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基础任务4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基础任务4附答案
第一篇:外国文学基础任务4附答案
单项选择
(1/15)、下面不属于左拉的作品是()。
(2分)
A、《快乐王子》
B、《金钱》
C、《小酒店》
D、《娜娜》
(2/15)、《拉辛与莎士比亚》是法国()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2分)
A、象征主义
B、批判现实主义
C、浪漫主义
D、自然主义
(3/15)、《死魂灵》中著名的守财奴的形象是()。
(2分)
A、玛尼罗夫
B、科罗潘契加
C、泼留希金
D、梭巴开维支
(4/15)、莫泊桑嘲讽小市民爱慕虚荣的名作是()。
(2分)
A、《羊脂球》
B、《一生》
C、《我的叔叔于勒》
D、《项链》
(5/15)、下面不属于《罪与罚》中人物的是()(2分)
A、索尼雅
B、马尔美拉陀夫
C、伊凡
D、拉斯科尔尼科夫
(6/15)、下面不属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是()。
(2分)
A、《白痴》
B、《群魔》
C、《穷人》
D、《密尔格拉得》
(7/15)、下列不属于狄更斯的作品是()。
(2分)
A、《名利场》
B、《艰难时世》
C、《小杜丽》
D、《远大前程》
(8/15)、下列不属于果戈理作品的有()(2分)
A、《驿站长》
B、《狄康卡近乡夜话》
C、《狂人日记》
D、《外套》
(9/15)、()是狄更斯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小说。
(2分)
A、《远大前程》
B、《小杜丽》
C、《双城记》
D、《艰难时世》
(10/15)、下面不属于马克•吐温的作品有()。
(2分)
A、《金融家》
B、《镀金时代》
C、《汤姆•索亚历险记》
D、《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11/15)、()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2分)
A、普希金
B、托尔斯泰
C、高尔基
D、果戈理
(12/15)、下列不属于巴尔扎克作品的是()。
(2分)
A、《幻灭》
B、《古物陈列室》
C、《小酒店》
D、《舒昂党人》
(13/15)、下列不属于《死魂灵》中的人物是()。
(2分)
A、泼留希金
B、玛尼罗夫
C、梭巴开维支
D、赫列斯达科夫
(14/15)、鲁迅先生认为()是“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
(2分)
A、陀思妥耶夫斯基
B、屠格涅夫
C、托尔斯泰
D、果戈理
(15/15)、《高老头》中在资产阶级围攻下而走向衰落的贵族典型是()。
分)
(2A、拉斯蒂涅
B、但斐纳
C、鲍赛昂夫人
D、高老头
多项选择
(1/5)、下列作品中属于果戈理的有()。
(3分)
A、《钦差大臣》
B、《狂人日记》
C、《外套》
D、《穷人》
(2/5)、下面属于哈代的作品有()。
(3分)
A、《还乡》
B、《苦恼》
C、《卡斯特桥市长》
D、《无名的裘德》
(3/5)、下面属于王尔德的作品有()。
(3分)
A、《快乐王子》
B、《莎乐美》
C、《牧神的午后》
D、《道林•格雷的画像》
(4/5)、下面属于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人物的有()。
(3分)
A、渥伦斯基
B、聂赫留朵夫
C、列文
D、卡列宁
(5/5)、下列属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是()。
(3分)
A、《穷人》
B、《白痴》
C、《罪与罚》
D、《狄康卡近乡夜话》
名词解释
(1/2)、唯美主义(10分)唯美主义出现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代表人物是王尔德和佩特。
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创造与现实生活无关的“纯粹美”。
唯美主义最早的鼓吹者是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
他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宣扬“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文艺遵从道德和功利目的。
王尔德继承并进一步发挥了戈蒂耶的观点,认为不是生活高于艺术,而是艺术高于生活。
只有艺术的美才具有永恒的价值,艺术家不应有任何功利主义目的,不应受任何道德规范束缚。
(2/2)、“社会问题剧”(10分)社会问题剧就是反映社会问题的戏剧,电视剧和影片,多反映了社会组成部分如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问题,通过这些现象的描述来批判或谴责某个社会问题题。
易卜生所创作的《玩偶之家》等五部戏剧作品,在这些戏剧中,易卜生立足挪威现实,把十九世纪挪威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矛盾搬上舞台,这些矛盾涉及到宗教、法律、道德、婚姻家庭、政治生活等人们所熟知、所关心的问题;同时,易卜生总是安排戏剧人物在剧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以平等性、公开性、参与性的视角处理戏剧人物各自的观点;而且易卜生没有让戏剧人物所激励讨论的社会问题有一个具体的答案或结果,而是让戏剧人物讨论之后,产生更多的思考和留下一系列问题而落幕
论述题
(1/1)、分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人道主文思想。
