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新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新探
谭碧华
【摘要】According to the eco-translatology theory,in different eco-translatological environment,translators should adopt different ways to realize selective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selection of multi-dimension.Translators can try to translate public sign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three-dimension",consider the concrete environment in lingual transformation,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to enhance integrity adapt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best translation effects.%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在不同的生态翻译环境中,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译者不妨采用生态翻译学中提出的"三维"原则来指导公示语翻译,在转换过程中考虑具体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翻译手段和策略,提高整合适应度,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期刊名称】《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3)002
【总页数】2页(P42-43)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公示语翻译
【作者】谭碧华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的概念是近年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
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将翻译放置于生态学视角的领域内进行思考与探索,它是“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ranslation studies),
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1] 持生态翻译学观点的学者把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2] 即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译者的适应选择和翻译生态环境(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翻译生态环境是生态翻译学中的
重要术语,“指的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

”[2]胡庚申认为“适应”与“选择”是译者的本能,是翻译过程的实质。

译者不仅要适应生态环境,而且要以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

[2]译者进行翻译时,需要从“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着手,使译文能够达到多维转化的程度。

鉴于生态翻译学具有可信的哲学依据、全新的基本理念以及译评标准,因此,可以说它的理论框架已趋于成熟,将其应用于公示语的翻译也是可取的。

这样,我们既可以从新的视角审视当前公示语的翻译,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又可以为今后的公示语翻译提供一个参照物。

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

[1]译者在产生译文或
译品过程中首先是做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者,然后再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对译文作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产生译文。

[3]公示语翻译在充分考虑了翻译
的整体生态环境后,首先应该考虑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因为译者所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形式。

一些公示语出现错译现象正是由于译者对语言维的考虑不充分。

例如某医院的自动扶梯入口处有一公示语“请勿将婴儿车放在电梯上”,
译文为“The baby carriage cannot use on the escalator.”The baby carriage 是无生命物体,不能成为施动者。

译者望文生义,机械地对应,没有根据翻译生态
环境进行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正确的译文应为The baby carriage can not be used on the escalator.
汉英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汉英公示语在语言表达层面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翻译时我们应充分考虑翻译的整体生态环境,对词汇和句法进行选择调整,对语言形式进行转换。

由于中西审美心理的不同导致了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其汉语行文多用四字结构和排比句式来达到修辞效果,而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其用词用句简洁明了。

如果译者不顾翻译生态环境,不进行适应性选择,照搬照抄原文的行文模式,不仅会造成用词不当而且毫无句法可言。

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的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

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需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

[1]
语言是文化的心脏,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公示语翻译,不仅要求译者熟悉汉英公示语在结构和表达上的异同,实现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而且要熟悉公示语在英汉语言中的使用特征和社会文化规范,实现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三峡大学校园内正在修建的留学生公寓,我们不妨将其译为“International Students’ Dorm”,而非“Foreign Students’ Dorm”,以避免foreign一词在西方文化中带给人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在很多医院我们都可以看到“严禁吐痰,免生细菌”的英译文“Spitting spreads germs”。

暂且不论译文的正误,译文存
在的必要性仍有待商榷。

在西方国家,由于物质文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吐痰等恶习并不像中国这样常见,甚至几乎不见。

类似的公示语如男厕所中的“小便前站”、商店中的“商品售出,不退不换”、以及随处可见的“违者罚款”等此类公示语完
全是针对本地、本国公民的行为特点而设置的。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首先不应考虑如何译,而是考虑是否译。

译者要考虑到原语与译语所处的不同的文化环境,去适
应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翻译生态环境,然后作出文化维的适应与选择。

在笔者看来此类公示语可不译。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1]
既然公示语被定义为“公开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1]那么势必需要实现特定的交际意图,实现其“信息功能(information function)、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和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 [5]。

公示语的译者不可避免地需要关注交际层面的选择转换,才能在译文中取得和原文一样的交际意图。

在公示语翻译中,译者若要很好地关照到交际维,首先必须考虑到语言维和文化维,考虑原文、原语、译文、译语的不同语言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宜昌某中学内的公示语“我们是民族的希望,不是祖国的烟民”被译为“We are the hope of the nation, not the smoking generation.” 原语文本通过一个对
比强调句型呼吁学生远离烟草,符合原语读者追求形式美的审美需求,在交际环境中具有提示提醒的交际功能。

译文作者在翻译该句时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看似达到了很好的修辞和感染效果,实则不然。

在英语交际过程中,旨在感染、召唤受话者的呼唤功能公示语大多采用祈使句的句型,其语言简洁、语意明了、语气中肯礼貌。

该句可译为:“Please be a non-smoking generation”。

在进行公示语汉英翻译时,实现交际维适应性选择尤其重要。

译者只有充分考虑到译语的生态环境和译语读者的接受性,才能实现与原语对等的交际效果。

此外,译者还需注意,在翻译公示语时不能只是从一个维度进行考虑,而应将“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有机结合,综合考虑。

胡庚申指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就是侧重“三维”间的转换。

[1]从这层意义上讲,为了有效传达公示语的交际意图,译者往往需要涉及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三维甚至是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以实现交际意图的传递。

警示语“违者后果自负”的英译文“Please help us by observing the above rules, 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 ”就同时体现了“三维”原则, 符合生态翻译学的译文评判标准。

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促使人们更注重文化素养的提高与精神文明的培养,更注重自身表达方式的柔化。

警示语用词从直截了当地实施警告的方式逐渐过渡到人本化、礼貌化的境界,逐渐顾及到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体现出了人文关怀。

译语一改原语强硬霸气的语气,重新调整了句子结构,关照到了译语环境中的人文因素,交际意图得以实现。

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在不同的生态翻译环境中,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多维度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公示语作为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名片,其作用不可忽视。

然而公示语翻译由于错误层出不穷历来被专家所诟病,公示语翻译市场的规范和整顿任重而道远。

在此,我们建议,译者不妨采用生态翻译学中提出的“三维”原则来指导公示语翻译,转换过程中考虑具体的生态环境,采取有效的翻译手段和策略, 提高整合适应度,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

生态翻译学在公示语翻译领域的应用虽是一种新的尝试,却是有理可据的。

译者可予以大胆采用,以期在公示语翻译领域少走弯路、错路,促进我国国际语言环境与人文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提升各大城市的文明形象。

【相关文献】
[1]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 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海翻译,2008,(2):13.
[3] 徐晓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0,(8):75-77.
[4] 戴宗显,吕和发. 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 中国翻译,2005,(6):38-42.
[5]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