶松毛虫。
1.基础治理:落叶松毛虫防治工作应从基础治理做起,保持环境清洁和松树生长的良
好环境。
应清理掉杂草和松树周围的驱虫设备。
2.化学防治:针对大面积大范围的落叶松毛虫,进行化学防治,如使用毒杀落叶松毛
虫的农药。
但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环境友好、对人体无毒、对非目标生物无
害的农药,并使用防护装备等有强化技术保护人员的防护。
3.生物防治:使用各类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方法也是落叶松毛虫防治方法之一。
此
类方法可以降低环境破坏能力,也可以减少毒杀落叶松毛虫等化学工具的使用频率。
总之,要有效地防治落叶松毛虫,必须分别在不同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不同的防治方法。
需要提醒的是,在防治过程中,要选择适当的防治方法,不要便令化学防治方法,给环境
和人类带来不必要的威胁。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林中的一个常见害虫,给落叶松林的生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毛虫的大量繁殖会导致落叶松叶片被大量食食,严重影响了落叶松的光合作用,导致落叶松树体干枝叶稀疏,最终会导致林木死亡。
对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来谈谈关于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
一、生物防治1、引入寄生性昆虫。
可以利用天敌法来对付落叶松毛虫。
瓜尔蜂是落叶松毛虫的天敌之一,可以寻找到落叶松毛虫幼虫来产卵。
瓜尔蜂产卵后幼虫在落叶松毛虫体内孵化成蛹,蛹在寄主体内发育完成,然后将其取食幼虫内部的组织,干扰了幼虫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最终使幼虫死亡。
通过引入这些自然天敌,可以有效地降低落叶松毛虫的数量。
2、栽培天敌。
通过在落叶松林中栽种天敌种质,如小吉丁等昆虫,可以使它们在落叶松林中繁殖并控制落叶松毛虫的数量,从而实现生物防治的效果。
3、植物混植。
在落叶松林中,可以种植一些对落叶松毛虫有抑制作用的植物,比如夹竹桃、甲天池、菊花等,这些植物对落叶松毛虫有驱避或者杀灭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落叶松毛虫的数量。
1、人工清除。
在落叶松毛虫孳生期,可以利用人工方式清除毛虫,在实现追猎、捕捉、摧毁等方式来减少落叶松毛虫的数量。
这种方式虽然辛苦,但却是一种比较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
2、引火烧毁。
在落叶松林中可以用火对毛虫的孵化地进行烧毁,通过火的高温可以有效地控制落叶松毛虫的数量。
不过这种方式也需要注意火灾的预防问题,确保施放火源的地方安全。
三、化学防治落叶松毛虫的化学防治主要采用喷雾或者散洒杀虫剂的方式来控制落叶松毛虫的数量,这种方法效果较为迅速明显。
1、选择合适杀虫剂。
可以选择对落叶松毛虫有良好效果的杀虫剂,如敌敌畏、松内酯、吡磺酮类等杀虫剂来喷洒、散洒,这些杀虫剂可以有效地控制落叶松毛虫的数量。
2、合理使用杀虫剂。
在使用化学防治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合理配比和控制使用的量,避免对环境和生态造成过多的伤害。
特别是在青蛾羽化期要加强化学防治的力度,避免未能控制好春季幼虫的数量。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
落叶松毛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们以落叶松为食,会导致树木枯死。
为了保护落叶松林,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一、生物防治
1. 天敌调节
落叶松毛虫的天敌主要包括瓢虫、蚂蚁、金龟子等。
可以通过加强对这些天敌的保护和繁殖,来调节落叶松毛虫的数量。
2. 转基因技术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抗性基因导入落叶松中,提高其对落叶松毛虫的抗性。
二、化学防治
1. 杀虫剂喷洒
常用的化学杀虫剂有敌敌畏、氧化铝、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等。
在生长季节中,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喷洒。
2. 局部防治
在树干或树冠上布置药剂饵剂,通过虫媒传递药剂将杀虫剂输送到落叶松毛虫居住的地方,实现局部防治。
1. 贴心法
在落叶松干活动的虫道上张贴粘板,利用粘板黏住毛虫,达到防治效果。
2. 树皮刮擦法
利用树皮粗糙的特点,将树皮用锤子敲击后,毛虫会从树皮上掉落,然后进行集中捕杀。
综上所述,落叶松毛虫的防治可以采取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多种手段,但需要注意的是,化学防治有污染和副作用,应用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药剂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另外,在防治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和生物的保护。
浅谈落叶松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浅谈落叶松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落叶松是一种常见的树种,常见于我国的北方地区。
它有着高大挺拔、树形美观、耐寒耐旱、树皮灰色、树叶呈深绿色等特点,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落叶松也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严重影响了其生长和发展。
