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科研院所改革政策问题研究
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现状及发展综述

作者简介:周舒敏(1996-),女,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管理;张威(1988-),男,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管理;王英辉(1970-),女,广西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管理㊂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现状及发展综述周舒敏1 张 威2 王英辉2(1.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摘 要: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从改革发展历程㊁存在问题与分析㊁发展形势与对策等方面对地方科研院所的改革与发展研究进行了回顾与综述㊂重点总结理论和实证研究此类中关于改革发展的经验与主要结论,并揭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㊂研究已取得以下几点结论:目标的多重性是院所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起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院所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功能定位不清和发展模式多元化是院所改革与发展的困境㊂目前改革已由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转为从事公益服务的科研院所法人化㊂未来地方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是明确其功能定位,构建法人化治理结构㊂关键词:地方科研院所;改革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D 630.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2272.2021010310 引言地方科研院所包括现存的地方科学院,也包括各地新进成立的工业技术研究院,是指隶属于各省(市㊁区)直属的事业单位,具有多功能㊁面向区域内产业科技需求,主要从事应用科学㊁共性或竞争前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地方综合性研发机构[1]㊂1985年至今,地方科研院所经历了经费拨款制度㊁分流人才,调整结构的人事改革制度㊁ 下海 兼职㊁企业化转制和分类改革阶段㊂一系列的改革打破传统上政府包办所有科研机构的体制,激活了地方科研院所的活力㊂随着科研体制的深化改革,地方科研院所发展正逐步向现代企业化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推进㊂已有研究对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给予了足够的重视㊂具体表现在:理论研究运用 组织再造理论 [2] 准公共品理论 [1] 制度变迁理论 [3]的理论,分析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背景下,公益类科研院所重组定位之后,继以 公益性 深化发展㊂并概括了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具有市场失灵㊁政府失灵和组织失灵三大特征㊂从理论上诠释地方公益类科研院所存在与发展的必然性㊂理论工具的变化体现了科研院所改革的重点任务已由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转为从事公益服务的科研院所法人化治理领域㊂研究方法上运用 S I S 模型 [4]㊁ E F E /I E 矩阵法 [5]㊁B BC 和DE A 模型 [6]㊁ A H P 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 [7] P E S T 模型和S WT O 模型[8-9]㊂通过运用不同的建模方式分析地方科研院所(尤其是企转制院所)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亦或是对组织创新发展能力做出绩效评价,通过工具的测量和评估可以起到提升和改善的院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作用㊂而研究则围绕此类组织的功能作用㊁人才队伍㊁科技成果转化㊁创新发展能力及其绩效之间关系展开㊂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丰富和延展了现有地方科研院所发展的内涵,进一步呈现出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内部结构特征㊂这将为科研院所探索从内部治理结构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建立地方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㊂现实意义则体现在明确发展定位和改善治理结构两个方面㊂首先,对功能定位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明确地方科研院所的改革方向,推进不同类型科研院所在科研布局㊁治理结构等方面的管理权责,实行精细化分类改革,建立起一批适应区域创新发展的特色研究院;其次,加强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此类组织改革困境与发展瓶颈,正确把握改革重点并找到有效的治理措施,充分发挥地方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对科研主体演化和战略定位的升级与完善㊂68为此,本文将从体制改革㊁问题与分析㊁形势与对策等对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研究进行回顾与综述,梳理研究发展脉络,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㊂1 地方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自1985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科研院所改革,主要以 稳住一头,放开一片 ,促进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 和 简政放权 为改革思路,打破政府包办科研机构的体制,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以多种形式长入经济,发展成新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㊂1992年国家科委㊁国家体改委印发‘关于分流人才㊁调整结构,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㊁1996年‘ 九五 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时期的科研机构改革重点转向构建社会化㊁多元化的研发组织体系,尤其突出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将科研院所继续推向市场,以解决 科研机构与市场脱节 问题㊂各地方科研院所在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政策的指导下,由过去的单一课题承包形式改为 科研㊁生产㊁经营 一体化的新格局㊂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完善科研机构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当时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㊂1999年‘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㊁发展高科技㊁实现产业化的决定“㊁2000年‘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科研机构深化改革的目标与方向,即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转为科技型企业,并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公益类科研院所在重组定位后,继续深化和完善 一院(所)两制 ㊂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化转制,进一步推进了科学技术面向市场的转变,科研机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㊂然由于分类标准不一,各地方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参差不齐,两类性质的科研院所发展目标重叠,单位之间缺乏资源共享,一定程度上形成交叉㊁竞争和资源内耗,不利于科研院所核心竞争力形成㊂只有战略定位明确,地方科研院所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真正发挥地方科研院所不可替代的作用㊂2012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㊁2015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提高科研院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㊂按照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要求,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布局,走内涵式发展道路㊂创造条件逐步取消科科研院所的行政级别,形成符合创新规律㊁体现领域特色㊁实施分类管理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㊂未来几年,地方科研院所在进一步深化地方科技体制改革中,其功能定位和发展模式如何与区域创新发展相适应,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探索㊂然而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完全依靠中央所属科研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一支具有地方特色的科研队伍,其在地方科技创新体系中独特的㊁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应该被忽视㊂因此,对当前地方科研院所的改革不应该是削减多少或保留多少的问题,而主要应该是明确地方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独特的功能定位,加强和提高院所质量的问题[10]㊂2 地方科研院所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地方科研院所已经从传统的政府统管科研任务的计划体制转变为承包责任制,分类改革后地方科研院所可依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大科研自主权,激发科研院所活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与进展㊂但是由于思想认识和配套政策㊁措施的引导还不够有力和同步㊂因此,地方科研院所的改革还存在弊端和问题尚未得到解决㊂目前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方面㊂2.1 功能定位不明确地方科研院所功能定位不明确首先表现为其目标的多重性,该多重性目标具有以下含义㊂组织目标多重性㊂体现在其 双重职能 双重人格 和 双重身份 ㊂从职能来看,其不仅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技术研发或科学理论的探索,又得利用自身的部分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从中获取回报,解决生存问题,从而产生其经营的职能㊂从人格上来看,履行其研究职能时,体现 科学人 的人格;在履行其资产经营职能时,体现 经济人 