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图书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作者:陆文娟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8期
【摘要】公共图书馆承担着新时期下的文化服务与文化宣传任务,在社会文化建设过程中,其以优秀文化作品为载体,对各类优秀文化进行宣传。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播的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宣传功能,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现围绕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展开讨论,探索公共图书馆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上的独特策略,并提出利用公共图书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建设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图书馆;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8—250—03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建设性作用,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渠道。

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与民族文化建设、社会实践之间的交互愈发紧密,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传播价值正在逐步体现出来。

挖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能够有效驱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

一、公共图书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分析
(一)多层次服务,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新时代下的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工作要以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意识为基本导向,引导社会公民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时代性与民族性特点,从而发展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豪感,形成文化向心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中,要坚持文化深度传播、全面传播的基本原则,消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群众生活、工作之间的隔阂,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全面渗透。

公共图书馆以自身所储备的文化资源为支撑,在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同时,形成了多层次的文化服务与文化建设方案。

在公共图书馆的日常服务中,其可以通过馆区建设、文化活动创新、文化资源投放等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文化传播与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其消除了不同领域、群体之间的文化需求差异,为各个领域尽可能地提供文化学习资源。

从高校学生到普通群众,从研究学者到社会服务人员,公共图书馆建立了面向大众的多层次文化服务体系。

群众可以根据自身的文化水平与文化学习需求搜集相关文化资源,而图书馆则可以顺势投放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阅读资源,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构建了多层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案,保障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整体质量。

(二)多模态服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系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独特的文化体系逐步形成,这其中包含了道德文化、物质文化、科学文化、技术文化等构成,其内涵极为丰富。

公共图书馆解决了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技术、文化资源的同步支持下,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化软件媒体、内部资源库整合纸质资源,实现数字化的阅读服务,从而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化传播构建基础。

如此一来,在传播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阅读资源将被赋予新的模态,以视频、图像、音频等形式进入到大众的视野当中,从而满足不同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可以说,公共图书馆建立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方案,文化服务策略与服务体系已经成型。

公共图书馆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任务与自身的社会文化服务功能结合起来,打造全新的文化服务机制,进而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二、以公共图书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论述
(一)提升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形成文化传播氛围
公共图书馆是在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之下形成的文化服务机构,群众的文化学习需求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反之,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资源储备水平直接影响到群众文化需求的发展。

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视角下深度开发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公共图书馆要做好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工作,提升自身的文化储备,构建多元化文化资源与文化建设体系,打造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

消除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之间的盲区问题,才能让公共图书馆真正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过程中发力。

要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功能,必须以文化资源开发为导向,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储备,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

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馆内工作人员也要坚持“文化储备、文化传播、文化服务”的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积极整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资源,以民族优秀文学作品、文化资源为导向,开发文化资源库。

针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价值,按照文学文化、技术文化、科学文化的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类,归纳相关文化作品,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樣性,凸显中华民族的显著特点。

第二步,则可以设计独特的文化传播活动,以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完成传播任务。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将资源内容转化为可视、可听的视频或音频,将原本单一形式的资源转变为多种形式,从而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构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体系。

第三步,开展综合式文化服务。

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邀请地方文化研究学者与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共同组成文化服务团队,结合当前社会的需求设计传播方案。

针对群众的文化体验需求,设计以信息化文化服务为导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利用公共图书馆所运营的相关视频平台、宣传平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

利用专业载体与碎片化服务体系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案,可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模式。

(二)积极推进文旅服务体系,创新文化传播途径
文旅服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在旅游活动加文化宣传的全新渠道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可以进一步体现出来,从而形成地方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动、旅游服务与文化服务联动的现代化文化服务方案。

在文旅服务开发过程中,部分地区依旧偏重旅游服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于文化服务的认识不足。

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要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人文性、濡染性特点,将馆藏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后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其他类型的社会资源,如文旅资源等,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文旅服务方案。

依靠公共图书馆的牵头,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

在文旅服务视角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要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文化服务价值进行深度开发。

