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图版精品教案)4.1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必修1 4.1 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主备课人:黄志友
一、【教学构思】
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特别强调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

我决定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地形、气候、水和矿产资源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同时还要理解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深刻理解人地关系。

本节课预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分析自然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第二课复习并总结自然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再学习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地形、气候、水、矿产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2、结合课文插图来理解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运用文字或图像资料,正确分析城市区位选择如何受自然条件影响。

4、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文字、图像)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知识迁移、探索创新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东莞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情感目标:通过对城市的分布与自然条件关系的分析,让学生明确随着人类活动发展,自然条件也会受人类影响,城市的分布也会发生变化,从面培养学生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三、【教材分析】
重点:分析和总结地形、气候、水、矿产等因素对城市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格局的影响
难点:1、自然条件对城市影响是通过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而发生的;2、分析水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3、自然条件对交通网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阅读自学法、读图导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网络平台、课件(含丰富图片、资料、表格)
【学生活动设计】1、阅读课文,提出问题;2、阅读相关地图,分析对比,得出结论;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个案资料,得出结论。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最早的城市分布图,并提出问题: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发祥地在哪里?为什么大都沿和布局?我国最早的城市为什么分布在黄河流域?以上地方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
学生回答:因为这些地方有充足的水源,便利的运输条件,还有温暖的气候、平坦的地形,肥肥沃的土壤。

[活动] 出示世界地形图,提出要求:请在欧洲、中国、美国、巴西各选一个地方来建城市,比一比,看谁选建的城市最有发展潜力。

让学生充分思考,分组讨论、进行选择,然后各小组相互评价,说明对方的选择有哪些好处和不好之处。

[教师总结] 从刚刚的选择情况来看,同学们都选择了平原、沿海、沿江、中纬度地区等,这说明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1、地形与城市
出示图4-1-4(中国大城市与地形分布的关系)和世界城市分布图,并结合以上活动结果提问题: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三级阶梯各以什么地形为主?每级阶梯上有多少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世界城市大多分布在何种地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1)、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原因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读世界城市分布图思考:世界大多数城市都建在平原上,但是为何巴西的主要城市选择建在巴西高原上而不建在亚马孙平原上?——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2)、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于高原
读图4-1-5(兰州地形与城市发展),教师提问:世界上有很多山区,那么山区城市又该建在哪里?——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3)、山区的城市一般沿河谷分布或在开阔的低地分布
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
⎪⎨⎧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山区的城市多分布在河高原上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
环境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 2、气候与城市
[演示] 在图4-1-4(中国大城市与地形分布图),教师在上面绘出400mm 年降水量线。

从图中可看出,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中,只有包头、兰州、乌鲁木齐几个城市位于该线的西北部,大部分城市分布在该线的东南部气温降水等气候适宜地区。

出示各种气候景观图;以及(中国大城市与气候分布图)、图4-1-7(世界特大城市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什么样的气候区适宜城市分布,什么样的气候区不适宜城市分布?
结论: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适于城市的布局。

3、水与城市
活动:你一天用多少水?在我们的生活中,偶尔会遭遇停水的事件,谈谈停水对我们的生活及生产会造成哪些影响?
出示文字材料:某城市用水的统计
1999年全国城市年用水总量是467.51亿立方米。

城市综合人均日用水量(包括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是536.37升。

城市商业等公共用水的城市生活用水的是189.62亿立方米。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1、城市发展离不开水——所以城市要沿河分布
提问:河流对城市有何作用?学生分析回答:(1)提供水源;(2)交通运输。

讨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讨论分析干旱缺水为什么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城市沿河分布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出示武汉、重庆、上海、广州等沿河城市的景观图,提问:城市主要分于河流的哪些地方?
1)河流入海口:河运与海运的中转站;
2)两河交汇外:人、物流的集散、中转;
3)水运的起点、终点(货物转运)。

[过渡] 除了上述自然条件外,还有哪些自然条件对城市有影响?思考下列城市形成的原因:英国的伯明翰、美国的匹芝堡、我国的包头、大庆、攀枝花。

4、矿产与城市
出示中国矿产分布图,列举煤、铁、石油等,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建国以后很多城市在矿产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在矿产资源开采的后期,要考虑这些城市的转型,否则城市就会走向衰退。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形、气候、水、矿产等自然条件对城市的影响,总的来说自然条件是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分布,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城市比较密集,自然条件差的地方城市比较稀少。

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在自然条件中,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尤为深刻。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⑴在我国,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3
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⑶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⑴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如沼泽地、陡崖、地质灾害多发区等。

⑵山区公路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沿等高线修筑,呈“之”字形,避开陡崖、陡坡。

⑶平原地区的公路要处理好与耕地、村镇、水利设施的关系。

⑷公路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工程量最小)、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P82 案例研究:青藏铁路三大问题:冻土广布,高寒缺氧,生态脆弱。

八、【板书设计】交通线路的走向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自然条件对交通的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
九、【布置作业】
优化设计P55,课堂练习巩固
巩固练习
夯基达标
1.关于城市分布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南方城市多临江而建②青藏高原城市多建在河谷地区③西北地区城市多建于绿洲上④北方多有色金属矿业城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江河有供水和运输功能,南方多河流,所以城市多临江而建;青藏高原气候冬季严寒,河谷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城市多建于此;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绿洲有高山冰雪融水为城市供水;在我国有色金属多分布于南方,南方多有色金属矿业城市。