的人格㊂从身份看,既是事业单位又是企业法人的双重身份㊂当利益目标发生冲突时,很多时候后者上升为组织的首要目标㊂即重心偏移于市场效益,结果势必导致其共性技术被削弱[11]㊂由于科研项目及其研究成果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划分是相对的㊂而作为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其分类更为复杂㊂因为不仅其研究项目及其成果的公益性与非公益性的划分具有相对性,而在其内设机构的职能分工也是复杂的㊂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科研院所完全有可能为了追求单纯的经济目标而忽视公益目标,造成社会要求的共性技术研究的缺失,也有可能过度强调公益目标而影响到科研院所经济目标的实现㊂利益主体之间的目标冲突制约了管理者的决策行为,造成组织的双重目标出现非此即彼的现象㊂78导致目标主体之间利益冲突㊁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博弈双输[3]㊂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多重目标的存在,地方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不清㊁主业不明,不同程度存在 大而全 小而全 和低水平重复㊁同质化竞争㊁碎片式扩张等现象,导致基础研究急功近利㊁技术研发进度缓慢等问题㊂2.2 管理体制缺失事业单位推进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地方科研院所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管理体制的构建要适应区域创新发展的新要求㊂以面向市场发展为目标,科研院所决策层要将精力集中到找项目㊁寻合作和创效益上,而传统的以管理项目㊁传达文件精神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科研管理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㊂在内部结构上,传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我国地方科研院所岗位设置中的管理岗位数量非常有限,每年招聘引进的各类专业人才只满足技术岗位需求,而管理岗位缺乏专业人才的引进,影响了科研管理效率的提高㊂科研管理中人事改革问题的探讨,张波[12]认为在现行科研管理和人事制度中,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㊁岗位晋升㊁绩效收入与获得的科研项目级别㊁数量及经费关联性较大,与项目实施情况㊁完成质量关联性较小或者没有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多数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项目选题与申报过程中,而真正用在项目实施和科研成果转化上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㊂另外,科研院所自身性质决定了科研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其科研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胜任岗位的管理技能,还需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三者缺一不可㊂进而提出了地方科研院所科技配置欠合理㊁科研管理模式落后及缺乏相关的激励与保障体制机制等问题㊂在经费管理上㊂袁有赋[13]从资产管理的角度出发,认为目前地方科研院所国有资产存在管理体制不顺㊁资产 缩水 严重㊁补偿严重不足㊁产权归属不清㊁资产的保值增值缺乏有效监督管理以及课题项目经费使用效果不佳的现象㊂池敏青[14]通过对福建省38家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经费的分析,指出目前地方院所科技经费内部支出较为单一,仍以政府资金支出为主㊂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地方科研院所面对的是市场需求㊂许多地方科研院所也已从过去求生存 到 求发展 的阶段,地方科研院所的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地方科研院所必须逐步向现代企业制度转轨㊂然而政企不分还制约其由科研型向科研经营型转变,进行企业经营的转轨,实行企业化管理㊂2.3 发展模式有待创新谢国梁[15]提出地方科学院的发展实践与模式必然要反映当前时代的社会发展趋势和科技体制转化轨迹㊂地方科学院包括各省(自治区㊁直辖市)科学院,其发展模式除受其基本属性影响外,还因各区域的政治㊁经济㊁资源㊁文化等差异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样性发展模式㊂但无论是哪一种发展模式均受经济社会的推动与制约㊂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当院所的发展模式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科技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时㊂经济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才能从相互制约进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㊂改革的实质就是改变发展模式进而完成科技的集成创新㊂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地方科研院所改革已获得很大的进展,发展模式由单一式向通过转变㊁进入㊁兼并㊁联合㊁内部转化为企业的多样化发展模式转变㊂为配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近年来出现一些科研开发新模式㊂广东 企业化转制 以及湖南 组建科技产业化集团军 ㊂但新的发展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技术成本过高㊁结构不符㊁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削弱化㊁企业化经营等问题㊂林志坚[16]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认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开展共性㊁关键性技术研发是一种有效的发展形式㊂随着经济社会需求和科学研究对象越来越复杂,不同创新主体的有效协同与合作成为必然要求㊂但由于缺乏体制机制保障,往往难以深入㊁成效不彰,地方科研院所的发展模式要强调开放协同㊁多元化参与㊂2.4 人才流失较严重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科研单位尤其是地方科研单位的人才纷纷流失㊂许多学者开始试图分析影响和制约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因素㊂马铁军[17]认为地方科研院所转制后,由于思想认识滞后㊁人事改革的调整以及不合时宜的用人机制等主客观因素,造成了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形成了人才梯队的断层㊂姜明超[18]分析新形势下各科研院所人才引进的现状,认为以高薪资和高待遇吸引人才,会造成社会中盲目提高工资㊁相互攀比的风气㊂此类做法不仅有损科研院所自身发展的利益,亦忽略人才就业环境以及自身价值的评价㊂孙熙文[19]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两个方面,概括了影响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㊂第一,引进问题㊂体现在宣传面窄,渠道少㊁地域差别以及无专门对接平台㊂加之,基础建设平台投入不足,无法吸引高层次人才;第二,培养方面㊂人才引进后普遍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专业结构88与地方科研院所优势学科结合不紧密,缺少特色学科㊂此外,系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善,也会制约地方科研院所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㊂2.5 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科研院所集聚了大量人才㊁技术等资源,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进程,是国家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重要力量,在自主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㊂然而实践中科研院所,尤其是地方科研院所由于规模小㊁投入资金不足,科研设备陈旧等相关因素制约其创新能力的发展㊂与国家科研院所相比较而言,地方科研院所科研仪器设备落后㊁重大性成果匮乏㊁科技成果产出不高以及产学研结合亟待加强,导致地方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动不均衡,大多数科研院所特别是市州属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这就使得地方科研院所缺乏技术攻关的实力㊂如何提升地方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科技人才缺乏㊁科研经费不足㊁硬件基础条件差和对外合作交流少等是影响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㊂李柏洲[20]从创新绩效的角度出发,认为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主要指获取与利用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生成新技术和工艺,并对新技术进行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最后通过合作将成果以技术或信息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实现其市场价值的能力㊂此外,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制约地方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有:技术研发成本高㊁研究行为短期化㊁科技服务效益不足㊁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被削弱等㊂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建设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 瓶颈 ,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㊂因此,要高度重视影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相关因素,试图找出解决的路径与方法,提高地方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㊂2.6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是一种无形资产,将科技成果进行应用和推广,形成新工艺㊁材料㊁产品㊁产业,从而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系列活动就是科技成果转化㊂目前,随着市场需求扩大化,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已成为实施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㊂地方科研院所集众多科研技术成果于一身,且靠近市场,了解市场动态与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然其普遍存在理论成果多,应用和开发型的科技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㊁转化渠道不畅㊁科技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㊂其结果不仅仅是对科研院所人力㊁财力以及物力的一种浪费,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研院所进一步地发展与创新㊂大众对于科技促动经济的飞跃必须依靠成果转化的观念,总体上仍停留于浅层次,流于一般化和表面化㊂为此,学者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生产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㊂张树满[21]从选题立项㊁中试基地㊁人才培养㊁制定奖惩政策等梳理各环节与技术成果转化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然由于科研院所不需经历市场竞争,对科研活动动力不足,在选题与立项时,对市场了解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㊁主观性,大部分科技成果存在与市场需求错位和脱节的问题,导致大量科技成果在课题或项目完成后即被束之高阁,未能得到应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㊂同时,由于中试对技术和资金的需求较高,一些地方公益类科研院所不具备自主进行中试的能力㊂政府拨款主要用于完成科技研发,在课题结题后,基本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中试,致使完成的科技成果多为实验室阶段,一般仅处于样机或初级产品阶段而并未进行中试,难以即时转化㊂总之,影响科研技术成果转化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投入经费㊁转化平台的构建与专业性人才方面的问题㊂且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性服务远不能满足成果供需双方的要求,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缺失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㊂3 