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补充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地质学名词解释补充版
普通地质学概念汇总
第⼀章绪论
1.地质作⽤: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然作⽤。
它分为内⼒地质作
⽤与外⼒地质作⽤两类。
2
2、地质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各种现象及成因的学问。
3、内⼒地质作⽤:主要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
4、外⼒地质作⽤:主要以太阳能以及⽇⽉引⼒能作为能源并通过⼤⽓、⽔、⽣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剥蚀作⽤、搬运作⽤、沉积作⽤、固结成岩作⽤。
2
5、地球:包括固体地球以及环绕着它并与其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物与⼤⽓,是⼀个复杂的天体。
6、岩⽯圈: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
7、具有⼀定规模的岩⽯圈块体称为板块可分为⼤洋板块和⼤陆板块
第⼆章矿物
1.元素:由同种原⼦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
5
2.同位素:具有不同原⼦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
5
3.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核不稳定,会⾃⾏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5
4.稳定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
5
5.放射性同位素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蜕变(衰变)
6.某⼀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它是⼀个常数
7.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
克拉克值⼜称地壳元素的丰度。
5
8.矿物:是⾃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离⼦)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
其化学成分⼀定并可⽤化学式表达。
6
9.其产出状态成因和化学组成等⽅⾯都具有与矿物相同的特征但不具有结晶构造的均匀固体。
准矿物
10.晶体:是内部质点(原⼦、离⼦)在三维空间周期性重复排列(即有序排列)的固体。
6结晶质(晶质)
11.不具有⼏何多⾯体外形的晶体称为晶粒
12.⾮晶体:是内部质点(原⼦、离⼦)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晶质
13.化学键:晶体中各质点间的结合⼒就是化学键,包括离⼦键、共价键、⾦属键和分⼦间作⽤⼒。
6
14.晶体结构:由于质点呈有序排列,晶体内部就具有格⼦构造
15.晶⾯:包围晶体的平⾯⽩云⽯菱⾯体磁铁矿⼋⾯体⽯盐⽴⽅体
