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统编版语文九下《鱼我所欲也(教案)》教案(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鱼我所欲也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比照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激趣入题
导入(一〕: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相信孟子会给我们提供帮助的。
设计(二〕: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请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
设计〔三〕: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假设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非〕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答复: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节,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走近作者,资料拓展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交流: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法先王〞,孔子“仁〞学根底上,提出系统的“仁政〞学说,在人性方面,因袭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性善。
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孟子观点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
不过他提出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商品经济的今天,都具有积极意义。
其散文气势充分,感情强烈,富于煽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述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表达了这些特点。
2.题解
这是一个判断句。
“鱼〞是主语,“所欲〞是谓语,“我〞是所字结构“所欲〞的定语。
全句意为:鱼是我所喜欢的。
作者主要借《鱼我所欲也》来宣扬他的性善论。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清楚、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字音节奏: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3〕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7.划分本文段落。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取义者也〞〕:提出本文中心论点。
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
较深人的分析与阐释了。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铢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缺乏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呼尔〞“蹴尔〞而与之,那么“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四、师生互译,疏通文意
1.自读自悟——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试着翻译,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记录下来,准备在小组或全班交流。
2.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答复,也可自由答复。
3.生问师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4.师问生答——以提问的方式,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梳理文言知识。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②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獉之
③呼尔而.与之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
④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以下句子。
①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假设干名同学答复
明确:〔1〕①“辟〞通“避〞,躲避。
②“辩〞通“辨〞,区分。
③“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④“乡〞通“向〞,从前。
〔2〕①是:这种;这种做法。
②为:宁愿;为了;接受。
③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④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④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诵读课文,品味大意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试着进行演讲式朗读,感受其表达效果。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3.跳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查阅吴晗的《谈骨气》将本文与之比拟,体会异同点。
第二课时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一、温故知新,师生齐声背诵课文
检查上一节课背诵情况,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背诵,感受本文的语言美。
二、品读课文,探究本文说理艺术
〔一〕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1.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符合情理也符合逻辑。
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水到渠成。
2.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文章的论点。
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那么。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
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
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
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比照、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二)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1〕“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2〕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后明确:
〔1〕“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那么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2〕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
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
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那么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
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
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拟恰当的。
三、精读课文,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教师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说出运用这些修辞的好处?
学生讨论交流答复。
教师然后明确: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比照、排比等修辞。
比喻。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符合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比照。
生和义比。
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
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比照,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
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比照,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析《孟子》思想价值
教师提问,你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就有积极作用,对后世文官武将,乃至老百姓的精神修养都有极好的影响。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
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开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
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五、口语写作,欣赏孟子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思考3分钟,进行口语训练,同学们只要观点鲜明,理由充足,尽情自由发言。
→学生发言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拟傲慢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
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
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义〞作为一种道德标准,约束一己之私
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
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
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
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论辩家。
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六、课堂小结
亲爱的同学们: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
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的精髓,在这个物欲熏心的社会,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去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七、布置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义与利〞,你一定也做过许屡次选择,哪一次对你影响最深呢?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1.本文议论性很强,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解读重难点的时候,还是通过男女读、分组读及齐读等让同学们在读中感悟化解重难点。
课上以诵读为主。
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比照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可能不大,教师应当提倡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3.联系实际,拓展学生视野,在教学中,通过课外查阅吴晗的《谈骨气》将本文与之比拟,体会异同点;通过古今对读,品析《孟子》思想价值;通过口语写作,欣赏孟子人格魅力。
这些栏目,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深化了主题,同时让学生在道德情感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写作
1.理解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据类型。
2.学会做到言之有据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议论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
言之有据,才能让人信服。
什么是有据?
有据就是要有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一)明确“言之有据〞的概念。
1.什么是言之有据?
明确:言之有据就是要有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这些材料就是论据。
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2.什么是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明确:(1)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
(2)道理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那么、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众人皆知并为人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理等。
(二)怎样使用好议论文中的论据?
明确:,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
列举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都要真实准确。
在写作时,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
2.使用材料时,还应保证材料与观点的一致。
大家也许都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但是有些并不能与你的观点相对应,如果选择它们来做材料,就起不到支撑观点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表达和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3.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
所用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可以丰富、多样一些,比方可以用历史故事、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还可以将两者交替使用。
目标导学二:结合例文,指导技法
1.明确内容
《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
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
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提出要求
(1)关于“诚信〞,可说的角度很多,要深入思考,多方开掘,选定一个角度,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
(2)关于“诚信〞的材料很多,注意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
3.例文导航
谈诚信
老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
“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老实守信的品质。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老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老实。
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
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老实守信的人。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
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
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
说着,就把猪杀了。
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
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还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最终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老实有信,自然能获得大家的信任与尊重。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大字。
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老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老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名师点评】
作者选取了两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引用名言警句做道理论据,充分阐释了“诚信〞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可行性。
能围绕自己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
有理有据,行文流畅。
4.限时当堂作文。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佳作推荐。
2.美文共赏。
(1)作者朗读。
(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
(3)自由评:听众点评。
(4)自评。
(5)老师评:如果学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
3.反复锤炼,达成目标。
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做成电子稿,然后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稿传到班级QQ群,供大家欣赏交流。