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南宁市初二(上)语文期末联考模拟试题┃附3套期末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读下面的语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
因此,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
A.“读书是长期的一个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语序不当,应为“读书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
B.“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句末的句号应在单引号内。
C.“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这一句是祈使句,表人们的趋向。
D.“心浮气躁”是并列短语。
2.下列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B.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是传记和小说,如《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C.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D.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也日益延长。
②人的成长是一件奢侈的事。
③漫长的学生时代,属于社会对人的昂贵的投资期。
④人的学习生存技能的时间也最长。
⑤在所有的动物中,人的孕育期最长。
⑥人是大自然精雕细刻的一件作品,成长岁月的奢侈,正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一件珍品。
A.⑥③⑤①④② B.②⑤④①③⑥ C.②⑤①④③⑥ D.⑥⑤④①③②
4.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
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A.báo chóu chà zù
B.bó shòu chá cù
C.báo shóu chà zù
D.bó chóu chà cù
5.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颢,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黄鹤楼》。
B.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擅长五言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安石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C.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D.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名句默写
6.古诗文默写。
(10分,每空1分)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②,悠然见南山。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
④烽火连三月,。
⑤,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晏殊《浣溪沙》中的:“,。
”被赞为“情致缠绵,音调协婉,对仗工整,宛如天成”。
三、字词书写
7.164.填空。
《昆明的雨》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江苏_______人,________家。
代表作有
《》《_________》等。
四、诗歌鉴赏
8.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9.三峡(8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2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略无阙.处()
(3)晴初霜旦.()(4)哀转久绝. ( )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2分)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绝:哀转久绝.群响毕绝.
C.故:故.渔者歌曰两狼之并驱如故.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3).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文章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什么作用?(2分)
10.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字词。
(1)晓雾将歇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3)怀民亦未寝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
..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
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
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
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选自《中国石拱桥》)
[乙] 我们遵照前人的经验,卧床假寐,静待五更。
当表针一指到四点的时候,我们就赶忙起床。
走出门外,当真听见了此落彼起的报晓鸡鸣。
晨寒凛冽,我们踏着如霜似雪的月光走上了卢沟桥。
这时,接近满圆的晓月转到了西天,正悬挂在迎面的卢师山上。
抬头望月,看得出这时的月与桥的距离是最近的;晓月的光度比初升和正处中天时,都亮得多。
再看这时的晓月是在桥的北侧,永定河的上游,月光顺流而下,视野也显得最为深远。
我们在桥上有意地测试了一下晓月的亮度。
凭借着月光,不仅看得清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也依稀地辨认出了在桥西碑亭上乾隆书写的“察永定河”的一首五言律诗。
桥下的永定河,因为大旱缺水,我们虽然没能见到波涛浩渺(水大,广阔无边)、潋滟(水波闪动的样子)随波千万里的壮丽场景;但汩汩有声的淙淙细流,在晓月映照下,也呈现出波光粼粼的景色。
这时,看到披着晓月银光的卢沟桥,以至每个玉石栏、柱、栏板,以及485个大小石狮……我们禁不住想起曾在元代做官多年的马可·波罗对它的描述:“这是一座无可比拟的、世界上最美的桥。
”
(节选自陈寿儒《夜宿卢沟》)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桥宽约.8米②这座桥极少
..出事
A.①表示估计②表示程度
B.①表示限制②表示程度
C.①表示程度②表示限制
D.①表示限制②表示估计
2)[甲]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甲]文通过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卢沟桥的____________,又通过描写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卢沟桥形式的优美;[乙]文记叙了夜宿卢沟桥____________的经过,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著名的桥——卢沟桥。
4)[甲][乙]两文都引用了马可·波罗评价卢沟桥的话,但写作目的不同,[甲]文的目的在于说明卢沟桥_________的特点,而[乙]文的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卢沟桥的________之情。
5)根据[乙]文画横线句子的内容,概括“卢沟晓月”的特点。
1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枫叶礼赞
叶孟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
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
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
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
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
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
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秋冬之交,正是吃萝卜的时候。
夜晚的街头,常常传来"萝卜赛梨"的清脆叫卖声,引诱你不得不去买一个尝尝。
萝卜有“红到心”的别称,可是它的内心是不是红的,还得等到剖开之后才见分晓。
这哪里赶得上枫叶。
枫叶是那么直接、那么毫不遮掩地展现自己的色彩。
枫叶敢于红,红得有气魄。
枫叶之可爱,还在于当别的叶儿经秋枯落时,她偏偏红得艳丽。
她耐得住风霜交加,经得起秋之摧残,战西风而不怯,披严霜而愈丽,显露出无畏无惧的神采。
单凭这一点,就值得我们赞美。
有人说,枫叶虽红,可毕竟是到了肃杀的秋天。
《董西厢》中有一警句:“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以枫叶吟离别,把枫叶比作血,这是随人的性情而生发的。
但在我看来,说肃杀也好,比作血也好,都还是在于秋,而不在于枫叶;把枫叶之红比作血,这是因为她抗得住肃杀之气啊!