16.同质多像: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如温度、压⼒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形成
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成为同质多像。
6
17.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某种原⼦或离⼦可以部分的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或离⼦替代⽽不破坏其晶体结
构,这种现象成为类质同像。
6
18.显晶质:晶粒⼤⼩不⼀,较粗的⽤⾁眼或放⼤镜可以看出来者
第 1 页共27 页
19.隐晶质:晶粒细微,要通过显微镜才能加以分辨者
20.矿物集合体:矿物晶粒的聚集体成为集合体。
矿物集合体往往具有某种习惯性的形态。
7
21.矿物的光学性质
①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
7
②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
7
③颜⾊:是矿物吸收了⽩光中某种波长的⾊光后所表现出来的互补⾊。
7
④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
7
22.硬度:矿物抵抗外⼒机械作⽤的强度。
硬度的⼤⼩主要由矿物内部原⼦离⼦分⼦联接⼒的强弱决定,通常⽤
摩⽒硬度计作为标准进⾏测量。
7
23.解理:晶体受到外⼒打击时能够沿着⼀定结晶⽅向分裂成平⾯(即解理⾯)的能⼒。
它经常是不光滑的8
24.断⼝:是矿物受到外⼒打击后不沿固定的结晶⽅向断开时形成的断裂⾯。
8
25.硅酸盐矿物:为⾦属阳离⼦与硅酸根化合⽽成的盐类矿物。
这类矿物均含氧与硅,以及⼀种或⼏种⾦属阳离
⼦。
9
26.硅氧四⾯体:硅酸盐矿物结构中⼀个硅的周围都有四个氧,其形状似四⾯体,称为硅氧四⾯体。
硅氧四⾯体
是⼀切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单位。
9
27.造岩矿物:构成岩⽯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第三章岩浆作⽤与⽕成岩
1.岩浆作⽤:是指岩浆的发育、运动及其固结成岩的作⽤。
它包括喷出作⽤与侵⼊作⽤两个⽅⾯。
17
2.岩浆:地下⾼温熔融物质称为岩浆。
17
3.岩浆岩:由岩浆岩冷凝结晶⽽形成的岩⽯
4.喷出作⽤(⽕⼭作⽤):岩浆喷出地表的作⽤。
它伴随着地下⼤量物质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
喷发物有⽓
体、固体和液体三类。
17
5.喷出岩(⽕⼭岩):由⽕⼭喷发物形成的岩⽯统称喷出岩,⼜称⽕⼭岩,它包括⽕⼭碎屑岩和熔岩。
19
6.岩浆在⽕⼭⼝通道内冷凝⽽形成的岩⽯,如组成⽕⼭颈的岩⽯,称为次⽕⼭岩
7.⽕⼭碎屑物:⽓体的膨胀⼒、冲击⼒和喷射⼒将地下已经冷凝或半冷凝的岩浆物质炸碎并抛射出来未冷凝的
岩浆则成为团块、细滴或微末被激将出来,在空中冷凝成为固体,此外周围岩⽯也可被炸碎抛射出来,所有这三类物质就构成⽕⼭爆发的固体产物
8.⽕⼭碎屑岩:由各种⽕⼭碎屑物堆积并固结⽽成的岩⽯,称为⽕⼭碎屑岩。
18
9.熔岩:液体喷发物称为熔岩。
18
10.沿地⾯斜坡或⼭⾕流动,其前端呈蛇状,称为熔岩流
11.分布⾯积⼴⼤的熔岩流称为熔岩被
12.⽕⼭灰:粒径<2mm的细⼩⽕⼭碎屑物。
它是喷出地⾯⽽丧失了⽓体的岩浆。
18
13.⽕⼭砾:粒径2-50mm,形态不规则,常有棱⾓
