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马原考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考点
名词解释
1、物质(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资本 资本是⼀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在资本主义⽣产关系中是⼀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的剥削关系。
3、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4、阶级(列宁)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些⼤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定的社会⽣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部分是在法律上明⽂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取得归自⼰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些集团,由于他们在⼀定的社会阶级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个集团的劳动。
5、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能够满⾜⼈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用来满⾜⽣产者自身需要的,⽽是要满⾜别⼈、社会需要的。
)
6、发展 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级、从⽆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7、⽣产关系 ⽣产关系是⼈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有狭义和⼴义之分)。
8、理性认识 ⼈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
理性认识是⼀种能⼒,更准确地说是⼀种欲望,是我们⼈类⼼中⼀种想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彼岸世界及其物自体的欲望。
9、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各⽅面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同物质⽣产⼒⼀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产关系各⽅面的总和,与“上层建筑”相对。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导论:⻢六点
三贡献
1、创建⼀种新的历史观——唯物史观
2、创建剩余价值学说(意义,解释资本主义的运⾏秘密,确认资本主义的剥削特征;撕开
资本主义神圣面纱,指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对资本主义社会进⾏深刻批判——物化/商品拜物教明晰为什么资本主义要“灭亡”,根源在于基本⽭盾不可调和——经济危机。
)
3、引⼊阶级概念、创建阶级⽃争理论
三影响
4、指导建立了以苏联为代表的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类社会的历史进
程
5、帮助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独立、富强两⼤目标
6、对未来⼈类社会还将产⽣重⼤影响
本体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党性原则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面内容:
1、思维与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也即物质与意识的先后关系问题。
⼀般来说,坚持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理论被称之为唯物论,⽽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意识决定物质的学说属于唯⼼主义哲学。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
⼀般来说,认为思维能反映存在的学说称之为可知论,⽽认为思维不能反映存在的称之为不可知论。
⼆、物质观念的历史发展
1、近代形⽽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把原⼦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延性、不可⼊性和不可分性)当成⼀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式和根本属性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 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静⽌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是指物质运动在⼀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3、运动与静⽌的关系
(1)区别: 运动是⽆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相对的。
(2)联系: 在相对静⽌中有绝对运动的⼀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的⼀面,即动中有静.
4、事物之间的样态:普遍联系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
种瓜得瓜。
(3)、联系的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②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③整个世界是⼀个相互联系的统⼀整体。
(4)、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间接】【本质、非本质】【内部、外部】【必然、偶然】
5、事物的趋势:永恒的发展
发展的定义: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级、从⽆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
(1)、对立统⼀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盾律)
事物运动的本性以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形成了事物的内在⽭盾。
⽭盾就是事物内部包含的既对立又统⼀的关系。
简⾔之,⽭盾就是对立统⼀。
事物内部的⽭盾是⼀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 ⼒,⽽其他因素只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即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如⼀定的温度可以使鸡蛋呢孵化为小鸡,⽽⽯头永远⽆法孵化成小鸡。
①、⽭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a、⽭盾的普遍性是指⽭盾存在于⼀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盾,⽭盾⽆处不在;
每⼀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终的⽭盾运动,时时有⽭盾,⽭盾⽆时不有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盾。
”
b、⽭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盾是具体的、特殊的,包含三种情形:
⼀是不同事物的⽭盾各有不同特点;
⼆是同⼀事物的⽭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盾以及每⼀⽭盾的不同⽅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如何理解⽭盾的特殊性:1、⽭盾性质的特殊性。
运动取不同形式,具有特殊⽭盾
2、⽭盾地位的特殊性。
根本非根本,主要次要,主次⽅面
3、⽭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非唯⼀性)
c、⽭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者⼀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盾的同⼀性和⽭盾的⽃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a、⽭盾的基本属性
⽭盾的同⼀性:⽭盾双⽅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盾的⽃争性:⽭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b、同⼀性和⽃争性的关系
区别:
⽭盾的同⼀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盾的⽃争性是⽆条件的、绝对的
联系:
同⼀之中有⽃争,同⼀性不能离开⽃争性⽽存在;
⽃争之中有同⼀,⽃争性也离不开同⼀性
c、⽭盾的同⼀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盾双⽅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
⽭盾双⽅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
⽭盾双⽅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d、⽭盾的⽃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盾的⽃争性促使⽭盾双⽅的⼒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
⽭盾的⽃争性引起⽭盾双⽅的转化,推动事物发⽣质变。
e、⽭盾双⽅既同⼀又⽃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认识世界
⼀、两种错误的认识论和能动的反映论
1、唯⼼主义认识论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
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主义认为⼈的认识是主观自⽣的,是“内⼼反省”的结果,是⼼灵的自由创造物。
客观唯⼼主义则认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2、旧唯物主义承认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它
们认为这种反映只是⼀种⽣物学意义上的作用,如同动物的感觉和⼼理活动⼀样,是⼀种直观、机械的被动反映,世界难以被认识。
3、马克思主义引⼊了实践的概念,创建了能动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具有两个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指⼈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
(2)反映具有创造性,指在反映过程中,不仅有⼈对对象信息的接受,⽽且还有⼈对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演、重组、整合和建构。
⼆、实践与认识
1、认识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反映过程实际上在实践活动中完成。
没有脱离实践活动的抽象认识,或者说脱离了实践活动的认识没有意义。
2、实践是能动认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础
第⼀,实践产⽣了认识的需要。
第⼆,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标准。
3、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准确地认识世界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实践到认识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认识到实践
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法即⼯作⽅法,⽅法是理论的具体化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限发展
⽣产⼒与⽣产关系
1、⽣产⼒是⼈类在⽣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量
2、⽣产⼒的要素:
①⽣产资料(⼈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
是
⼈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具。
②劳动对象(劳动对象是⼈们在⽣产过程中进⾏加⼯的东西。
包括天然的和⼈⼯的两
部分。
)
③劳动者(具有⼀定⽣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
对象、从事⽣产实践活动的⼈。
)
3、科学技术是第⼀⽣产⼒
①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和巨
⼤进步
②科学应用于⽣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幅度提⾼管理效率
③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地提⾼劳动⽣产率
4、⽣产关系是⼈们在物质⽣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有狭义和⼴
义之分)。
5、⽣产关系结构:(⽣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它是区分不同⽣产⽅式、判
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①⽣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②⼈们在⽣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③产品的分配关系
6、⽣产⼒与⽣产关系⽭盾运动规律
①⽣产⼒决定⽣产关系
a、⽣产⼒状况决定⽣产关系的性质
b、⽣产⼒的发展变化决定⽣产关系的变⾰
②⽣产关系反作用于⽣产⼒
a、⽣产关系适应⽣产⼒状况,促进
b、不适应,对⽣产⼒发展其阻碍作用
7、理解⽣产⼒与⽣产关系的⽭盾运动
1、⽣产⼒影响⽣产关系的说明
①⽣产⼒是从根本上影响⽣产关系,其过程曲折、反复,反对直接对应论。
②⽣产⼒影响⽣产关系具有复杂性,尤其要考虑到社会制度的调整
2、⽣产关系的变⾰
③归根结底是由⽣产⼒的发展状况决定。
⼈不能“自由地”选择⽣产关系,最终决定⼈们
选择某种⽣产关系的是⽣产⼒的发展状况。
④⽣产关系又是⼈来规定的、是⼈选择的结果。
⼈类社会的每⼀次进步都是⼈们认识、
选择与⾏动的结果,反之亦然。
⑤因此,看待⽣产关系的变⾰需要持有辩证法的标准,不能将其视为自然⽽然的过
程,也不能夸⼤⼈的作用。
3、⽣产关系对⽣产⼒反作用的实际过程和情形⼗分复杂。
⑥新的⽣产关系总体上基本适合⽣产⼒发展,但并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面不适合
⽣产⼒状况⽽阻碍其发展
⑦旧的⽣产关系总体上基本不适合⽣产⼒发展,但也不排除它的某些环节或⽅面的调
整和改变,能够暂时地、局部地对⽣产⼒发展有⼀定的促进作用。
⑧⽣产关系落后于⽣产⼒固然会阻碍其发展,⽽由于⼈为的原因使某种⽣产关系“超越”
⽣产⼒⽔平,这种“拔⾼”了的⽣产关系也会阻碍⽣产⼒的发展。
⑨在⼀定条件下,⽣产关系对⽣产⼒发展的反作用尤为突出,当着不变更⽣产关系,
⽣产⼒就不能发展的时候,⽣产关系的变更就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阶级
⼀、阶级意识的产⽣与认同
1、实践中形成
2、理论的传播与影响:没有⾰命的理论就没有⾰命的⾏动
3、政党组织与领导:给我们⼀个⾰命家组织,我们就能把俄国翻转过来
4、⽆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对物化社会的扬弃)
阶级定义: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些⼤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定的社会⽣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部分是在法律上明⽂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取得归自⼰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些集团,由于他们在⼀定的社会阶级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个集团的劳动。
资本社会的秘密
⼀、劳动价值论
①劳动创造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分别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决定
②价值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征
商品的价值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交换。
③价值规律
价格以价值为中⼼上下波动
⼆、剩余价值规律
(1)劳动⼒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剩余价值出现的两个前提
①劳动⼒商品的特点: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产和再⽣产劳动⼒这种特殊商品所
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准备。
货币可以是资本,但货币本身并不⼀定就是资本。
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但并不⼀定都是用货币来表现。
(2)资本主义⽣产⽅式的规律
①劳动过程
②价值增殖过程
(3)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依据⽣产资料和劳动⼒在剩余价值⽣产中的不同作用,⽣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c是以⽣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产中,不发⽣价值量的变化。
