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二语文
考生须知:
L全卷分试卷和答题卷,考试结束后,将各题卷上交。
2.试卷共8页,有四大题,23小题。
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3.答题前请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4.请将答案做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此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午,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坐拥“青少年”和“粉丝”两种身份的社会个体,青少年粉丝富有主动创造的激情,却又被打上了叛逆浮躁的标识;他们既是媒介化社会中积极主动的弄潮儿,却又经常在媒介技术的迅速扩张下演变为被动无意识的“群氓”。
对青少年粉丝而言,偶像崇拜几乎是其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心理阶段,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特殊时期内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缺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伴随着粉丝的扩张,我们也看到,诸如情感冲动、心理偏执、消费狂热等负面行为也充满于青少年粉丝行为中。
对青少年粉丝而言,他们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和所呈现的现实缺乏辩证的认识和思考,由此,很容易“跑偏”。
要想对青少年粉丝进行引导,就必须借助于媒介素养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
媒介化社会来临后,媒介素养被誉为是和“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相比肩的另一种重要的公民素质”。
对青少年粉丝的引导,既要着重培养青少年粉丝对媒介中偶像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意识,还要引导他们积极广泛地参与到媒介传播中来,参与多元化的媒介实践。
首先,学校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
学校应该把媒介素养纳入基础的正规教育体系,根据小学、中学以及大学学生的不同情况,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以此提高学生对媒介世界中偶像的批判认知能力。
譬如,可以在分析信息这一授课环节加强对偶像文本的分析,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观看偶像的作品、访谈、广告等,在共同的讨论中帮助学生从媒介分析的角度理解偶像,对偶像做出更为客观的判断,全方位地认识偶像。
其次,家庭也应参与媒介素养教育。
家长在面对拥有粉丝身份的孩子时,应在跳出“保护主义”倾向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全面认识孩子所崇拜的对象。
家长可以让孩子多接触媒介中所呈现的正面的、积极的形象,为其讲解这些偶像人物是如何通过艰苦奋斗而获得成功的,以此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同时,家长也可以让孩子了解社会上已发生的不良追星“惨剧”,让孩子能够真正体会到过度追星行受之饥;一女不
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那么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娥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贱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F占危者假设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 •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
嬴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Z'w*\Z\/SZ\Z\ZS/\Z\Z*Z\ZXZSZ\ZX7**Z\Z\✓*Z\ZSZSZ\ZSZ\Z\ZSZ\Z\Z'w«»✓\/SZSZ\ZX/\Z\/SZ\Z\/SZXZ\ZXZ'*Z\/*w*\Z\/*w*\Z\/'w*\ZKZ^ZKZKZ'w*<Z>Z>Z<ZX✓>Z<Z\^>Z<Z\^'</<Z\Z^/\Z\ZSZ<Z\ZSZ<Z\ZSZ<Z\»»\Z\Z\✓\Z<Z\Z<Z<Z\ZSZ<Z\ZSZ\ZXZSZ\Z\y>Z\Z\✓SZ\ZSZ<ZXy*\Z\Z\/\Z(^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那么取,以守那么固,以战那么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那么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縻縻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那么易治也,民贫那么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那么安乡重务,安乡重家那么敬上畏罪,敬上畏罪那么易治也。
民贫那么危乡轻家,危乡轻家那么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那么难治也。
故治国*
常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
粟多那么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
农事胜那么入粟多,入粟
多那么国富。
粟者,王之本领也,入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 •(节选自《管子•治国》)
10.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局部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B.兵早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1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故其畜积足恃恃:依靠
B.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偏义词,指荒年。
• •c.故治国常富治:治理
D粟者,王之本领也本领:根本大事• •
12.以下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开展农业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
B.甲文第二段论及灾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应对旱灾和战争接连发问,最后说明兵旱之灾必将带来深重灾
难。
C.甲文第三段直接点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观点,同时指出重视农业生产是富安天下的重要措施。
D.乙文第一段通过对“民富易治”和“民贫难治”两种情况阐释与比较,论证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13.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缺乏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
【答案】10.D11. C 12. A13. (1)人民不富足而能治理好(国家),从古代到现在,不曾听说过这等事。
(2)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
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
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
14.甲文:战胜外敌,招来远人,国富民安。
乙文:促进物产流通,吸引百姓归附,国家富足,成就王业。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这句话的意思是:假假设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到达各地,遥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天下大屈”句子结构完整,“有勇力者”指有勇气和力量的人,应该作后一句的主语,所以“有勇力者”前面应该断开,可排除AC。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中“聚徒而衡击”作“有勇力者”的谓语,故其后应断开,排除B。
应选D。
【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
“治”,治理得好。
应选C。
【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A. “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错误。
乙文没有批判社会现实,乙文开头第一段从“民富那么易
治也,民贫那么难治也”这两方面论述“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中心论点。
应选Ao
【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及”,至IJ; “未之尝闻”,倒装句中宾语前置,“之”做“未尝闻”的宾语,句序为“未尝闻
之”;“之”,代词,指这等事。
(2)“克”,约束,克制;“复”,归复,符合;“为”,做到;“而”,难道。
【14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甲文第三段中的“以攻那么取,以守那么固,以战那么胜”可提炼出战胜外敌;“怀敌附远,何招而不
至!”可提炼出招来远人;“那么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可提炼出国富民安;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战胜外敌,招来远人,国富民安”。
根据乙文第二段乙文第二段中的“粟多那么天下之物尽至矣”可提炼出促进物产流通;“先王者善为民除害
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可提炼出吸引百姓归附;“入粟多那么国富”可提炼出国家富足;“粟者,王之本领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可提炼出成就王业。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出“粮食充足,可以促进物产流通,吸引百姓归附,国家富足,那就可以成就王业”。
参考译文:
甲文: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
”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
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
”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
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
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
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
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
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
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假设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到达各地,遥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
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
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
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乙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凭什么这样说?