14.浮岩:粒径数厘⽶到数⼗厘⽶,外形不规则,多孔洞,似炉渣,称⽕⼭渣其中⾊浅,质轻,能浮于⽔⾯。
18
15.⽕⼭弹:粒径>50mm,由喷出的岩浆滴在空中冷凝⽽成。
外形多样。
⽕⼭弹外壳因快速冷凝收缩常有裂纹,
内部多孔洞。
18
16.⽕⼭块:粒径⼤于50mm,常为棱⾓状
17.有⽕⼭灰组成者成为凝灰岩,有⽕⼭砾和⽕⼭渣组成的岩⽯成为⽕⼭⾓砾岩,有⽕⼭块组成者成为集块岩
18.柱状节理:熔岩在散热冷凝过程中,其表⾯⼚形成⽆数冷凝收缩中⼼,如果岩⽯结构均匀,这些收缩中⼼均
匀⽽等距地排列,在垂直于联结收缩中⼼的直线⽅向因引⼒作⽤形成裂缝,裂缝横切⾯为六边形。
随着熔岩进⼀步冷凝,六边形裂缝最终会将整个熔岩层切割成六⽅柱,称为柱状节理。
19
19.波状熔岩(绳状熔岩):由于岩⽯的导热性差,熔岩的外壳虽已冷凝或基本冷凝⽽其内部仍保留熔融状态,
并继续流动,在内部熔体流动的推挤⼒以及因外壳冷凝⽽产⽣的收缩⼒作⽤下,熔岩表⾯常常发⽣变形,表⾯⽐较光滑,或呈波状起伏,或扭曲似绳索状者,称为波状熔岩或绳状熔岩。
18
20.块状熔岩:熔岩表层破碎成⼤⼩不等的棱⾓状碎块并杂乱堆积者,称为块状熔岩。
19
21.科马提岩:得名于南⾮巴伯顿地区的科马提河流域,这⾥产出的超基性喷出岩最为典型,其覆盖⾯积达
160*65Km2,厚数公⾥。
此类岩⽯中mgo含量⾼达20%以上,由橄榄⽯和蛇纹⽯等矿物组成,具有刺结构,即成长条状状的橄榄⽯晶体聚集在⼀起,形如草捆。
20
22.较粗的固体喷发物及熔岩就地停积,在地⾯构筑在⼀定规模的⼭体,称为⽕⼭
23.⽕⼭的外形似堆状称为⽕⼭堆
24.⽕⼭⼝:⽕⼭堆堆顶常有圆形洼地是⽕⼭物质喷溢的出⼝,称为⽕⼭⼝。
19
25.⽕⼭通道:⽕⼭⼝下有呈管状的通道与地下岩浆的汇聚地-岩浆房相连,称为⽕⼭通道
26.⽕⼭颈:冲填于⽕⼭⼝通道上部已冷凝的岩浆称为⽕⼭颈
27.破⽕⼭⼝:⽕⼭经过连续多次喷发以后,其岩浆房空虚,⽕⼭锥体因失去⽀撑会发⽣崩塌与陷落;同时,后
继的喷发活动可将原有⽕⼭锥的上部炸毁。
结果,均能造成⽐原有⽕⼭⼝⼤得多的洼地,称为破⽕⼭⼝。
22 28.盾状⽕⼭:中⼼式喷发,所形成的⽕⼭锥,主要由熔岩组成,其锥坡⼀般只有2°—4°,锥顶平,称为盾状
⽕⼭。
其规模较⼤,锥体基部直径可达数公⾥到数⼗公⾥。
21
29.熔岩锥:如果盾状⽕⼭锥坡较陡,规模较⼩,称为熔岩锥。
21
30.熔渣锥:某些粘性较⼤的基性岩浆主要喷发⽕⼭砾、⽕⼭弹及⽕⼭渣,它们堆积⽽成为熔渣锥。
21
31.枕状构造:海底喷发的基性熔岩常形成枕状构造,它主要是由外形似枕状的熔岩聚集⽽成,枕间常有⽕⼭碎
屑物或sio2充填。
32.⽞武岩:由基性熔岩组成的岩⽯称为⽞武岩。
21
33.溢流⽞武岩:地质历史时期中,曾有⼤⾯积⼤厚度的⽞武岩产出,分布范围⼴阔且厚度巨⼤的⽞武岩称为溢
流⽞武岩。
21
34.复式⽕⼭:中酸性岩浆的喷发物常堆积形成复式⽕⼭。
其特点是:堆顶由⽕⼭碎屑岩与⽕⼭岩交互⽽成,堆
坡陡,上部可达30-40度,下部略缓堆体⾼度由数百⽶到数千⽶。
22
35.中⼼式喷发:岩浆沿管状通道上涌,从⽕⼭⼝中溢出,称为中⼼式喷发。
19
36.裂隙式喷发:岩浆沿地壳中狭长裂缝溢出,称为裂隙式喷发。
19
37.安⼭岩线:喷发安⼭岩浆的⽕⼭只分布在环太平洋周围⼤陆的边缘和岛屿上,不见于⼤洋内部,在⼤洋内部
只喷发基性岩浆,两者界线鲜明,这⼀界线称为安⼭岩线。
24
38.环太平洋⽕⼭带:位于南、北美洲西岸,直⾄阿拉斯加半岛南岸,经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
⽇本群岛、
菲律宾群岛到新西兰。
这⼀带上有活⽕⼭300余座,占全球活⽕⼭数量的60%以上。
其中南美、中美洲西岸及西印度群岛有活⽕⼭100座。