(15分)《双城记》中狄更斯以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
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1同情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如正直的知识分子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至被投入监狱18年之久。
他的行为不为生活所容,最后家破人亡。
2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展示了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必然性。
小说生动的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工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
表现了人民的愤怒、仇恨、革命情绪,描绘了封建贵族和广大人民的尖锐矛盾,封建压迫剥削所造成的贫穷和饥饿是革命的根源。
3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
她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不惜秧及无辜。
得伐石太太最后和保姆扭打致死,以此来表明人道对暴力的胜利。
对得伐石太太的革命政权是否人道的问题,作者对次表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人道主义的化身,和他们相比得伐石太太是不人道的,因次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作者企图用阶级调和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现象。
他希望统治阶级能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
作者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
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但又认为过火。
得伐石太太的结局,说明了作者的观点。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典型
代尔那自动放弃贵族特权,为营救管家而被捕入狱。
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这样的人、最后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上断头台。
作者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如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者的错误作对比,以此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中的是非功过。
填空
(1/10)、易卜生的祖国是(挪威),他的“社会问题剧”代表作
品是(《玩偶之家》)。
(2分)
(2/10)、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三部长篇小说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2分)
(3/10)、《傲慢与偏见》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
(2分)
(4/10)、《双城记》中的双城指英国的(伦敦)和法国的(巴黎)。
(2分)
(5/10)、《人间喜剧》分为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
(2分)
(6/10)、海涅是19世纪中期(德)国文学中的重要作家。
他的代表作是(《乘着歌声的翅膀》)。
(2分)
(7/10)、莫泊桑主要的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
(2分)
(8/10)、左拉包括20部长篇小说的巨著是(《卢贡一马卡尔家族》),代表作是(《黛莱丝·拉甘》)。
(2分)
(9/10)、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小说代表作是(《怎么办》),其中的女主人公是(韦拉)。
(2分)
(10/10)、《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的形象主要有(马奈特医生)、路希、查理、卡尔登等,主要的复仇者的形象是(德伐石夫妇)。
(2分)
第二篇:外国文学基础作业二答案
外国文学基础作业二答案
一、填空题● 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1、《上尉的女儿》——普希金
2、《红字》——霍桑
3、《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4、《国际歌》——欧仁.鲍狄埃
5、《九三年》——雨果
6、《艰难时世》——狄更斯
7、《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海涅
8、《培尔·金特》——易卜生
9、《白痴》——陀思妥耶夫斯基
10、《当代史话》——法朗士● 写出下列人物所属作品
1,克洛德·弗罗洛《巴黎圣母院》(2、罗切斯特——《简爱》
3、梭巴开维奇——《死魂灵》
4、拉斯柯尔尼科夫——《罪与罚》