对于落叶松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我们需要有所了解,以帮助我们保护和发展落叶松资源。
一、主要病害1. 白粉病白粉病是落叶松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树叶。
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病害较为严重。
白粉病的症状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粉末状斑点,逐渐蔓延至整个叶片,影响光合作用,严重者会导致叶片干枯脱落。
2. 鳞状蚧鳞状蚧是落叶松的常见害虫之一,主要危害树干和树叶。
它们在树干、枝干和树叶上寄生,吸食树木汁液,造成树木生长受阻、叶片变黄、卷曲、干枯。
3. 松毛虫松毛虫是落叶松的另一种常见害虫,主要危害树叶。
松毛虫幼虫在树叶上产生大片的蛹丝,严重影响了树木的光合作用,导致叶片黄化、落叶,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发育。
二、主要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病菌、真菌等生物因素来控制害虫或致病微生物。
对于白粉病,可选用双孢菌、金霉素等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对于鳞状蚧和松毛虫,可利用它们的天敌或捕食性昆虫进行综合防治,减少害虫的数量。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来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对于白粉病,可选择使用多菌灵、嘧菌酯等药剂进行喷洒。
对于鳞状蚧和松毛虫,可选择使用氨基甲酸酯类、吡虫啉等杀虫剂进行喷洒。
但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务必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3. 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病虫害。
对于落叶松的白粉病,可以选择及时剪除受害叶片,避免病害的蔓延。
对于鳞状蚧和松毛虫,可以选择用硫磺烟、高压水枪等手段进行物理清除。
4. 合理栽培合理的栽培管理也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
要选择生长环境适宜、通风良好、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种植。
要合理施肥、及时修剪、保持树木健康生长,提高树木的抗病性和抗虫性。
浅谈落叶松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浅谈落叶松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落叶松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常见树种,因其生长快速、木材质地坚硬而受到广大农林户的青睐。
落叶松在生长过程中也会遭受许多病虫害的侵袭,这不仅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木材质量下降,甚至引发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紊乱。
对落叶松主要病虫害的防治非常必要。
本文将浅谈落叶松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落叶松主要的病害有松毛虫蛀干病、松锈病和松斑病;主要的虫害有树皮象、松毛虫、石斛鱼鳞蚜等。
松毛虫蛀干病是落叶松的一种常见病害,由落叶松毛虫的幼虫在树干内蛀食而引起。
感病树木的树皮和木质部都会被幼虫蛀食,严重影响木材的质量。
预防和控制松毛虫蛀干病主要措施有:一是在树木生长期通过定期巡视,发现有被幼虫蛀食的树木时,及时进行割除和销毁,防止病害扩散;二是加强树木的养护管理,提高落叶松的抗病能力;三是适时进行病害防治,可以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或者进行生物防治,如用虫生真菌(如白僵菌)进行喷洒,可以有效控制松毛虫的繁殖。
松锈病是落叶松的常见病害之一,由松锈菌侵染而引起。
受到病害侵染的树木会在枝叶上出现褐色或黄色的松锈斑。
松锈病主要通过病原菌孢子传播,所以及时清理病树、病叶和发病的植株是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还可以适时喷洒杀菌剂进行预防和控制。
常用的防治松锈病的杀菌剂有:硫酸溅剂、三氯甲磺酰三蓝、七氯磺酸钠等。
落叶松的主要虫害有树皮象、松毛虫、石斛鱼鳞蚜等。
树皮象主要危害落叶松的树皮部分,使树皮受损,影响正常的生理代谢。
预防和控制树皮象的方法主要有:一是适时进行割皮,及时清除被害树皮和树皮象的卵或幼虫;二是加强树木的养护管理,提高落叶松的抗虫能力;三是适时进行喷洒杀虫剂进行预防和控制,如高效氧化碳六等。
石斛鱼鳞蚜是落叶松的常见害虫,会在树冠上寄生并 sucking 落叶松的汁液,严重影响落叶松的生长发育。
预防和控制石斛鱼鳞蚜的措施有:一是适时清除密度较高的害虫部位,防止病害扩散;二是适时进行喷洒杀虫剂进行预防和控制,如氧化螺。
对落叶松毛虫危害的防治
对落叶松毛虫危害的防治作者:王文森陈文海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年第08期摘要:本文在说明落叶松毛虫病害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落叶松毛虫病害的产生原因,提供了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关键技术,希望对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工作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病害;产生原因;防治措施进入到21世纪,由于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落叶松毛虫病害呈现高发和频发的趋势,落叶松毛虫成为林业主要的病虫害。
