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
课标要求:
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阻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希腊地理环境,明白得其对希腊的阻碍
了解城邦的含义及其特点
了解公民的差不多情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希腊环境的把握,认识环境对民主政治形成的阻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雅典公民所享受的民主权益,体会民主关于雅典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希腊的城邦制度
教学难点:
地理环境对民主制度形成的阻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利用雅典奥运会的图片导入
讲授新课: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的历史条件,古代希腊文明得到迅速进展,出现辉煌景象,要紧表达在,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逐步进展到顶峰,希腊文化取得了庞大成就。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政治思想和制度及伟大文化成确实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成为近代西方文化的摇篮。
一、蔚蓝色的希腊
展现课件:《古代希腊示意图》。
一边讲解古代希腊的地理位置,一边提问学生一些与本课教学有关的问题。
如:从地图上看,希腊半岛的海岸线专门曲折,几乎所有城邦离海洋的距离都在40公里内。
其中,古希腊东部海岸线比西部海岸线曲折,对古希腊的进展有什么意义?又如:希腊半岛上山峦起伏,山势陡峭,专门难翻越,形成一个个地理上相互隔绝的小单位。
这与希腊有许多城邦的政治格局有什么重要阻碍?
人类早期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
而希腊是海的宠儿,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繁盛以海洋为依靠,也称“海洋文明”。
(出示幻灯片《柏拉图》和他关于古希腊优越地理位置的名言,名言先以英文形式显现,请学生阅读翻译,然后再以中文形式展现)。
古希腊闻名思想家柏拉图说:“我们围绕着大海而居,如同青蛙围绕着水塘”。
古希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引导学生结合柏拉图的名言和地图信息,分组讨论: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的形成有什么阻碍?
人类早期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
同学们能够举出点如此的例子吗?发源于大河流域的文明。
我们比较熟悉的四大文明古国,黄河确实是我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在两河流域制造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的古巴比伦文明;还有我们专门熟悉的,永久充满了奇异和神话传奇的古埃及,那个漂亮的国度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是“尼罗河的赏赐”。
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靠。
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关于希腊城邦的形成有着重大的阻碍。
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坎坷,天然良港多,海岛星罗棋布,这些都为希腊通向外部世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希腊半岛上重峦叠嶂,山势陡峭,难以翻越。
能够说,古希腊是海的宠儿。
我们从伯拉图的话中就能够充分地看出这一点。
柏拉图是希腊闻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闻名的唯心主义者。
他认为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因此我们也常用“柏拉图式”来形容纯精神的,希腊闻名的哲学家亚历士多德是他的学生。
讨论:
对比分析:
希腊的地理环境适宜进行哪种经济活动?
中国的地理环境适宜哪一种经济活动?
二、充满活力的都市国家(略讲)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处在氏族制度瓦解、奴隶制确立的过程中。
由于专门的地理环境,希腊显现了两百多个奴隶制小国,史称“城邦”或“都市国家”。
古希腊城邦的差不多特点是小国寡民,其政体有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等。
城邦一样包括市区和周边的农村地区。
在古希腊人的心中,“城邦”是以学院为纽带的,一个“城邦”意味着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团体、共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绝对独立。
在这些城邦中,实行贵族制的斯巴达和实行民主制的雅典是古代希腊城邦的典型代表。
•三、希腊的公民(略讲)
•1、公民的地位: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
提问:公民的组成是哪些人呢?
•2、公民的组成:是由城邦的成年男子组成。
(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和外邦人不属于公民)•3、公民的权益:参加公共活动、参与行政与司法事务
•4、公民的参政素养的培养——为以后参加城邦活动奠定了基础
•5、公民的个性
•6、公民具有强烈集体荣誉感
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大体了解了希腊的地理环境、希腊的城邦和希腊的公民,这一切都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下一节课,我们来学习雅典的民主制度.
作业:
同步练习相作业
教后记:
本课内容讲述的是古希腊,和学生的生活体会较远。
我要紧利用地图展现它所处的位置,据此讲述地理环境的阻碍。
本课我要紧是我讲,和学生互动并不是专门多。
假如学生对某一知识比较生疏,能不能组织起有效的讨论?每一堂课是否都有必要讨论?仍是我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