答案:C
2.从城市选址来看,上海、天津、纽约三城市的共同之处在于( )
A.位于海岸水运转陆运的转换处
B.邻近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
C.居于灌溉条件便利的大河冲积平原
D.位于当地物资易于汇集的军事要冲
解析:三城市都位于大河的入海口,水运转陆运的转换处。

答案:A
读“台湾轮廓图”,完成3—4题。

3.造成台湾东西部城市密度差异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资源
D.军事
解析:西部是平原,东部是山地。

答案:B
4.图中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是( )
A.平原地形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铁路沿线
D.濒临大海
解析:图中城市均沿铁路沿线分布,因此铁路沿线是图中城市形成的共同区位因素。

答案:C
5.限制我国华北平原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能源
D.水资源
解析: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有丰富的煤、石油等能源资源,因此地形、气候、能源是有利因素,但是由于该地降水量偏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400—800毫米),且城市人口众多,工业较发达,耕地面积广,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所以人均水资源少。

答案:D
6.关于气候与城市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大多数城市的分布只要求气温适中②大多数城市的分布只要求降水适中③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降水适中④世界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
A.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
解析:气温适中、降水适中适于人类生活,因而世界上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带,特别是气候条件比内陆更为优越的沿海地区。

答案:A
7.下图所示的最小风频为东北风,其布局合理的是( )
解析:为了减小对居民区空气的污染,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应布局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居民区与工厂间设置绿化带,同样是为了减轻污染。

答案:C
8.下列城市中依次以石油、煤矿和金矿发展起来的是( )
A.大庆、底特律、伯明翰
B.玉门、曼彻斯特、鹤岗
C.埃森、底特律、杜伊斯堡
D.阿伯丁、匹兹堡、约翰内斯堡
解析:大庆、玉门、阿伯丁的石油工业,伯明翰、曼彻斯特、杜伊斯堡、埃森的煤矿,底特律的汽车工业,约翰内斯堡的金矿。

答案:D
9.下图中a、b、c分别表示影响城市区位的气候、地形、河流因素,箭头方向表示条件越来越好。

从自然条件角度考虑,图中最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是( )
解析:城市的发育对地形、气候、河流都有要求。

该题关键是会读图。

答案:B
10.古诗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影响当初蜀道建设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条件 B.气候条件
C.经济因素
D.社会因素
解析:四川盆地周围被山岭围绕,内部也多低山、丘陵,所以在科技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复杂的地形条件严重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建设。

答案:A
11.有关交通线区位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路、公路的选线要尽可能避开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
B.平原区的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多
C.公路在缓坡地上呈“之”字形弯曲
D.自然因素是山区交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解析: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又有一定的规律性,如台风路线、断层地带等,交通线路区位选择时要尽可能避开;平原地形有利于线路的建设;“之”字形公路一般在陡坡上修建;自然因素是山区交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科技因素。

答案:A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高速公路选择在图中地形部位通过,主要原因是( )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软弱,易于开挖
13.为了防止断面处山体滑坡,下列适合的措施是( )
①植树造林②修筑梯田③控制车流量④整修、加固裸露岩体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5题,从等高线地形图中可知,高速公路穿越区为鞍部,地势较低,坡度小,易于工程建设。

第16题,植树造林可防止水土流失,消除山体滑坡的动力,整修、加固裸露岩体使断面更牢固。

答案:12. C 13.A
14.下图表示的是“某区域的地形简图”,图中A处黑色方块表示煤矿。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甲、乙、丙、丁、戊最先发育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戊三处假若先后都能发育成港口,请排序__________________(按时间先后)。

(3)武汉、上海、青岛、重庆四城市中所处区位与图中乙处相似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戊四地中,__________________处最有可能发育成河海港。

(5)随着煤矿的开采,A处逐渐会发展成城市,但预计30年后此处煤将开采殆尽。

请问决定A城规模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0年后A城发展面临一种什么困难?为了维持A城的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解析:第(1)题,乙地位于河流的入海处,处在水运转陆运的转换处,易发育城市。

第(2)题,乙处在水运转陆运的转换处,易成为港口;戊地位于海湾处,也会成为港口。

第(3)题,上海处于长江入海口,与图中乙地位置相似。

第(4)题,乙地位于河流的入海处,易成为河海港。

第(5)题,矿业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在矿产资源开采的后期,要考虑矿业城市的转型,以防止城
市的衰退。

答案:(1)乙(2)乙、戊、甲(3)上海(4)乙
(5)矿业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在矿产资源开发的后期,资源开发所用的劳动力数量可能会减少,故A城市可能会面临失业率增高的问题;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矿产资源开采的后期应考虑城市的转型,如发展新兴产业、第三产业、旅游业等,以免城市衰退。

15.(山东德州高三一模,25)下图为“某城镇规划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为了加强乙村与甲城的联系,拟建一条公路,图中四条规划线路中,最合理的是( )
A.a
B.b
C.c
D. d
(2)图中铁路线分布是否合理?若不合理请指出存在的问题。

解析:第(1)题,a线过长且坡度较大,b线坡度过大,d线穿越海湾和铁路线且线路过长,c线所经区地势平坦且线路较短。

第(2)题,图中铁路线经过城区,将城区分割带来交通不便以及污染问题;图中铁路西南部穿越等高线过多,坡度太大。

答案:(1)C
(2)不合理。

穿越城区,且图中铁路西南段坡度太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