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1)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基础达标
1.西欧国家为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采取的措施是( )
A.
B.
C.
D.
解析: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它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然而,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都无法与强大的美国和苏联相比。

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
参考答案:B
2.欧共体成立时主要由以下哪些组织组成( )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②欧洲经济共同体④欧洲货币共同
A.①②④
B.
C.②③④
D.
解析: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它由三个组织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
参考答案:B
3.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的是( )
A.
B.
C.
D.
解析:
参考答案:A
4.下列重大事件发生在1961年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选项当中只有B项发生于1961
参考答案:B
5.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经济发展遇到了两个有利机遇,它们是( )
①新中国成立,市场广阔②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几十亿美元的订货③越南战争爆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解析:中国成立之初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之中,而中东战争战场距日本相对遥远,再根据1950
参考答案:B
6.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第几位( )
A.一
B.二
C.三
D.
解析:1956~1972年期间日本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面,其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B
能力提升
7.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的成立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

C、D两项表述有明显的错误,A项将经济全球
参考答案:B
8.由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反映了欧洲各国的合作( )
②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③由区域集团化到经济一体化
A.①②
B.
C.③④
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欧共体发展特点的理解、认识能力。

欧洲煤钢联营是某一经济部
参考答案:A
9.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指( )
A.
B.
C.
D.
解析:A项的说法本身就不符合史实。

题干中提到“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挑战”,说明这个答案应该是二战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发生变化的因素,据此可以判断出C项不符合题意,另外D项说法不确切,1971年,中国处于“文革”时期,经济的发
参考答案:B
10.20世纪60年代,冲击两极格局的政治因素是( )
A.
B.
C.
D.
解析:第三世界的崛起,表明在美苏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它有力地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A项西欧、日本的崛起是在20世纪70
参考答案:D
11.
材料一:美国对日本的最终目的是:(1)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
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日本本土必须实行军事占领。

(2)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此政府应尊重其他国家的权利,并应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中所显示的美
——《占领初期美国对日本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
材料二:1948年1月,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提出:“在使日本经济自立的同时,今后是把日本建设成充分强大且稳定的民主政治国家,使之担当制止在远东可能产生的新极权主义
——
(1
(2
解析:本题属于对二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考查。

第(1)问可以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答案;解答第(2)问时应考虑到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应注意从美国的立场、
参考答案:(1
(2
绿色通道:涉及到国际关系的题目一定要联系国家利益解决,因为主权国家参加国际交
探究创新
12.
解析:本题旨在加深对日本崛起原因的认识,并培养搜集资料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

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但不必拘泥于教材观点,只要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都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战后初期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和朝鲜战争期间的军事订货、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先进科技、重视发展教育、政府投资等。

(您可以有其他符合题意的见解)
基础达标
1.西欧国家为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采取的措施是( )
A.
B.
C.
D.
解析: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它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然而,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都无法与强大的美国和苏联相比。

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
参考答案:B
2.欧共体成立时主要由以下哪些组织组成( )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②欧洲经济共同体④欧洲货币共同
C.②③④
D.
解析: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它由三个组织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
参考答案:B
3.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的主要目的是( )
A.
B.
C.
D.
解析:
参考答案:A
4.下列重大事件发生在1961年的是( )
A.
B.
C.
D.不结盟国家第四
解析:本题选项当中只有B项发生于1961
参考答案:B
5.从20世纪50年代起,日本经济发展遇到了两个有利机遇,它们是( )
①新中国成立,市场广阔②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几十亿美元的订货③越南战争爆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解析:中国成立之初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之中,而中东战争战场距日本相对遥远,再根据1950
参考答案:B
6.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上升到资本主义世界的第几位( )
A.一
B.二
C.三
D.
解析:1956~1972年期间日本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局面,其国民生产总值上升到资本主义
参考答案:B
能力提升
7.20世纪60年代,欧共体的成立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

C、D两项表述有明显的错误,A项将经济全球
参考答案:B
8.由欧洲煤钢联营,到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反映了欧洲各国的合作( )
②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③由区域集团化到经济一体化
C.③④
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欧共体发展特点的理解、认识能力。

欧洲煤钢联营是某一经济部
参考答案:A
9.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指( )
A.
B.
C.
D.
解析:A项的说法本身就不符合史实。

题干中提到“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挑战”,说明这个答案应该是二战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发生变化的因素,据此可以判断出C项不符合题意,另外D项说法不确切,1971年,中国处于“文革”时期,经济的发
参考答案:B
10.20世纪60年代,冲击两极格局的政治因素是( )
A.
B.
C.
D.
解析:第三世界的崛起,表明在美苏两大军事集团之外,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它有力地冲击了战后的两极格局。

A项西欧、日本的崛起是在20世纪70
参考答案:D
11.
材料一:美国对日本的最终目的是:(1)必须保证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日本本土必须实行军事占领。

(2)最终建立一个和平与负责的政府,此政府应尊重其他国家的权利,并应支持《联合国宪章》的理想与原则中所显示的美
——《占领初期美国对日本的基本政策》(1945年9月22
材料二:1948年1月,美国陆军部长罗亚尔提出:“在使日本经济自立的同时,今后是把日本建设成充分强大且稳定的民主政治国家,使之担当制止在远东可能产生的新极权主义
——
(1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日本调
解析:本题属于对二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关系的考查。

