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中考历史最后压轴集训中国史综合模拟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中考历史最后压轴集训中国史综合模拟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24·四川成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

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A.勤于政事B.戒奢从俭C.知人善任D.虚怀纳谏2.(2024·四川成都)如图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局部),展示了唐朝时期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景象。

它可用于说明当时
A.铁器牛耕的初现B.棉花种植的普及
C.生产技术的改进D.玉米甘薯的推广
3.(2024·四川成都)如图为近代中国某次著名运动的重要成果。

这一运动
A.提出了政治变革的主张B.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C.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4.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了“苏南”“温州”“珠江”等模式;90年代乡镇企业开始向股份制新型企业发展,到1993年,其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

这表明
A.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B.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热潮
C.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5.2022年2月25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阐述中方对乌克兰问题的基本立场:中方坚定主
张尊重和保障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立场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在乌克兰问题上同样适用。

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源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C.亚非万隆会议主张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6.《人民日报》曾刊载的文章中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

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中国
A.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D.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7.《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记述道:“1971年8月13日,中共中央提出,争取在‘四五’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1975年‘四五’计划完成时,全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出现了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

与1965年相比,1976年小学生人数增加了29.1%,初中生人数增加了4.4倍,高中生人数增加了10.3倍。

”该“记述”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A.新中国政权的巩固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8.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开放内陆部分省会城市和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WTO;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

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A.扩大开放融入世界B.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C.国际地位逐步提高D.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
9.构建知识体系是学习的有效方法。

某同学将下列史实串连成线,据此可知他探讨的主题是
A.体制改革B.钢铁长城C.国家统一D.民族团结
10.学者郑石桥指出:“宰相辅政制度的沿革趋势体现了皇帝专制权力欲望的不断膨胀和驾驭百官能力的不断提升。

”此观点表明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是
A.皇权掌管中央机构,相权主管地方行政,两者互相监督
B.丞相为百官之首,是皇帝处理国家政务不可或缺的助手
C.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
D.宰相由充当皇帝顾问到主持朝政,最后完全架空了皇帝
11.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是个“超级工作狂”,他事必躬亲,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直到临终前依旧在办公。

使得朱元璋如此勤政的根本原因是
A.明朝刚建立,事务繁多杂B.官员不作为,工作效率低下
C.防止大权旁落,废除了丞相D.朱元璋才智过人,精力旺盛
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当时(北宋)全国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70亿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

这说明纸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金属货币的短缺
C.活字印刷术的发明D.政府的强制推行
13.学者毛汉光根据中国古代正史所载官员的出身背景资料,对统治阶层的社会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寒素”(门第寒微)类官员占所载官员比例在东晋后期、隋朝和唐朝初期分别为6.1%、17.3%和28.4%。

这一变化有利于
A.提高基层官员的地位B.建立清廉的官僚队伍
C.保证选拔程序公平公正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14.1999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黑石号”唐代沉船上打捞到近7万件中国瓷器,包括数量不等的越窑青瓷、北方白瓷等。

瓷器种类多样,部分瓷器的形制、图案、色彩有明显的西亚、波斯艺术风格。

这一考古发现可以说明
①唐代制瓷业规模大,行销范围广
②景德镇已成为唐代制瓷业中心
③青瓷、白瓷是唐朝瓷器的代表
④唐代瓷器风格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宋史》记载“大中祥符四年……帝以江、淮、两浙稍旱即水田不登,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内出种法,命转运使揭榜示民……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稍)小,不择地而生。

”此材料说明宋朝政府
A.重视引进农作物优良品种B.重视农业农村的科技人才
C.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D.实现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16.“靖康年(1127年)的奇耻,尚未洗雪。

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

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

”(摘自岳飞《满江红·写怀》的白话译文)这里的“靖康年的奇耻”指的是
A.岳飞统领的岳家军郾城大败B.南宋君主满足现状偏安江南
C.阿骨打攻打辽军使其摔跟头D.金军攻破东京使之北宋灭亡17.(2024·山东青岛即墨区二模)国宝级青铜器宜侯夨(cè)簋(guǐ)内的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夨为宜地之侯,并赏赐给夨土地、城邑、人口、香酒、美玉和弓箭等。

上述铭文可用来研究
A.世袭制的开创B.分封制的实行C.井田制的废除D.郡县制的建立18.(2024·广东河源二模)清末,革命派创办了130余种报刊,超过了维新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所办报刊的数量。

在上海创办的《竞业旬报》所发83篇文章中,鼓吹改良社会、宣扬民族主义的占38篇。

这说明当时
A.思想变革的潮流涌动B.维新思潮基础广泛
C.革命派主张社会改良D.社会秩序十分混乱
19.(2024·广东模拟)邓小平曾指出“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作出公正的评价。

”这一观点
A.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B.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表明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D.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0.1997年6月30日,101岁的胡家芝老太太在南京参加庆香港回归活动时说:“国家不强大,香港哪能回来。

国家兴盛,是老百姓的福气啊!”对材料中关于香港回归的原因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B.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C.人民的殷切期盼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二、材料题:
21.(2024·山东青岛即墨区二模)在变局中抉择,在自强中奋进。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2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图1 南昌起义总指挥部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史上,1978年是一个十分微妙和关键的年代……中国的发展主轴已经向经济成长转移,然而围绕经济领域中出现的种种新现象,仍然有不少人以的标尺去丈量和批评……此次,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是对僵硬思潮的致命一击……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很快成为中央的决策主轴。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回答,中国的“发展主轴”是如何向“经济成长”转移的?
(3)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中收获成功,自转折中开创新局,在奋斗里赢得未来,铸就了百年辉煌。

请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抉择·道路”为主题,完成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字数不少于200字。

22.(2024·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二模)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的“加速器”,新生产力的提升又必然推动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志愿者小明参加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如下图:
材料二
下表是各阶段世界科技发明情况(单位:项)
年代世界科技发明总数量
中国世界其他国家
数量比例数量比例公元1—4 0 0年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472 19 4% 453 96%
材料三
袁隆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面对杂交水稻培育难度,国际上许多研究者望而却步。

袁隆平认为:“外国人没有搞成,难道中国人就不能吗?”他每天在学校试验田里转,寻找材料,一转就是好几个小时。

在经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思考和探索后,他产生了研究杂交水稻的初步构思,并最终获得成功。

孙家栋世纪之交,导航卫星成为世界的热点。

有人认为外国导航卫星可以租用,不必自己研制。

孙家栋坚持认为,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在研制过程中,针对中国无法自行生产原子钟的悍况,西方国家提出种种苛刻条件。

孙家栋团队经过一番拼搏,终于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原子钟,精度达到了1纳秒。

材料四
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文化、创新文化及其所形成的科普、科学氛围,对于提升国民现代化素质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十分重要,而且迫切需要。

——摘编自杨玉良《中国科技之路》
(1)请你根据材料一中所示图片,为这个展区拟一个主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1501—1840年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科技发明情况发生巨大反转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又为中国和西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3)“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根据材料三,概括“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4)结合所学,试举一例新中国建国以来能够代表“创新高地”的我国科技成就。

根据材料四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我国的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