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
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
2、写作背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一、自主学习
1、注音: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刘子骥( ) 便要( )还家
邑人( ) 间隔( )
语云( ) 诣( ) 太守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
3.屋舍俨然
..
4.阡陌交通
..
5.咸.来问讯
6.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7.遂与外人间隔
..
8.无论
..魏晋
9.各人复延.至其家
10.不足
..为外人道也
11.说如此
..
二、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说说其要素。
2、请找出渔人在路途上和桃花源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
3、作者笔下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三、精读课文,探究合作: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2、作者描写桃花林幽美的自然景色有何作用?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请概括桃花源的环境及其中之人的特征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对下起何作用?
7、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文中有哪些成语?
四、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社会,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
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穷:
(2)便要还家要:
(3)处处志之志:
(4)欣然规往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 小石潭记
【学习目标】
一、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及虚词。
二、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它们都是山水散文中的珍品,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课前预习】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一词多义
A、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_______________)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_______________)
B、⑴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
⑵……似与游者相乐。
(乐:_______________)
C、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
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可:_______________)
D、⑴……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⑵同游者:吴武陵……(游: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
皆若空游无所依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4.翻译下列句子。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合作探究】
1、《小石潭记》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写出各段的大意。
2、第2段写出了“水”“鱼”的什么特点?在描写上有什么特色?
3、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如何理解文中两次提到的“乐”?
【点击中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
②琅玕 (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
③潆回:水流回旋。
④委:聚集。
⑤荠(jì):荠菜。
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4分)
(1)水尤清冽冽: (2)佁然不动佁:
(3)西折纤秀长曲西:(4)尽溪,平坦如荠尽: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
3.甲、乙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点?(2分)
4.乙文第一段“少陵浣花居在焉耳”中的“少陵”指谁?请你写出他的连续的两句诗。
(2分)
《小石潭记》参考答案:
1、pèi huán yí chù cēn cī xī dǒu qiǎo chuàng cī liáo
7、⑴向西走;往西走。
⑵以……为乐。
⑶在空中游动。
⑷斗:像北斗星一样。
蛇:像蛇一样。
⑸像狗的牙齿一样。
⑹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8、A、⑴清澈。
⑵凄清;冷清。
B、⑴以……为乐。
⑵欢乐。
C、⑴大约。
⑵可以。
D、⑴游动。
⑵游玩。
【点击中考】
1.(1)寒冷(2)愣住(3)向西(4)走到……尽头(每词1分,共4分)
3.相同点:都使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方法。
(1分)
不同点:甲文写景动静结合;乙文以静景为主。
(1分)
4.杜甫。
(1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
(1分)
11 核舟记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
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
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
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2、数量词的用法:①古代省略量词应补出。
②数词用在名词之后,翻译时应调整到名词的前面。
【自学导航】
一、基础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罔()贻()有奇()黍()糁()髯()褶()膝()楫()篆()狭()
2、重点词语释义。
能以径寸之木:
为:罔不|:楫:篆章:
因势象形:盖:神态:
尝:贻:可:峨冠:
隐:诎:倚:
3、通假字
4、一词多义(奇、有、为、而、之、其等)
5、古今异义
6、词类活用
7、积累文中倒装句
(1)尝贻余核舟一
(2)又用篆章一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初读课文,将文章第3段翻译在下面。
三、再读课文
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并思考这样详细描写人物有什么目的?
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
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课后训练】
东坡画扇
(宋)何远
•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 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
始逾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
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
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
⑥发市:开张。
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逾:走出。
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翻译句子。
某家以制扇为业()
适父死()
至懊悔不胜而去()
(2).对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
B.非故负之也(故意)
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
D.即以付之曰(把)
(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核舟记》选自张潮编的《》。
作者,字,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二、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学习反思和总结】(提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参考答案
自主练习
1 职业我家以制造扇子为职业
恰巧恰巧碰到父亲去世
离开十分懊恼后悔的离开
2 C
3 暂且把你所做的扇子拿来,我帮你开张!
4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
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
12 《诗经》二首
《关雎》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篇诗歌。
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三部分。
“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
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
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首。
二、【自主学习】
1、正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
寤寐( ) 辗转()芼( ) 钟鼓乐之()
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左右流.之
寤寐求
...之寤寐思服.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钟鼓乐
...之
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
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
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
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蒹葭》
【学习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
【学习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学习难点】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一、自主学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 伊人( ) 溯洄( ) 萋萋(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
2、解释下列字词。
苍苍:伊人:溯洄:
洄:从:阻:
溯游:宛:萋萋:晞:
湄:跻:坻:
采采:未已:已:涘:沚:
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翻译全诗。
三、合作探究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3、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
四、拓展延伸
1、刚才咱们描绘了诗中景,再来看看诗中人。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课文,小组讨论)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3.诗中将“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