改革发展形势与对策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㊂‘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加快,各地方政府积极围绕国家区域规划展开布局,加大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力度,努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构建区域创新体系㊂地方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区域创新的 助推器㊂近年来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地方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㊂但是在实践发展中地方科研院所在功能定位㊁管理体制㊁发展模式㊁人才㊁创新能力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发展困境㊂如何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增强科研院所自我发展能力,形成 以科研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 的良性循环是其待解决的问题㊂3.1 功能定位从目标定位上,早期研究认为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后,具有市场发展能力的院所转为科技型企业,并继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公益类科研院所在重组定位后,按 一所两制 改革㊂ 一所两制 是一种过渡方式,随着将来国家科技发展目标的确定和公益类科研98院所定位的清晰,这种方式将完成其历史使命㊂然而面向市场是科研院所改革的主要发展目标,然其改革方向不能一味夸大市场的作用,应按自身能力和功能定位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㊂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推进,地方科研机构逐渐由传统的国家 科研产品生产单位 调整为以科研为基础,以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为导向的准企业化经营单位的一体化发展战略,解决发展中多元化主体和多重目标导致的定位不清问题㊂3.2 运行与发展模式新一轮的改革,关键是要找到地方科研院所发展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将研究院所推向市场㊂首先,目前地方科研院所管理体制以创新法人治理结构为突破,实现由自上而下的 管理 模式向开放协同的 治理 模式转变;其次,在发展模式上,引入中央科研院所的力量㊁建立现代科技示范园㊁实施科教融合,在一带一路 倡议下,加强国际科研合作㊂充分结合地域和资源特色㊁科技资源特色㊁特色产业需求㊂利用各类平台资源㊁会议和项目进行交流与合作[22]㊂3.3 人才、创新能力以及成果转化在人才方面㊂实施 以聘代评 ,打破 一评一聘 定终身的人事管理制度,改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㊂方式上,采取创新方式引进科技人才㊂继以优化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㊁完善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23-24]㊂在创新能力方面㊂鼓励整合国家和地方科技优势资源,建设地方科研院所;从国家层面制定并完善权利与义务均衡的科研机构配套制度和政策;打破体制鸿沟,调动社会力量自主选择㊁公平参与创新体系建设㊁加强地方科研机构发展模式创新的研究㊂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㊂从融资㊁利益分配机制㊁成果转化平台㊁专业人才培育等提升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质量,建立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㊁搭建产学研结合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㊂4 结语地方科研院所发展直接关系到当地科技创新㊁人才培养和知识经济等领域的竞争力,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㊂当前,区域科技创新转化和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凸显㊂但是不同于其他的区域创新主体,地方科研院所拥有其特殊性㊂首先,目标多重化㊂此类科研组织的目标具有多重性,不仅有经济目标还有社会目标㊂经济目标强调面向市场,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㊁提供技术服务或进行产业化,最终取得收益或利润最大化以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㊂而社会目标则更关注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最大化或社会效益,如为整个区域提供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设施,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其次,治理行为分散㊂多头管理,分散行动,结构和发展模式多元化㊂强调地区㊁部门 分散突进 ,缺乏地方科研机构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各科研院所条块分割严重,部门利益突出;第三,功能多样化㊂集 科研㊁服务㊁经营 于一体,其不仅拥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作为技术支撑,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以及技术服务与成果转化的适应性㊁区域性等问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进行产业化经营㊂然而此类机构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方面存在缺陷,目前尚未摆脱科技与经济 两张皮 的标签㊂最后,强调 去行政化 ㊂此类机构强调政事分离,进一步的扩大地方科研院所的自主权㊂强调以 去行政化 为导向,打破陈旧僵化的一元化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实现从政府主导向科研院所治理的转变,这一趋势将成为整个新一轮科研院所乃至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㊂综上所述,这一领域研究在研究角度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的多重性是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问题的起点㊂这种多重性首先表现在,无论是开发类科研院所还是公益类科研院所均需要在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之间取得平衡㊂多重目标存在的交叉性和竞争性意味着科研院所在改革进行中,要处理好精细化分类与明确发展定位的问题㊂已有研究将地方科研院所定位问题概括为三类:①面向市场经济,此类院所进行企业化转制,逐步深化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②面向社会公益,此类院所提供行业共性技术,按事业单位性质或非营利性机构性质运行;③坚持承担共性技术研究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统一,即新型研发机构㊂其中,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是为了解决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㊂目前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是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㊂(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地方科研院所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手段㊂科研改革与产业发展模式有很强的联动关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㊂而且还涉及两类科研任务(科研业务和研发项目)㊁两个发展阶段(当前和未来)㊁两大变革领域(科研发展模式和科研管理体制)㊂目前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对科技产业发展规律及科研活动的认识和实践,革改科研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才能促进科研院所改革发展㊂同时,通过文献回顾和梳理发现,科研院所发展模式㊁功能定位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㊂且此类问题是09。
军工科研院所改企转制问题研究——以中国电科第二十研究所为例探索改制新模式

军工科研院所改企转制问题研究——以中国电科第二十研究所为例探索改制新模式作者:赵岩,任浩,李洋,张琪来源:《中国军转民》 2018年第10期自1999 年科研院所转制改革以来,军工科研院所在研发及科技成果转化、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一定竞争优势。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军民融合深度推进,新时代军工科研院所迫切需要进行改企转制改革,从而进一步融入地方经济、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活力。
按照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总体部署,部分具有一级保密资质直接服务保障军队的整机科研院所,既开展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涉及国家核心机密的公益类业务,又从事生产加工等生产经营类业务,整体改制可能影响军队服务保障能力,同时增加关键技术及人才流失风险,亟需探索公益类业务与生产经营类业务分立转制新模式。
本文以中国电科第二十研究所(以下简称二十所)为例,在大量调研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分析了军工科研院所现状,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改制新模式。
一、二十所探索改制新模式背景和意义(一)探索改制新模式符合国家总体部署。
