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技术 教材 平衡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衡功能
一、平衡的定义
平衡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从坐到站立到活动,处处都存在着平衡。
平衡:指人体在特定可以感觉到的环境中(无论是静态或动态)控制其身体重心在身体支撑面以上保持身体直立姿势不至于跌倒的一种能力。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
二、平衡的分类
平衡包括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是指人体处于某种特定姿势,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状态的一种能力。
动态平衡是指人体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包括自动态平衡和他动态平衡。
自动态平衡指人体在进行各种自主运动,如站起、坐下或行走等各姿势间的转换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
他动态平衡指人体在对抗外界外力干扰,如推、拉等产生的保护性调整反应,以重新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三、平衡功能分类
平衡功能的分级常用三级分法,将人体平衡分为坐位平衡和立位平衡两种状态,每一种体位下又都按照相同的标准分为三个级别进行评定。
一级平衡:静态平衡,被测试者在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能维持所要求的体位(坐位或立位),即躯体在无依靠下能坐稳或站稳,体重平均分配。
二级平衡:自动平衡,即被测试者能维持所要求的体位,并能在一定范围内主动移动身体重心后仍维持原来的体位。
三级平衡:他动平衡,即被测试者在受到外力干扰而移动身体重心后仍恢复并维持原来的体位。
四、维持平衡的机制
人体能够在各种情况下保持平衡,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的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参与、相互作用以及合作。
当身体重心发生变化时,通过视觉、前庭系统以及躯体感觉感知身体的这些变化,三种感觉信息在大脑进行整合加工后,由中枢神经系统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重心调整回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五、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一种自发反应,当身体重心发生变化时,以试图恢复重心在原来的支撑点内或调整到自身稳定状态的过程。
平衡反应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可以使人体在任何体位下均能保持稳定。
通常在出生6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7~8个月形成仰卧位
和坐位平衡反应,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六、特殊的平衡反应
特殊的平衡反应包括保护性伸展反应和跨步及跳跃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原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
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七、小结
我们来对平衡功能做一个总结:
首先我们需要掌握平衡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平衡功能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静态平衡、二级自动态平衡、三级他动态平衡。
第三,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中枢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参与与合作才能完成。
第四,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平衡反应以及平衡反应形成的时间,特殊的平衡反应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