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而起异彩纷呈_近20年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述评_张世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势而起异彩纷呈*
)))近20年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述评
张世保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取得了很多成果。

这些成果涉及的面很广,诸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与特征、文化保守主义产生的时间、文化保守主义的类型、文化保守主义与其他思潮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文化保守主义的评价等等。

相较于其他文化思潮,对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可以说是学术界着力较多、成果较为丰硕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

关键词:文化保守主义;特征;类型
严格意义上讲,大陆学术界对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诚如一位研究者在90年代初的描述:/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不愿去碰触的泥淖。

不仅因为它处在现代负面令人生厌的印象,而且是它本身使用的那套古奥怪癖的术语和艰深晦涩的文字亦使人望而生畏。

0¹不过,时代风气在20世纪90年代初丕变,文化研究与文化讨论的话语发生转换,即/放弃激进的社会/政治批判话语,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0º。

文化保守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潮之一,以至于/保守0、/传统0等成了当今时代最时髦的语汇,与之相对应,对文化保守主义研究所面临的上述困境也一扫而空,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之一。

大陆学术界对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海外发动,大陆呼应;因势而起,异彩纷呈。

海外学者的引导作用是明显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傅乐诗编著的5改变的限制6(5The L i m its of Change6),傅乐诗等著、1980年台湾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5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6(此书实可看作为前一本著作的中译本,在内容上稍有出入),由美籍学者艾恺以中文写作的5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6,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所著的5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代激烈的反传统主义6,美国社会学家E#希尔斯出版的5论传统6等著作都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对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起了前驱先路、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激发大陆学术界对文化保守主义展开研究的是中国社会的变迁这一内因,经济现代化的成功掩盖不了现代化的负面因素,现代性问题接蹱而至;国内政治风尚的变化也影响到思想话语的转向,20世纪80年代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走向崩解,中国进入到/后启蒙时代0,/读经热0、/儒学热0、/国学热0纷至沓来。

由此可见,文化保守主义的兴起与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否极泰来乃为一必然之事。

基于不同的价值观与历史观,人们对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又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本文试图对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与评述,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¹º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0(项目编号:07J ZD006)。

欧阳哲生:5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述评6,5求索61990年第1期。

李泽厚、王德胜:5关于文化现状、道德重建的对话6,5东方61994年第5、6期。

一关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与特征,学术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择其要者,有如下几种不同的论述。

史华慈指出中国保守主义的民族主义特征。

他说:/首先感受到的是民族主义成分的优势。

其程度甚至到了迥异者如章炳麟和陶希圣,都能说是保守主义者,民族主义者的骄傲和挫折感是主要的情感,以至于他们使保守主义的其他元素成为附属的。

使他们的民族主义成为保守的,是由于相信中国要生存强盛,惟在于是否能设法挽回自家社会文化的传统。

0¹实际上,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都是文化民族主义者。

艾恺从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来观照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

他说:/主张复苏传统文化的一些方面,同时坚信中国文化不但和西方文化相当,甚至还要优越。

这个立场以5学衡6杂志的撰稿人如梅光迪及梁启超(晚年)、梁漱溟、辜鸿铭、林纾等人为代表。

他们的看法可称为中国的-排西派.,在对西方文化进行批评的同时也界定中国文化。

,,我把这种反应称作-反现代化.。

所有这些人物都批评现代化过程及其结局是对人类诸般价值的残害,他们提倡融合的中西文化,指出未来的世界文化)))或最起码将来的中国文化,会是一种中西文化的结合体。

我把这种立论,称作-文化守成主义论.。

0º艾恺的论述当然存在问题,比如他把对现代化的反思当作是反现代化明显是有问题的。

马庆钰认为,文化保守主义是在鸦片战争后社会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凸现出来的政治文化思潮,是介于文化民族主义的传统派和激进主义的西化派中间的文化选择,/中体西用0和/中国文化本位0之类的理论与实践是其主要形式,干预政治发展是其主要内容,维持封建政治秩序和利益分配格局是其最后归宿。

从总体上看,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一样,最终都成为延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
郑大华指出,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是现代化思潮下中西文化/双重危机0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是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

由于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面临着独特的/前现代0传统的实在内容和特殊的历史处境,因而它有着突出的特点。

第一,具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第二,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背离;第三,具有强烈的文化优位意识。

¼
何晓明认为文化保守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球扩张而发生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普遍精神现象。

