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作业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氰化物作业指导书
(依据标准: GB/T7487-1987 )
1含义及有关质量或排放标准
1.1 氰化物含义
水中氰化物可分为简单氰化物和络合氰化物两种。
简单氰化物包括碱金属(钠、钾、铵)的盐类(碱金属氰化物)和其他金属的盐类(金属氰化物),络合氰化物有多种分子式。
氰化物的主要污染源是电镀、有机、化工、选矿、炼焦、造气、化肥等工业排放污水。
氰化物可能以HCN、CN-和络合氰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中。
1.2 总氰化物(以CN-计)的地表水1、污水排放标准2-3单位:mg/L
注: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3-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31/199-1997)
2分析方法(GB7487-87)
本标准适用于饮用水、地面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
活性氯等氧化物干扰,使结果偏低,可在蒸馏前加亚硫酸钠溶液排除干扰,见GB7486-87 的2.6.1.7a。
硫化物干扰,可在蒸馏前加碳酸铅或碳酸镉排除干扰,见GB7486-87 的2.6.1.7c。
亚硝酸离子干扰,可在蒸馏前加适量氨基磺酸排除干扰,见GB7486-87的2.6.1.7b。
少量油类对测定无影响,中性油或酸性油大于40mg/L时干扰测定,可加入水样体积的20%量的正已烷,在中性条件下短时间萃取排除干扰。
本标准分四篇:
第一篇氰化氢的释放和吸收;
第二篇硝酸银滴定法;
第三篇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
第四篇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
硝酸银滴定法最低检测浓度为0.25mg/L;检测上限为100mg/L。
异烟酸-吡唑啉铜比色法最低检测浓度为0.004mg /L;检测上限为
0.25mg/L。
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最低检测浓度为0.002mg /L(用72型分光光度计吸
光度为0.020左右);检测上限为0.45mg/L(10mm比色皿)、0.15mg/L(30mm 比色皿)。
第一篇氰化氢的释放和吸收
2.1 定义
在pH4的介质中,硝酸锌存在下,加热蒸馏,能形成氰化氢的氰化物,包括全部简单氰化物(碱金属的氰化物和碱土金属的氰化物)和锌氰络合物,不包括铁氰化物、亚铁氰化物、铜氰络合物、镍氰络合物、钴氰络合物。
2.2 原理
向水样中加入酒石酸和硝酸锌,在pH4的条件下,加热蒸馏,简单氰化物和部分络合氰化物(如锌氰络合物)以氰化氢形式被蒸馏出,并用氢氰化钠吸收。
2.3 试剂
2.3.1 15%(m/V)酒石酸溶液。
称取150g酒石酸(C4H6O6,tartaric acid)溶于1000ml水中。
2.3.2 0.05%(m/V)甲基橙指示剂。
2.3.3 10%(m/V)硝酸锌[Zn(NO3)2·6H2O]溶液。
2.3.4 乙酸铅试纸。
称取5g乙酸铅[Pb(C2H3O2)2·3H2O]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ml。
将滤纸条浸入上述溶液中,1h后,取出晾干,盛于广口瓶中,密塞保存。
2.3.5碘化钾-淀粉试纸。
称取1.5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搅成糊状,加入200mL沸水,混匀,放冷,加0.5g碘化钾和0.5g碳酸钠,用水稀释至250ml,将滤纸条浸渍后,取出晾干,盛于棕色瓶中,密塞保存。
2.3.6 1+5硫酸溶液。
2.3.7 1.26%(m/V)亚硫酸钠(Na2SO3)溶液。
2.3.8 氨基磺酸(NH2SO2OH,sulfamic acid)。
2.3.9 4%(m/V)氢氧化钠(NaOH)溶液。
2.3.10 1%(m/V)氢氧化钠(NaOH)溶液。
2.4 仪器
2.4.1 500ml全玻璃蒸馏器。
2.4.2 600W或800W可调电炉。
2.4.3 100ml量筒或容量瓶。
2.4.4 仪器装置(略)。
2.5 采样和样品
2.5.1 采集水样时,必须立即加氢氧化钠固定。
一般每升水样加0.5g固体氢氧化钠。
当水样酸度高时,应多加固体氢氧化钠,使样品的pH>12,并将样品存于聚乙烯塑料瓶或硬质玻璃瓶中。
2.5.2 当水样中含有大量硫化物时,应先加碳酸镉(CdCO3)、碳酸铅(PbCO3)固体粉末,除去硫化物后,再加氢氧化钠固定。
否则,在碱性条件下,氰离子和硫离子作用形成硫氰酸离子而干扰测定。
注:检验硫化物方法,可取1滴水样或样品,放在乙酸铅试纸(2.3.4)上,若变黑色(硫化铅),说明有硫化物存在。
2.5.3 如果不能及时测定样品,采样后应在24h内要分析样品,必须将样品存放在冷暗的冰箱内。
2.6 步骤
2.6.1 氰化氢释放和吸收
2.6.1.1量取200ml样品,移入500ml蒸馏瓶(2)中(若氰化物含量高,可少取样品,加水稀释至200ml),加数粒玻璃珠。
2.6.1.2往接收瓶(4)内加入10ml氢氧化钠(2.