从国家层面看,“十三五”以来,国家陆续出台“1+N” 系列文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持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制,鼓励具备条件的科研院所实现企业化转制;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合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对军工科研院所通过改制增强发展活力提出了更新要求。
从地方层面看,二十所地处古城西安,“十三五”时期,陕西省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迈向更高水平;西安市致力打造“一带一路”创新高地和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全力打造“品质西安”,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步形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作为国家八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西安市将突破原有的制度框架,大胆改革创新、先行先试,通过优势发挥、创新驱动、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带动改革创新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山西省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山西省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公布日期】2017.07.24•【字号】•【施行日期】2017.07.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政府采购正文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山西省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委、办、厅、局,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有关人民团体,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转型发展和提升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有关精神,根据《财政部关于深化地方事业单位改革做好财政相关工作的通知》(财综〔2016〕14号)和《财政部中央编办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的意见》(财综〔2016〕53号)及中央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关规定,经省政府同意,我们制订了《山西省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山西省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7月24日附件:山西省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对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事业单位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事业单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
为进一步做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支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转型发展工作,提升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根据《财政部关于深化地方事业单位改革做好财政相关工作的通知》(财综〔2016〕14号)和《财政部中央编办关于做好事业单位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工作的意见》(财综〔2016〕53号)及中央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案。
关于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最新版】

关于深化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措施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省属科研院所(以下简称省属院所)治理体系,激发省属院所创新发展活力,现就推进省属院所体制机制改革,制定如下措施。
一、加快建立现代院所制度。
省属院所主管部门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组织省属院所完善章程,科学确定不同类型单位的职能定位和权利责任边界,建立政事权限清单,强化省属院所法人自主权。
合理界定主管部门举办监督职责和省属院所自主运行管理权,省属院所要按照章程规定的职能和业务范围开展科研活动,主管部门对章程赋予省属院所管理权限的事务不得干预。
允许副厅级及以上省属院所在现有内设机构数量内,研究制定内设机构设置调整方案,向省委编办报备;处级及以下省属院所根据事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内设机构,结果报主管部门。
探索实行省属院所负责人公开遴选制度,可面向全球遴选院(所)长。
(省委组织部、省委编办、省科技厅分工负责)二、推动省属院所分类改革。
支持基础研究领域符合条件的省属院所与具有学科相似性、资源互补性、创新链相关性的高水平大学整合,促进创新能力“双提升”。
有序推进省属院所整合,对规模较小的省属院所进行合并或并入大院大所,实行“总院+独立院所”的运行模式。
支持符合条件的技术开发类省属院所组建科技型产业集团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对事业单位性质的省属院所,编制(人员控制总量)内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编制(人员控制总量)外人员以及实行集团化运作的省属院所,按规定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职工建立企业年金。
(省科技厅牵头,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分工负责)三、鼓励省属院所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
鼓励省属院所通过牵头或参与建设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加盟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带动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整体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
支持省属院所组建新型科研单位或创新组织单元,鼓励其加盟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一所(院)两制”运行管理模式。
深化完善科研院所分类改革 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必须从统筹“两个大局”出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引领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
而要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科技发展迈上新台阶,就迫切需要在科技体制机制上进行更深层次改革。
科研院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载体,其分类改革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持续深化完善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对于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科研院所的功能定位和核心使命,进一步提升科研院所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大致历经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2011)主要是围绕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对科研机构按照转为非营利科研机构、企业、行业事业单位和并入大学4类进行改革。
第二阶段(2011年至今)主要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坚持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方向,加快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分类改革。
其中,中央级科研机构改革主要包括3项改革试点。
一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试点,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划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
二是“绿色通道”试点,探索建立分类支持的科研院所管理机制,扩大科研主体经费使用自主权,简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流程。
三是绩效评价改革试点,结合科研事业单位职责定位,将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分为基础前沿研究、公益性研究、应用技术研发3类。
总的看,通过分类改革,科研院所学科布局得到优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但也要清醒看到,随着改革深化和发展阶段变化,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分类原则相契合的院所定位不够准确。
科研院所分类改革的初衷是把需要政府支持的公益类研究机构和应当面向市场开发的应用类研究机构分开,分别采取相应的支持和管理方式。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科研院所存在简单“一刀切”或者按比例来确定非营利科研院所数量的情况。
基于产学研结合战略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问题探讨

基于产学研结合战略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问题探讨摘要: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中,以企业化转制为方向的科研事业单位,应立足自身科研优势,将产学研结合的思路融入于产权制度安排、管理机制调整和人才开发培养等工作中,坚持以“产”为目标、以“研”为基础、以“学”为推力,顺利完成企业化转型、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产学研结合中图分类号:[f2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3一、问题提出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之中。
2011年,中央提出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这将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当前,在130万事业单位中,有科研事业单位(以下或简称科研机构、科研院所)8000多个,人员69万,约占事业单位总人数的2.4%①。
虽然比例较小,但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科研机构的改革影响不容小觑,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企转制”是开发应用型科研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主要类型之一。
迄今为止,大量应用开发类的科研机构已经转制为企业、走向市场。