阿拉斯加及阿留申⼀带有活⽕⼭39座,太平洋西部及西南部岛屿有活⽕⼭200座。
这⼀⽕⼭带的位置正好环绕太平洋,因⽽有⽕环之称。
环太平洋⽕⼭带主要喷发中、酸性岩浆,尤其以喷发安⼭岩浆为特征。
23
39.地中海—印尼⽕⼭带:这⼀带共有活⽕⼭70余座。
其中地中海沿线有13座,印度尼西亚有60余座。
这⼀
⽕⼭带喷发的岩浆性质从基性到酸性均有,不同的⽕⼭表现不同,同⼀⽕⼭的不同喷发阶段也有变化。
24 40.洋脊⽕⼭带:它分布于⼤西洋、太平洋及印度洋,有的⽕⼭在⽔下喷发,有的⽕⼭已露出⽔⾯,称为⽕⼭岛。
24
41.红海沿岸—东⾮⽕⼭带:分布于红海—东⾮裂⾕沿线,这⾥有活⽕⼭22座。
24
42.活⽕⼭:⽆论间歇期多长,凡是在⼈类历史时期中有过活动的⽕⼭都称为活⽕⼭。
22
43.死⽕⼭:在⼈类历史中未曾喷发过的⽕⼭称为死⽕⼭。
22
44.侵⼊作⽤:深部岩浆向上运移,侵⼊周围岩⽯⽽未达到地表,称为侵⼊作⽤。
45.侵⼊岩:岩浆在侵⼊的过程中变冷、结晶⽽形成的岩⽯叫侵⼊岩。
24侵⼊岩是被周围岩⽯封闭起来的三度空
间的实体,故⼜称为侵⼊体
46.围岩:包围侵⼊体的原有岩⽯称为围岩。
24
47.浅成侵⼊:形成深度⼩于5km者,称为浅成侵⼊体,其规模较⼩。
24
48.深成侵⼊:形成深度在地表以下5km到10-20km者,称为深成侵⼊体,其规模较⼤。
24
49.同化作⽤:岩浆溶解围岩,将围岩改变称为岩浆的以部分,称为同化作⽤。
24
50.混染作⽤:岩浆因同化围岩⽽改变⾃⼰原有的成分称为混染作⽤。
24
51.捕虏体:混⼊岩浆中的围岩碎块可以部分或完全被熔化,部分未熔化的碎块称为捕虏体。
24
52.结晶分异作⽤:⼀种成分的岩浆按矿物熔点的⾼低可依次结晶出不同成分的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
⽯。
这种作⽤称为结晶分异作⽤。
25
53.连续反应系列: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即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作⽤,形成在
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其内部结构⽆根本改变的⼀系列矿物,这就是钙长⽯、培长⽯、拉长⽯、中长⽯、更长⽯及钠长⽯系列。
25
54.不连续反应系: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系列矿
物,这就是橄榄⽯、辉⽯、⾓闪⽯及⿊云母系列。
25
55.鲍温反应系列:在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岩浆是按两个反应序列结晶出来的,⼀个是连续反应序列,⼀个是
⾮连续反应序列,在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即部分先结晶出来的矿物同剩余岩浆之间发⽣作⽤,形成在化学成分上存在连续变化,⽽其内部结构⽆根本改变的⼀系列矿物,这就是钙长⽯、培长⽯、拉长⽯、中长⽯、更长⽯及钠长⽯系列。
在不连续反应系列中,通过反应形成既有化学成分差异,也有内部结构显著改变的⼀系列矿物,这就是橄榄⽯、辉⽯、⾓闪⽯及⿊云母系列。
最后,上述两系列⼜联合起来形成⼀个不连续的反应系列,依次结晶出钾长⽯,⽩云⽯和⽯英,它们总称鲍温反应系列25
56.⽯英钾长⽯以及各种斜长⽯称为长英质矿物其⾊浅,故⼜称浅⾊矿物;⿊云母⾓闪⽯辉⽯橄榄⽯因富
含铁镁成分称为铁镁质矿物其⾊深常为暗⿊⾊故⼜称暗⾊矿物
57.伟晶岩:岩浆结晶分异后,残余岩浆聚集在岩浆体的上部或贯⼊于围岩之中,慢慢冷凝结晶,形成矿物晶体
