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tai哲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tai哲学
生tai哲学 1
20世纪是工业文明发展达到顶峰的世纪,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人口不断膨胀,社会经济空前增长。

但是这些所谓的繁荣景象都是比较局部的,都是有代价的,那就是大气水污染,全球变暖,水土流失,食物,能源等资源的短缺。

人类被迫陷入四面楚歌、危机四伏的境地,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大自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温顺的按照人类想要的方式发展,于是开始疯狂的报复人类。

生态被严重破坏,环境不断被污染,资源日益枯竭,导致大自然的发展不可持续。

这时,人类如梦初醒,意识到不能随意改造和征服自然,而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

与此同时,人类为此采取了大量广泛的行动,爆发了一场又一场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生态运动。

然后,生存的本能使一些有识之士透过人类行为造成环境问题的表面现象,从哲学的高度,以批判精神和反思的态度审视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进而研究和探索生态危机的本质原因,从而探索未来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有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必要前提。

这方面的一些理论成果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文化命运,为下一代以及当代的文化创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当前,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反思,从哲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自然、社会、人类及其关系,对于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在自然中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启示。

生态哲学的终极目标是改善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缓解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和谐、平衡、有序的生态系统。

生tai哲学 2
生态哲学实际上是一个理论体系,分别由生态哲学本体论、生态哲学认识论、生态哲学价值论和生态哲学方法论这四个部分有机构成。

生态哲学本体论是生态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世界既不仅仅指客观的自然界,也不是单纯指人类世界,而指的是作为整体的“自然—社会—人”的复合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既表现为自然的人化,也表现为人的自然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生态哲学认识论突破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论,不再把自己看成是主宰自然的世界中心,而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中的组成部分,与自然是相互联系、影响与依附的关系,共同构成世界乃至宇宙的有机整体。

生态哲学价值论则认为自然不仅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外在价值,或者叫做工具价值,还具有其自身所包含的内在价值。

人类的实践与认识活动只有在正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相统一后,才可能促使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

生态哲学方法论主张用生态思维,即生态观点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提倡人们用辨证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人类以及其他生物与生态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核心价值。

三、东方的生态思想
“天人合一”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有关生态方面的核心思想,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中,特别是以对天、地、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反思为主。

再加上我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对气候、天气的依靠性很大,因此“天人合一”作为我国哲学的基本内核,贯穿始终,超越时空,并且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深层内涵:一直在追求和执着于宇宙自然与社会人生的亲和、统一的境界。

同时,作为一种精神观念已经融入进了我们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学艺术中,融入进了中国人的日常思维方式中,从而形成了代表我国文化的民族形式,如“天人相参”的思想。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认为人
类社会与宇宙自然是协调统一的。

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作为自然界中的某一组成部分,应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与自然对立,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道家将尊重自然规律作为自己的最高准则,与儒家强调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认为人必须遵从顺应自然。

老子的相关思想理念是最接近生态伦理的,他最先表达了有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主张天、地、人三才都统一于“道”也即自然,从而提出了“齐同万物”的观点和“重人贵生”的理念,同时从宇宙的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态伦理思想。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是却在中国得到发扬光大,其中汉传佛教便是中国与印度文化相融合的最好例证。

佛教中的“缘起论”阐释出的“整体共生”的生态观便是以系统性、相关性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世界,认为自然万物与人之间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彼此依存、互及互入的关系。

四、西方的生态理论
“人类中心主义”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但归根到底全都主张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人处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将人类的自身利益作为一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

古希腊的智者普罗泰戈拉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事的尺度”,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及苏格拉底的“神学人类中心主义”都属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动物解放论”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界限,是生态哲学的一大进步。

澳大利亚的辛格作为“动物解放论”的代表,提出了“解放动物”的口号,他将“功利主义”作为自己伦理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动物同人一样也能感受到苦乐,从而将道德的主体范围从之前的仅限于人类扩大到了包括动物在内。

动物权利运动的序幕就此拉开了,人类应该像重视自己的'利益一样去考虑动物的权利。

因此,“动物解放论”又叫做“动物权利论”。

“生物中心主义”,又称为“生物平等主义”,摒弃了“动物中心主
义”的的局限性,将道德权利的范围扩大到包含所有生命的整个生物圈。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史怀泽和美国的泰勒。

相比较“动物中心主义”而言,将人类的道德关怀的范围从动物扩展到了整个生物圈,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依然是沿着解放、权利的道路在走,将人类降低到与其他物种同样的地位,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同于“生物中心主义”与“动物中心主义”只强调生物圈内物种个体的权利与价值,“生态中心主义”更加注重生态共同体的整体利益。

它将研究对象扩展到了整个自然界,在承认自然界以及其所属部分拥有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强调益主体多元化,进而推证出自然界的道德权利与地位,从而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进步。

生tai哲学 5
生态哲学不是纯理论的探讨,而是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

从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反思,到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相关理论支持,都是以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的高度统一为出发点,明确了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以及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

将生态哲学的相关观点和方法运用到我们的日常实践中,从而建立生活的生态信仰和绿色生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