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培优试卷测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三年级下册期末培优试卷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0分米=( )厘米 900毫米=( )分米
1时15分=( )分 3吨=( )千克
2.王阿姨坐火车去北京,火车8:40发车。
王阿姨提前半小时到达火车站,王阿姨到达火车站的时间是( ),火车准时发车,12:05到达北京,全程用了( )。
3.在估算68×7时,应把68看作( ),乘积大约是( );360×5的积的末尾有( )个0。
4.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火车每小时行驶120( ) (2)读一首五言绝句大约需要20( )
(3)数学课本厚约7( ) (4)蒸一锅米饭约25( )
5.360+480就是36个( )加48个( ),结果是( )。
6.用7、0、9三个数字组成最大的三位数是( ),组成的最小的三位数是( ),它们的和是( ),差是( )。
7.如果28元可以买4支钢笔,照这样计算,买10支钢笔要( )元,“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 )不变。
8.254⨯的积的末尾有( )个0,3087⨯的积是( )位数。
二、选择题
9.一箱牛奶有12盒,姐姐和妹妹每人每天喝一盒,她们3天一共喝了这箱牛奶的()()
。
10.一本数学书大约厚1( )。
A .毫米
B .厘米
C .千米 11.在百米赛跑中,王军的成绩是18秒,李刚的成绩是15秒,陈锋的成绩是20秒。
冠军是( )。
A .王军
B .李刚
C .陈锋
12.三(1)班每名同学都订了杂志,有21人订了《快乐数学》,有28人订了《数学大王》,有10人两种杂志都订了。
三(1)班一共有( )人。
13.375×4的积末尾有( )个0。
A .0
B .1
C .2
14.将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2次,其中的1份是这张纸的( )。
A .18 B .14 C .13 D .12
15.三(3)班有15位同学参加了合唱组,有22位同学参加了书法组,其中有8位同学这两个兴趣小组都参加了,三(3)班至少有( )位同学参加了课外兴趣小组。
A .37
B .45
C .29
D .22 16.爷爷用篱笆围了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鸡舍(一面靠墙),篱笆至少长
( )米。
A .14米
B .20米
C .22米
D .28米
17.直接写出得数。
20×7= 89-36= 65-24= 32+27= 26+35= 500×6= 46-20= 44×2= 27+52= 80-25= 97-52= 24×2= 13×3= 46-37= 230×0= 6277-= 7299+= 1133+= 315
-= 200×6= 18.用竖式计算。
(带※的要验算)
317×9= 650×8= ※206-188=
804×3= 107+438= ※527+377=
19.脱式计算。
138+39-62 637-(234+189) 475+125×4
20.在下面的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图形。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cm )
(1)画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并涂色;
(2)周长是16厘米的正方形,并徐色。
21.下面是京沪高铁沿线各大站的高铁里程表。
里程/千米 北京—济南
419 北京—蚌埠
844 北京—南京
1018 北京—上海 1302
(2)1018-844=174(千米),求的是( )到( )的里程。
(3)一列高速列车从北京出发,已行驶1000千米,在图上用“△”标出它的大致位置。
22.学校组织去科技馆参观,上午有421人参观,下午有357人参观,这天馆内共有多少人参观?
23.一批电脑捐给希望小学。
如果每班4台,正好可以分给14个班;如果每班7台,可以分给几个班?
24.洛阳水席全席设有8道凉菜,热菜的数量是凉菜的2倍。
全席共设有多少道菜?