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
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
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
再加以治理。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
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
粮食一多,那么天下的物产都来了。
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
农业开展那么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那么国富,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二)古代诗词阅读(此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各题。
鸥坞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珑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城西门,词人旧居。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5.以下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鹏鸽天》开头两句点明词人重回苏州,想起过往不由悲叹,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鹏鸽天》“露初晞”与“新城”形成鲜明比照,让词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悲叹。
C.《江城子》中“不思量,自难忘”以退为进,真挚深刻地表现了苏轼对亡妻的思念。
D.《江城子》中“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
16.简析这两首词在塑造妻子美好形象方面各运用了什么手法,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5.B 16. (1)苏词运用虚写手法(或者联想、想象,或者虚实结合)来写人,“小轩窗,正梳
妆”“惟有泪千行”等句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的恩爱之
情,同时表达诗人自己身世落拓之悲。
(2)贺词以细节写人(或者比照,或者侧面描写),“谁复挑灯夜补衣”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反衬自己“空床卧听”的孤独、凄凉。
【解析】
【15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赏析能力。
B. “'露初晞'与'新城’形成鲜明比照”分析错误。
应是“旧栖”“新城”形成比照,用旧居和新坟比照,更显物是人非之感。
应选Bo
【1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通过阅读两首词可知,两首词都是对已逝妻子的怀念之作,都对妻子表达了深深的怀念之情。
但两首词在表达这一情感时所用的手法却不相同。
贺铸的词塑造妻子美好形象的句子是“谁复挑灯夜补衣”,其中“挑灯夜补衣”是对妻子的回忆,也是细节描写,表现妻子勤劳的品行以及夫妻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并与自己“空床卧听南窗雨”的寂寞凄凉形成鲜明比照,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苏轼的词塑造妻子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结合前句“夜来幽梦忽还乡”来看,这是对梦境的描绘,也就是运用了虚写的表现手法,想象妻子对镜梳妆的美妙情景以及夫妻久别重逢悲喜交加的情景,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以及自己“尘满面,鬓如霜”的窘迫状态。
(三)名篇名句默写(此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以下句子中空缺局部。
(1)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典范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2)《大学》中的“”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
究,才能获得知识。
(3)张假设虚的《春江花月夜》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 ”这两句那么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4)《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5)《将进酒》中“, ”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致知在格物④.物格而后知至⑤. 人生代代无穷已⑥.江月年年望相似⑦.自伐者无功⑧.自矜者不长⑨.钟鼓馔玉缺乏贵⑩.但愿长醉不愿醒
【解析】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焉” “致” “已” “伐” “矜” “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此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来临之回多树木的叶子在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
原本接收光照的的叶子,会让树木变得不耐寒;同时,叶子上密布的气孔会随着树木的呼吸而损耗大量的水分。
树
木在气候条件不利的时候会全面舍弃叶子。
那为何落叶之前,树木要赠还给大地最美的秋色呢?这场盛大的秋色可能只是树木的缓兵之计——在• • • •
感受到长期低温后,树木开始准备落叶,叶子中的营养物质从树叶中被回收,尤其是叶片中的叶绿素含有的丰富的氮。
随着叶绿素的降解,原本被遮挡住颜色的辅助光合色素类胡萝卜素开始充当起这个调色盘的主角,叶
片表达出从橙色到金黄色的变化。
• •
但实际上,我们观赏到的秋叶只有一局部是黄色,其余的那么主要是红色,以致红色才是许多人对秋叶• •
最直观的印象。
这类红色的秋叶是因为叶子中还含有第二类色素物质——花青素。
这也是有诗歌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原因,红叶与花本质上制造和使用了同样的色素。
秋叶中花青素与类胡萝卜素两类色素搭配起来,
使得秋叶有着三三两两的变化。
• • • •.以下各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缓兵之计
B.表达
C.三三两两
D.以致.以下各项分号与划线句子中分号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
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
B.在长江上,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C.而于狗,却不能以此为例,与对等的敌人齐观,因为无论它怎样狂嗥,其实并不解什么“道义”;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跑了。
D.散文比较短,既能够敏捷地反响迅速变动的事物,又方便报纸杂志及时刊登;因此,散文创作风气的浓厚与否,和我们社会各方面的风貌能否被充分地生动地反映到文学里面来,大有关系。
20.比较讲求本体和拟体的某些特征存在可拟性,请简析划波浪线句子中比较手法的具体运用。
【答案】18.A19. C20.