林业技术人员应该对落叶松毛虫的危害与防治技术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落叶松毛虫病害防治工作。
1 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再认知1.1 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征落叶松毛虫又称西伯利亚松毛虫,在我国落叶松毛虫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等主要落叶松林区,是危害红松、樟子松和云杉等针叶型树木的主要害虫,主要危害时期是幼虫时期啃食落叶松、红松等树木的松针,影响落叶松的生长和代谢,严重则会导致落叶松林大面积死亡。
1.2 落叶松毛虫危害的症状落叶松毛虫幼虫主要啃食落叶松松叶为生,且幼虫虫龄较长,危害时间持久,在落叶松毛虫高发年份,在落叶松林中落叶松毛虫可将落叶松针叶全部吃光,使落叶松林地在远处看似火烧般焦黄一片,有落叶松老虎的俗称,落叶松毛虫病虫害若连续多年发生,可引起整片落叶松林的大量死亡,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经济损失。
2 落叶松毛虫病害发生的原因2.1 生物学原因导致的落叶松毛虫病虫害首先,在人工造林的时候出现大面积纯落叶松林,这是导致落叶松毛虫高发的重要原因,在比较大的区域内落叶松毛虫有较为适宜的繁衍空间,导致落叶松毛虫泛滥成灾。
其次,在大面积退耕还林的工作中,没有对林下的植被进行清理,导致松毛虫容易越冬和躲避天敌捕食,引发落叶松毛虫数量剧增。
最后,人工造林和天然林生物种类稀少,食物链没有构建完整,导致落叶松毛虫的天敌数量少,给落叶松毛虫一个扩大繁殖的客观机会。
2.2 天候变化导致落叶松毛虫病害高发近些年极端天气频发,暖冬、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自然现象导致自然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暖冬的出现给落叶松毛虫越冬带来的极大的便利,降水量变化导致了落叶松毛虫虫卵较高的孵化成功率,综合的因素导致落叶松毛虫大量繁殖,酿成落叶松毛虫病虫害的发生。
浅谈落叶松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L i n y e y u a n y i与其他树种不同,落叶松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能,并且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一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种植落叶松对于我国森林面积的整体扩大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并且能帮助我国不断地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加强落叶松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整体环境保护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落叶松主要病虫害(1)落叶松枯梢病落叶松从幼苗、幼树到大树都能时刻发病,以中、幼林发病为重,新梢被害后由浅色变成褐紫色,梢细缢,并流出树脂。
病稍顶端下垂成弯钩状。
病叶成褐色,枯萎,大部分脱落,只有顶稍一簇叶子不落,保留到第二年春天。
8月以后发病的,因新梢已近木质化呈直立状态,其叶片全部脱落,年年发病,枯梢丛枝,树冠呈扫帚状丛枝。
(2)落叶松早期落叶病6、7月份被害针叶顶端或中央部分呈现出黄绿色近圆形的小斑点,以后逐渐增大,颜色变成赤褐色,上面有明显的小黑点,远看林地一片火烧状。
8月下旬被害针叶开始落叶,提前一个多月落净。
(3)落叶松毛虫2、3龄幼虫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背面出现了不规则的白色斑纹,而老熟的幼虫则出现了褐色、黑褐色、灰色等各方变化,待到成虫阶段后,松毛虫的体长将会达到72-91mm,且背部出现稀疏的黑毛。
经过观察松毛虫胸背两侧有两条密绒状的暗蓝色毒毛带同时其老龄幼虫在生长过程中还会发出刺耳的鸣叫声。
(4)落叶松尺蠖松尺蠖的老熟幼虫体长大约28-35mm,且通体为绿色,少数为黄褐色或者黑褐色。
再加上其生长有三对胸足,两对腹足,所以其在受到惊吓时一般都会吊于拉丝树上。
(5)落叶松球蚜松球蚜作为一种多形态昆虫,其主要有侨蚜、有性蚜、伪干母、干母、瘿蚜等几个虫型。
对落叶松产生危害的较大的无翅侨蚜,主要是由伪干母的虫卵发育而成。
无翅侨蚜的幼虫通体呈暗棕色,体表裸露在外且无腺孔。
但是随着幼虫虫龄的不断增大,其体表会出现丰富的白色分泌物,将虫体包裹与分泌物中。
无翅侨蚜进入成虫阶段后,外观呈棉花团状的棕褐色,成虫的体长大约为1.5mm,同时成虫表面有大量白色蜡质分泌物。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
落叶松毛虫的综合防治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林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对落叶松的生长发育和林木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因此,科学的综合防治方式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生物学特性、危害影响、综合防治等方面对落叶松毛虫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生物学特性1. 发育历期:落叶松毛虫的发育历期与其所处环境相关,一般在4-5个月之内,但在较干燥的环境下可能会延长。