25.一块地的2
9种玉米,
4
9
种花生。
在下面的大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种这两种农作物的地,
并标上名称。
(1)在这两种农作物中,种()的地较大一些。
(2)种玉米和花生的地一共占这块地的()。
26.妈妈在一块长为35厘米、宽为26厘米的长方形花布上剪下一块最大的正方形花布,这块正方形花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剩下部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7.长征小学三(1)班参加合唱兴趣小组的有36人,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有32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14人,若每人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则三(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300 9 75 3000
【解析】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时=60分,1吨=1000千克。
30分米=300厘米900毫米=9分米
1时15分=75分3吨=3000千克
【点睛】
本题是单位换算题,熟练掌握长度、时间和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 8:10##8时10分 3小时25分
【解析】
半小时是30分钟,因此用火车发车的时间减去30分钟即可;用火车到达北京的时间减去火车发车的时间即可,依此计算。
8时40分-30分钟=8时10分,即王阿姨到达火车站的时间是8:10(8时10分);
12时5分-8时40分=3小时25分,即火车准时发车,12:05到达北京,全程用了3小时25分。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时间的推算,以及经过时间的计算,应熟练掌握。
3. 70 490 2
【解析】
把68看作70,70×7=490;360×5=1800,即可知道360×5的积的末尾有几个0。
在估算68×7时,应把68看作70,乘积大约是490;360×5的积的末尾有2个0。
估算时,把两位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十数。
4.千米##km 秒##s 毫米##mm 分钟
【解析】
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长度单位、时间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结合实际情况可知:计量火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用“千米”作单位,计量读一首五言绝句大约需要的时间用“秒”作单位,蒸一锅米饭的时间用“分钟”作单位,计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据此解答即可。
(1)火车每小时行驶120千米;
(2)读一首五言绝句大约需要20秒;
(3)数学课本厚约7毫米;
(4)蒸一锅米饭约25分钟。
【点睛】
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5.十十 840
【解析】
两个整百整十数相加可以看作几个十加几个十,等于几个十,据此即可解答。
360+480就是36个十加48个十,结果是840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整百整十数加减法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6. 970 709 1679 261
【解析】
要使7、0、9三个数字组成的数最大,那么这个三位数的百位上是9,十位上是7,个位上是0;要使7、0、9三个数字组成的数最小,那么这个三位数的百位上是7,十位上是0,个位上是9;依此写出组成的最大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并计算出它们的和与差。
用7、0、9三个数字组成最大的数是:970;组成最小的三位数是:709;
970+709=1679;
970-709=261;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三位数的大小比较,以及三位数与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应熟练掌握。
7. 70 钢笔的单价
【解析】
28元买4支钢笔,则平均每支钢笔的价钱是28÷4=7元。
其中“照这样计算”指是应是钢笔的单价不变。
则用平均每支钢笔的价钱乘购买钢笔数量,可求出买10支钢笔花费的钱数。
28÷4×10
=7×10
=70(元)
则买10支钢笔要70元。
“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钢笔的单价不变。
本题考查经济问题以及归一问题,归一问题中,先求单一量,再求总量。
经济问题中,关键是熟记数量关系式:单价=总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
8. 2 四
【解析】
根据题意,分别计算出各个算式的结果,再判断填空即可。
25×4=100
308×7=2156
所以,25×4的积的末尾有2个0,3087
的积是四位数。
【点睛】
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二、选择题
9.
6 12
【解析】
姐姐和妹妹每人每天喝一盒,则一天要喝掉2盒牛奶,依此计算出3天喝牛奶的盒数,再根据分数的意义填空即可。
1+1=2(盒)
2×3=6(盒)
因此她们3天一共喝了这箱牛奶的
6 12。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分数的意义,先计算出姐姐和妹妹3天喝牛奶的盒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0.B
解析:B
【解析】
根据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一本数学书的厚度用“厘米”作单位,是大约厚1厘米,据此解答。
一本数学书大约厚1厘米。
故答案为:B
【点睛】
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大小,灵活的选择。
11.B
解析:B
【解析】
比较三人的成绩,用时最短的那个人获得冠军。
15秒<18秒<20秒
则冠军是李刚。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时间快慢的比较,要注意跑的米数相同,用时越短,速度越快。
12.39
【解析】
先用加法求出三(1)班订《快乐数学》和《数学大王》的总人数,再减去两种杂志都订的人数,就可以求出三(1)班的人数。
21+28-10
=49-10
=39(人)
【点睛】
本题考查的集合问题,因为有10人都订了两种杂志,相当于被重复数了2次,所以要减去才能求出班级的实际人数。
13.C
解析:C
【解析】
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求出375×4的积,再看积的末尾有几个0。
375×4=1500
则375×4的积末尾有2个0。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考查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确定积末尾0的个数需计算出得数。
14.B
解析:B
【解析】
将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2次,则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根据分数的意义可知,
其中的1份是这张纸的1
4。
将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2次,其中的1份是这张纸的1
4。
故答案为:B
【点睛】
本题考查分数的意义:一个整体被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本题关键是明确这张纸被平均分成几份。
15.C
解析:C
【解析】
合唱组人数+书法组人数-两个兴趣小组都参加的人数=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据此计算即可。
15+22-8
=37-8
=29(位)
三(3)班至少有29位同学参加了课外兴趣小组。
故答案为:C
【点睛】
本题依据了容斥原理公式之一:A类B类元素个数总和=属于A类元素个数+属于B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