宏观来看,“通过改革,改变了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独立科研机构的状况,初步形成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和中介组织共同发展的创新体系,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②;微观上,大量科研机构在转制为企业后,依靠历史积淀的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也有很多科研机构却无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另一方面,2006年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
虽然我国的科研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创新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2008年一项有关全球最具创新能力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新产品的平均投产时间为13.9年,位列被调查的31个国家的最后一位,而第一位日本的平均投产时间仅为5.4年③。
还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发明型专利权仅占所有授权专利的11%,而其他科研强国的这一比例则接近90%④,可见创新型科研成果占科研产出总量的比例还相对较小。
关于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关于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研究院所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如何优化研究院所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促进其科研能力的提升以及产出的转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1. 加强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提升研究院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当前,我们需要从组织架构、用人机制、科研项目设置等方面对研究院所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和激情。
同时,加强与产业和市场的联系,增强研究院所的实际应用和转化能力,有利于将研究成果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
2. 优化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人才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因素。
研究院所应该科学设置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以及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要注重选用有志于科研事业的人才,鼓励人员交流、合作以及自由探索,实现互利共赢。
3. 促进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是研究院所发展的重要指标。
目前,我国研究院所在科研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却面临着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具体生产力的问题。
因此,研究院所应该加强与产业界和市场的合作,协助科技成果通过专利申请、科技产品引进、企业孵化等形式得到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向实际生产和市场延伸。
4. 加强信息技术在研究院所中的应用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石,也是提升研究院所科研能力的重要工具。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实现科研信息的共享、整合和系统化管理,有助于提高科研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研究成果向实际生产和市场转化。
总而言之,加强研究院所体制改革和创新,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加强创新、优化管理,充分发挥研究院所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为我国的科技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入,事业单位改革已成为当前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需要,是提高事业单位效能的关键举措。
本文将围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相应的意见,以促进事业单位改革高质量发展。
1. 加强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必要性事业单位类型繁多,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明确事业单位改革的路径和目标,为改革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
•有利于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
•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间的交流与学习,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有助于优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突出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面临的问题,分别提出改革举措,突出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
•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有整体的谋划,既要统筹兼顾,又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确保改革的有效进行。
•尊重事业单位特点: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应在改革中尊重事业单位的特点,注重与市场化改革的适当结合。
•加强顶层设计: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3.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举措3.1 基层事业单位改革基层事业单位是民生服务的基础,推进基层事业单位改革是提高基层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具体推进举措包括:•完善基层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奖惩制度,促进基层事业单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推动基层事业单位与社会力量合作,引进社会资源,提高服务质量。
•鼓励基层事业单位创新管理模式,推行科学管理,提高效率。
3.2 科研院所改革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科技创新。
具体推进举措包括:•加强科研院所内部管理,推行项目管理制度,提高项目管理能力。
浅谈科研院所转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及如何应对产生的各类矛盾

浅谈科研院所转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剖析及如何应对产生的各类矛盾作者:冯波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6期在1999年的7月,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以中央直属242家科研院所转制为标志,我国科技体制进入了一个从机制改革到结构调整、从封闭运行到开放重组的新阶段。
也由此拉开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科研院所完成转制工作的序幕。
政府希望通过转制改革,加速科研院所企业化和进入市场的进程,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但也考虑此种改革绝非一日之功,科技部部署各地予以分批进行。
按照湖南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2000年9月,我单位作为湖南省首批试点转制的24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之一,完成了整体转制。
随着机制体制的转变,也带来各类利益的调整,从而引发各利益群体的矛盾,再加上科研院所转制的不彻底,政策的配套性不是很完善。
致使各类矛盾交织,这些在第一批转制科研院所中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发展方面,市场竞争激烈、人才流失严重。
许多科研院所转制后,科研工作均严重削弱,为了抓效益,重心先满足生产业务的需要,而生存、发展的基础不断受到影响。
这点尤其体现在沿袭原传统型产业的单位,如我单位是属典型的传统陶瓷产业,转制之初大多单位是采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
往往新开发的产品面对的是竞争性的新市场,市场化程度较高,相对于其他企业如民营,他们的体制和机制上更灵活、更有激励性。
再加产业的工业化门槛不是很高,投入也不是很大,在此环境下也造成了很大一批人的下海创业,也导致单位的人才流失和面对更为剧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2.单位存在事业管理和企业两种工资体系的矛盾;为了更好的开发新的业务,迫使科研院所必须在新业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上作出更具竞争性的企业化安排,而转制院所很大一部分也承担了属行业公益类服务职能,如原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发放等管理、公益性平台的管理如行业展示厅、检测机构等,这部分人员是按事业单位的待遇予以执行。
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

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发布时间:2014-11-13《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种类型,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
为稳步推进分类改革试点工作,中科院研究制定了《四类机构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
一、四类机构分类改革的目标1、根据“四个率先”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在院所两级法人管理体制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构建四类新型机构,作为院机关分类进行业务布局、业务管理、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的主体,形成新型院所治理体系。
2、通过分类改革,确立四类机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自不可替代的定位,破除跨所的法人壁障,克服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和孤岛现象,将我院综合优势建制化,促进重大产出,为实现“四个率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3、四类机构是加强院统筹布局的新型组织模式,在集成研究所优势的基础上组建,应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凝聚培养人才的高地、集成院所两级“重大突破”和“重点培育方向”核心优势的汇聚地、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主要载体、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与系统集成的发源地。