枫叶也并不因为红而孤独。
你看,去香山看红叶的人那么多;而且,东篱黄菊,山涧青松,挺拔的竹,清香的梅,或跟她同时,或相继绽放,都与枫叶相伴,在耐寒抗冷中各显风采。
一想到秋,我就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往往使我又联想到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他们抗严寒,战酷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他们不畏艰难,勇于奉献,弘扬了时代的精神。
他们尽管很普通,却是我们时代的英雄。
我觉得,用枫叶来比喻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再恰当不过了。
我礼赞枫叶,我爱她斗西风血点儿红!
(选自《名家咏物100篇》,有改动)
1)从上文看,枫叶有哪些特征?
2)作者写秋冬之交的萝卜又引用《董西厢》中的警句,各有什么用意?
3)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作者笔下的枫叶有什么象征意义?
5)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
七、语言表达
13.[2017·贵港]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八仙过海——(______)千里送鹅毛——(______)
八、作文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次国际自行车比赛中,信心满满、志在获奖的纳瓦罗始终无法超越技高一筹的埃斯特万,只能使出浑身解数,奋力追赶。
正当他无能为力的时候,埃斯特万字字自行车爆胎了,只能扛着车跑。
这时,奇怪的一幕出现了,纳瓦罗放缓了车速,紧跟在埃斯特万身后。
结果,埃斯特万获得了铜牌,纳瓦罗与奖牌失之交臂,而后来居上的选手分获金、银牌。
请根据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⑤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B
4.D
5.B
二、名句默写
6.①窈窕淑女②采菊东篱下③燕然未勒归无计④家书抵万金⑤春蚕到死丝方尽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⑦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三、字词书写
7.汪曾祺全集汪曾祺髙邮作受戒大淖纪事
四、诗歌鉴赏
8.1)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五、文言文阅读
9.1).(1)飞奔的马(2)通“缺”(3)早晨(4)消失
2).B
3).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4).烘托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10.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现代文阅读
11.1)A
2)举例子作比较
3)结构特点观赏晓月
4)形式优美赞美
5)晓月圆,距离近,更明亮。
12.1)红得深浓,红得艳丽;耐得住风霜,无畏无惧。
(2分)
2)(1)将萝卜与枫叶进行比较,以衬托(或:突出)枫叶红得直接,红得有气魄。
(2)引出自己对《董西厢》警句的理解,强调枫叶能抗得住秋天的肃杀之气。
(2分)
3)示例:运用拟人的方法,采用整齐的句式;表达了对枫叶的赞美之情;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抒情色彩。
(3分)
4)象征着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展示自我的劳动者。
(意思对即可)(1分)
5)先描写枫叶的外在特征,再赞美其品质,最后揭示其象征意义。
(3分)
七、语言表达
13.各显神通礼轻情意重
八、作文
14.超越
“当圣火第一次点燃,是希望在跟随。
当终点已不再永久,是心灵在体会。
不在乎等待几多轮回,不在乎欢笑伴着泪水。
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让生命回味这一刻,让岁月铭记这一回。
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让生命回味这一刻,让岁月铭记这一回…………”
还记得这首《超越梦想》吗?“梦想”一个多么熟悉而又遥远的名词啊!我想每个人都应该会有自己的梦想。
如果人没了梦想,那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思?可每个人的梦想都不一样,有的人追求快乐,有的人追求名利,有的人追求财富,有的人追求幸福……其实快乐、名利、财富、幸福……这些都是梦想啊!或许说白了,梦想就是你小小的心愿、就是你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你胜利的终点。
从小到大,我有许多的愿望,考试考第一、比赛要赢、遇见一个好老师……可能它们在大家看来很微不足道,但它们在我看来却是我的梦想,仅仅属于自己的梦想。
可在完成那么多梦想之后,才发现当真的达到自己的目标时,所得到的却不是满足,而是失落,此时原来不是回味自己胜利的时刻,而是踏向新的征程的起点。
也许只有当真正到达终点的时候,才会看见原来前面还有好多条“路”,我们还没去尝试,这才明白当自己在刚刚踏上这条“路”时,是多么无知!
就拿这届奥运会来说吧!中国人整整期待了一百年了,才迎来了今天这场百年盛会,成就了中国人百年的梦想。
只为这短短16天的比赛,却让中国人准备了整整7年。
可在奥运期间,赛前的那种焦急、那种渴望却早已无影无踪。