特别粗⼤⽽晶形较完好的岩⽯,称为伟晶岩,常见的伟晶岩由长⽯,⽯英以及⽩云母组成,成分与花岗岩相当,故⼜称花岗伟晶岩,其中如果粗⼤的钾长⽯或钠长⽯晶体包裹着许多较细⼩的⽯英,⽯英的形态呈棱⾓形或契形且定向排列,外形似古代的象形⽂字,这种特点称为⽂象结构,这种岩⽯称⽂象伟晶岩
58.岩脉:狭长形的侵⼊体。
当围岩是成层的岩⽯时,它切割围岩的成层⽅向。
其规模变化⼤,宽由数厘⽶(或
更⼩)到数⼗⽶(或更⼤),长由数⽶(或更⼩)到数公⾥或数⼗公⾥。
它是岩浆沿围岩的裂缝挤⼊后冷凝形成的。
27
59.岩床:围岩为成层的岩⽯,侵⼊体为层状或板状,其延伸⽅向与围岩层理平⾏,它是岩浆沿围岩的等间空隙
挤⼊后冷凝形成的。
岩浆的成分常为基性,其规模差别很⼤,后常为数⽶到数百⽶。
27
60.岩盆:围岩为近于⽔平延伸的成层的岩⽯,侵⼊体的展布与围岩的成层⽅向吻合,其中间部分略向下凹,似
盆状者,称为岩盆。
其底部有管状通道与下部更⼤的侵⼊体相通。
27
61.岩盖:如果侵⼊体底平⽽顶凸,并与围岩的成层⽅向吻合,似磨菇状者,称为岩盖。
27
62.岩株:横截⾯积为数⼗平⽅公⾥以内的侵⼊体。
其形态不规则,与围岩的接触⾯不平直,边缘常有规模较⼩,
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的分枝侵⼊体贯⼊体围岩之中。
岩株的陈分多样,但以酸性与中性较为普遍。
27
63.岩基:规模较⼤的侵⼊体。
其横截⾯积⼤于100km2,长达数百到数千平⽅公⾥。
形态不规则,通常略向⼀个
⽅向伸长。
其边界弯曲,其边缘常以较⼩规模的岩脉或岩株形式穿插到围岩中,岩基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常有花岗岩岩基之称。
28
64.隐晶质结构:晶粒细⼩⽤⾁眼难以识别者,称为隐晶质结构。
28
65.显晶质结构:矿物晶粒⽤⾁眼可以识别者,称为显晶质结构。
28
66.⾮晶质结构:
67.斑状结构:在不等粒结构中,如两类颗粒的⼤⼩悬殊,其中粗⼤者称为斑晶,其晶形常较完整,细⼩者称为
基质,其晶形常不规则。
若基质为隐晶质或⾮晶质者,称为斑状结构。
28若基质为显晶质,且基质的成分与斑晶的成分相同者,称为似斑状结构
68.块状构造:岩⽯中矿物排列⽆⼀定规律,岩⽯为均匀的块体。
这是最常见的构造。
28
69.流动构造:岩⽯中柱状或⽚状矿物或捕虏体平⾏⽽定向排列,它表明岩浆⼀边冷凝⼀边流动。
28
70.流纹构造:⽕⼭岩中不同成分或颜⾊的条带,以及拉长的⽓孔相互平⾏排列,称为流纹构造
71.⽓孔构造:熔岩中或浅成脉状侵⼊体边缘呈圆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态的空洞。
⼀般来说基性熔岩中⽓孔
较⼤、较圆;酸性熔岩中⽓孔较⼩、较不规则,或呈棱⾓状。
28
72.杏仁构造⽓孔中有矿物质充填者,称为杏仁构造。
29
73.层状构造:岩⽯具有成层性状,它是多次喷出的熔岩或⽕⼭碎屑岩逐层叠置的结果。
29
74.部分熔融:岩⽯熔化的过程如同岩浆结晶的过程⼀样是有“分异”的,也就是分级进⾏的。
同⼀种岩⽯在不
同的温度条件下熔出不同成分的熔融体。
其中,易熔成分先熔化,难熔成分后熔化;温度⽣发哦达相当程度(通常要超过始熔温度⼏百度)后,岩⽯完全熔化,且熔融物成分从酸性向基性逐渐发展。
这种分级熔化的现象称为分熔,或部分熔融。
31
75.⼤地热流(热流):地球内热通过岩⽯向外传导是内热外流的主要⽅式,称为⼤地热流或热流。
32
76.平均热流值:根据全球5417个热流测量数据,平均每平⽅厘⽶地⾯每秒钟约散热1.47hfu,称为平均热流值
77.岩浆房:岩浆的汇聚地