3.10),作为吸收液。
当样品中存在亚硫酸钠和碳酸钠时,可用4%氢氧化钠溶液(2.3.9)作为吸收液。
2.6.1.3 馏出液导管(5)上端接冷凝管的出口,下端插入接收瓶(4)的吸收液中,检查连接部位,使其严密。
2.6.1.4 将10 ml硝酸锌溶液(2.
3.3)加入蒸馏瓶(2)内,加入7~8滴甲基橙指示剂(2.3.2),迅速加入5ml酒石酸溶液(2.3.1),立即盖好瓶塞,使瓶内溶液保持红色,打开冷凝水,馏出液以2~4ml/min速度进行加热蒸馏。
2.6.1.5 接收瓶(4)内溶液近100ml时停止蒸馏,用少量水洗涤馏出液导管(5),取出接收瓶(4),用水稀释至标线,此碱性馏出液“C”待测定氰化物用。
2.6.2空白试验
按步骤2.6.1.1至2.6.1.5操作,用实验用水代替样品,进行空白试验,得到
空白试验馏出液“D”待测定氰化物用。
第二篇硝酸银滴定法
2.7 原理
经蒸馏得到的碱性馏出液“C”,用硝酸银标准溶液(2.8.4)滴定,氰离子与硝酸银作用形成可溶性的银氰络合离子[Ag(CN)2]-,过量的银离子与试银灵指示剂(2.8.1)反应,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进行比色测定。
2.8 试剂
2.8.1试银灵指示剂。
称取0.02g试银灵(对二甲氨基亚苄基罗丹宁)溶于100ml丙酮中,贮存于棕色瓶中并于暗处可稳定一个月。
2.8.2铬酸钾(K2CrO4)指示剂。
称取10g铬酸钾溶于少量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2.8.4)至产生橙红色沉淀为止,放置过夜后,过滤,用水稀释至100ml。
2.8.3氯化钠(NaCl)标准溶液:0.01mol/L。
将氯化钠置瓷坩埚内,经500~600℃灼烧至无爆烈声后,在干燥器内冷却,称取0.5844g于烧杯内,用水溶解,移入1000ml容量瓶,并稀释至标线,混合摇匀。
2.8.4硝酸银标准溶液:0.01mol /L。
2.8.4.1称取1.699g硝酸银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ml,贮于棕色试剂瓶中,摇匀,待标定后使用。
2.8.4.2硝酸银溶液的标定:
a. 吸取0.01mol/L氯化钠标准溶液(2.8.3)10.00ml,于150ml具柄瓷皿或锥形瓶(2.9.2)中,加50ml水,同时另取一具柄瓷皿或锥形瓶(2.9.2),加入60ml水作空白试验。
b.向溶液中加入3~5滴铬酸钾指示剂(2.8.2),在不断搅拌下,从滴定管加入待标定的硝酸银溶液(2.8.4.1)直至溶液由黄色变成浅砖红色为止。
记下读数(V)。
同样滴定空白溶液,读数(V0)。
硝酸银浓度c1(mol/L)按式(1)计算:
c1 = c*10.00/ (V- V0)
式中:c-氯化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
V-滴定氯化钠标准溶液时硝酸银溶液用量,ml;
V0-滴定空白溶液时硝酸银溶液用量,ml。
2.8.5硝酸银标准溶液:0.001mol/L。
2.8.6 2%(m/V)氢氧化钠(NaOH)溶液。
2.9 仪器
2.9.1 10ml棕色酸式滴定管。
2.9.2 150ml具柄瓷皿或250ml锥形瓶。
2.10 步骤
2.10.1测定
2.10.1.1取100ml馏出液“C”(如试样中氰化物含量高时,可少取试样,用水稀释至100ml)于具柄瓷皿或锥形瓶(2.9.1)中。
2.10.1.2 加入0.2ml试银灵指示剂(2.8.1),摇匀。
用硝酸银标准溶液(2.8.4)滴定至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为止,记下读数(V a)。
2.10.2 空白试验
另取100ml空白试验馏出液“D”于锥形瓶(2.9.2)中,按2.10.1.2进行滴定,记下读数(V0)。
注:若样品氰化物浓度小于1mg/L,可用0.001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2.8.5)滴定。
