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关键词:鲁迅;儿童;形象;解读
引言
鲁迅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化巨人之一,他的小说十分重视细节刻画,善长从细微之处以白描的手法描写人物,并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以
此来表现底层人民思想上的愚昧和生活上的艰苦。

柳亚子曾评价鲁迅在儿
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中排第一位。

鲁迅自己曾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
昆虫的言语……”。

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到《故事新编》,鲁迅一直都十分关注儿童。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
提到“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
救的注意”。

儿童是“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因此,儿童形象在鲁迅塑造的形象中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众多形象的有机部分。

纵观鲁迅小说作品,鲁迅笔下的众多儿童形象,从总体上而言可以分
为两类:“绝望”的儿童形象与“希望”的儿童形象。

鲁迅笔下的“绝望”的儿童或心灵和身体俱被污染,或是部分感染,
让人爱不起来也憎不起来,可怜又可恨。

大良和二良无视魏连殳对他们的好,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悲剧冷眼旁观,阿毛、宝儿、华小栓的生命被无情
的封建社会吞噬,他们的悲剧无处不诉说着“绝望”。

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不少“绝望”的儿童形象,他们要么麻木不堪要
么走向死亡,从以下表格的内容可以了解大多数“绝望”的儿童的命运。

(一)麻木的看客
鲁迅带着巨大的悲愤与痛苦塑造了众多麻木看客型的儿童意象,他们
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对周围的事冷眼旁观,他们对周围的人冷眉
冷眼,儿童看客的行为举止比成人看客的冷酷、淡漠更加让人从心底感到
害怕。

(二)被吃的“小儿”
鲁迅在《灯下漫笔》里写到:“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
以来一直排列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他们用死亡时挣
扎的姿态无声的控诉,可是他们的死亡并未引起人们的关心与反思。

鲁迅塑造一系列被“吃”的小儿,其目的是痛斥封建社会,并揭露封
建社会对少年儿童造成的无法忽视的伤害。

阿毛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孩子,可是就这样一个乖巧的孩子在无声无息中被狼吃掉了。

祥林嫂交代他坐在
家门槛上剥豆,可是一直没有出声的阿毛被发现静静地躺在草窠里,已经
毫无生气,甚至可以看到五脏已经被狼吃了,但是他手里还紧紧地握着那
个用来装豆子的小篮。

阿毛始终牢记母亲的嘱托,至死都牢牢抓住篮子。

虽然从表面上看来,阿毛是被狼吃掉的,但是儿童的生命在那样的环境中
是毫无保障的,其死因归根到底还是社会环境的无知冷漠。

阿毛在无声无
息中死掉了,他的死亡并未引起一丝波澜,人们只有在闲聊时才会想起他,却没有反思阿毛死亡的原因。

阿毛生活在生命毫无保障的封建社会,在那
样的环境中他就像一只小蚂蚁,生命随时可能受到威胁,不论是谁只需轻
轻一踩,他便会失去生命。

鲁迅不仅仅塑造了一批麻木的看客和被吃的悲剧,同时也塑造了一批
理想型的人物形象,这些理想性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可忽视的人性优点。


那些理想型的人物形象中,理想型的儿童形象比理想型的成人形象更加丰
满、生动、自然,鲁迅也在孩子们身上寄予了比成人更多的希望。

闰土、
双喜等人具有儿童应有的善良、天真、勤劳、质朴,从他们的身上可以让
人看到中国的希望。

从以下表格的内容可以了解鲁迅笔下大多数“希望”
的儿童形象的性格和命运。

三、结语
鲁迅从批判国民性的角度出发叙述了儿童在封建社会的各种不幸与痛苦,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但他并未停留在“呐喊”上,而是深入
思考谁去“救救孩子”,怎样“救救孩子”。

要想拯救孩子,必须先让
“父亲”取得做人的资格。

在“父亲”觉醒的基础上,还应该平等的对待
孩子,理解孩子,最终让他们成长为独立的人。

只要我们还要做父亲,只
要我们还要启蒙,我们每一个人就不得不首先思考,自己是否有资格启蒙?这就是鲁迅小说中的孩子留给我们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