4、鼓励以学科建设和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所,与院属大学深度融合,形成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创新模式。
总体上看,通过改革逐步建立院所新型治理体系,其中,院层面重点对四类机构进行业务管理,强化调控能力,抓重大、抓集成、抓综合。
四类机构按研究性质分类,院资源给予重点支持,实行重大产出导向、重大任务牵引、协同创新管理。
通过四类机构建设对现有研究所相关方面的力量进行统一组织、综合交叉、优势集成,发挥对研究所科研工作聚焦、提升和促进的作用。
研究所分类改革中,形成新型法人研究机构的四类机构,按照新的管理体制机制运行;未形成法人研究机构的四类机构,相关研究所作为基本研究单元支持其建设,负责有关人事和行政管理。
新时期加强科研机构治理的建议

新时期加强科研机构治理的建议科研机构改革是历次科技体制改革的先导。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推进科研院所改革〃的工作任务。
新时期,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中,科研机构肩负着全新的历史使命。
本文基于对北京、南京、苏州、常熟等地20多家科研机构的实地调研,结合科技部研究机构科技统计数据库3000多家科研机构的数据,围绕科研机构治理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形成政策建议。
一、科研机构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中肩负全新使命(-)我国科研机构改革成效显著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中,唯有科研机构的主业是开展科学研究,因此在我国历次科技体制改革中,科研机构都处于先导和核心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研机构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转制成企业,衍生出钢铁研究总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等600多家具备雄厚研发实力的领先型科技企业,有力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二是基础研究类和公益类科研机构聚焦科学研究和公益服务,承担了60%的政府研究项目任务,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
据统计,科研机构发表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超过16次,高于高校(12次)的平均水平。
根据英国自然集团基于对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统计而形成的〃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国科学院已连续9次夺冠,贡献份额超过第二位哈佛大学的2倍。
三是科研机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国家科研领域布局优化。
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在北京怀柔、上海张江、深圳、安徽合肥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时代赋予科研机构全新使命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新态势赋予科研机构更高使命担当。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2024年山西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及答案

2024年山西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及答案学校:班级:姓名:考号:一、单选题(20题)1 .()是创新主体,是市场竞争主体,是产业发展支撑主体,是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主体。
A.国家B.政府C.企业D.个人2 .要大力培养使用O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第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
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军事D.战略3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0,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A.高层次人才引进B.人力资源配置C人才结构优化D.人才自主培养4 .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一部分内容中提出,要深入实施0。
A.科教兴国战略B.人才强国战略C创新驱动发展战略D.以上均是5 .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0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
A.社会科学B自然科学C.政治D.经济6 .《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建立。
指标体系和评价程序规范。
A.教学质量B.科研成果C.分类评价D.人才引进7 .录音制作者对其录制的录音制品依法享有的一种O权利A.独占性B,非独占性C共享性D.非共享性8 .瞄准东盟市场需求,强化与大湾区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劝接和分工协作,加快构建O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A.“两国双园”B.“北部湾经济区,C"粤港澳大湾区一北部湾经济区一东盟”D.粤港澳大湾区9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属于()。
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国际条约1().《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科研机构、高校要按照职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以O为评价标准的科技创新人才收入分配激励办法。
A.论文数量B.工作年限C.实际贡献D.职务职级I1.以下陈述不属于“大变局”时代特质的是:OA.社会风险更加多样、复杂B.人化自然程度进一步加深C.社会治理政策更倾向效率D.人类普遍进入长寿时代12.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军工科研院所市场化转型路径及措施研究

军工科研院所市场化转型路径及措施研究■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钟 培 高晓明 本文分析了在当前企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军工科研院所面临的环境,解读了与科研院所关系较为密切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军民融合、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进展,设计了军工科研院所市场化转型的不同路径和实践举措,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军工科研院所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和发展的骨干力量,多数成立的时间较长。
伴随着我国企事业单位改革历程的推进,当前的军工科研院所多由军工央企或地方国企管辖,多属于国有企业下属的事业单位。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进入深入推进、稳步实施阶段。
军工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工作由国防科技工业局(以下简称“国防科工局”)牵头推进,按照《关于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实施意见》(科工计[2017] 673号)要求,2018年首批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完成转制,2020年其他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基本完成转制,按要求该类科研院所要转制为公司制企业。
军工科研院所不仅是本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对象,也是我国践行军民融合战略和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等工作的骨干力量,如何在科研院所改革转型实践中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要求,形成改革合力和红利,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改革政策及进展(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2018年5月,国防科工局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自动化研究所转制为企业实施方案的批复》,原则同意兵器装备自动化研究所转制为企业。
这是自2017年7月7日国防科工局召开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推进会,并宣DOI:10.19385/ki.1009-8119.2019.05.008布启动首批41家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以来,首家批复的转制为企业的单位,标志着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转制工作迈入实施阶段。
(二)国有企业改革2018年7月26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对国资国企改革进程提出了更高要求。
浅析科研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

浅析科研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作者:申立强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2年第6期申立强(太原市电子研究设计院,山西太原 030002)摘要:以科研型事业单位“太原市电子研究设计院”的人力资源改革的实践为例,着重介绍了事业单位传统人事制度的体制特点,分析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向企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相关规划和实施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图分类号:F243.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2.06.032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和关键是人事制度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顺利与否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整个改革的成败。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更多的是事业单位内部由传统的人事制度向企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笔者从我国事业单位传统人事制度的体制特点入手,剖析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存在的问题,并以科研型事业单位——太原市电子研究设计院的人力资源改革的实践为例,提出传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向企业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相关规划和实施建议。