2.11 结果的表示
2.11.1计算方法
总氰化物含量c2(mg/L)以氰离子(CN-)计,按式(2)计算:
c2 = c(V a - V0)*52.04* V1/ V1*1000/V
式中:c-硝酸银标准溶液浓度,mol/L;
V a-测定试样时硝酸银标准溶液用量,ml;
V0-空白试验硝酸银标准溶液用量,ml;
V-样品体积,ml;
V1-试样(馏出液“C”)的体积,ml;
V2-试份(测定时,所取馏出液“C”)的体积,ml;
52.04-相当于1L的1mol/L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氰离子(2CN-)质量,g。
第三篇异烟酸-吡唑啉酮比色法
2.12 原理
在中性条件下,样品中的氰化物与氯胺T反应生成氯化氰,再与异烟酸作用,经水解后生成戌烯二醛,最后与吡唑啉酮缩合生成蓝色染料,此染料与氰化物的含量成正比,进行比色测定。
2.13 试剂
2.1
3.1 2%(m/V)氢氧化钠(NaOH)溶液。
2.1
3.2 0.1%(m/V)氢氧化钠(NaOH)溶液。
2.1
3.3 磷酸盐缓冲溶液(pH=7)。
称取34.0g无水磷酸二氢钾(KH2PO4)和35.5g无水磷酸氢二钠(Na2HPO4)于烧杯内,加水溶解后,稀释至1000ml,摇匀,存于冰箱。
2.1
3.4 1%(m/V)氯胺T溶液。
临用前,称取1.0g氯胺T(C7H7ClNNaO2S·3H2O,chloramine-T)溶于水,并稀释至100ml,摇匀,贮存于棕色瓶中。
2.1
3.5 异烟酸-吡唑啉酮溶液。
2.1
3.5.1异烟酸溶液。
称取1.5g异烟酸(C6H6NO2,iso-nicotinic acid)溶于24ml 2%氢氧化钠溶液(2.13.1)中,加水稀释至100ml。
2.1
3.5.2吡唑啉酮溶液。
称取0.25g吡唑啉酮(3-甲基-1-苯基-5-吡唑啉酮,C10H10ON2,3-methy-1-phenyl-5-pyrazolone)溶于20mlN,N-二甲基甲酰胺[HCON (CH3)2,N,N-dimethyl formamide]中。
临用前,将吡唑啉酮溶液(2.13.5.2)和异烟酸溶液(2.13.5.1)按1+5
混合。
2.1
3.6 氰化钾(KCN)标准溶液。
2.1
3.6.1氰化钾贮备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称取0.25g氰化钾(KCN,注意剧毒!)溶于氢氧化钠(2.13.2)中,并稀释至100ml,摇匀,避光贮存于棕色瓶中。
吸取10.00ml氰化钾贮备溶液于锥形瓶(2.9.2)中,加入50ml水和1ml2%氢氧化钠(2.13.1),加入0.2ml试银灵指示剂(2.8.1),用硝酸银标准溶液(2.8.4)滴定,溶液由黄色刚变为橙红色为止,记录硝酸银标准溶液用量(V1)。
同时另
取10.00ml实验用水代替氰化钾贮备液作空白试验,记录硝酸银标准溶液用量(V0)。
氰化物含量c3(mg/ml)以氰离子(CN-)计,按式(3)计算:
c3 = c(V1- V0)*52.04/10.00
式中:c-硝酸银标准溶液浓度,mol/L;
V1-滴定氰化钾贮备溶液时硝酸银标准溶液,ml;
V0-空白试验硝酸银标准溶液用量,ml;
52.04-相当于1L的1 mol/L 硝酸银标准溶液的氰离子(2CN-)的
质量,g;
10.00-氰化钾贮备液体积,ml。
2.1
3.6.2氰化钾标准中间溶液(1.00ml含10.00μg氰离子)。
先按式(4)计算出配制500 ml(1.00ml 含10.00μg氰离子)氰化钾标准中间溶液时,所需氰化钾贮备溶液(2.13.6.1)的体积(V,ml):
V=(10.00×500)/(T×1000)
式中:T×1000-1 ml氰化钾贮备溶液中氰离子含量,μg;
10.00-1 ml氰化钾标准中间溶液含10.00μg氰离子;
500-氰化钾标准中间溶液体积,ml。
准确吸取V(ml)氰化钾贮备溶液(2.13.6.1)于500 ml棕色容量瓶中,用氢氧化钠溶液(2.13.2)稀释至标线,摇匀。
2.1