78.常温层:在地下的⼀定深度上,温度常年不变,与当地的年平均⽓温⼤致相当,这⼀深度带称为常温层。
32
79.地热增温率(地热梯度):深度每增加100m地温增加的度数,称为地热增温率。
32
80.放射性热:地球的内热是由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的。
放射出来的α、β质点与γ射线被周围的物质吸收转
变为热,从⽽提⾼了物质的温度。
第四章外⼒地质作⽤与沉积岩
1.⼤⽓圈:⼤⽓包围着固体地球,形成地球最外⼀个层圈,称为⼤⽓圈。
37
2.⽣物圈:⽣物⼴泛分布于⼤陆和海洋,在地球表⾯构成⼀个连续的层圈,称为⽣物圈。
38
3.科⾥奥利效应:地球上⼀切物体的运动,包括⽔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地球⾃转的影响⽽发⽣偏转,其偏转⽅
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这种作⽤称为科⾥奥利效应。
37
4.⽔圈:地表⽔体围绕地球表层构成连续的层圈,就是⽔圈。
38
5.风化作⽤:地表岩⽯或矿物受温度变化,⼤⽓,⽔溶液和⽣物的影响所发⽣的⼀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的变
化它是⼀切外营⼒作⽤的先导。
6.剥蚀作⽤:各种外⼒在运动状态下对地⾯岩⽯及风化产物的破坏作⽤,总称剥蚀作⽤
7.搬运作⽤: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它处。
搬运的⽅式有多种:机械搬运、化学搬运(真溶液、胶体、离
⼦)⽣物。
39
8.沉积作⽤: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的搬运途中,由于⽔体或风的运动速度变慢,冰川融化以及其它物理
化学条件的改变,使搬运能⼒减弱,从⽽导致被搬运物脱离搬运介质⽽停⽌运移,这种作⽤称为沉积作⽤。
39
9.固结作⽤:松散的沉积物变成坚硬的岩⽯的作⽤
10.碎屑沉积物:由机械沉积作⽤形成的物质。
40
11.化学沉积物:由化学沉积作⽤形成的物质。
40
12.⽣物沉积物:由⽣物沉积作⽤形成的物质。
40
13.⽣物化学沉积物:由⽣物化学沉积作⽤形成的物质。
40
14.压固作⽤:由于上覆沉积物的重量使沉积物孔隙减少、变⼩,⽽且其中的⽔分被挤出,从⽽变硬。
这种作⽤
见于所有的沉积物中,在泥质沉积物中尤为明显。
40
15.胶结作⽤:其他物质充填到碎屑沉积物的粒间孔隙中使沉积物胶结变硬。
40
16.重结晶作⽤:不结晶或结晶细微的沉积物因为环境改变(沉积后即脱离⼤⽓或⽔进⼊到沉积物覆盖下的环境)
重新结晶或晶粒长⼤、加粗,从⽽使矿物紧密嵌合。
40
17.新矿物⽣长作⽤: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溶解或发⽣化学变化,导致若⼲化学成分重新组合并结合成新矿物,
从⽽是沉积物变硬。
40
18.钙华:温泉中沉淀出来的caco3极易固结变成疏松多孔的岩⽯
19.碎屑结构:母岩风化和剥蚀的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胶结⽽成的岩⽯叫碎屑岩,碎屑岩的结构称为碎屑
结构。
碎屑物可以是岩⽯碎屑(岩屑)、矿物碎屑(如长⽯、⽯英、⽩云母)、⽯化的⽣物有机体或其碎⽚(⽣物碎屑)以及⽕⼭喷发的固体产物(⽕⼭碎屑)等。
41
20.分选性: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均匀者,分选良好;⼤⼩混杂者,分选差。
41
21.圆度:碎屑颗粒棱⾓的磨损程度称为磨圆度,或圆度。
41