1 我国事业单位传统人事制度的体制特点传统意义上,事业单位按国家财政统一供给、部分供给或不供给其经费的不同,形成了所谓的全额事业单位、差额事业单位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三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深入,传统的人事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
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为管理人员(包括聘用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及工勤人员三类(简称“三类人员”)。
其中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编制上属于国家干部范畴,在人员的任用关系、奖惩考核、工资福利关系等方面,实行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相似的管理。
虽是如此,但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编制设置、福利保障等各方面与国家机关和企业相比,又有很大区别,既不能适用公务员法对其职工进行制约,亦不能适用劳动法的规定来管理。
事业单位是运用其特殊的手段和方式,调配自有人事制度和活动来促进人事的综合管理,是调配社会公共服务来实现人力保障的制度总和。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改革问题探讨及应对措施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改革问题探讨及应对措施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改革还面临着军队装备采购体制的变化,提前筹划、积极应对,对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笔者所在单位分析探讨事业单位改革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全面预算、精益研发、精益财务、成本管控、内部控制等措施,以对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适应改革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改革问题应对措施一、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现状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开办和创立的国防科技事业性质的单位,担负着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以及国防装备研究、试验、试制及小批量生产的任务。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以保军为天职,科研任务以国家计划任务为主,其科研经费大多由国家通过不同渠道给予支持,所形成的科技成果用于国防建设,不能自行转让,技术垄断性强,保密性强。
军工产品按计划生产,无市场风险,但价格也由国家主管部门确定,利润空间有限。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一直得到国家在财政和人事政策上的支持,其所属职工为事业身份,职工类似于公务员,是“国家的人”,不需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退休后也享受高于一般企业退休职工的退休金。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每年都会从财政获得事业费、离退休费、住房补贴经费等,保障了退休职工的经费需求,也补助了职工的房改经费和工资津贴。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也能享受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所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装备采购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的政策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
除了国家出台相关事业单位改革政策外,也出台了相关军品价格工作改革的文件,军工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国防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也正在修订。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正在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新的挑战。
(一)财政补助收入减少(二)社保负担加重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及当地相关社保政策规定,事业单位改制后本单位将增加养老保险缴费3500万元,如国家不给与补贴,单位利润又减少3500万元。
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

Learn General Se cretary on "tw o to learn a" stre ngthe ning "four Consci ousnesses" importa nt spe ech ca used a strong rea ction in the countr y. ime, watching "red treasure", the origin of buil ding t he party ba ck to powe r, how to stre ngthe n servi ces for the masses, impr ove party cohe sion, fighting to become t he grass-roots party members a nd masses hot topic. Gra ss-roots party organi zations "two" is to stre ngthen t he servi ce of party members and ca dres, the pioneer spirit. Di stribution of grass-r oots party organizati ons in all walk s of pe ople, clot hing, shelte r, whi ch belongs to t he ner ve endi ngs of the party organizati on a nd comments re putati on has a dire ct per cepti on of the masses. Strengthen the party a head of the "peda l" spirit; stre ngthe n the party members and ca dres "succe ss does not have t o be me" and "the first to bear hardships, the last to" service spirit to set the party's positive image among the people is im portant. Grass-root s party organi zations "two" is to cleanse alpeople not ha ppy not to se e "stereotype s", establish the honest faithful, diligent faith for the pe ople. No nee d to avoi d mentioning t hat, some members of our party ca n not stand the "money," corrosi on of temptation, t hin, Xu Zhou, such a buse and corrupt bribery, malfeasa nce borers, and rats. Two, is to clean up, t hin, Xu, Z hou's soluti on to rest ore the party's fresh a nd natural, solid a nd honest work styl e. Cleansing "take, eat, card," unde sirable a nd behavi our, "cross, har d and cold, push" attitude. Grass-roots party orga nizations "two" is to strengthe n the sense of or dinary party members, parti cipati ng in consci ousness, unity c onsciousness. For reasons k now n, members of grass-r oots party branche s less m obil e, less re sources, and t he constructi on of party organizati ons have some lag. Two studies, is t o focus on the grass-roots party branches "l oose, soft, loose" probl em, advance the party members and ca dres, "a gang w orking", "Hong Kong report." Strong cleanup acti ons, styland rambli ng, pre sumpt uous "unqualifie d" party members, pay s special attenti on to party members a nd ca dres "joi ning party of thought" pro blem. "Party buildi ng" is obtai ned i n the l ong-term development of our party's histori cal experi ence accumul ated. Two i s our party under the new histori cal conditions, stre ngthe n the party's constr uction of a ne w "rectification movement." Grass-r oots party organizati ons shoul d always cat ch the hard w ork, results-oriente d. Two educational outcome s are long-term orie nted and become a n important impetus for the w ork. "Two" shoul d have thre e kinds of consci ousne ss "two" study and education, ba sic lear ning lie s in the doi ng. Only the Constituti on address t he serie s of party rule s, and do soli d work, be qualified party members ha d a solid ideol ogical basis. Only the "learni ng" and "do" real unit y, to form a "learn-l earn-do-do" the virtuous cycle,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obje ctive of education. T his requires that t he Organization中科院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标准、启动程序与共性政策发布时间:2014-11-13《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提出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等四种类型,对现有科研机构进行分类改革。
国家对科研院所的用工新政策