16.B
解析:B
【解析】
根据题意,一面靠墙用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要使需要的篱笆最少,也就是长边靠墙,需要篱笆的长度等于这个长方形的一条长加上两条宽。
据此解答。
8+6×2
=8+12
=20(米)
所以,篱笆至少长20米。
故答案为:B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长方形周长公式的灵活运用,关键是熟记公式,重点明确:要使需要的篱笆最少,也就是长边靠墙。
17.140;53;41;59;61
3000;26;88;79;55
45;48;39;9;0
4 7;1;
2
3
;
2
5
;1200
18.2853;5200;18
2412;545;904
【解析】
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用一位数从多位数的个位乘起,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笔算加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向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
验算加法时,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也可以根据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进行验算。
验算减法时,可以用差+减数=被减数,或被减数-差=减数进行验算。
317×9=2853650×8=5200※206-188=18
31792853⨯ 65085200⨯
20618818-验算:18188206
+ 804×3=2412 107+438=545 ※527+377=904
804
32412⨯
107438545+ 527377904+验算:377527904
+ 19.115;214;975
【解析】
按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直接计算即可。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有小括号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再按照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顺序计算。
138+39-62
=177-62
=115
637-(234+189)
=637-423
=214
475+125×4
=475+500
=975
20.见详解
【解析】
(1)由题可知,每个小格子是1cm ,画一个长是5个格子,宽是3个格子的长方形即可; (2)周长是16厘米,根据正方形周长=边长×4,计算出边长为:16÷4=4,画一个边长是4个格子的正方形。
【点睛】
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以及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灵活运用。
21.(1)425千米
(2)南京;蚌埠
(3)见详解
【解析】
(1)用844-419即可求出济南到蚌埠有多少千米。
(2)1018表示北京—南京的里程,844表示北京—蚌埠的里程,那么1018-844求的是南京到蚌埠的里程。
(3)844<1000<1018,所以从北京出发,这列高速列车快到南京了,用“△”在图中表示出来即可。
(1)844-419=425(千米)
答:济南到蚌埠有425千米。
(2)根据分析可知:1018-844=174(千米),求的是南京到蚌埠的里程。
(3)
【点睛】
分清楚每个数据表示的意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2.778人
【解析】
上午参观人数加下午参观人数即等于这天馆内参观的人数。
421+357=778(人)
答:这天馆内共有778人参观。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整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23.8个
【解析】
根据题意,用4乘14,求出电脑的总台数,再除以7台,即可求出如果每班7台,可以分给几个班。
4×14÷7
=56÷7
=8(个)
答:如果每班7台,可以分给8个班。
【点睛】
求出电
解析:8个
【解析】
根据题意,用4乘14,求出电脑的总台数,再除以7台,即可求出如果每班7台,可以分
给几个班。
4×14÷7
=56÷7
=8(个)
答:如果每班7台,可以分给8个班。
【点睛】
求出电脑的总台数,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4.24道
【解析】
凉菜的数量乘2就是热菜的数量,凉菜的数量加热菜的数量就是全席共有多少道菜。
8×2+8
=16+8
=24(道)
答:全席共设有24道菜。
【点睛】
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
解析:24道
【解析】
凉菜的数量乘2就是热菜的数量,凉菜的数量加热菜的数量就是全席共有多少道菜。
8×2+8
=16+8
=24(道)
答:全席共设有24道菜。
【点睛】
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
25.图见详解过程
(1)花生
(2)
【解析】
把这块地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这块地的,这块地种玉米,种花生,表示2份种玉米,4份种花生,由此涂色并标上名称;
(1)根据同分母分数比较大
解析:图见详解过程
(1)花生
(2)6 9
【解析】
把这块地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9份,每份是这块地的1
9
,这块地
2
9
种玉米,
4
9
种
花生,表示2份种玉米,4份种花生,由此涂色并标上名称;
(1)根据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分子大的分数较大,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即可;(2)根据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把两个分数相加即可解答。
(1)2
9
<
4
9
在这两种农作物中,种花生的地较大一些。
(2)2
9
+
4
9
=
6
9
种玉米和花生的地一共占这块地的6
9。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以及分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6.104厘米;70厘米
【解析】
从一个长方形花布上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花布,则正方形花布的边长等于原长方形花布的宽,正方形花布的周长=边长×4,依此计算出正方形花布的周长;剩下的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周
解析:104厘米;70厘米
【解析】
从一个长方形花布上截去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花布,则正方形花布的边长等于原长方形花布的宽,正方形花布的周长=边长×4,依此计算出正方形花布的周长;剩下的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代入数据即可解答。
26×4=104(厘米)
答:这块正方形花布的周长是104厘米。
35-26=9(厘米)
(9+26)×2
=35×2
=70(厘米)
答:剩下部分的周长是70厘米。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平面图形的分割,以及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应熟练掌握。
27.54人
【解析】
用参加合唱兴趣小组的人数加上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再减去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求出三(1)班学生总人数。
36+32-14
=68-14
=54(人)
答:三(1)班共有学生54
解析:54人
【解析】
用参加合唱兴趣小组的人数加上参加书法兴趣小组的人数,再减去两个小组都参加的人数,求出三(1)班学生总人数。
36+32-14
=68-14
=54(人)
答:三(1)班共有学生54人。
【点睛】
本题考查集合问题,各部分的总和减去重叠部分,即可求出实际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