第(1)问可以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答案;解答第(2)问时应考虑到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应注意从美国的立场、
参考答案:(1
(2
绿色通道:涉及到国际关系的题目一定要联系国家利益解决,因为主权国家参加国际交
探究创新
12.
请查找有关资料,分组讨论日本是如
解析:本题旨在加深对日本崛起原因的认识,并培养搜集资料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

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但不必拘泥于教材观点,只要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都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战后初期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和朝鲜战争期间的军事订货、制定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先进科技、重视发展教育、政府投资等。

(您可以有其他符合题意的见解)
夯基达标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苏联结盟的基础是()
A.美国和苏联力量的均势
B.互相承认各自的社会制度
C.双方意识形态趋于一致
D.打败法西斯势力的共同目标
解析: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不仅危害了苏联的利益,也危及到美国的利益。

两国的力量均势是经过二战形成的,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两国冲破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形成了战时的联合。

答案:D
2.二战后初期,苏联认为自己的首要利益是()
A.确保东西部边界的安全
B.战胜资本主义制度
C.冲破美国的遏制
D.遏制美国称霸世界
解析:面对战后的动荡局势,确保国家安全是首要的。

答案:A
3.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盟友走向对抗,其根源是()
A.二战中结盟的基础德意日法西斯被消灭
B.丘吉尔、杜鲁门等反共政治家的推动
C.双方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矛盾和冲突
D.互相抢夺控制区域和划分势力范围
解析:D项是表现,A、B、C三项都是原因,但走向对抗的根本原因是双方国家利益决定的。

答案:C
4.杜鲁门主义的特点是()
A.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B.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C.秘密干涉与公开干涉相结合
D.遏制共产主义,公开干涉各国内政
解析:杜鲁门主义是“冷战”政策政治上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美国发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北约组织的目的是()
A.遏制苏联
B.以武力消灭社会主义制度
C.镇压人民革命
D.防止法西斯势力东山再起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历史概念的全面掌握情况,北约组织是“冷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矛头针对苏联。

答案:A
6.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制确立
B.战后联合国成立
C.北约组织建立
D.华约组织建立
解析:雅尔塔体制为两极格局奠定了框架,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出现是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答案:D
7.下列关于美国和苏联“冷战”对峙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中②两国都竭力避免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根除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③美国发动的局部“热战”导致了其霸权势力的衰落④两极对峙以苏联的解体而告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两国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只是推迟了战争的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并没有消除。

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大的世界大战,还有国际社会的其他制约因素。

答案:D
8.二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于()
A.1945年
B.1947年
C.1949年
D.1955年
解析:1949年北约和1955年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9.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由大国控制的军事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主要历史概念的全面掌握情况。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是美苏“冷战”的表现。

故B、C、D三项与两个组织的性质不符。

答案:A
10.观察右图,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国际关系的史实完成问题:
(1)你认为画面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
(2)“医生”开的是什么“药方”?“药方”的实质是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漫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解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解题关键是要结合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综合分析,要理解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实行“冷战”政策需要从经济上扶持并控制西欧国家,把“医生”“病人”和美国、西欧联系起来,“药方”的含义也是“冷战”政策的措施。

参考答案:(1)“医生”指代马歇尔(或杜鲁门、美国、美国总统),“病人”指代二战后的西欧。

(2)“药方”指马歇尔计划。

“药方”的实质是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走近高考
11.二战后初期,美国和苏联对抗的目标是()
A.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B.争夺欧洲这一重要战略地区
C.扩大在亚洲的影响
D.战胜对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解析:造成战后双方同盟关系解体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

答案:D
12.下列对马歇尔计划叙述错误的是()
A.美国“冷战”策略的组成部分
B.主要通过政治手段控制西欧
C.帮助西欧复兴经济稳定秩序
D.想拉拢东欧国家加入遭拒绝
解析:马歇尔计划属于美国“冷战”政策的经济措施。

答案:B
13.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抵制东欧的经济互助委员会
B.帮助欧洲经济复兴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解析:针对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的经济困难,美国以金元外交为手段,以复兴欧洲经济为名,控制欧洲为实,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受援国被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成为美国的商品输出市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受美国的控制。

由以上分析可见,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就是要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答案:D
14.对下图反映的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被隔开的东西柏林
A.反映了二战后德国的分裂
B.美苏“冷战”造成的恶果
C.根源是两种社会制度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D.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直接产物
解析:1955年华约建立,开始与北约形成对峙局面,而德国分裂出现在1949年,故与
D项无关。

答案:D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波罗的海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材料三: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

——北大西洋公约请完成:
(1)丘吉尔所说的铁幕下国家和地区指的是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杜鲁门政府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3)这三段材料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的政策是什么?它说明了什么?
(4)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
解析:题目所给三段材料都是二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的“冷战”政策的表现。

苏联经过二战实力壮大,并控制着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特别是欧洲的障碍。

英国由于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战后推行依靠美国的政策,因害怕苏联的强大危及英国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所以迎合美国的霸权政策,首先发出了“冷战”信号,丘吉尔所说的处于苏联控制范围内的国家实际上就是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

“冷战”开始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结果导致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

从美国推行的对欧洲援助计划以及欧洲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不难看出,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在欧洲。

参考答案:(1)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德国苏占区。

(2)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3)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冷战”或遏制政策。

说明美国企图通过“冷战”或遏制政策,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还说明欧洲是美国对外扩张的全球战略重点。

(4)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它意味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说明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在欧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