2. 食性:落叶松毛虫以落叶松的嫩叶、嫩枝为食,严重危害林木的生长发育。
3. 繁殖方式:落叶松毛虫成虫会在落叶松林内繁殖,产下卵,卵壳较硬,具有一定的抗逆性。
二、危害影响1. 摧毁嫩叶、嫩枝:落叶松毛虫以嫩叶、嫩枝为食,大量为害会导致林木新梢枯死、叶面变黄,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
2. 破坏整个树冠:落叶松毛虫成虫产卵,一旦孵化,幼虫就会食物力量很强,严重破坏整个树冠,甚至导致树木死亡。
3. 传播病害:落叶松毛虫能够传播一些病害,如落叶松板斑病、落叶松黄杆菌病等,对林木的生长发育造成极大危害。
三、综合防治措施为有效地防治落叶松毛虫,需要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林分合理密度和健康状况。
通过开展认真的林业管理工作,保持林分中落叶松树的平衡分布,合理的林分密度和健康状况,减少毛虫的生长利用以及繁殖产生的条件,是防治毛虫的重要基础。
2. 加强人工干扰。
采取手动捕捉、人工洒药、机械收集等方法对毛虫进行控制,有效减少毛虫的数量。
此外,加强人工扰动,如声波驱赶、高压电子器、红外线系统等,也可以取得显著的防治效果。
3. 推广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综合防治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利用一些天敌,如蚂蚁、蜘蛛、松毛虫花金龟等,或病菌、细菌等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能够长期保持防治效果的方法,对环境友好。
4. 喷洒化学药物。
化学药物是最权威的防治方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喷洒一些专业杀虫剂,如氨氟蝶呤、杀虫脲等进行防治。
但是,化学药物的使用应该注意对环境的危害,尽可能选择低毒、高效的杀虫剂进行喷洒。
对落叶松毛虫危害的再认知和防治
对落叶松毛虫危害的再认知和防治【摘要】进入到21世纪,由于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落叶松毛虫病害呈现高发和频发的趋势,落叶松毛虫成为林业主要的病虫害。
林业技术人员应该对落叶松毛虫的危害与防治技术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落叶松毛虫病害防治工作。
本文在说明落叶松毛虫病害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落叶松毛虫病害的产生原因,提供了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关键技术,希望对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工作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病害;产生原因;防治措施;关键技术;生物防治前言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松树品种,是适应寒带和温带高山的常见树种,是主要的针叶用材树木,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林业资源。
落叶松容易受到落叶松毛虫的侵扰,导致落叶松生在受限,进而影响到落叶松生物、生态和经济价值,是比较顽固的病虫害。
我国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有落叶松毛虫病害的记载,进入到21世纪,由于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落叶松毛虫病害呈现高发和频发的趋势,已经成为林业主要的病虫害。
林业技术人员应该对落叶松毛虫的危害与防治技术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工作。
林业技术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落叶松毛虫病害的生物学特征,了解落叶松毛虫病害的产生原因,对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关键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有效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扭转当前落叶松毛虫病虫害高发、频发的态势,提高林业工作防治病虫害的质量和水平。
1 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再认知1.1 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征落叶松毛虫又称西伯利亚松毛虫,学名:Dendrolimus superans(Butler),在我国落叶松毛虫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等主要落叶松林区,是危害红松、樟子松和云杉等针叶型树木的主要害虫,主要危害时期是幼虫时期啃食落叶松、红松等树木的松针,影响落叶松的生长和代谢,严重则会导致落叶松林大面积死亡。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落叶松毛虫对林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落叶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 是我国森林虫害中的常见害虫之一。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北以及新疆北部地区, 对于针叶树种如落叶松、油松、红松、冷杉和樟子松等危害极大, 大面积爆发时, 灾情可导致松林如同遭受“无烟火灾”, 严重时可致松林成片死亡, 对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森林的生态安全具有重大威胁。