22.⾮碎屑结构:岩⽯中的颗粒由化学沉积作⽤或⽣物化学沉积作⽤形成。
其中⼤多数为晶质的或隐晶质的。
41
23.沉积结构:沉积岩颗粒的性质,⼤⼩,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24.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形成时所⽣成的岩⽯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
43
25.层理:沉积岩的成层性。
它是沉积岩最特征、最基本的沉积构造。
43
26.平⾏层理:层理中各层相互平⾏者称为平⾏层理
27.交错层理:层纹倾斜或相互交错者称为交错层理。
43
28.层⾯:分隔不同性质沉积层的界⾯称为层⾯。
43
29.递变层理:同⼀层内碎屑颗粒粒径向上逐渐变细。
它的形成常常是因沉积作⽤的发⽣在运动的⽔介质中,其
动⼒由强逐渐减弱。
同⼀层内碎屑颗粒从下往上逐渐变粗者,称为反递变层理。
43
30.波痕:层⾯呈波状起伏。
它是沉积介质动荡的标志,见于具有碎屑结构岩层的顶⾯。
43
31.泥裂:由岩层表⾯垂直向下的多边形裂缝。
裂缝向下呈楔形尖灭。
43
32.缝合线:岩⽯剖⾯中呈锯齿状起伏的曲线。
沿缝合线岩层易于劈开,劈开⾯参差起伏,称为缝合⾯。
44
33.结核:沉积岩中某种成分的物质聚积⽽成的团块。
它常为圆球形、椭球形、透镜状及不规则形态。
44
34.印模:沉积岩层底⾯上之突起。
突起的形态为长条状、⾆状、鱼鳞状或不规则的疙瘩状等。
45
35.砾岩:具有砾状结构之岩⽯。
碎屑为圆形或次圆形者为砾岩,碎屑为棱⾓形或半棱⾓形者为⾓砾岩。
45
36.砂岩:具有砂状结构的岩⽯。
碎屑成分常为⽯英、长⽯、⽩云母、岩屑及⽣物碎屑。
45
37.粉砂岩:具有粉砂状结构之岩⽯。
碎屑成分常为⽯英及少量长⽯与⽩云母。
46
38.粘⼟岩:由粘⼟矿物组成并常具有泥状解结构之岩⽯。
硬度低,⽤指甲能刻划。
粘⼟岩中固结为弱者称为粘⼟,固结较好但没有层理者称为泥岩,固结较好且具有良好层理者称为页岩46
39.硅质岩:化学成分为SiO2,组成矿物为微粒⽯英或⽟髓,少数情况下为蛋⽩⽯。
质地坚硬,⼩⼑不能刻划。
性脆。
含有机质的硅质岩颜⾊为灰⿊⾊。
富含氧化铁的硅质岩称为碧⽟,常为暗红⾊,也有灰绿⾊。
46
40.硅质页岩:硅质岩中含粘⼟矿物丰富着称为硅质页岩,质地较软。
46
41.玛瑙:具有同⼼圆状构造的硅质岩称为玛瑙。
46
42.硅华:质轻多孔的硅质岩称为硅华。
46
43.燧⽯结核:呈结核状产出者称为燧⽯结核
44.内碎屑:海盆中已固结的碳酸钙沉积被海⽔冲击破碎者,称为内碎屑其中粒径>2mm者称为砾屑粒径<2mm 者称为砂屑。
46
45.⽣物碎屑:海中动物的介壳、⾻骼或植物硬体被海⽔冲击破碎⽽成者,称为⽣物碎屑。
46
46.由海⽔中caco3凝聚⽽成者,粒径<0.3mm,形态浑圆,内部⽆同⼼圆构造称球粒;粒径>0.3mm,外形不甚规则,内部⽆同⼼圆构造称团块;外形浑圆,内部具有同⼼圆构造称鲕粒或⾖粒。
47.碎屑间的填隙物为caco3,其中粒径>0.01者,常为透明的⽅解⽯颗粒,称为亮晶,是caco3得化学沉淀物,相当于胶结物,粒径<0.005mm的⽅解⽯微粒,称为泥晶,是机械混如物,相当于基质
48.⽵叶状灰岩:具有碎屑结构的⽯灰岩可以根据碎屑性质进⼀步定名,由内碎屑构成者称为内碎屑⽯灰岩,如⽵叶状灰岩,其碎屑形似⽵叶,长径由数厘⽶到数⼗厘⽶。
48
49.鲕粒灰岩:由鲕粒构成的灰岩称为鲕粒灰岩。
48
50.团块灰岩:由团块构成的灰岩称为团块灰岩。
48
51.礁灰岩:具有⽣物⾻架结构之⽯灰岩,称为礁灰岩。
48
52.钙华:可以看成是具有⾮碎屑结构的⽯灰岩,它是纯化学成因的。