3.6.3氰化钾标准使用溶液(1.00ml含1.00μg氰离子)。
临用前吸取10.00ml氰化钾标准中间溶液(2.13.6.2)于100 ml棕色容量瓶中,用氢氧化钠溶液(2.13.2)稀释至标线,摇匀。
2.14 仪器
2.14.1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
2.14.2 25ml具塞比色管。
2.15 步骤
2.15.1 校准
2.15.1.1取8支具塞比色管(2.14.2),分别加入氰化钾标准使用溶液(2.1
3.6.3)0、0.20、0.50、1.00、2.00、3.00、
4.00和
5.00 ml,各加氢氧化钠溶液(2.13.2)至10ml。
2.15.1.2 向各管中加入5ml磷酸盐缓冲溶液(2.1
3.3),混匀,迅速加入0.2ml
氯胺T溶液(2.13.4),立即盖塞子,混匀,放置3~5min。
2.15.1.3 向各管中加入5ml异烟酸-吡唑啉酮溶(2.1
3.5),混匀,加水稀释至标线,摇匀,在25~35℃的水浴中放置40min。
2.15.1.4 用分光光度计,在638nm波长下,用10mm比色皿,以试剂空白(零浓度)作参比,测定吸光度,并绘制校准曲线。
2.15.2 测定
2.15.2.1分别吸取10.00ml馏出液“C”(2.6.1)和10.00ml空白试验馏出液“D”(2.6.2)于具塞比色管(2.14.2)中,按2.15.1.2、2.15.1.3和2.15.1.4进行操作。
2.15.2.2从校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氰化物含量。
2.16 结果的表示
2.16.1计算方法
总氰化物含量c4(mg/L)以氰离子(CN-)计,按式(5)计算:
c4= (m a - m b)/V* V1/ V2
式中:m a-从校准曲线上查出试份的氰化物含量,μg;
m b-从校准曲线上查出空白试验(馏出液“D”)的氰化物含量μg ;
V-样品的体积,ml;
V1-试样(馏出液“C”)的体积,ml ;
V2-试份(比色时,所取馏出液“C”)的体积,ml。
2.16.2 精密度和准确度
6个实验室测定氰化物含量0.022~0.032mg/L的加标水样的结果下(1982年10月):
2.16.2.1重复性
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7.4%和1.8%。
2.16.2.2准确度
回收率为92~97%。
第四篇吡啶-巴比妥酸比色法
2.17 原理
在中性条件下,氰离子和氯胺T的活性氯反应生成氯化氰,氯化氰与吡啶反应生成戊烯二醛(glutacondialdehyde),戊烯二醛与两个巴比妥酸分子缩合生
成红紫色染料,进行比色测定。
2.18 试剂
2.18.1 1+3盐酸(HCl)。
2.18.2 吡啶-巴比妥酸溶液。
临用前,称取0.18g巴比妥酸(C4H4N2O37,barbituric acid),加入3ml
吡啶(C5H5N,pyridine)及10 ml盐酸(2.18.1),待溶解后,加水至100ml,摇匀,贮存在棕色瓶中。
本溶液若有不溶物可过滤,存于暗处可稳定一天,存放于冰箱中可稳定一周。
2.18.3 磷酸盐缓冲溶液(pH7)。
称取2.79g无水磷酸二氢钾(KH2PO4)和4.14g无水磷酸氢二钠
(Na2HPO4),溶于水中,稀释至1000ml。
2.18.4 0.5mol/L盐酸溶液。
2.18.5 0.1%(m/V)酚酞指示剂。
2.19 仪器
2.19.1 分光光度计或比色计。
2.19.2 25ml具塞比色管。
2.20 步骤
2.20.1 校准
2.20.1.1取8支具塞比色管(2.19.2),分别加入氰化钾标准使用溶液(2.1
3.6.3)0、0.20、0.50、1.00、2.00、3.00、
4.00和
5.00ml,各加氢氧化钠(2.13.2)至10ml。
2.20.1.2 向各管中加入1滴酚酞指示剂(2.18.5),用盐酸(2.18.4)调节溶液红色刚消失为止。
2.20.1.3 加入5ml磷酸盐缓冲溶液,摇匀,迅速加入0.2ml氯胺T溶液(2.1