鉴于落叶松毛虫的严重危害性, 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是确保森林安全的重要内容。
本文基于落叶松毛虫的特性以及发生条件等, 就其防治措施以期能够为广大林业工作者的相关防治工作。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 森林虫害; 防治措施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林里主要的食叶害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尤其在其大面积发生时危害更大,春松毛虫在松岭林业局大面积发生,为害最重的地带嫩叶全部被吃光,虫口密度最高,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研究松毛虫对林木的影响及危害,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同时,对每块标准地接近平均胸径的生长锥测取其胸径连年生长量,用以推算虫害发生后对林木高、胸径、材积生长量的影响及时间的长短,从而估测出松毛虫一次大发生所造成的损失。
一、落叶松毛虫发生的关系1、与森林立地类型的关系。
森林立地类型与落叶松毛虫的大发生关系密切[1]研究表明,海拔 700 m 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落叶松毛虫容易猖獗为害,背风向阳的山凹,阳光充足,气候温暖,岩石裸露,土层瘠薄,是落叶松毛虫的主要发生基地,阳坡由于光照度强,虫口密度明显高于阴坡,从坡下至坡上,被害株率逐渐增加。
2、与林分组成的关系。
据调查,落叶松毛虫多发生在针叶纯林及 10 年生左右的针叶幼林。
大面积的针叶纯林,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差,导致生态系统脆弱,林木抵御逆境、抗病虫的能力弱,而且纯林食料丰富,林中温湿度也有利于落叶松毛虫的生长发育,这些因素为虫害迅速发展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落叶松毛虫危害的再认知和防治
【摘要】进入到21世纪,由于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落叶松毛虫病害呈现高发和频发的趋势,落叶松毛虫成为林业主要的病虫害。
林业技术人员应该对落叶松毛虫的危害与防治技术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落叶松毛虫病害防治工作。
本文在说明落叶松毛虫病害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落叶松毛虫病害的产生原因,提供了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关键技术,希望对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工作起到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病害;产生原因;防治措施;关键技术;生物防治前言
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松树品种,是适应寒带和温带高山的常见树种,是主要的针叶用材树木,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林业资源。
落叶松容易受到落叶松毛虫的侵扰,导致落叶松生在受限,进而影响到落叶松生物、生态和经济价值,是比较顽固的病虫害。
我国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有落叶松毛虫病害的记载,进入到21世纪,由于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落叶松毛虫病害呈现高发和频发的趋势,已经成为林业主要的病虫害。
林业技术人员应该对落叶松毛虫的危害与防治技术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工作。
林业技术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落叶松毛虫病害的生物学特征,了解落叶松毛虫病害的产生原因,对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关键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有效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扭转当前落叶松毛虫病虫害高发、频发的态势,提高林业工作防治病虫害的质量和水平。
1 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再认知
1.1 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征
落叶松毛虫又称西伯利亚松毛虫,学名:Dendrolimus superans(Butler),在我国落叶松毛虫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等主要落叶松林区,是危害红松、樟子松和云杉等针叶型树木的主要害虫,主要危害时期是幼虫时期啃食落叶松、红松等树木的松针,影响落叶松的生长和代谢,严重则会导致落叶松林大面积死亡。
1.2 落叶松毛虫危害的症状
落叶松毛虫幼虫主要啃食落叶松松叶为生,且幼虫虫龄较长,危害时间持久,在落叶松毛虫高发年份,在落叶松林中落叶松毛虫可将落叶松针叶全部吃光,使落叶松林地在远处看似火烧般焦黄一片,有落叶松老虎的俗称,落叶松毛虫病虫害若连续多年发生,可引起整片落叶松林的大量死亡,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经济损失。
