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要考试了,关注一下导致小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心得要考试了,关注一下导致小学生计算失
误的原因
1、视觉迁移引起的感知错误
小学生专门是中段学生,其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极易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产生混淆,因而经常显现抄错数据、抄错运算符号的错误;还有不记得进位、退位,漏写、漏抄、显现运算顺序错误。

另外,小学生的感知还伴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容易感知新奇的、感爱好的强刺激,而忽略弱刺激,造成感知错误。

例如,填空:5+45()5+54,有学生就会填写等号,缘故是加法交换律的强刺激,掩盖了54和45不同的弱刺激。

还有一些运算顺序以及简便运算方法的错误,也是由于感知上的笼统、粗糙所造成。

专门在专门数据的刺激下,被假象所困惑,以为能够进行简便运算如:205205=100100=1;41/5-41/51 /3=01/3=0;66/7-6 /76 =025+49=1009=900;326+216+484=326+484+216=800+216=1016;68 6+391-209=686+(391+209)=686+600=1286等。

2、简算意识不强
简便算法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把握简便运算的方法,是提高学生运算速度的重要途径。

比较意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解题时往往解决问题的途径专门多,这就要求我们善于选优而从。

有些学生缺乏比较意识,不顾运算结果,盲目推演,缺乏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的意识。

到了小学高段,运算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应从多种解法中选择合理的算法,达到算法最优化。

那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同时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因此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能够分为人一辈子、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究、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能够积存40多则材料。

假如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3、注意力进展不完善,注意稳固性不高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因此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小学生由于注意品质不佳,专门是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有意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常表现为,思维与书写不同步,注意力不是集中在笔尖上,而是一方面手中在抄写,另一方面注意力差不多转移到下一步运算方法上。

小学生那个注意力不集中、观看事物缺乏整体性、注意力集中时刻短的生理、心理特点就使他们容易产生运算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