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产中,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于劳动⼒的价值,产⽣了剩余价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为揭露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剩余价值率:—————— ——————— ————— ————— (4)⽣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法
①绝对剩余价值的⽣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延长⼯作日进⾏剩余价值⽣产的⽅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产。
②相对剩余价值⽣产
在劳动日长度已定(或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进⾏的剩余价值⽣产的⽅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产。
(5)超额剩余价值⽣产
超额剩余价值是:由于某些或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采用了较好的技术和⽣产⽅法进⾏⽣产,使自⼰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多得的⼀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对个别企业说,是⼀种暂时的现象。
当它所采用的新技术被普遍采用后,这个部门的劳动⽣产率普遍提⾼,这种商品的社会价值也会随之下降,⼤多数资本家只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6)资本主义的再⽣产和资本积累
从⽣产规模上来看,再⽣产分为简单再⽣产和扩⼤再⽣产。
简单再⽣产:⽣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
扩⼤再⽣产:⽣产在扩⼤了的规模上进⾏。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①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产相对过剩。
根本原因: ⽣产社会化和⽣产资料私⼈占有制⽭盾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表现及其对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趋势的影响
⼀⽅面,使社会⽣产⼒巨⼤破坏,社会财富遭到了巨⼤损失
另⼀⽅面,又使⽣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的⽭盾得到缓和,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倒退后得到恢复和发展。
资本社会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的六个阶段
(1)原始资本积累与自由竞争
(2)私⼈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20世纪中叶)
① 自由竞争必然引起垄断
② 垄断的实质和形式垄断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额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主要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
常见的垄断组织:卡特尔(地盘、产量、价格等与独立性)、辛迪加(统⼀采购原料、销售商品,竞争份额)、托拉斯(同类企业、独立性丧失)和康采恩(不同经济部门利益共同体)、跨国公司等。
③垄断阶段竞争的特点
a、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第⼀,垄断没有消除产⽣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产复杂多样,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全部社会⽣产包下来。
垄断组织内部、之间,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中小企业之间都存在竞争
b、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特点
不仅规模⼤、时间长、⼿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且具有更⼤的破坏性。
(3)私⼈垄断的新阶段—帝国主义(19世纪末-⼆战)
①帝国主义五⼤基本经济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活中起决定作用;
2、⾦融资本和⾦融寡头的统治—⼯业资本与银⾏资本的结合;
3、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4、瓜分世界市场的国际垄断同盟形成;
5、最⼤列强把世界领⼟分割完毕;
②帝国主义的性质
1、帝国主义是腐朽的资本主义:
2、垄断统治必然产⽣停滞和腐朽的趋势,资本主义⽣产关系已经成为阻碍⽣产⼒发展的障
碍;
3、在资产阶级中形成和发展出⼀个特殊的食利阶层,那些拥有亿万⾦钱的⾦融寡头靠发⾏
有价证券和实⾏参与制,占有了巨⼤的社会财富,脱离⽣产,过着“剪息票”⽣活;
4、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绝不容许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
③帝国主义的趋势
帝国主义是⽆产阶级⾰命的前夜。
④后帝国主义的四种路向
资本主义自身的改⾰与调整
民主社会主义的选择
国家社会主义的选择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垄断资本与国家主权结合在⼀起的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盾不断发展的结果:
⽣产⼒发展要求⽣产资料在更⼤范围内调整:新兴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危机的困扰,要求国家⼒量出面协调;
缓和社会⽭盾,协调利益关系:调整财富分配、缓和国内阶级⽭盾的需要、增强国际竞争⼒的需要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财政拨款,如提供公共产品、⾼科技、⾼风险等企业
②国家与私⼈共有、合营企业:合资、合营、参股、租赁、承包。
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垄断资本的再⽣产过程:订货、补助、援助等
④宏观调节与微观规制。
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对社会需求和供给进⾏调节。
以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收支平衡。
微观规制指国家运用法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利益。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积极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产⼒的发展;缓和私⼈垄断资本与社会化⼤⽣产之间的⽭盾,在⼀定范围内突破了私⼈垄断资本的狭隘境界;国家⼲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的能⼒逐渐增强,通过国家的收⼊再分配⼿段使劳动⼈民⽣活⽔平有所改善和提⾼;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预下,社会⽣产和社会⽣活的面貌改观,加快了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消极作用:
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盾,这些⽭盾的积累和发展,必然使经济危机更为严重和频繁;必然导致赤字财政和通货膨胀,引发财政和信用危机
/
111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归根结底是在资本主义⽣产⽅式内部对资本主义⽣产关系进⾏的局部调整,不能掩盖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
(5)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名称(四选⼀)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战后资本主义模式的延续
b、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随着新科技⾰命的兴起和国际经济的⼀体化,资本加速向国际
化发展,到90年代则呈现明显的全球化倾向,国家垄断与私⼈垄断结合在⼀起向全球拓展
c、⾦融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对⼈类社会⽣产的最⾼统治,它把⽣产的社会化又向前
推进了⼀步,使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
d、社会资本主义:当代资本主义从⽣产⼒到⽣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
会结构到社会⽣活,从内部关系到国际关系,社会化的程度都越来越⾼,范围都越来越⼴,层次都越来越多,社会主义的因素在逐步增长
②⽣产⼒的变化
③⽣产关系的变化
④上层建筑⽅面的变化
⑤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