(1)将秋叶的凋落比较成“谢幕”,二者在走完一生,即将告别这一点上有可拟性;将秋叶的颜色变
得绚丽拟写成“唱起了欢歌”,二者在让人感觉愉悦这一点上有可拟性。
画线句运用这两个比较,生动地写
出秋叶凋落前最后的绚丽。
【解析】
【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缓兵之计,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方法。
这里是说面对寒冷的进攻,树木在落叶之前叶子的颜色先发生变化,这是落叶的前奏,使用正确。
表达,指某一事物具体地表现出某种现象、某种性质或精神,这里是说叶子的颜色表现出变化,应当用
“呈现”。
三三两两,三个两个地在一起。
形容人数不多。
这里指花青素与类胡萝卜素两类色素搭配起来,使得秋叶的
变化多种多样,应用“五光十色”。
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事情。
而这里是说秋叶有很多是红色的,因此人们以为
秋叶应当是红色的,这里的“结果”并非坏的结果,应当用“以至”。
应选Ao
【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画线句说的是秋天叶子不落的话对树木的损害,分号前后呈递近关系。
A.表示转折;
B.表示并列;
C.表不递进;
D.表不因果。
应选C。
【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此题考查的是比较的手法,考生先找出运用了比较的句子,“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然后根据题
干提示的“本体和拟体的某些特征存在可拟性”,来具体分析画线句中“比较”的运用,并分析其效果。
“树木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句中有两个比较,一是将叶子的凋落写成“落幕”,二是将树叶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写成“欢歌”。
秋天的叶子走完了它的一生,就像演员演完了剧本,即将告别舞台,二者的这一点有可拟性;叶子在凋落前颜色变得很绚丽,给人欢心愉悦之感,就像人在高兴时唱起欢歌,二者在让人感觉愉悦这一点上有可拟性。
画线句运用这两个比较,生动地写出秋叶凋落前最后的绚丽。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此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盐和糖摄入过多对健康不利。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盐和糖常常结伴而行。
放盐多了,①,使
咸味变得柔和,不刺激。
而当糖的浓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味觉就开始麻痹,尝不出太浓的甜味了。
这时只要
稍微加点盐,②o糖和盐的这种“微妙关系”对我们来说有利有弊,很多时候,糖成了咸味的“减弱剂”,在1%〜2%的食盐溶液中添加10%的糖,几乎可以抵消成味。
所以很多甜咸口味的菜里,③o比方,糖醋排骨、
鱼香肉丝等,咸味被甜味消减了。
在外就餐,尽量少点这类菜肴。
在家烹调,要少放糖和盐。
市面上还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大家要格外注意。
像果脯蜜饯。
比方酸酸甜甜的话梅让人欲
罢不能,但吃进10个,摄入的盐就占一天总量的56%。
你可能吃的时候并不觉得咸,这主要是因为加工时会加入很多糖。
再如鳍鱼丝等海产干货,味道鲜美,有嚼劲,营养丰富。
可数据显示,鳍鱼丝竟是含盐大户:100克鳄鱼丝含钠2克,相当于5克的盐。
并且配料表上,白砂糖的位置特别靠前,是典型的高糖高盐食物。
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要求含有对群众的建议,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21.①只要再加点糖就可缓解咸味②就会让甜味变得很明显③食盐浓度要比感觉到的更高(往往含
有较多的盐).市面上有很多糖和盐含量都很高的食品,因此,大家选择食品时,要注意查看食品标签,尽量
选择糖和盐都较少的产品。
【解析】
【分析】
[2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边交代了“盐放多了”,后边提到“使咸味变得柔合”等,中间应填入“加点糖就可以使咸味降低、缓解”之类的句子。
②处前边说“当糖的浓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味觉就开始麻痹,尝不出太浓的甜味了。
这时只要稍微加点
盐”,接下来应该填入和“只要”能够搭配的关联词“就”等词语。
再根据糖与盐的关系可知,加点盐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