对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他提出四组特征说:第一,民族立场与忧患意识是它具备的天然品格;第二,对人文精神的高扬和对科学主义的反动二者合一,这是它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回归与捍卫的姿态;第三,它将道德本体化,并将之上升到人类/终极关怀0的层面,表现出泯真俗、合天人的宗教情怀;第四,在文化建设原则上它表现出变易意向与中庸原则的统一。

½
卢毅认为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是近代以来对中西文化双重危机的一种历史性反应,它一方面充分褒扬认同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优长,并对其缺陷做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与批判;另一方面则有限度地接受异质文化的现代化成果,同时又猛烈抨击其负面影响,主张以/返本开新0的方式,实现/中国本位0的中西文化调和与互补。

在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思潮格局中,它既与/唯古是尚0的极端顽固守旧的复古情绪区别开来,又与每一历史时期出现的相对激进倾向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指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中西文化观0上,具有一定的文化融合意识与笃固的民族本位立场,/中体西用0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泥足深陷的思维模式;二是在/古今文化观0上,具有相当的批判求新精神与强烈的回归传统愿望,/返本开新0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执迷不悟的一贯主张;三是在政治思想和态度上,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取向与整体的改良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¹º»¼½史华慈:5论保守主义6,见傅乐诗等著5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6,台北: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0年,第32)33页。

艾恺:5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前言6,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页。

马庆钰:5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检省6,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1997年第3期。

郑大华:5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析6,5天津社会科学61989年第6期,亦见5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
义思潮的兴起6,5浙江学刊62002年第5期。

何晓明:5近代文化保守主义述论6,5近代史研究61996年第5期。

对这四组特征的进一步论述,见何著5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6,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1)15页。

义性质,反/激进主义0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不约而同的政治论调。

¹
文化保守主义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文化保守主义之所以成为文化保守主义的要素。

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来说,有两个要素是必须的,只要满足了这两个要素,就可以归入文化保守主义的阵营。

首先,文化保守主义是建立在对西方文化(现代性文化)理解基础之上的反思或拒斥。

人们对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解殊异,但在文化保守主义是现代性的产物这一点上则可以达成共识。

正是现代性的全球扩张的性质使得各种非现代性文化的价值得以凸显,也使得人们对现代性的反思成为可能。

没有现代性,就没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保守主义。

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也不会有文化保守主义。

只有那些对现代性作出过深入反思的人才可能是文化保守主义者。

其次,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必须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价值加以维护与守持,且这种维护与守持为其思想中的主导方面。

二关于文化保守主义产生的时间
关于文化保守主义出现于何时,学术界有两种主导观念,一种认为文化保守主义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出现,何晓明将文化保守主义的起点定位于冯桂芬,认为是他迈出了小心的第一步,并认为/中体西用0是文化保守主义的第一面旗帜。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运动(历史学界部分学者将其称为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在中国兴起,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得到了检验和发展的适宜机会。

这是从实践对于理论的基础关系而言。

如果我们从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分析,那么-中体西用.论作为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第一面思想旗帜,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实际上起到了文化纲领的作用。

0º喻大华也把中国近代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定在洋务运动时期,认为19世纪中叶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因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0,而体用派倡导学习西方是为了保中学之体,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强烈的责任感。

/中体西用0既规定了中西双方的主从关系,也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大原则,因而/中体西用0理论是保守主义的文化理论。

»也有众多的研究者将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阳哲生认为文化保守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认为以康有为为首的/今文经学0派一方面从汉儒今文经学的/三统说0和/三世说0汲取/微言大义0,阐发维新改制的理论借口,为推动清廷变法提供张本;一方面致力于将/孔教0定为/国教0,成立/保教会0,籍以对抗基督教的传播,这种以传统反传统,以传统对抗西方近世文明是保守主义初版的雏形。

¼刘黎红著5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6实际上也是把文化保守主义产生的时间定在20世纪之初。

½美国汉学家艾恺则把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起点定在民初,他认为在民初反传统主义盛行的时期,出现了文化守成的反应。

郑大华认为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起源在清末民初,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国粹派0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

因为/国粹派0符合文化保守主义的所有特征。

¾
只要我们认清了文化保守主义的特征,就能够很容易地回答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产生于何时。

我们已经指出,没有现代性,就没有各种各样的文化保守主义;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也不会有文化保守主义。

也就是说,讨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起源,最需要解决的就是看中国人对现代性的反思在什么时候真正开始。

在我们看来,中国人的这种反思是在20世纪初才作出的,最为标志性的思想成果当是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0。

正是鉴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诸多负面现象及其给人民大众造成的苦难现实,同时受到叔本华思想的影响,章太炎在1906年提出了/俱分进化论0。