虽然本届奥运会还没有结束,但是更多的观众已经把他们的希望又放在了2020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把更多的目光投在了东京奥运会的筹建中,或许胜利的终点就是下一次胜利的起点吧!我相信:人类追求梦想的脚步是永远不会停息的。
还有另一种人,他们同样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可他们却不喜欢走光明的大道,偏偏喜欢阴暗的小路。
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择手段,可是最终当他们到达终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追求梦想的道路,却丢掉了比梦想更珍贵的东西。
比如:真诚、信誉、快乐……取而代之的是虚伪、欺骗、痛苦……可这时到达了终点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呢?他们迷失了,迷失了自己原来的方向,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或许我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超越梦想,那是追求梦想的另一种境界,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那些还在泥中深陷的朋友们,醒醒吧!想想什么对你来说更重要,如果你正在那条阴暗的小路上,不要再往前走了,停下你追求的脚步吧!否则你会失去更多,献给你们一首歌,希望你们能早日迷途知返。
“当圣火第一次点燃,是希望在跟随。
当终点已不再永久,是心灵在体会。
不在乎等待几多轮回,不在乎欢笑伴着泪水。
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让生命回味这一刻,让岁月铭记这一回。
超越梦想,一起飞!你我需要真心面对,让生命回味这一刻,让岁月铭记这一回……”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面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
....,好不清冷。
B.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
....,不容抹杀。
C.对贫困地区,大家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是无微不至
....。
D.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傳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B.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C.将/以下骑/送迎。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简陋的房屋)
问君何能尔.(如此,这样)
B.烽火
..连三月(借指战争)
浑.欲不胜簪(简直)
C.角.声满天秋色里(军中号角)
提携玉龙
..为君死(宝剑)
D.自将.磨洗认前朝(将来)
4.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炼.制(liàn)炽.热(zhì)骤.雨(zhòu)猝.至(cù)
B.窒.息(zhì)吹嘘.(xū)领域.(yù)镭.(léi)
C.搅.动(jiǎo)简陋.(lòu)闪耀.(yào)钋.(po)
D.熔.化(róng)沸腾.(téng)清晰.(xī)踱.着(duó)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阶砌
..木香。
..着爬山虎或者蔷薇
..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曼延
B.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
..,讲究近
..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应衬
景远景的层次。
C.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
..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盘曲嶙峋
D.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
..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设计和雕镂涿磨
二、名句默写
6.(9分)古诗文默写。
(1)此物何足贵?__________。
(《庭中有奇树》)
(2)幸甚至哉,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3)__________,千里殊风雨。
(曹植《梁甫行》)
(4)《梁甫行》中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映出海边居民家园荒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商隐的《乐游原》中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曹操的《龟虽寿》中意思与此相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字词书写
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pán shān(_____)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2)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jué jiàng(______)挺立的一种树!
