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兢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吴既赦①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终灭吴。

【注释】①赦:赦免。

1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
(1)行拂.乱其所为: (2)吴既.赦越: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12.用一个成语概括【乙】段的故事。

(2分)
13.【甲】【乙】两文共同论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0.(1)违背(2)已经(每空1分,共2分)
11.(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2分)(2)吃饭从来不加肉,穿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

(2分)
12.卧薪尝胆(2分) 13.生于忧患(2分)
乙文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考,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

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

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

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9.解释加点词语。

(4分)
(1)丈夫之冠.也()(2)军士吏被.甲()
(3)与民由.之()(4)持兵揖.曰()
10.翻译句子。

(6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11. 阅读课文,说说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3分)
12.甲文中孟子与景春就”大丈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孟子则认为大丈夫必须是
乙文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实践了。

(4分)
9.(1)行冠礼(2)同“披”:穿着(3)遵循(4)拱手行礼
10.(1)(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天子被感动,表情变得严肃庄重,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11.(1)“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军队训练有素,周亚夫治军有方;(2)“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周亚夫军纪严明:(3)“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尽职守。

(4)霸上和棘门军反面说明周亚夫治军有方。

12.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屈。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
且安矣。

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

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

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

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

③惮:怕,畏惧。

④乞:乞求,请求。

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劳其筋骨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④非徒愈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请用选文中的句子填空。

①甲中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有了这样的磨炼,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乙文作者认为“天下之病愈深”的原因使“”。

(4)甲、乙两文都论述了治理国家的问题,它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的看法又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1)起,被任用;使…劳累;通晓;只,仅仅.
(2)①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给这个人.
②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
(3)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②使良医不得尽其术.
(4)甲文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观点:选拔人才,收取众人策略,大胆改革.(或“拔贤材,收众策,不惮改作“)
在人才的问题上,它们看法的相同之处:要注重选拔人才,会任用人才.
【乙】现在天下的存在的问题.我请求把它比作疾病:定时调养身体使之舒适,本不会得病了;
疾病在皮肤时,医生能把它治好,病去并且身体安康.以上两种情况都达不到了,疾病已在身体内,如果得到良医的医治,可以快速的痊愈.天下存在的弊端,形势已经像这样了,在可以医治
的时候,皇上有选拔任用了良医,倘若对他们深信不疑,听从他们的安排,不仅仅治愈了疾病,
还会让百姓延年益寿.如果这个时候,假使良医不能用尽他高明的医术,那么天下的弊端会越积
越深.希望皇上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收集大家的治国良策,不害怕改革,来成就治国的丰功伟业,那就是全天下最大的幸运了.
《愚公移山》比较阅读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
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年且.九十() (2) 方.磨铁杵()
(3)始一反.焉()(4)媪自言.姓武()
1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且焉置土石 B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河曲智叟亡以应
C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告之于帝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1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1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1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

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2分)
1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移山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2分)
1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
11.(1)将近(2)正在(3)同“返”,往返(4)说(各0.5分)
12.(2分)D
1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1分)
(注意译准“固”“彻”“感”“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1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16.(2分)【示例】匡衡凿壁偷光 / 孙康映雪照读 / 车胤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

各1分)
1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各1分)
1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甲]愚公移山
大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阳,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

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

③瓶:水瓶。

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

⑤顾:难道,反而。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4分)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
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面句子。

(3分)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案:
9.①用箕畚②通“慧”,聪明③被……感动④到、及
10.D(A.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B.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C.把/因为 D.都是“去、往”的意思。


11.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汉”“阴”“陇”“断”译错一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12.A(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坚决反对。


13.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

(1分)②甲文以神话结尾,(1分)乙文以议论结尾。

译文: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夸父逐日»)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固不可彻_____ _ ⑵寒暑易节_____ _
(3)与日逐走_____ _ ⑷弃其杖_____ _
8.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是()(3分)
A.而山不加增道渴而死
B.北山愚公北饮大泽
C.汝心之固跳往助之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饮于河、渭
9.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未至,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夸父和愚公都是我国神话寓言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请说说他们感人的精神品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二)7. (1)通达(2)交换、改变⑶跑⑷舍弃 8.D 9.(1)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损毁,又能把这大山的土石怎么样呢?' (2)夸父还没赶到(大泽湖),在半路口渴而死。

10.他们具有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阅读文言文,完成16~20题。

(共12分)
(一)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节选自《列子》)
(二)
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①发鸠(jiū)之山:山名。

②柘(zhè)木:柘树。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⑤少女:小女儿。

⑥堙(yīn):填塞,堵塞。

(节选自《山海经》)
1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2)河曲智叟亡.以应
(3)其妻献.疑(4)始.龀
17.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且焉置土石有鸟焉
B.以君之力以为妙绝
C. 出入之迂也惧其不已也
D. 甚矣,汝之不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8.用“/”给选文(二)画线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19.翻译选文(一)画线句子。

(2分)
20.请从人物形象和主题上说说这两则选文的共同点。

(2分)
答案:
16.(1)用箕畚装(名词作状语)(2)通“无”(3)提出(4)刚换牙,指七八岁
(评分标准:共4分,每空1分)
17.C(2分)
18. 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
(评分标准:共2分,两处断对得分)
19. 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评分标准:共2分,没翻译出反问语气扣1分)
20. 人物: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主题,: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译文
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被海水淹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

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③,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夜宿,凌晨上山。

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

”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

②冀﹑雍:古代州名,在今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③曩:以往、过去。

13.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杂然相许
(3)是山余亦未登
(4)向吾远游冀﹑雍
1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2)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

16.这两则故事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2分)
13.(1)苦于(2)赞同(3)这(4)先前,原来。

14.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15.(1)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七八岁,刚开始换牙,蹦蹦跳跳地前往帮助他们。

(2)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到了泰山的北面。

16.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解析】《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告诉人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二叟登泰山》表现了乐观,奋进不懈的精神,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