3.4),立即盖塞子,混匀。
放置3~5min,再加入5ml吡啶-巴比妥酸溶液(2.18.2),加水稀释至标线,混匀。
2.20.1.4 在40℃水浴中,放置20min,取出冷却至室温,在分光光度计上,在580nm波长下,用10mm比色皿,以试剂空白(零浓度)作参比,测定吸光度,并绘制校准曲线。
2.20.2 测定
2.20.2.1分别取10.00ml馏出液“C”(2.6.1)和10.00ml空白试验馏出液“D”
(2.6.2)于具塞比色管(2.19.2)中,按2.20.1.2、2.20.1.3和2.20.1.4进行操作。
2.20.2.2 从校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氰化物含量。
2.21 结果的表示
2.21.1计算方法
总氰化物含量c5(mg/L)以氰离子(CN-)计,按式(6)计算:
c5= (m a - m b)/V* V1/ V2
式中:m a-以校准曲线上查出试份的氰化物含量,μg;
m b-从校准曲线上查出空白试验(馏出液“D”)的氰化物含量,μ
g;
V-样品的体积,ml;
V1-试样(馏出液“C”)的体积,ml;
V2-试份(比色时,所取馏出液“C”)的体积,ml。
2.21.2 精密度和准确度
4个实验室测定含氰离子0.020~0.024mg/L加标水样结果和0.148~
0.153mg/L加标水样结果如下(1982年10月):
2.21.2.1重复性
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9%和1.5%。
2.21.2.2再现性
4个实验室测定0.040mg/L统一已知氰化物样品,相对标准偏差为1.2%。
2.21.2.3准确度
4个实验室测定0.040mg/L统一已知氰化物样品,相对误差为0.3%。
附录A
(参考件)
A.1 标准中使用计量仪器,如天平、砝码、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等应校正后使用。
A.2 标准中使用的水,除特别说明外,均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A.3 标准中所使用的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以上试剂。
A.4 标准中,液体试剂配制的水溶液,以试剂的体积加水的体积表示时,例如1+3盐酸溶液系指1体积盐酸和3体积水混合配制。
A.5 标准中固体试剂配制的溶液并以%(m/V)表示均为m(mg)固体试剂和V(ml)水混合配制。
A.6 空白试验系指不加试样,以蒸馏水代替试样,操作步骤同试样测定的试验。
3方法指南
3.1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3.1.1氧化剂
氧化剂的存在,会使氰化物分解。
在处理含氰废水时,通常加入一定量的次氯酸盐,首先使生成氯化氰。
在碱性情况下,水解为氰酸盐,进而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氮,或在酸性介质中,使氰酸盐转变为铵盐。
因此,在水样采集后,应检查是否有氧化剂的存在,必要时,加入适量的硫代硫酸钠。
3.1.2硫化物
硫化物的存在,可使氰化物转变成硫氰酸盐,特别是在高的pH值时。
当含硫化物时,应作除硫处理。
3.1.3多数氰化物活性很强而不稳定,当水样偏酸性时,可产生氰化氢而逸出。
因此,水样在采集后,应尽快进行分析,必要时,应加入固体氢氧化钠或浓氢氧化钠溶液,使pH提高到12~12.5。
国际标准草案DIS5667/3对测定总氰的水样,用氢氧化钠碱化至pH大于11,并在24小时内进行分析。
3.2 共存离子干扰与消除
3.2.1油类
当采取水样以其体积的2%量的正已烷或氯仿,迅速萃取使除去油类后,再进行蒸馏。
脂肪酸的除去,可采用以(1+9)醋酸调节水样至pH6.0~7.0,用已烷或氯仿,以水样体积的20%量,进行一次萃取,通常即可使脂肪酸浓度降低到干扰水平以下。