5、马奈特医生——《双城记》
6、彼拉院长——《红与黑》
7、卡尔登——《双城记》
8、钮兴根——《高老头》
9、德纳第——《悲剧世界》
10、柯洛克斯泰——《玩偶之家》● 其它
1、雨果的剧本《艾尔那尼》的演出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
2、《红与黑》用了一个副标题《一八三O年记事》,表明作者写时代,写现实的意愿。
3、普希金的诗体小说(指作品的体裁)《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一个患有时代忧郁症的多余人形象。
5、《人间喜剧》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它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理研究与分析研究。
它包括90余部小说,2400多个人物。
6、著名的诗句“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吗?”是出自英国浪漫派诗人雪莱的诗篇《西风颂》。
二、名词解释
1、“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集”中塑造的一系列主人公形象。
他们都是一些有不凡才干和力量、孤傲不驯、蔑视现代“文明”、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的个人反叛者。
他们形象地反映了诗人的苦闷、失望和忧郁,也寄托了他反专制压迫的豪情,在文学史上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2、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的专门术语,最早出现于18世纪德国剧作
家席勒的笔下。
但作为文学流派则首先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文坛。
一般来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的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可以叫做现实主义作品。
巴尔扎克众所周知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意义上的作家。
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初期在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艺术思潮。
始于法国,后遍及欧美。
它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中的反映。
它要求作家以现实主义的态度表现贵族阶级的没落、资产阶级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种种弊端,塑造了很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社会生活,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永久性“的怀疑,有的作品表现了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许多优秀作品展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扩大了文学艺术表现的范围,达到了资本主义时代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俄国的托尔斯泰等,”批判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是高尔基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提出的。
3、湖畔派文学
是19世纪前期英国消极浪漫主义流派,代表诗人是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他们政治倾向和美学倾向相同,又都住在昆布兰湖畔,因而叫湖畔派。
特点是否定古典主义,主张写田园生活,写日常生活,回归大自然,也主张学习民间文学传统,采用民间语言。
他们反对城市资产阶级文明,又把宗法制农村生活理想化。
三、简答题
1、简述《红与黑》的故事情节。
一八三○年的法国外省。
于连是木匠的儿子,本堂神父教他读书学习,并在于连19岁的时候,把他介绍到市长德雷尔先生家作家庭教师。
市长夫人路易莎.德雷尔是位心地单纯、善良而美丽的少妇,她对于连十分和蔼。
而德雷尔先生则是个贪婪自私的人,他把于连当奴仆对待。
于连并不爱他教的孩子们,他对自己的贫贱地位深感不平,在反抗贵族阶级的英雄主义和个人野心的支配下,他勾引了比他大十岁的德雷尔夫人。
德雷尔夫人对于连产生了真诚的爱情,她爱于连胜于一切;而于连在忘却了自我野心的时候,也真诚地沉浸在与德雷尔夫人的爱
情中,感受到了最大的甜蜜和幸福。
由于本堂神父的推荐,于连来到巴黎神学院学习。
于连的才华和理智、冷静的头脑赢得了皮拉尔神父的赏识。
皮拉尔神父把他推荐给德.拉莫尔侯爵作秘书。
于连的才华继续为他赢得拉莫尔侯爵的赏识;同时,他的骄傲的性格也引起了拉莫尔小姐的注意。
于连同拉莫尔小姐进行了一场头脑、自尊与情感的较量和碰撞,结果于连征服了拉莫尔小姐的心,她私自委身与于连。
拉莫尔小姐为了与于连成婚,同她父亲谈判,侯爵爱女心切,不得不妥协。
眼看于连就要真正进入贵族阶级,他的理想和野心就要取得重大成果时,德雷尔夫人的一封信使一切成为了泡影。
于连冲动地采取报复行动,在德雷尔夫人上教堂作弥撒时,向她开了两枪。
于连在法庭上受审的场面,他痛斥了社会的不平等,认为他被送上法庭的真正原因时贵族阶级对穷人的孩子的压制和排斥,他还对刺杀德雷尔夫人的行为感到深深的后悔。