他认为随着社会进化,人类的道德(善)也在进化,但同时恶也在
张世保:因势而起异彩纷呈
¹º»¼½¾卢毅:5世纪回眸)))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嬗变与传承6,5东南学术62000年第2期。

何晓明:5返本与开新)))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新论6,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95页。

参见喻大华5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52页。

也可参考喻大华5晚清文化保守思潮述
论6,5天津社会科学62000年第1期。

欧阳哲生:5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述评6,5求索61990年第1期。

参见刘黎红5五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参见郑大华5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析6(5天津社会科学61989年第6期)及5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考察6(5求索62005年第1期)。

扩张。

虽然章太炎本人由此导致了文明否定论¹,但这种认识是深刻的,对后来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如梁漱溟)也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们对西方文明的迷信得以打破,使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反思西方现代性文明成为可能。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兴起的关系,郑大华在5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6一文中作了深入论述。

º
正是考虑到文化保守主义产生于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评,我们应当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对西方没有理解的批评或拒斥,不能算作文化保守主义,只能算作是顽固派,如倭仁。

顽固派由于对西方的有些观念产生误解,从而对之加以严厉拒斥,但是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误解或随意曲解,多半都是由其顽固派的立场所决定的,他们并没有去理解西方的愿望。

其次,主张接受西方的现代性文化(不论其程度上的差异)而对现代性文化没有反思或批评的不能算作是文化保守主义,而是西化主义。

近来很多人将晚清的/中体西用0论者归于文化保守主义者,但我们要看看,这些/中体西用0论者对西方文化没有批评,有没有反思?如果连批评或反思都没有,怎么可以算得上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呢?我们都知道洋务派与大多数维新派都是/中体西用0论者,但是在他们的著作里,我们发现不了什么对西方文化的批评,基本上都是赞美之辞,主张向西方学习,他们当然就不能归于文化保守主义者。

只有那些建立在对现代性文化进行批评基础上的/中体西用0论者才是文化保守主义者。

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中体西用0论在当时/实已是一革命性的态度0»,是当时中国的最为激进的西化论。

此后的/中体西用0论才通过对西方文明的批评与反思而具有文化保守主义的特征。

看不到有两种/中体西用0论,而只看到一种/中体西用0论,是与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实际不相符合的。

三关于文化保守主义的类型
所谓文化保守主义的类型,即从内容或形式上区分不同种类的文化保守主义。

分析文化保守主义的不同类型,可以充分揭示文化保守主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史华慈把保守主义区分为快乐的和不快乐的(或怀疑的)两种类型。

前者/积极地肯定现行的社会政治秩序和历史的现行趋势,因而也肯定使保守主义成为事实的历史过程。

当然,人们会感到-晚近.总比-现在.还好,但是主要的态度还是肯定的0。

后者/承认历史上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传统的广泛力量,然而并不承认历史的仁慈。

他们甚至可以接受启蒙时代的观点,认为历史是错误、愚蠢和无知的记录,但他们相信,那是无法改变的,即使改变也无济于事,或说,人和秩序无论怎样糟糕,也总比没有秩序还好0。

/我们发现, 20世纪的中国几乎没有柏克式的保守主义,全盘肯定现行的社会秩序。

所看到的是一种受民族主义情感所影响的文化保守主义,这种民族主义情感很少会对当时的政治秩序有所肯认,虽然在建立民国之后可以看到其肯认。

我也发现,当有些中国保守主义的势力,认为来自中国-过去.的元素能对现代的目标有所效用,也就有些其他不快乐类型的保守主义,对中国-过去.的用处表示怀疑,但是他们仍衷心地意识到-过去.之决定性的力量。


胡逢祥把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分为两种:19世纪末之前的封建文化保守主义和此后形成发展的真正具有近现代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

他认为从近代前期视一切洋货洋物为/奇技淫巧0而深恶痛绝的封建正统派、洋务运动时期的顽固派,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屡屡掀动复辟浊流的封建遗老都是封建文化保守主义血脉相承的思想代表。

对于后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他说:/持这种观念的人,虽然也对传统怀有强烈的依恋感,并且十分强调文化变动的历史延续性,始终倾向以传统文化为根底或主体的近代文化建设进路,但却并不因此盲目维护传统社会体制。

他们不仅能以理性的姿态看待和认肯整个社会的近代化趋势,有的还积极投身推翻封建专制和建设现代民主制度的革命实践。

即使对于所钟爱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¹º»¼章太炎的这种文明否定论是在哲学的意义上来说的,而在现实生活中以及实际的文化生活中,他则绝不是一个文明否定论者,因
为此时他已经成为/国粹派0的代表人物之一。