应避免多次萃取或在低pH的条件下长时间接触,使HCN 的损失保持在最小限度。
当萃取完成时,应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pH大于12。
3.2.2次氯酸盐类
消除次氯酸盐干扰的方法,除用亚硫酸钠外,亦可用抗坏血酸使其还原。
实验证实,在1mg/L氰化物溶液中,含次氯酸钠量达10mg/L时,每升水样中加0.06g抗坏血酸后,立即再进行加酸蒸馏,其测得值为0.98mg/L,相对误差为-
2%。
3.2.3硫化物
硫化物在酸性蒸馏时,可呈硫化氢被蒸出,而为碱液所吸收。
除硫的方法有两个途径,其一是在酸性介质中,加入不能氧化氰化物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使硫化物氧化,并随即蒸馏。
另一是加入适量的金属离子,使生成金属的硫化物沉淀。
3.2.3.1将经过第一次蒸馏的全部馏出液100毫升,移入蒸馏瓶中,加2~3滴酚酞指示剂,用(1+1)醋酸中和,随后再加30毫升0.5mol/L硝酸,并滴加0.1mol/L (1/5高锰酸钾)溶液,至生成二氧化锰的褐色浑浊,再加1毫升过量,加水至约300毫升,以2~3ml/min的馏速,进行蒸馏。
3.2.3.2水样加氢氧化钠溶液或硫酸溶液,以pH计调节至pH13±0.2,然后加10毫升乙酸锌铵溶液(加35毫升氨水于20克醋酸锌中,加水至100毫升)。
振荡30分钟,将生成的硫化锌沉淀用4号玻璃器过滤,滤液定容500毫升,进行酸性蒸馏,馏出液再按(A)法进行氧化处理操作。
3.2.3.3硝酸镉、碳酸镉、碳酸铅和柠檬酸铋等亦用于除硫。
3.2.3.4用铜离子除硫的操作方法:取适量水样于蒸馏瓶中进行稀释,尽可能增加稀释倍数,降低含量硫量。
慢慢滴加10%硝酸铜溶液(为的是控制反应速度,减少对氰的吸附),不断轻轻振荡蒸馏瓶,观察到硝酸铜滴下再生成黑色硫化铜为止(像指示剂一样,使之加入的铜不过量)。
酸化蒸馏,将沉淀吸附的氰蒸出来。
3.2.4硫代硫酸盐
在pH小于2的酸性条件下,加入过量重铬酸钾进行蒸馏,则硫代硫酸根、亚硫酸根、硫化物等干扰可以消除。
含氰化物为1.0mg/L的溶液,硫代硫酸钠为400mg/L时,加入0.5克重铬酸钾。
3.2.5醛类
醛类在测定总氰的蒸馏条件下,可使氰化物转变为氰醇类,当甲醛浓度超过0.5mg/l时,干扰显著。
在1.0mg/L氰化物溶液中, 甲醛量为10.0mg/L时,加0.1克硝酸银及0.4克EDTA。
3.2.6亚硝酸盐
当含亚硝酸根100 mg/L,采取加EDTA的加热蒸馏法进行预处理时,则由于亚硝酸根与EDTA反应而生成氰化物,用高锰酸钾氧化法和加乙酸锌蒸馏法亦有相似的结果。
含亚硝酸盐时,可加入适量的氨基磺酸铵,放置10分钟后,再进行蒸馏预处理操作。
氨基磺酸铵的加入量,每50克亚硝酸离子需1.5毫升10%氨基磺酸铵溶液,当含量高时,按比例增加用量,如此,则氰离子可定量的回收。
3.2.7碳酸盐
高浓度的碳酸盐可由于加酸蒸馏时产生大量气体而受影响,而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亦可使吸收液中氢氧化钠浓度显著降低。
当遇高含量碳酸盐的废水,可加氢氧化钙以固定样品,在搅拌下徐徐加入,使pH升至12~13,沉淀后,倾出上层水样于样品瓶中。
3.3 异烟酸-吡唑啉酮法的反应条件
3.3.1pH值的影响
pH值在6.8~7.5范围内,吸光度最大,超出此范围,均显著降低。
3.3.2异烟酸浓度
当小于0.2%时,达到最大吸光值所需时间较长,大于0.2%时,40分钟内就达到最大吸光值。
3.3.3吡唑啉酮浓度
0.04~0.05%范围内,吸光值较高,稳定性亦好。
3.3.4 1%氯胺T用量和放置时间
用量超过0.3毫升时,吸光值下降。
加氯胺T后,如密闭放置20分钟内,对结果无明显影响。
3.3.5显色反应温度和时间
反应温度高,速度快,显色稳定性差。
实验证实以25~340C40分钟为宜。
3.4 注意事项
3.4.1当氰化物以HCN存在时,易挥发。
因此,从加缓冲液后,每一步骤都要迅速操作,并随时盖严塞子。