(3)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qián zī àn zhǎng(_______)了——“单调”!
(4)若不是miào shǒu ǒu dé(______),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四、诗歌鉴赏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宋·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①声里绣旗红。
澹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
②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阕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阕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国恒亡./身亡.所寄
B.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C.曾.益其所不能/荡胸生曾.云
D.百里奚举于市./愿为市.鞍马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文章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文章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文章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4)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0.文言文阅读
阅读《与朱元思书》,回答下列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A.水皆缥碧() B.急湍甚箭()
C.蝉则千转不穷() D.鸢飞戾天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天山共色()②猛浪若奔()
③经纶世务者()④横柯上蔽()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结合文章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沙漠·河流·胡杨
赵红继
沙漠里有种树,叫胡杨。
据考,它是沙漠里唯一的乔木。
有人把胡杨誉为沙漠之魂,细想,不无道理。
但胡杨能够成为沙漠之魂,要仰仗河流对它的庇护。
沙漠里有不少河流,正是这些河流赋予了大漠戈壁以生命和灵动,若没了这些河流,沙漠就成了一片死寂的沙海,自然,胡杨这个魂也可能随风飘散了。
人们常说,河流的家在大海。
是的,海洋是河流最终的归宿。
然而,沙漠河流却是例外。
从某种意义上讲,沙漠河流是悲哀的,她们一生下来便寻找着回家的路,倔强地向前奔腾着,遗憾的是,浩瀚而干渴的沙漠未能让一条河流走出它的边界,条条奔腾的沙漠河流均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大漠深处,或者成为当地人称之为“海子”的湖泊,或者变为一片泛着白花花盐碱的沼泽。
不是沙漠河流没有翻越大漠的力量,而是沙漠需要河流,用广袤和博大挽留了河流。
沙漠需要河流,胡杨更需要河流,河流善解沙漠之意,也善解胡杨之意,做出了伟大的妥协和牺牲,便滞了脚步,温婉栖息在黄沙的怀抱,把沙漠当成了家,当成了最后的归宿。
胡杨之所以被誉为沙漠的魂魄,是因为胡杨具有“三个千年”特质,即“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
本不想再重复此类赞美之词,但觉得真正要揭示胡杨高贵品质,还真撇不开这“三个千年”。
胡杨的精神的确令人敬重。
前不久我去额济纳拜访了胡杨。
那天我伫立在胡杨林里,炙热的太阳光照耀在胡杨树上,放眼一望,一树一树的金黄,一片一片的金光,一团一团的火焰,让人热血沸腾。
劲风掠过,千万叶片飒飒作响,在天高地阔的大漠之上,胡杨仿佛在对历史倾诉、在对未来歌唱。
胡杨的长相不委婉也不修长,不纤秀也不婀娜,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沧桑。
A她的树干沧桑,树皮沧桑,树干上倒挂着浓密的老人胡须般的根须沧桑,她枝条沧桑,甚至连叶片也透着沧桑。
沧桑即是胡杨的美,没了沧桑便不是胡杨。
胡杨不媚俗,也不哗众取宠。
她生长在大漠戈壁深处,甚至人迹罕至之地。
有人欣赏也罢,无人疼爱也罢,春天来了,我发芽;夏天到了,我茂盛长叶;至深秋,一以贯之把叶子染黄,然后变红。
胡杨特神奇,能一夜之间把自己由墨绿变金黄,为色彩单调的大漠戈壁装点一道艳丽的风景。
胡杨的生存条件是所有树木中最恶劣。
B她甚至每时每刻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又在每时每刻都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