郑文见5浙江学刊62002年第5期。

金耀基:5中国现代化与知识分子6,台北: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8年,第36页。

史华慈:5论保守主义6,见傅乐诗等著:5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6,台北:台湾时报出版公司,1980年,第19)37页。

的传统文化,也不一味偏袒,而是有所反思和批判,其文化观的内涵和关切目标都已显露出一种背离封建的近代文化建设意向。

从章太炎到-五四.以后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无不具有这样的特点。

0¹这种分析的可取之处在于看出了封建文化保守主义与近现代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区别,但问题在于/封建文化保守主义0这一提法本身是不合理的。

很多学者从学科的角度来区分文化保守主义的类型。

欧阳哲生就指出保守主义在哲学领域的主要代表是现代新儒家,在文学领域的主要代表是梅光迪为首的/学衡0派和走向/退避0的周作人,在史学领域的主要代表是王国维和钱穆。

º这种区分显然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分,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

陈少明认为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保守主义有两种类型。

一种发生在现代化是由内在因素催发的国家,其保守主义是针对反传统的激进倾向而言;另一种发生在因外力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其保守主义不仅针对反传统思潮,同时也针对外来文化。

/前一类保守主义属于传统)现代的矛盾,基本上是一种传统主义。

后一类保守主义,还纠缠着本土)外来的问题,即含有传统主义与民族主义双重因素。

0»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无疑属于后一种类型。

至于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方向,陈少明也是从学科的角度加以区分的。

他指出,中国的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发展有两个方向,它们同汉、宋两种学术思想传统有渊源关系。

在学术形态上,一表现为史学,一表现为哲学。

史学以古为镜,考究、描述历代兴旺变迁之迹,显示民族文化精神凝聚、发展的实际历程,其方法是把信念还原于史实。

哲学以明理为鹄的,从历史过程中分离出价值观念系统,方法是抽绎实际的理念。

¼
李翔海就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动源来分析,认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实际上包含了两种不同乃至相反的倾向,即主要是主动依归于民族传统的自本自根的文化保守主义与主要是依循于西化逻辑而采取/保守0策略的文化保守主义。

所谓/自本自根0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是指通过对自我生命存在之文化氛围的体悟或者在新儒家等中国本有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启导下,自觉地依归于中国文化民族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另外一类文化保守主义者则实质上是遵循了西化的逻辑,因为西方保守主义在冷战后的重兴,因而也主张在中国采取保守主义的文化策略。

½
笔者根据文化保守主义者对现代性文化的态度,将之分为反思现代性文化的保守主义(合理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拒斥现代性文化的保守主义(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

反思现代性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主流。

这种文化保守主义对西方现代性文化有深切的反思,认为现代性文化一方面给人类带来很多福祉,同时也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因此他们一方面积极引入西方现代性文化,另一方面又对其负面作用加以批判。

他们认为西方文明自身不能克服其内在的困境,从而希望用重新估价后的中国文明(或东方文明)去统领西方文明,以补助西方现代性文明的不足。

这种文化保守主义是新文化运动的右翼。

也就是说,他们并不反对向西方文明学习,他们对新文化运动所揭橥的科学与民主并不加以反对,而是大力加以提倡,可见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是赞同的,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要/超越五四0,而不是/反对五四0。

拒斥现代性文化的文化保守主义完全无视文化的现代性问题,与顽固派的精神气质比较类似,可以说是文化的原教旨主义。

在他们看来,现代性文化不具有普遍价值,而仅仅是一种地方性知识。

他们不同于上述类型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们在反思或批判西方现代性文化之后,对其不是加以接受,而是加以拒斥。

¾
张世保:因势而起异彩纷呈
¹º»¼½¾胡逢祥:5社会变革与文化传统: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6,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页。

欧阳哲生:5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述评6,5求索61990年第1期。

欧阳哲生显然也受到海外学者对中国保守主义论析的影
响,如Dav i d E1Po ll ard的5周作人)))一位退避的学者6,见傅乐诗等著:5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6,第419)446页。

陈少明:5在历史与理念之间)))汉宋学术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6,见高瑞泉主编5中国近代社会思潮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98页。

陈少明:5在历史与理念之间)))汉宋学术与文化保守主义思潮6,见高瑞泉主编5中国近代社会思潮6,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313)314页。

李翔海:5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意义与困限6,5天津社会科学61998年第1期。

极端的文化保守主义对现代性文明的拒斥也不论一概而论,如他们不反对科学,也不拒绝科学带给他们的福祉,他们所拒斥的主要是民主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