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学考)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1部分 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 17 烛之武退秦师达标演练不分版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学考)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1部分学考规定教材篇目巩固17 烛之武退秦师达标演练不分版

17 烛之武退秦师
一、夯实根底
1.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且贰.于楚也贰:附属二主
B.是寡人之过.也过:过错
C.越国以鄙.远鄙:边邑,这里是动词
D.阙秦以利.晋利:利益
D[D项,利:使……获利。

]
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82160049】A.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臣之.壮也/苟以天下之.大
D.夜,缒而.出/吾尝终日而.思矣
D[D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

A项,其:代词;语气副词,表商量的语气。

B项,介词,对;介词,比。

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3.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B.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
...
C.吾不能
..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C[A项,行李:古义指外交使节;今义指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B项,东道主:古义指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

D项,夫人:古义指那人,此句中代指秦穆公;今义指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
4.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例:晋军.函陵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因人之力而敝.之
C.朝.济而夕设版焉
D.既东封.郑
A[A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B项,形容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状语;D项,名词的使动用法。

]
二、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假设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假设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5.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被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侵损
B[B项,为:给予。

]
6.以下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
例句:以.乱易整,不武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D.假设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D项与例句相同,以:介词,用,拿。

A项,连词,因为。

B项,连词,表目的,用来。

C项,连词,同“而〞,表目的。

]
7.以下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第一段寥寥数语,既说明了战事爆发的原因,也点出了敌我双方力量的比照,为后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第二段烛之武面对佚之狐的举荐而“辞曰〞,郑伯面对烛之武的“辞曰〞而自责,使本文在简短的叙事之中生起波澜。

C.第三段烛之武站在郑伯的立场,先用“亡郑〞之害动摇秦伯,再用“舍郑〞之利引诱秦伯,最后用晋欺骗秦的历史来离间两国关系。

D.国际关系风云突变,朝为盟友夕为敌,晋侯没有冲动,拒绝子犯进攻秦伯的请求,
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C[C项,烛之武好似置身于郑国之外,站在秦国的立场来游说秦伯。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是很难的。

(2)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