所幸的德雷尔夫人受的伤不重。
一直关心于连的本堂神父,希望于连请求赦免,遭到了于连的拒绝。
他不愿向那些统治者们认错和忏悔。
在狱中,德雷尔夫人赶来同于连见了最后一面。
两颗真诚的心灵此时才真正毫无障碍地融合在了一起。
于连走向刑场时的身影依旧挺拔而骄傲。
拉莫尔小姐亲手捧回了于连的头,实现了她心中神往已久的一个英雄主义梦想。
按照她敬仰的玛嘉瑞特皇后的方式,亲自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颅。
至于瑞那夫人,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抱吻着她的儿子,也离开了人间。
2、简述《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罪与罚》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首先体现在它的心理描写上。
篇幅长、分量重,而且独具特色。
展示细腻,甚至入微到潜意识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里描写深入到变态、畸形、多重人格分裂的境地,令世人惊叹。
小说比较全面地显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关于“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特点。
作者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同时作者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
2、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都有很刺激的情节。
这包括外部情节冲
突,也包括人物内存心灵的激烈冲突。
小说中,由于作者着力拓宽人物的心理结构,情节结构相对地处于从属地位。
尽管作品中马尔美拉陀夫一家的遭遇令人同情,凶杀事件扣人心弦,但它们都只是“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的组成部分。
正因为这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深度展现在读者面前。
3、现实主义方法的深化和变异。
作家关注下层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备受挤压的压抑的生命状态、集中关注罪人、白痴等高智商人物的心灵变态、精神痛苦和多重人格的无理性状态,所以他的小说为后来的现代主义开了先河。
4、“对话”和“争论”是这篇小说所处的一种状态。
此外,这部小说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小说的时代色彩和政论色彩十分鲜明。
3、试析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冉·阿让是小说《悲惨世界》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体现了雨果“只有仁慈与博爱,才能拯救世界”的思想。
冉·阿让因为偷一个面包在监狱呆了19年之后被假释,按照法律他必须随时出示“离开证”。
他是一个被社会永远遗弃的人,只有主教善待他,但被多年的苦难折磨的冉·阿让却偷了主教的银器。
主教竟为了救他哄过警察,并将两个珍贵的银烛台送给他。
冉·阿让深受感动,决心重新做人,开始新的生活。
弃恶从善,用仁慈之心与博爱的胸襟来对待这个世界。
8年过去了,已经逃脱假释的冉·阿让早已把名字改成马德兰先生了,并成为一个工场主和市长。
工人中有一个叫芳汀的女工有一个私生女,女工发现后要求开除芳汀。
芳汀拒绝了工头的殷勤被解雇。
为了给女儿买药,芳汀变卖了她的首饰盒和头发,最后被迫去当妓女,为此她感到非常羞耻。
她与一个顾客打架,警察沙威要把她抓进监狱。
这时,“市长”赶来并要求将芳汀送到医院。
途中,市长为了救一名被飞奔的马车撞倒的男子,将深陷的车轮用肩扛起。
这非同寻常的力量使沙威想起了当年监狱里的第24601号犯人冉·阿让。
许多年来他一直在追捕这个逃脱的假释犯,并说不久前他已经把这人抓到了。
冉·阿
让不愿让一个无辜的人代自己坐牢,决定向法院坦白真相。
医院里,冉·阿让向濒死的芳汀保证找到并照顾她的女儿珂赛特。
沙威赶到医院逮捕冉·阿让,但他逃脱了。
1823年,珂赛特已在开客栈的德纳第家住了五年,德纳第刚从滑铁卢战场回来,德纳第夫妇粗暴地虐待珂赛特,把年仅八九岁的她当作一个女仆,而对自己的女儿爱潘妮却很溺爱。
冉·阿让发现珂赛特在黑夜中汲水,他付钱给德纳第家,趁着夜幕把珂赛特带走,去了巴黎。
九年后,市政府里唯一对穷人表示出一些感情的拉玛格将军可能会死去,城里出现了一次大骚乱。
一个由德纳第夫妇领导的帮派袭击了冉·阿让和珂赛特,他们被沙威救了出来。
沙威直到冉·阿让逃跑后才认出他。
爱潘妮暗恋着学生马吕斯,而马吕斯却爱着珂赛特。
在一间咖啡馆的政治集会上,一群理想主义的学生们为革命做着准备,他们确信拉玛格一死革命就会爆发。
当穷孩子伽弗洛什带来了将军的死讯时,学生们由安灼拉领导涌上街头,得到民众的支持。
马吕斯因为对神秘的珂赛特的思念而心神不宁。
珂赛特由于对马吕斯的挂念而日渐憔悴,爱潘妮尽管自己爱着马吕斯,她还是悲伤地把马吕斯带到珂赛特那里,并制止她父亲的帮派去抢劫冉·阿让的家。
冉·阿让准备逃离这个国家,珂赛特和马吕斯绝望中告别。
德纳第夫妇则打算在混乱中发一笔横财。
马吕斯注意到爱潘妮参加了起义,让她送一封信给珂赛特,使她远离街垒。
信让冉·阿让截留了,爱潘妮重新来到街垒与马吕斯并肩战斗。
伽弗洛什揭发沙威是一名警察局的密探,爱潘妮在街垒被子弹打中,倒在马吕斯怀里。
冉·阿让赶到街垒寻找马吕斯,正好碰到了沙威,虽然他有机会杀死沙威,却给了沙威一条生路。
冉·阿让向上帝祈祷保护马吕斯。