2 落叶松毛虫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生物学原因导致的落叶松毛虫病虫害
首先,在人工造林的时候出现大面积纯落叶松林,这是导致落叶松毛虫高发的重要原因,在比较大的区域内落叶松毛虫有较为适宜的繁衍空间,导致落叶松毛虫泛滥成灾。
其次,在大面积退耕还林的工作中,没有对林下的植被进行清理,导致松毛虫容易越冬和躲避天敌捕食,引发落叶松毛虫数量剧增。
最后,人工造林和天然林生物种类稀少,食物链没有构建完整,导致落叶松毛虫的天敌数量少,给落叶松毛虫一个扩大繁殖的客观机会。
2.2 天候变化导致落叶松毛虫病害高发
近些年极端天气频发,暖冬、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自然现象导致自然环境发
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暖冬的出现给落叶松毛虫越冬带来的极大的便利,降水量变化导致了落叶松毛虫虫卵较高的孵化成功率,综合的因素导致落叶松毛虫大量繁殖,酿成落叶松毛虫病虫害的发生。
3 落叶松毛虫防治措施
3.1 加强营林管理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的措施
首先,在总体上看,加强营林技术,特别是人工林营林管理,创造落叶松毛虫不能生活和繁衍的环境是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措施。
其次,营林过程中应该推行混交林营林技术,实践证明针阔混交林对减轻松毛虫危害有明显作用。
最后,加强营林后对落叶松的林间经营和管理,合理密植,加强抚育管理,保护灌木及地被物,促进林木速生、郁闭,形成不利于落叶松毛虫生存。
3.2 加强生物防治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
生物防治可以从多个角度,利用生物的天性和规律防治落叶松毛虫病害,首先,推行以虫治虫技术,落叶松毛虫的天敌有很多,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在自然界都有天敌,例如:松毛虫平腹小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可以对落叶松毛虫虫卵进行寄生,松毛虫绒茧蜂是落叶松毛虫幼虫的主要寄生虫类,松毛虫狭颊寄蝇是落叶松毛虫蛹期寄生的昆虫,马蜂、黑蚂蚁以捕杀落叶松毛虫为食物来源。
其次,推行以菌治虫技术,一般使用苏云金杆菌对落叶松毛虫进行防治。
最后,推行以鸟治虫技术,麻雀、喜鹊是落叶松毛虫的主要捕食鸟类。
3.3 落叶松毛虫的其它防治措施
首先,灯光诱杀,利用落叶松毛虫成虫的向光性可采用黑光灯、高压汞灯等做光源诱杀落叶松毛虫成虫。
其次,人工捕杀,对于落叶松毛虫害发生在面积小、易于捕杀的区域时,可采取采摘的方式进行捕杀,落叶松毛虫幼虫体表刚毛有毒,人工捕杀时要注意防护。
最后,性激素干扰技术,利用落叶松毛虫雌蛾散发性外激素招引雄蛾交配的特点,在落叶松林地释放人工合成的落叶松毛虫性激素,干扰落叶松毛虫的繁衍。
结语
综上所述,落叶松林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森林的主要树种,具有耐低温、材质良好和生态效益高等优点,是天然林和人工林常见的松树品种。
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且危害非常严重,落叶松毛虫高发不仅给林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创建带来了制约作用。
在人工林面积增加、城市绿化加快和森林资源开发深入的影响下,当前,落叶松毛虫病虫害在我国北部林区属于高发和频发的林业病虫害,落叶松毛虫病虫害防治的形式将愈发严峻。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应该对落叶松毛虫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有高度的重视,在技术的层面上掌握预防和治理落叶松毛虫病虫害的防范,了解落叶松毛虫病害的生物学特征,对叶松毛虫病害的产生原因进行总结和研究,掌握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关键技术达到有效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的效果,扭转当前落叶松毛虫病虫害高发、频发的态势,提高林业防治病虫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恩裕,尹泰龙.落叶松毛虫虫情预测的研究——食叶量、残害量、总危害量及林分针叶蓄积量的测算[J].吉林林业科技.1980(02)
[2]郭树平,张润生,田丰,王立夫.拟除虫菊酯毒绳防治落叶松毛虫试验初报[J].林业实用技术.1984(12)
[3]牛延章,姜敏华,孙国华,刘建军.落叶松毛虫羽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1985(03)
[4]刘士臣.应用杀灭涂棒防治落叶松毛虫效果较好[J].吉林林业科技.1986(03)
[5]贾春生,由士江,王力.落叶松毛虫CPV感染落叶松毛虫的组织病理学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6(03)
[6]张俊,孙玉军,许俊利.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长过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06)
[7]玉宝,乌吉斯古楞,王百田,王立明.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天然林林隙地被物变化特征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