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活血化瘀法应用在早期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活血化瘀法应用在早期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探究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肝硬化治疗中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的临床治疗价值。

方法:纳入我院在2012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70例早期肝硬化患者,进行随
机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5例,采用常规西药对对照组进行治疗,采用西药及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研究组进行,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肝
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3%(33/35)、77.1%(27/35),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肝功能指标
的比较中,研究组的ALT、AS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针对早期肝硬化患者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
善患者的肝功能,临床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早期肝硬化;中医活血化瘀法;临床价值;肝功能
【中图分类号】R657.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308-02
肝硬化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慢性进行性肝病,本病的病因可为一种或多种,
反复作用后对肝脏组织造成弥漫性损伤。

在中医中,肝硬化的发病机体为疫毒引
起的劳欲过度、情志郁结等对肝经造成损伤,长期作用下形成肝硬化[1]。

目前,
临床治疗多采用西药进行治疗,但治疗效果欠佳,且西药治疗引起的药物不良反
应率较高。

因此,本文针对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消化内科在2012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70例早期肝硬化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5例。

对照组中,入选对象男
女例数分别为21例、14例,年龄介于23~63岁,年龄均值(41.15±3.27)岁;
研究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3例、12例,年龄介于21~62岁,年龄均值
(40.43±3.71)岁。

所有纳入患者均确诊为肝硬化,排除患者先天性疾病、严重
的全身性疾病、语言或听力障碍等患者;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并自
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后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本组患者采用西药进行常规治疗,给予恩替卡韦口服,每次用
药剂量为2.5mg,每周服用2次。

(2)研究组:本组患者口服恩替卡韦的同时,
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

药方:红花12g、桃仁8g、水蛭4g、土鳖虫8g、甲珠4g、莪术9g。

结合患者症状加减:口干、两胁胀痛者加黄芩12g、龙胆草8g;嗳气、烦躁易怒者加枳壳12g、青皮8g、柴胡8g;纳差者加四君子汤。

上述方剂
以水煎服,每日服用1剂,早晚各一次。

两组的疗程均为3个月。

1.3 评定方法
(1)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包括ALT、AST的数值改变情况。

(2)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患者在治疗后肝区疼痛、腹水、肠胃不适等临床症状完
全消失或明显改善,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下降幅度大于50%;有效:治疗后患
者的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肝功能指标的下降幅度低于50%;无效:患者在治疗后
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的分析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
分别用率(%)、(x-±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研究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改善情况的比较
在进行治疗后,研究组的ALT为(123.51±30.47)U/L,对照组为
(165.48±27.36)U/L;研究组、对照组的AST分别为(147.27±25.38)U/L、(203.13±26.75)U/L。

将两组的ALT、AST进行比较,可见研究组的改善程度明
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研究组中,治疗效果达到显效的例数为21例,有效例数12例,无效例数为
2例,本组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3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3%(33/35);对照组中,治疗效果达到显效的例数为18例,有效例数9例,无效例数为8例,治疗
总有效例数为2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7.1%(27/35)。

经比较可见,研究组的
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

3.讨论
肝硬化是指患者的肝组织出现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假小叶等情况[3],
本病早期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逐步发展为晚期肝硬化,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低钠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在中医学说中,肝硬化所属的范畴为“膨胀”,其病因主要
为肝脾肾受到损伤,出现血运受阻等,最终引发腹水。

因此,中医主张标本兼治,以益气补肾、养血柔肝等药物治本,以通络利水、清热利水等药物治标[4]。

本次针对早期肝硬化患者采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方中红花、桃仁、
水蛭、土鳖虫、甲珠、莪术等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等功效;柴胡、枳壳具有
畅通气血、理气疏肝之效;四君子汤能够起到益气健脾之效[5]。

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33/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27/35),差异显著(P<0.05);同时,在肝功能改善情况的比较中,研究组的改善程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治疗中,除了采用西药常规治疗,采用中医
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使
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该治疗方案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勇,张艳.中医活血化瘀法在早期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5,
34(02):83-84.
[2]黎芬芬,文彬,李福英,等.活血化瘀法在肝硬化腹水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5,
21(05):964-965.
[3]邓登华.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早期肝硬化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7(24):115-116.
[4]李满容.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临床思路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
33(S1):298-299+303.
[5]柳诗意,张引强,刘燕玲,等.不同活血化瘀法分阶段辨证干预乙肝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研
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0(11):1457-14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