国家对科研院所的用工新政策摘要:随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的深入实施,事业单位编制收口,具有生产经营能力的科研院所积极探究用工方式由事业编制管理向企业化管理的平稳过渡,成为当前人力资源工作重要工作内容,劳动用工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风险。
本文通过分析在改革时期劳动用工风险可能发生的诱因,积极探讨推进科研院所劳动用工管理风险防范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用工;风险;防范1.背景分析及法律环境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先后出台,事业单位分类推进改革的深入实施,使得科研院所事业单位用工方式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用工形式形式由单一的事业编制员工转变为有事业编制员工、企业化劳动合同制员工、劳务派遣员工并存的局面,在国家事业编制收口的大背景下,后两类人员日益增多,事业编制管理与企业化管理同时出现在事业体制下,制度和实践的不统一,导致员工诉求不断增多,用工风险加大,面临问题凸显。
因此,研究改革时期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劳动用工风险问题,既是保证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分类推进改革顺利进行的需要,也将为采取劳动合同方式管理员工的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经验借鉴。
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单位的工作实际,对改革时期劳动用工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风险防范的对策和措施。
2.面临的用工风险表现2.1事业编制管理与企业化管理并存,用工关系复杂,制度上的不公平在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下,我国事业单位几乎完全参照行政机关进行管理,人事制度呈现出以身份为特征的固化式管理,人员能进不能出,岗位能上不能下。
虽然随着聘任制改革,岗位管理的改革,解决了能上能下的问题,但由于事业编制人员没有参加社会保险,基本保障没有解决,人员出口难以打通,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依然突出;而现代企业化劳动合同制用工管理要求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于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这就导致编制管理员工与劳动合同制管理员工存在政策层面上的不公平,合同制管理人员容易产生强烈的受歧视感。
山西省机构改革方案

山西省机构改革方案1. 引言机构改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项重要的政治经济改革,旨在优化机构设置,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良好的治理机制。
山西省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省份,也需要进行机构改革,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提高治理能力和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山西省机构改革方案。
2. 背景山西省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一个资源型经济省份。
随着经济的发展,山西省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单一等。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山西省需要进行机构改革,以提高治理能力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目标与原则3.1 目标•优化机构设置,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提高政府决策、执行和监管的能力和效率。
•加强权力监督和公众参与,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2 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决策。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机构层级,简化行政程序。
•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建设。
4. 重点任务4.1 优化机构设置•对现有机构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合理调整和优化各级机构设置。
•减少冗余机构,整合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机构间的协调和配合,形成合力。
4.2 改进工作流程和程序•简化行政手续,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
•推行电子化办公,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实施改革举措。
4.3 加强人员管理和培训•对机构人员进行全面评估,优化人员结构和配置。
•加强对机构人员的培训和提升,提高工作能力和素质。
•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4.4 加强监督和督察•建立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加强对机构工作的监督和督察。
•推行问责制度,严肃追究责任,保证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
•加强对公众意见的收集和回应,增强政府的公信力。
5. 实施步骤5.1 研究制定方案•成立机构改革工作组,负责研究和制定机构改革方案。
•开展调研和评估工作,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组织专家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5.2 逐步推进改革•按照优化机构设置的原则,逐步调整和优化各级机构设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研 院所底 子薄 、 基础 差 、 发 展速 度慢 、 科技转 换率 低 , 事 业单
位分类 改革 以来 , 在管理体 制机 制 、 市场化 、 资 源配置 等方面还
存在 与社 会经济发展 脱节 的问题 。随着国家深化科 技体制改革
的进 一步 推进 , 必须 对科 研 院所改 革作 进一 步研究 , 增 强创新
改革全面启动 , 省属科 研院所在 1 8 个技术 开发 类转制工作 院所 取得成效 的基础上 , 将其 余科研 院所 按照分类 指导 、 由点到 面 、
】
米秀清, 张华英
山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中科研院所改革政策问题研究
本刊E - m a i h s x k j z z s @1 6 3 . c o n r
山西分 类推进 事业单位 改革 中 科研 院所 改革政策 问题研 究
: l :
米秀清 , 张华英
( 中 国煤 炭 博 物 馆 , 山 西太 原 , 0 3 0 0 2 4 ) 职 能定位 问题 , 对 山西省属科研 院所事 业单位的 改
制历程进行 了 研究, 发现 了省属科研 院所在 分类推 进事业单位 改革 中战略发展 、 政 策
国力 的战略支撑 , 必须摆在 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科研 院所
是科技创新 的实践者和引领 者。分类推进事业 单位改革 , 提高公
2 山西 科研 院所 的发 展和 改革 历程
山西省所属科研院所大多数是计划 经济时代设立 的 ,相对
共服务 能力 , 是促进和保 障科学创新发展 的重大举措 。在事业单 位体 制改革过程 中, 科研 院所改革起 步相对较早 , 经过 多年努力
从2 0 世纪 8 O年代起 , 山西省按 照“ 稳住 一头 , 放开一片 ” 的 原则 , 以各种承包制 、 目标 责任制等形式 , 以改 变投资方 向、 控制
投 资经 费等 经济 手段 ,对科研 院所 实行了所有权和经 营权 的分 离, 增强 了科研院所 的 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 , 激发 了科技 人员 内 在 活力 ,提 高了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同时政府 出台一 系列措
山西科技 文章编 号: 1 0 0 4 — 6 4 2 9 ( 2 0 1 5 ) 0 5 — 0 0 0 1 — 0 3
S HA N X I S C I E NC E A ND T E C H N0 L 0 GY
2 0 1 5年
第3 0卷
第 5期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7 — 1 6
术支撑 , 是社会 基础服务和公益事业服 务的提供者 和服 务者 , 也
是国家公共技术 、 前沿技术 的研发基 地 , 其 主要职能是来 自涉及 国家安全和 国家 国计 民生 的不 同领域 、 不同行业 , 以解决 实际问 题 和科技 发展 、 技术进步需要为 目的的科学研究活动 。其活动主 体为科技体 系中的专业技术人才 队伍 和技术力量 。
设置 、 人员聘用等方面的 自主权 。 1 9 9 9年 1 2 月 山西省委 、 省政府
《 关 于加 强技 术创 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的决定 》 加快 了科研 院所转制改革 的步伐 ,对省属 7 5 个 省属科研 院所 中的 1 8个技
术开发类科 研院所企业化转制进行 了部署 。 2 l 世纪以来 , 作为全 国试点省份之一 , 山西省事业单位分类
制 定、 资源配置 、 人 员身份 转换 、 科技 成果 转化 等方 面存在 的问题 和 困难 , 提 出了相应
的措 施 和 建议 。
关键词 : 事业单位改革 ; 科研 院所; 改革政策 ; 山西省
中图分类号 : G 3 1 1 文 献标 识码 : A
党 的十八大报告指 出 ,科技 创新是提高 社会生产力 和综合
施, 鼓励科技人员 向更具创造力 的基层和一线 流动 , 带动科 技产
业 的发展 , 逐步实现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 合 , 逐 步实现科技
和服 务能力 , 充 分发挥科研 院所 在 国家创 新体 系建设 中的骨 干
作用 。
带 动经济 、 科 学服务于经济 的目标。
1 9 9 2年 1 0月党 的十 四大报告 明确提 出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体 制的改革 目标 , 山西省逐步实行 了市场化改革 , 通过下放
1 科研 院 所 的分 类和 职能 定位
科研 院所是 解决科学 及实践 问题而 开展研 究 的科学 院 、 研
究 院、 研究所等科学研究单位的总称 。按照隶属关系可分为国家 级科研单 位和地方科研单位 ;按研 究方 向可分 为 自然科学 和社 会科学科 研单位 ; 按 研究对象可分 为基 础研 究类 、 社会公益 类和 应用 开发类科研单位 ;按 资源配置可分为不 由市场配置 资源的 科研单位 和全部或部分 资源 由市场配置 的科研单位 。 科研 院所是 国家重大事项 和战略发展研究 的重要 资源和技
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
发达地 区起步较晚、 起点较低 。随着国家经济战略调整和事业 单
位科研 院所改革和市场化调整 ,山西省所 属科研院所 已初步 形 成较适合山西经济发展的科技研发体系 。
山西 地处 我 国中西部 , 是 我 国能源 重化 工基 地 , 经 济 发展
相对落后 , 科技 水平较为 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 , 山西科 技水平取 得 了长 足进步 , 但 与先进省 份相 比还有 明显差距 。山西省 所属
管理权限 、 引入 承包机制等措施 , 初步建立起一套适 应社会主义 市场经 济发展 的管理体系 。 1 9 9 5年国务 院《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
步的决定》 提 出了“ 科技兴 国” 的战略 。同年 9月山西 省人 大颁布
《 山西省科学技术进 步条例 》 ,统筹规划 了科学技术 研究开发机 构的布局 , 合 理配 置科技 资源 , 机构管理上实现科研 院所院( 所) 长负责制 , 并 赋予科研 院所 研究 开发 、 生产经 营、 经费使用 、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