48
53.泥晶灰岩:由粒径<0.005mm之⽅解⽯微粒组成,岩⽯极为致密。
48
第五章变质作⽤与变质岩
1.变质作⽤:岩⽯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发⽣矿物成分、化学
成分、岩⽯结构与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称为变质作⽤。
51
2.变质岩:变质岩是组成地壳三⼤岩类之⼀,它是由⽕⼭岩或沉积岩或先成的变质岩经变质作⽤所形成的岩⽯。
51
3.静压⼒:是由上覆岩⽯重量引起的,它随着深度增加⽽增⼤。
静压⼒对岩⽯的作⽤⼒各向均等,⽽且各个⽅
向的压⼒值相等。
52流体压⼒:静压⼒通过循环于岩⽯空隙中的流体所产⽣的压⼒
4.定向压⼒:是作⽤于地壳岩⽯的侧向挤压⼒,具有⽅向性,且两侧的作⽤⼒⽅向相反。
52
5.挤压⼒:两侧的定向压⼒位于同⼀直线上,称为挤压⼒。
52
6.剪切⼒:两侧的定向压⼒不位于同⼀直线上称为剪切⼒。
52
7.化学活动性流体:化学活动性流体成分以H2O、CO2为主,并含其它⼀些易挥发、易流动的物质。
52
8.脱⽔反应:53
9.脱CO2反应:53
10.柯⽯英:在压⼒为30*108Pa(相当于地下110km深度的压⼒)时,⽯英变成柯⽯英,其成分未变,但⽐重
由2.65变为2.93。
柯⽯英在⾃然界已经发现,它是形成于地幔中的⼀种⾼压矿物。
54
11.变质矿物:变质岩中常具有某些特征性矿物,这些矿物只能由变质作⽤形成,称为变质矿物。
54
12.变晶结构:原岩发⽣重结晶⽽形成的结构,它表现为矿物形成、长⼤⽽且晶粒相互紧密嵌合。
54
13.变晶:由重结晶作⽤形成的晶粒称为变晶。
54变晶颗粒等⼤者称为等粒变晶变晶颗粒有两种,其粒径相差
悬殊者称为斑状变晶
14.变余结构:变质程度不深时残留的原岩结构。
55
15.斑点状构造:岩⽯中某些组分集中成为或疏或密的斑点
16.板状构造:岩⽯具有平⾏、密集⽽平坦的破裂⾯,沿此破裂⾯岩⽯易分裂成薄板。
55
17.千枚状构造:岩⽯的矿物颗粒细⼩且在⽚理⾯上出现丝绢光泽与细⼩皱纹者称为千枚状构造。
55
18.⽚状构造:矿物颗粒较粗⾁眼能清除识别者称为⽚状构造。
55
19.⽚理:岩⽯中⽚状或长条状矿物连续⽽平⾏排列,形成平⾏、密集⽽不甚平坦的纹理,称为⽚理。
沿⽚理⽅向岩⽯易于劈开。
55
20.⽚⿇状构造:组成岩⽯的矿物是以长⽯为主的粒状矿物,伴随有部分平⾏定向排列的⽚状、柱状矿物,后者在前者中成断续的带状分布。
56
21.块状构造:矿物均匀分布,⽆定向排列它是岩⽯受到温度和静压⼒联合作⽤⽽形成。
22.变余构造:变质岩中残留的原岩的构造,如变余⽓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层状构造、变余泥裂构造等。
56由⽕成岩变质⽽成的岩⽯称为正变质岩由沉积岩变质⽽成的岩⽯称为副变质岩
23.接触变质作⽤:发⽣在⽕成岩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并主要由温度和挥发性物质所引起的变质作⽤
24.接触热变质作⽤:引起变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岩⽯受热后发⽣矿物的重结晶、脱⽔、脱炭以及物质成分的重组合,形成新矿物与变晶结构但是,岩⽯中总的化学成分并⽆显著变化。
56
25.斑点斑岩:具有斑点状或斑状构造
26.⾓岩:具有显微粒状变晶结构主要为块状构造
27.⼤理岩:主要由⽅解⽯组成,为粒状变晶结构,常为变余层理构造。
纯粹的⼤理岩⼏乎不含杂质,洁⽩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