3.4.2为降低试剂空白值,实验中以选用无色的N,N-二甲基甲酰胺为宜。
3.4.3实验温度低时,磷酸盐缓冲溶液会析出结晶,而改变溶液的pH值。
因此,需要在水浴中使结晶溶解,混合后,方可使用。
3.4.4当吸收液用较高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加缓冲溶液前应以酚酞为指示剂,滴加盐酸溶液至红色褪去。
4 仪器操作规程(见后页)。
722S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1 使用前准备工作
1.1使用本仪器前必须认真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所述规程操作;
1.2预热:仪器开机后灯及电子部分需热平衡,故开机预热30min后才能进行测
试工作,如紧急应用时请注意随时调0,调100%T。
2基本操作步骤
2.1调零:
目的:校正基本读数标尺两端(配合100%T调节),进入正确测试状态;
调整开机:开机预热30min后,改变测试波长时或测试一段时间后,以及作高精度测试前;
操作:打开试样盖(关闭光门)或用不透光材料在样品室中遮断光路,然后按“0%”键,即能自动调整零位;
2.2调整100%T
目的:校正基本读数标尺两端(配合调零),进入正确测试状态;
调整开机:开机预热后,改变测试波长或测试一段时间后,以及作高精度测
试前;
操作:将参比溶液置入样品室光路中,盖上样品室盖(同时打开光门),按下“100%T”键即能自动调整100%T(一次有误差时可加按一次);
注:调整100%时整机自动增益系统可能影响0%,调整后请检查0%,如有
变化可重调0%一次。
2.3调整波长
使用仪器上唯一的旋钮,即可方便地调整仪器当前测试波长,具体波长由旋钮左侧的显示窗显示,读出波长时目光垂直观察;
注:本仪器因采用机械联动切换滤光片装置,故当旋钮转动经过480nm时会有金属接触声如在480nm~1000间纯在轻微金属摩擦声,属正常现象。
2.4改变试样槽位置让不同样品进入光路
仪器标准配制中试样槽架是四位置的,用仪器前面的试样槽拉杆来改变,当拉杆到位时有定位感,到位时请前后推动一下以确保定位正确;
2.5确定滤光片位置
本仪器备有减少杂光,提高340nm-380nm波段光度准确性的滤光片,位于样品室内侧,用一拨杆来改变位置;
当测试波长在340-380nm波段内如作高精度测试可将拨杆推向前(见机内印字指示),通常不使用此滤光片时,可将拨杆置在400-1000nm位置;
注:如在380-1000nm波段测试时,误将拨杆置在340-380nm波段,则仪器将出现不正常现象。
(如噪声增加,不能调整100%T等)
2.6改变标尺
本仪器设有四种标尺:
TRANS.透射比:用来对透明液体和透明固体测量透点;
ABS.吸光度:用来采用标准曲线法或绝对吸收法,在作动力学测试时亦能
利用本系统;
FACT.浓度因子:用于在浓度因子法浓度直读时设定浓度因子;
CONC.浓度直读:用于标样法浓度直读时,作设定和读出,亦用于设定浓度因
子后的浓度直读;
各标尺间的转换用MODE键操作并由“TRANS.”、“ABS.”、“FACT.”、“CONC.”
指示灯分别指示,开机初始状态为TRANS.,每按一次顺序循环;
2.7测量吸光值
将样品置入样品室,调整标尺置于“ABS.”,盖上样品室盖,读出样品吸光度;
2.8仪器使用结束后,关闭电源,盖好防尘罩,填写仪器使用情况记录。
3仪器维护及注意事项
3.1试样室底不应沉积有不小心泼洒的溶液。
3.2光束出入口部分的石英窗板,不应沾有指纹以及其他污物。
3.3比色皿每次使用后应用石油醚或乙醇清洗干净,存于盒中备用。
3.4每月清洁仪器外表,请勿使用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做好维护记录。
3.5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主管人。
3.6仪器使用时应注意仪器在有效检定周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