第二天,弹药没有了,起义者全部被杀,冉·阿让背着失去知觉的马吕斯逃到下水道中,碰到正在窃取起义者遗物的德纳第。
冉·阿让主动暴露自己,与沙威见面,请求沙威给他时间把马吕斯送到医院。
沙威一生坚持的“正义”原则被冉·阿让的仁慈和宽厚精神击得粉碎,决定放他走。
随后沙威跳进塞纳河自杀了。
马吕斯在珂赛特的照料下醒过来,却不知道是谁救了自己。
冉·阿让把自己过去的真相告诉了马吕
斯,并坚持说等这对年轻人结婚后,他必须走开,他不能玷污俩人纯洁的结合与安全。
婚礼上,德纳第夫妇想勒索马吕斯,说珂赛特的父亲是一个杀人犯,并出示了证据:一只他在街垒陷落的那晚从下水道的尸体上偷来的戒指。
这戒指是马吕斯的,他这才知道:那天晚上是冉·阿让救了自己。
他和珂赛特赶到冉·阿让处,在冉·阿让临终前珂赛特第一次听说了自己的身世,老人在亲人的怀抱中死去……冉·阿让以其人道主义、仁慈与博爱拯救了珂赛特,改变了沙威,改造着世界。
四、论说题
1、分析《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双城记》中狄更斯以自己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1同情法国人民的悲惨生活。
如正直的知识分子梅尼特医生给朝廷的揭发信落到侯爵兄弟手中,以至被投入监狱18年之久。
他的行为不为生活所容,最后家破人亡。
2同情法国大革命,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场面展示了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必然性。
小说生动的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巴黎人民工攻打巴士底狱的情景和惩罚压迫者的历史画面。
表现了人民的愤怒、仇恨、革命情绪,描绘了封建贵族和广大人民的尖锐矛盾,封建压迫剥削所造成的贫穷和饥饿是革命的根源。
3谴责了暴力领袖得伐石太太。
她凶狠、可怕、冷酷无情、杀人的疯狂及无止境的复仇,不惜秧及无辜。
得伐石太太最后和保姆扭打致死,以此来表明人道对暴力的胜利。
对得伐石太太的革命政权是否人道的问题,作者对次表示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
梅尼特医生和代尔那都是人道主义的化身,和他们相比得伐石太太是不人道的,因次苦大仇深的得伐石太太被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作者企图用阶级调和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现象。
他希望统治阶级能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富人与穷人之间用爱代替恨。
作者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
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但又认为过火。
得伐石太太的结局,说明了作者的观点。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典型。
代尔那自动放弃贵族特权,为营救管家而被捕入狱。
卡尔登被作者描写为一个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一个酒鬼,后来被感化这样的人、最后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上断头台。
但《双城记》人道主义也有局限性,如作者把贵族的残暴和革命者的错误作对比,以此突出他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认识也使他不能准确认识法国大革命及其过程中的是非功过。
2,从外省来的年轻人拉斯蒂涅,是如何获知在巴黎往上爬的诀窍?
拉斯蒂涅是《高老头》的第一主人公,是一个被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原则所腐蚀的贵族子弟蜕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
他是外省破落贵族子弟,为重振家业来巴黎寻找出路,本想通过勤奋读书取得功名,但很快就被巴黎的花花世界所腐蚀,产生了迅速爬上去的欲望。
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是拉斯蒂涅人生道路上的两个导师,他的远房表姐,上流社会的社交皇后鲍赛昂子爵夫人以温文尔雅的语言教导他用不见血的合法手段”利己拜金“。
下层社会被追捕的苦役犯伏特冷,他用赤裸裸的强盗语言开导拉斯蒂涅,用非法的流血手段”利已拜金“。
他们的语言虽不相同,但阐述的原则是相同的:要想向上爬就要不择手段。
拉斯蒂涅怀着恐惧拒绝了伏脱冷合伙谋财害命的计划,按照鲍赛昂夫人的指点,征服了银行家纽沁根的太太,过了一段挥霍放荡的生活。
当他看到纽沁根大太不能控制丈夫,自己眼看囊空如洗的时候,便准备实施伏脱冷的计划了。
与此同时,为金钱至上的法则所左右的变故在拉斯蒂涅身边惊心动魄地发生了:鲍赛昂夫人被看中资产阶级小姐巨额陪嫁的情人抛弃,不得不挥泪告别巴黎到乡下隐居;鲍赛昂夫人的隐退,证明”高贵的门弟“、”真挚的爱情“斗不过金钱,使他目睹了即便在情人之间也在奉行利己拜金原则的冷酷现实,否则将会大难临头。
曾经是富翁的高老头被两个挥霍无度的女儿盘剥得一贫如洗,像狗一样惨死在伏盖公寓;高老头的惨死,证明”崇高的父爱“斗不过金钱,使他深深的知道了利己拜金的原则不仅流行与整个社会,而且渗透到家庭的至亲骨肉之间。
自认为有着神机妙算的伏脱冷,被贪图当局赏钱的人出卖,锒铛人狱。
伏特冷被捕,证明超群的”胆略与智谋“斗不过金钱,再次让他验证了普通人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