一方面,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引导,进行特色文化建设。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中,以国学基地、民族经典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建设等方式,多角度渗透社会文化生活,以不同的文旅项目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打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面向游客、当地群众开发特色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机制,激发国学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文旅服务视角下,结合地方名人、经典文化、民族历史打造具有人文气息的传播方案,让公众在愉快的活动体验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最终深刻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保护所具备的独特时代意义,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开发各类特色文化资源,以特色旅游活动为导向,在公共图书馆与旅游服务单位的协作下,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机制。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与应用过程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目标,利用诗词、文化故事、地方文化活动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丰富形式。

此外,公共图书馆也要利用现有资源完成文化园区的构建工作,迎合时代潮流,以数字化图书馆、线上文化馆、云文旅等形式完善资源呈现的路径。

文旅结合,深度交流,在发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价值的同时,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思路。

(三)充分开发地方优秀文化,丰富文化传播层次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活动中的重要服务单位,其工作效能决定了优秀传统文化是否能够顺利地走入公众视野。

在推动公共图书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所行方案应积极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开发工作,将固有的文化资源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多角度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动人内涵。

公共图书馆应该以地方优秀文化为着力点,丰富文化传播层次,打造具有交互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案。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中,要逐步提升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形成以地方文化加民族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体系。

在地方文化传播角度,由公共图书馆牵头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以我国的传统孝道文化、知己文化、忠诚文化与爱国文化等文化资源为导向。

在整合相关主题文化资源的同时,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方案。

公共图书馆要做好地方优秀文化的调研工作,利用书籍、史料、民间故事等资源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案。

在民
族文化传播过程中,关注少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公共图书馆单位对少数民族文化要素进行整理,以民族艺术文化、民族技艺文化、民族医药文化为切口,将少数民族保留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反映民族文化发展的文化资源整合到公共图书馆资源库当中,为群众提供文化学习新路径。

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构成,树立文化平等意识,可以发展群众的文化向心力,形成完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与建设方案。

在地方文化开发视角下,有关单位要做好文化活动的设计与开发工作,组织周边学校小学生、大学生开展多主题文化活动。

(四)組织优秀文化传播活动,创新文化传播路径
在新形势下完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任务,贯彻文化自信理念,必须要调动群众的文化传播内驱力,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以优秀文化资源为载体,以文化传播活动为抓手,培养群众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情感。

公共图书馆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储备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推进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作的创新开展,在新形势下,要以多元文化传播活动发展群众的文化传承热情,调动群众的文化建设信心与文化资源开发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活动的设计应该坚持“就近取材”“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以公共图书馆所掌握的文化资源为核心,以文化活动为突破口,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走向新的未来。

一方面,图书馆要不断挖掘传统资源中的文化内容,选择诗词文化、戏剧文化、民间艺术文化作为参照物,围绕实物资源设计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以新鲜有趣的形式吸引公众参与进来。

此外,公共图书馆要以文化资源应用为基本理念,公共图书馆定期开展文化活动,邀请在文化领域具有建树的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环节,可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作品征集”主题活动,以诗词、戏剧等形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全新表现形式。

另一方面,图书馆要利用高新技术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演示,以现代新媒体技术为导向,利用短视频平台、线上教育平台开展文化作品创作、主题研学等受众广泛的文化活动,于活动中进行细致的科普工作,生动呈现文化内涵。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面向群众征集优秀文化作品。

从群众参与、群众创新的角度入手,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新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建设现代化文化服务体系、全面贯彻文化自信理念的重要途径。

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传播事业日益完善,是当下的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对资源进行开发,从文化传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等多角度入手,完善文旅传播路径,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全面融合。

参考文献:
[1]赵紫薇.图书馆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2(5).
[2]谢紫悦,陈雅.图书馆助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2).
[3]吴川.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阅读推广的痛点分析与优化路径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3(8).
[4]郭瑛,邹也静,何欣,等.基于用户体验的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路径探析[J].图书馆学刊,2023(7).
[5]周颖乐.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红色文献阅读推广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3).
作者简介:陆文娟(1986—),女,甘肃武威人,本科,武威市图书馆副馆长,初级,研究方向为图书馆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