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中探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3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探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以往教学中探究存在以下问题:
探究式学习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同时也要求教师掌握探究式教学方式。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刚开始时我在现实教学中探究性实验出现形式化的趋势,学生有探究之名,但无体验之实。
1.教师没有明确自己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2、探究式学习缺少引导,流于形式
3、探究时分工不明确,出现“弱势群体”的不合作现象。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发现是教师将学生限定在了一个框架内,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探究性问题”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手段,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在课堂上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必须进行精心设计。
应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有效猜想,如何实际实验,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层层推入,思维训练逐步加强,自主性愈加凸显,让学生在经历中领会探究的精髓。
并且在探究学习的早期,教师应该注意学习小组的人际关系。
帮助学生公平地确定探究活动的分工,包括个人的权责和义务、任务的划分、完成的评价标准等等。
让学生有序的进行自主探究,同样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进行恰当的评价。
二、探究性问题的教学改进
(一)创设化学情境,引发学生问题
(二)组合链式问题,师生共同探究
(三)科学评价问题,提高探究能力
(四)创设语言表述情境,培养学生能力
(五)充分挖掘教材,灵活处理教材
新课程主张“用教材教”,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教材执行者,而应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如“中和反应”教材中的设计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再边滴加稀盐酸边振荡至红色恰好变成无色。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个实验的功能,我进行如下尝试:
先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
再出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后提问:“它们分别呈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什么类别物质的溶液?”
这两问学生都能准确回答。
再问:“它们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化学反应?”
这一问学生不能准确回答。
为解决问题,较好的方法就是实验。
取样后将两种溶液混合,学生观察到无明显现象。
追问:“它们混合后无明显现象,是否说明它们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都回答说“不一定”。
这时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什么方法来判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
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学生交流设计方案,汇总如下:
方案1: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现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如果红色褪去,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方案2: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液体呈现蓝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如果蓝色变成紫色,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方案3: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液体呈现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红色变成紫色,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方案4: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液体呈现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果无色变成红色,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能反应。
然后请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各组派代表交流,并由学生对这几个方案进行比较,哪个较好?为什么?哪个不能达到目的,为什么?通过实验、交流、分析、比较,问题便迎刃而解。
这时教师再顺势追问:“如何证明它们什么时候恰好完全反应?”学生很快都能准确回答。
实践证明,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不仅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与创新精神,也拓宽了教材资源,激活了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