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技术及应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
1.1 地震地下流体前兆数字化特点
在研究分析中可以发现,常见的水位以及水温前异常现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地震前的1-2年发生的中期异常,是变化速率以及变化方向的转折;另一种是地震前几个月或是几天短临时间尺度中的阶变、脉冲等异常形态。
因此,在前兆监测的过程中,需要在无地震活动正常阶段,进行动态特征的变化分析,以便提高地震前兆监测的数字化监测价值。
1.2 地下流体观测中存在的问题
1.2.1 背景干扰的影响
在地下流体汞观测的过程中,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地下流体检测的过程中,当面临蒸馏水、化学试剂中汞浓度较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仪器测定的准确性。
同时,在对改变水汞观测的化学试剂用量分析中,发现硫酸是影响水汞观测结果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1.2.2 观测系统的影响
在观测系统分析中,由于硅胶管的吸附作用影响、捕汞管的锈蚀老化等因素的影响,会严重影响仪器测量的准确性以及数值的稳定性。
而且,在硅胶管对汞较强的状态下,会出现吸附作用以及气路的记忆效应的影响,严重的会造成测量解结果较高的问题。
在不同批次、不同厂家的捕汞管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性,会影响捕汞的能力,这种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捕汞管进气的孔径大小的差异,从而对汞观测造成影响。
1.2.3 仪器校准的影响
在全国台站汞仪使用中,通常会使用饱和汞蒸气法对仪器进行校准及分析,但是,在该种校准方法使用中,存在着一定限制性问题。
例如,汞在常温的状态下会出现蒸汽压力明显提升的问题,而且在蒸汽压力、蒸发速度以及蒸汽浓度分析的状态下,会随着温度的升高发生一定的转变。
在室温状况下,当温度每增加1℃,饱和汞蒸气浓度会增高9%,所以发现,在地震地下流体观察中,温度与汞的测量结果存在着关联性。
同时,在仪器使用的过程中,当使用简易汞源存放液态汞时,会出现液态汞泄露的问题,使空气中的汞浓度升高,严重影响观测结果。
所以,在检测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科学化检测方案的构建,避免对实验室造成的污染,并逐渐提高地震检测的有效性。
2 地震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应用
2.1 实现台网布局的调整
通过对地震活动状况的分析,在研究中间活动地块作为主要以及,结合网台进行大幅度的数据调整,并将观测进布置在活动地块之中,实现对台网的有效检测。
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会将主要的观测进不是在活动地块之中,加强对多震、强震活动区域的监测,并结合观测井的布设状态,将其设计在南北地震带以及天山地震带之中,逐渐提高地震的检测能力,并满足地震检测的基本需求。
2.2 台网规模化合理扩大
结合西部地区(100°E 以西地区)有效监测MS ≥7.0,
(下转第94页)
各项工程的计划安排是不是能够跟施工工序要求相适应,材料的供应是不是到位,是否能够很好的满足各阶段的需求,能够处理项目各个阶段的衔接。
针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制定
国新技术产品,2016(08):35-36.
[3]朱美平.浅谈10kV 配网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控制管理
[J].广东科技院,2017(02):12-15.
东部地区有效监测MS ≥6.0,首都圈地区有效监测MS ≥5.0地震前兆的宏观要求,在地震震级分析中,应该在地震前兆之前进行持续关系的粗略计算,研究中发现,我国大陆地震下的流体观测井总数量为1000口左右的状态,这些观测井中,一些经过筛选、改造而形式的;一些是通过其他行业的勘探二形成的;也有一些是通过新建所形成的高质量观测井。
2.3 逐渐提高观测井的质量
通过对观测井设计状况的分析,应该逐渐提高系统的质量,若一些质量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会对观测结果造成影响。
在观测井结果不合理的状态下,观测含水层的位置不好,而且相关的统计水文地质资料不全,整个观测中会缺少专业性的数据支持,从而严重影响观测的结果。
因此,在地震观测中,相关部门应该结合观测状况,提高观测井的内在质量,充分保障观测效果的有效性。
2.4 优化预测项目
在地下水物理量以及化学量观测的过程中,为了充分保障观测数据的质量,提高数据使用的价值性,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应该优先发展地下流体常规测项,通过地下气检测方案的完善,将H 2、He 以及CO 2为主的断层土壤气进行观测,逐渐形成具有特殊化的观测网络。
2.5 扩大观测规模
在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的过程中,为了逐渐提高观测的质
量性,应该逐渐扩大观测的规模,并在整个过程中做到:第一,将现有的观测井作为基础,结合各个井口的特点以及相关条件,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观测技术的使用价值,并通过科学化观测项目的完善,提升观测工作的整质量,展现物理化学观测的整体水平。
第二,及时发现一地多井台阵式观测技术,结合重点检测区域的基本状况,进行地震检测方案的选择,并逐渐开拓平面上的多井台阵式,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提高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的价值性,充分保障观测效果的合理性。
2.6 优化观测技术
在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强带观测技术的有效性,并重点对数字化的水位仪、水温仪以及气汞仪技术等进行分析,结合项目设计的基本标准,及时解决现场校测以及标定技术,保证观测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丁风和,包东健,纪建国,等.SLDZ-1数字化地下流体多测项综合观测仪的研制及试验观测[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2,33(z2):183-187.
[2]孔令昌,王桂清,王志敏.用于数字化气体观测的脱
气-集气装置研制与应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1,32(2):63-66.
[3]孙小龙,王广才,晏锐.利用概率密度分布提取流体观测
资料中的高频异常信息——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16,59(5):1673-1684.
(上接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